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數民族地區農業人才支撐體系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2017-08-17 02:17張雅文
魅力中國 2017年18期
關鍵詞:貧困少數民族地區

摘要:我國少數民族地區多是生產生活水平較為落后的貧困地區,原因在于未能發揮自身優勢與特色,歸根結底是人才的問題。本文以貴州省臺江縣為例,通過研究“天下苗族第一縣”的農業發展與人才支撐體系情況,發現臺江縣農業人才隊伍存在不良風俗習慣、人力資源浪費與流失并存、人才結構不合理等問題,并提出一系列通過教育完善農業人才支撐體系的建議。

關鍵詞:少數民族地區;人才支撐體系;貧困;臺江縣

一、引言

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少數民族眾多,呈現“大雜居、小聚居”的分布,少數民族聚居區域大多地處偏遠,交通運輸不方便,市場發育不完善,生產方式以務農為主,相較于其他地區多表現為“兩低一高”:開放程度低、生產生活水平低、貧困發生率高,究其根源在于資源開發和利用的能力較弱,無法形成既發揮資源稟賦優勢、又能順應市場需求的支撐產業。

貴州省臺江縣是一個聚自然風光、民族風情、物類豐富于一體的少數民族縣份,也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之一。目前,臺江縣實行以產業扶貧帶動自主脫貧,走“農文旅”一體化發展道路。農業是其他產業的基礎,也是貧困戶最熟悉的產業,促進農業產業發展是臺江縣群眾脫貧致富的基礎,農業產業實現新發展核心在于能否發揮自身比較優勢,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的關鍵在于農業人才,包括生產者、行政管理者、企業家和科技人才,即相對完善的農業人才支撐體系。

研究貴州省臺江縣農業人才支撐體系的相關問題,能夠為臺江縣農業發展實現轉型升級,走上自主脫貧可持續發展道路提供建議,也為解決少數民族地區“兩低一高”問題提供思路,具有補齊我國同步小康短板、有效解決“三農”問題等重大戰略意義。

二、貴州省臺江縣農業及農業人才支撐體系的現狀分析

(一)臺江縣農業發展基礎分析

臺江縣位于貴州省東南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部,總面積111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93195畝。境內高山、盆地、河谷縱橫交錯,屬中亞熱帶溫和濕潤氣候區,雨量充沛,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15.9℃,無霜期289天,有近百條溪河分別流入清水江、巴拉河、翁你河、翁密河,水資源豐富,農業發展條件較為優越

臺江縣生態環境優良,森林覆蓋率高達67.71%。2016年,完成6個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申報、5.3萬畝種植業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和3個畜產品產地認定工作,取得了A級國家綠色食品標識證書和省優質果品稱號的“苗疆牌”金秋梨種植面積達到3.2萬畝,年產果品2000萬公斤。作為“天下苗族第一縣”,臺江縣吸引著各地游客前來感受傳統特色的稻魚文化,品嘗風味獨特的農產品,為發展山地特色農業奠定了基礎。

目前,臺江縣依托優勢生態資源與多彩的民族文化,注重發揮農業的多功能性,轉變了把農產品作為農業唯一產出的思路,堅持走“農文旅”一體化發展道路,以食用菌基地及老屯休閑觀光農業(扶貧)示范園區、排羊佳禾苗韻稻田綜合種養示范園區、陽芳巴拉芳華休閑觀光農業園區、革一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園區4個省級園區為抓手,實現了農業生產不斷向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的轉型升級。2016年,臺江縣農業總產值完成10.6億元,比上年增長8%①。

(二)農業人才支撐體系現狀

全縣有15.9萬人口,有苗族、侗族、土家族、布依族等15個少數民族,其中苗族同胞占全縣總人口的97%。根據2016年4月份在臺江縣15個行政村②的調研資料統計,婦女人口所占比例接近45%,每百名村民中平均有1.6名殘疾人員,多表現為智力水平低下;勞動力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的51%,其中超過半數的勞動力常年在外務工,導致農業發展多年來停滯不前,農業資源嚴重浪費,具體情況見表2-2,圖2-1。

2016年,臺江縣成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之一,對點幫扶的單位將新的發展理念與項目引進了臺江,積極發揮各類農技推廣機構和科技人員的科技服務、示范作用,大力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加快培養鄉土技術人才隊伍,2016年共培訓農村實用技能人員逾2000人;積極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2016年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273家,其中種植業類63家,畜牧養殖類91家,種養殖類80家,其他40家;家庭農場11家,專業大戶10家;成功推薦省級重點龍頭企業2家、申報州級龍頭企業2家③,許多在外務工人員也陸續回村創業。臺江縣的農業人才支撐體系初現規模。

