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樂大帝的世界
——御制唐卡暨永宣文物特展

2017-08-30 01:46
藝術品鑒 2017年7期
關鍵詞:永樂鄭和唐卡

粉彩瓷是琺瑯彩之外,清宮廷又一創燒的彩瓷。乾隆粉彩的藝術效果,以秀麗雅致,粉潤柔和見長,這與潔白精美的瓷質分不開,它們相互襯托,相映成趣,有機地結合起來。

繼“朱見深的世界—成化斗彩雞缸杯特展”、“盛清的世界—康雍乾宮廷藝術特展”之后,龍美術館于2017年4月28日推出“永樂大帝的世界—御制唐卡暨永宣文物特展”,這是龍美術館中國古代宮廷藝術“世界三步曲”中的最后一章,用來呈現龍美術館重量級的永宣文物館藏。

在中國藝術發展史上,永宣時期以其成就非凡和風格類似常被后世并稱界定。但在政治社會經濟史上,永樂(1403-1424)治下毫無疑問是更為輝煌的時代。征戰滿洲,一直推進到黑龍江口,正是永樂皇帝在位之時。合并越南,五征漠北,派遣艦隊六下西洋,亦是這位大帝的不世武功。而編撰《永樂大典》、欽定新儒學為正宗,決定遷都北京,更是意義非凡的決定。

這些影響深遠的舉措,顯示了永樂時期鮮明的擴張主義特色,尤其在政治追求方面,朱棣顯然并非只想做太祖的忠實后繼者,相反,他想成為元世祖忽必烈再世,做一個UNIVERSAL RULER(普遍性君主或普世性君主,意指超出了特定文化和族群的帝王)。

很大程度上,永樂皇帝實現了這一雄圖大志。終其之治,“受朝命而入貢者殆三十國。幅員之廣,遠邁漢唐?!保ā睹魇贰こ勺姹炯o》)。不過,擴張時期隨著永樂皇帝的去世而結束。稍晚繼位的宣德皇帝穩定了祖父的政治遺產,國策再度回到太祖的鎖國主義。文化藝術在此間大力繁榮起來。

本次特展共計展出十五件文物,全系龍美術館館藏,包括一張唐卡,四尊佛像,九件瓷器,和一套鄭和寫經冊頁,力圖通過有限卻精彩的文物,簡要勾勒永宣時期這段恢宏的帝國歷史。展覽依然延續前兩次特展的思路,力度將文物欣賞與歷史認知結合考量,重新發現文物的時空價值,從一個更宏觀的歷史視角來反思文物內涵與賞析維度。

傳世精彩永宣文物大多在兩岸公立文物收藏單位,市場流通本就不多。本次展出的作品全系龍美術館館藏,因為主題之需,部分館藏作品并未列入??梢哉f,是次展出全以“質取”,不以“量勝”。我們希望觀者可以透過文物現場的展陳,充分感受藝術自身的魅力,與每一件作品對話,回到歷史現場。

TIPS:

展覽名稱:永樂大帝的世界——御制唐卡暨永宣文物特展

展期:2017.4.29 — 2017.8.27

地點:龍美術館(西岸館),上海市徐匯區龍騰大道3398號

此幅永樂御制紅閻摩敵刺繡唐卡無論在用色、構圖、做工上,都獨具明初唐卡之特色。全幅以墨綠江綢為地,繡以紅閻摩敵,紅綠對比強烈,色彩濃郁沉穩。整幅使用大量金線、五彩及退暈色絲線繡成,并用金線勾勒輪廓,色彩豪華富麗,反映明代早期高超的染色技術以及明初江南卓越的養蠶和繅絲技術。唐卡的構圖繁而有序、線條精準流暢,無論是畫面中心的紅閻摩敵或上下方之尊神及天女,乃至躍動的火焰紋及曼妙的卷西番蓮紋,皆展現了明初超高的刺繡藝術水平。以規整的平套針法表現人體及色塊,使得整個繡面看上去別具存在感與古韻。以暈色絲線繡成圓圈狀來表現人體的肌肉和高光,使畫面更具立體感。這些特點與西藏拉薩大昭寺藏的兩件同為“大明永樂年施”款的唐卡相同,顯示其應為同一地所生產,為明代宮廷特制對西藏寺廟的賞賜。

