?

民國時期的客家童養媳

2017-08-16 19:34李奎原
尋根 2016年6期
關鍵詞:婚姻

李奎原

早在乾隆年間,江西按察使凌燽就對瑞金貧民無力娶妻而行童養媳之法做了記載:“蓋瑞俗每娶一婦,動需錢三四千文,貧民艱于聘妻,故子方孩幼,待村鄰生女滿月七朝,即撫抱童養,長為子媳,所費不過香辣雞酒及錢數千而已?!边@說明,童養媳風俗,至少在清代中期就已成為瑞金客家的婚嫁形式之一。無獨有偶,清末嘉應州(今廣東梅州)客家詩人黃遵憲也就本地泛濫的童養媳風俗賦詩二首,一則《山歌》,詩曰:“嫁郎已嫁十三年,今日梳頭儂自憐。記得初來同食乳,同在阿婆懷里眠?!倍t《己亥雜詩》,詩曰:“反哺難期婦乳姑,系纓竟占女從夫。雙雙錦褓鴛鴦小,絕好朱陳嫁娶圖?!泵枋龅木褪羌亦l已蔚然成風的童養媳婚姻。并自注云:“(嘉應州)多童養媳,有彌月即抱去,食其姑乳者?!?/p>

“據20世紀80年代末許多在客家地區進行的調查表明,在那些地區60歲以上的已婚婦女中,童養媳占據了1/2至2/3,甚至接近4/5的高比例。一般家庭將自己剛出世的女孩賣給或送給別家做童養媳,而自己又從別人那里抱養女孩作為自己的童養媳,以待她長大后與自家的男孩成親。這樣,這種買賣或送養女孩的結果自然形成了一個家族或宗族同另外幾個家族或宗族間交換婦女的圈子?!睆闹锌梢钥闯?,童養媳婚姻在客家局部地區甚至超過了“正統”的聘娶婚,成為主流的婚嫁形式。

上述事實在贛州等地也有存在:贛南各縣“人民為避財禮負擔計,于是收養童養媳,幾于十而五六……此等習慣各地固有之,而要以贛南為特盛?!交榕涑奘彝?,不過十之一二也”。類似數據也見于梅州客家地區。學者侯國隆于20世紀90年代對梅江區灣下鄉瓜園坳村106名上了年紀的婦女做了回顧性調查,結果顯示,嫁進本村及本村嫁往外地的童養媳有70人,占66%。

筆者初步研究發現,中國童養媳流行程度較高的省份有臺灣、福建、廣東和江西等,上述地域的共同之處在于聚居著大量的客家居民。這是一個童養媳婚姻一度十分普遍的漢族分支,從筆者收集的各地客家對童養媳的不同稱謂中,也能管中窺豹。

廣東客家鄉俗方言中將童養媳叫作“細新婢仔”和“新(心)舅”;客都梅州則把等郎妹叫作“等郎嫂”,把從小抱養養到婚期這個階段的童養媳叫作“細心舅”,把生下來不久吃婆婆奶長大的童養媳叫“接乳”,生了男孩斷乳之后,抱進一個童養媳繼續吃奶的,叫作“接乳尾”,這與江西叫作“接乳的”基本一致。廣西貴港客家習俗中也神肖酷似地稱童養媳為“抱細心舅”或者“抱細妹哩”。江西客家則稱之為“等郎妹”和“花不女”。福建莆田客家方言中還叫作“媳婦囝”;長汀一帶則稱之為“新婢子”和“新婢”;三明客家的稱呼頗具鄉俗氣息,稱之為“抱來吃奶的”和“墊床”,前者是指童養媳吃婆婆母乳長大,結婚后別人問起也如此回答,后者是指家中子女夭折后暫無其他子嗣,就從別處抱來一個女孩做等郎媳,等不到便為其招贅或作為養女出嫁。閩臺一帶客家還稱童養媳為“苗媳”“心婦仔”“苗養幼媳”“抱養苗媳”“童媳”“媳婦仔”“養媳婦仔”“幼抱養媳”等,待其成婚時則稱作“頭對”或“送做堆”等。

追究客家童養媳婚姻大肆泛濫的原因,毋庸置疑,脆弱的自然經濟導致的貧困是根源所在。舊時落后的生產條件下,單薄的小農經濟無力抵御天災人禍,這決定了中國封建經濟下的農民必然會走向破產的邊緣,窮困是其永遠無法回避的主題。而童養媳相對低廉的成本是不少貧民解決婚姻問題、實現種族延續的裨益之選。同樣,部分貧窮的家庭也會因走投無路而賣妻鬻子,這也為童養媳婚姻提供了“賣方市場”。