三、貴州省臺江縣農業人才支撐體系問題研究

(一)不良的風俗習慣阻礙人力資源的開發

臺江縣是苗族第一大縣,苗族有自己民族的語言與習俗,是民族文化的瑰寶,然而很多苗族婦女不會說漢話,許多村寨不允許與外族通婚導致村寨封閉難以接受先進事物,安于現狀,不思進取。工農與岑邦是臺江縣翁你村的兩個自然村寨,由于苗族桿欄式建筑保存完好,成為周邊湖南、廣西等省份高等院校美術專業院系的民族建筑文化寫生“采風點”,每年老師和學生們都會有兩三輛大巴車停在村寨門口,一日三餐和住宿需要到河對岸的施秉縣解決,面對“送上門的生意”,村民們意識不到,仍舊過著悠閑與無欲無求的日子,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二)人力資源浪費與流失現象嚴重

臺江縣村寨之間貧富差距較大,相對富裕的村寨開放程度較高,基礎條件較好,然而農業勞動力大多數常年在外務工;貧困的村寨多是資源條件較差、村寨封閉,勞動力數量少且素質較低。發展“農文旅”一體化,生長于當地的少數民族群眾是最好的推動者,但是當地群眾卻沒有充分意識到“農文旅”一體化的經濟效益,大量優質勞動力浪費、外流。

(三)產業基礎與人才結構不匹配

臺江縣發展山地特色農業,走“農文旅”一體化道路是自主脫貧致富的可持續發展道路,需要勞動者隊伍、科技專家隊伍、企業家隊伍與行政管理者隊伍這四支相對完善的人才隊伍給予支撐與推動?,F有的農業人才隊伍中,從事體力勞動居多,從事腦里勞動的極少;按照傳統經驗組織生產的居多,運用現代農業科技與經營管理方法的較少;少數民族干部中學文史、行政的居多,管理、法學出身的較少;特色農業產業多在農村,人才多集中在縣城,人才區域分布也不合理。

四、結論及對策建議

(一)研究結論

首先,解決少數民族地區“兩低一高”問題,對于我國補齊同步小康短板、有效解決“三農”問題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其次,通過研究臺江縣農業發展與人才現狀發現,少數民族地區的貧困問題多是由于少數民族群眾未能將本民族地區的優勢資源與市場需求結合起來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支柱產業,因而產業扶貧是少數民族地區自主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最后,能否實現產業扶貧關鍵在于人才,因而完善農業人才支撐體系是當務之急。

(二)對策建議

本文認為,解決少數民族地區的農業人才支撐體系問題應從教育抓起,具體應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優先加強民族教育。少數民族地區整體文化水平較低,且大多數農村婦女為文盲、半文盲,因而加強民族教育,使少數民族群眾能夠更多的接受先進、科學的文化知識,是杜絕不良的風俗習慣、培養進取精神的基礎。以臺江縣為例,應繼續推行“雨露計劃”,資助品學兼優的貧困戶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培養綜合能力較好的高素質勞動力。

第二,加強政府工作人員思想政治教育?;鶎拥念I導干部是黨與農民溝通的橋梁,是農民脫貧致富的領路人,從臺江縣接受定點幫扶的效果可以明顯看出,基層領導干部的發展理念與作為能夠直接影響整個村寨的發展方向,因而必須加強行政管理者隊伍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基層干部的綜合素質,讓他們真正成為農民致富的帶頭人。

第三,轉變教育機制,實現人力資源開發主體多元化。完全依靠政府的教育不能滿足多樣化的人才需求,培訓機構、企業甚至身邊的種田大戶、致富能手都可以成為完善農業人才支撐體系的主體,臺江縣目前推行的“金種子”帶富工程,選拔當地有能力的致富能手帶動其他貧困戶村民,將有效的推動當地農業乃至農村經濟的發展。

注釋:

①數據來源于臺江縣人民政府網http://www.gztaijiang.gov.cn/

②15個行政村包括南省村、小河村、舊州村、交密村、交下村、大塘村、新寨村、巫梭村、交汪村、翁腳村、九擺村、陽芳村、龍潭村、翁你村、望虎屯村

③數據來源于臺江縣人民政府網http://www.gztaijiang.gov.cn/

參考文獻:

[1]宋新輝,湯欽樂.當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問題探析[J].南方農村,2014(9):75-78

[2]趙曦,劉梅.科學構建西部少數民族地區脫貧攻堅支撐體系[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6-07-28(008)

作者簡介:張雅文,女,出生于1992年12月20日,山東省德州市,在讀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產業轉型升級、農業經濟問題等。

猜你喜歡
貧困少數民族地區
我國貧困高中生資助制度的建設
懸置的“貧困”:扶貧資金資本化運作的邏輯與問題
少數民族地區開展探究性學習的有效策略
淺談新媒體下少數民族地區對外宣傳方法的創新
少數民族地區大學數學范式教學探析
論湘西地區刑事和解制度的適用
天柱縣少數民族地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思考
從權利觀點分析中國貧困問題
少數民族地區居民消費結構研究
農村留守老人貧困問題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