而重聘厚嫁的社會大環境是客家童養媳泛濫的直接原因。江西某些地方“每娶一個老婆,要費二百元以上”,大約相當于一個中農的全部家產;“吾鄉三十年前,溺女之風最盛,則以鄉里之俗,凡嫁女必為厚奩,否則,行路笑之,以為至辱”?;榧抟殉蔀榭图胰艘环N沉重的生活負擔,甚至到了用溺女來逃避厚嫁的地步。與此相較,童養之法“有兩省而無兩難”,簡單經濟,無須大操大辦,新婚夫婦只需換上一套干凈的衣服,置辦幾桌簡單的酒菜應酬親朋好友就行了。女方省下了高昂撫養費和嫁資,男方則省下了一筆不菲的聘金,還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溺女之風,因而得到官方的默許和鼓勵。故此“城廂生女者多于分娩后與人撫養,外鄉則多抱新產女孩撫為兒婦,此童養媳之所以獨多也”。

筆者以為,客家童養媳的流行還與地理環境因素有關,贛南、粵北、閩西等客家聚居區,地處偏僻山區,交通不暢,信息閉塞,經濟文化發展十分落后,使得客家這支具備少數民族特征的漢族支脈,對儒家傳統禮教的遵守遠不如其他農耕區嚴苛。再加上早婚泛濫、男尊女卑、男女比例失衡等多重社會因素共同作用,客家童養媳婚姻大行其道也就不足為奇了。

客家,這個帶有顯著山區特征的漢族分支有著別具一格的文化特色,“無事不成歌,無處不唱歌”的山歌文化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項,童養媳婚姻也恰如其分地有不少反映。有首客家五句板歌是“童養媳”悲劇的真實寫照:“對歲離娘賣畀人,六歲打柴受苦辛。七歲落田學耕種,九歲挑擔有時停?!背酥?,還有出自江西客家女紅軍張桂清之口的《童養媳苦情歌》:

哎呀嘞——

世間受苦是女人,

做人媳婦真苦情,

有苦就要哇一哇,

大家都是過來人。

我的爺娘會偏心,

女兒恁小去嫁人,

碰到家婆狠心的,

打打罵罵唔當人。

罵得多來會發燒,

駁他一句跳得高,

挖你一個骨鑿古,

腦蓋殼上五個包。

客家大量童養媳婚姻的盛行,使得當地的文化生態更具別樣特點。同樣,山歌的傳承中也記錄著童養媳風俗烙下的時代悲鳴:日夜勞作卻常常衣不蔽體、食不果腹,隨時會遭受打罵虐待。

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即便是卑弱的童養媳也不例外。20世紀30年代,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革命的星星之火燒到了閩贛粵邊界的客家地區,大量不甘被壓迫的客家女性紛紛參軍入伍,1933年僅福建長汀一地就有1000余名客家女性參加了赤衛隊。她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共同譜寫了一篇篇可歌可頌的巾幗傳奇。她們中的杰出代表有康克清、李堅真、王泉媛、吳富蓮、李桂英、鄧六金、劉彩香、危秀英等,上述8名女性皆是客家童養媳出身,并且全都參加了二萬五千里長征。

她們出身卑微,毫不起眼,卻以非凡的熱忱投身于中國最偉大的革命事業當中,在戰火紛飛的歲月里百折不撓、堅毅如鋼,表現出絲毫不亞于男性的大無畏革命氣概,成為戰地里一道別樣的風景線,將客家女性吃苦耐勞、賢良淑德、為國濟民的偉大品格展現得淋漓盡致。這正是“客家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的生動體現!

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頒布,第一章第二條明確規定“禁止童養媳”,以法律規范和保障廣大童養媳的切身權益,徹底割裂了舊式包辦婚姻的束縛,童養媳這一事物逐漸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猜你喜歡
婚姻
婚姻穩定的秘訣
覺乃藏入贅婚姻中的兩性關系
對婚姻的忠誠
幸福的婚姻是什么樣的
抱怨是婚姻的一粒毒藥
如何應對淡而無味的婚姻
好日子看著美,小日子才長久
門當戶對的婚姻最幸福?
婚姻沒有救世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