唐卡正中的紅閻摩敵顯忿怒相,懷抱淡紅身的明妃金剛伯達里佛母,明妃左腿纏繞紅閻摩敵腰身。根據藏傳佛教密宗主張,以方便(悲)為父,以般若(慧)為母,特別強調方便與般若兩者的結合,以此作為“悲智和合”的表徵,因此創造了大量男女神佛神圣結合的雙身佛。紅閻摩敵的身紅代表要征服惡魔及普度眾生的心愿。其頭戴五個骷髏冠的裝飾,象徵將修持者的五毒(貪、嗔、癡、慢、疑)轉化成五智。三個圓眼睛代表對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眾生的慈悲心。左手持一盛滿煩惱、五陰、死魔、天魔之四惡魔之鮮血的骷髏碗,右手高舉揮舞一根飾金剛杵的手杖,用以制服孽障。手杖頂端有少年、老年到頭骨的三個頭顱,象徵從生至死。紅閻摩敵整體形象及所有的附屬圖像皆有其特定的含義,因為其即是密宗禪修的本尊,也是幫助記憶的裝置。

唐卡上沿有兩排坐在蓮座上的如來和菩薩,上排最左為嘿嚕迦威羅瓦金剛,最右為文殊菩薩,中間是守護宇宙的五方佛(寶生佛、阿閦佛、毗盧佛、阿彌陀佛和不空成就佛),常出現于密教儀軌,代表以五方佛的神力灌頂加持修行者。下排最左為綠度母,最右為白度母。唐卡蓮座下方表現的是七位供養天女,佛堂供品有八供養(飲水、盥洗水、供香、鮮花、橙、涂、食子和音樂)之說,此七位供養天女即是八供養中的七種變化身。此種供養天女的組合出現在唐卡下方的情況,可以視為受漢地影響的標志,表現出漢藏結合式的藝術風格。右上方的白度母之下用金線在紅緞上繡「大明永樂年施」單行六字楷書款。明代初期,朝廷對于西藏地區實施的是懷柔為主、多封眾建的政策,永樂時期封賞三大法王,此唐卡應為永樂皇帝賞賜給西藏某上師的禮物。

明永樂 御制紅閻摩敵刺繡唐卡3 3 5.3×2 1 3.4 c m

鄭和《發心書寫金字經》

明永樂 十二年

各3 3×2 4厘米

裝幀:金粉瓷青雅色書皮 三十九開冊。

落款:“大明國太監鄭和,法名福吉祥,發心書寫金字《金剛經》《觀音經》《彌陀經》《摩利支天經》《天妃靈驗經》《心經》《楞嚴經》《大悲咒》《尊勝經》《百字神咒》,永遠看頌供養,皇圖永固,佛日增輝。凡奉命于四方,常叨恩于三寶,自他俱利,恩有均沾吉祥如意者。永樂十二年(1 4 1 4年)三月吉日謹題?!?/p>

古代泥金書寫始于唐代,泥金書寫紙質講究使用瓷青紙,金字與瓷青紙形成強烈色差,給人一種金爍流光的燦爛。瓷青紙,桑皮紙用靛藍均勻染成,其珍貴之價明朝沈榜《宛署雜記》稱:一張瓷青紙值一錢銀子。泥金寫經文,通常書于裝裱好的冊頁、手卷之上,這一做法緣自利于枕腕平穩地書寫泥金,亦可避免裝裱中損傷浮于低表的泥金。鄭和《發心書寫金字經》用泥金書寫于瓷青紙上,裝裱方式為經折裝式。

循皇家寫經之制度,即篇首繪開篇佛像,篇尾繪韋陀像。篇首諸佛像跟本尊經文,后面是各自護法。以大黑天為例,內光、隔斷,均屬永樂一朝造像制度。瓔珞下垂,蓮花臺龍紋,亦屬明早期,甚至有元代遺風。其中無量壽佛、四大天王、四臂觀音、金剛總持等,皆為明早期以前圖式。篇首的牌位祝語:“皇圖永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輝,法輪常轉”。篇尾牌位的牌記即:“大明國太監鄭和,法名福吉祥,發心書寫金字《金剛經》,永樂十二年(1414年)三月吉日謹題”。

由經文與題記是兩種筆跡可以推論經文應不是鄭和書寫,但依據存世幾件鄭和刻本、泥金寫經結尾牌位牌記的筆跡相同來推論,此鄭和《發心書寫金字經》結尾牌位牌記應為鄭和親書。如此一來,鄭和《發心書寫金字經》泥金寫經的重要性不僅是鄭和生平史跡的物證,作為鄭和寥寥的珍遺中,此經的歷史價值極為重大。尤為難得的是,鄭和的另一件泥金寫經卷《妙法蓮華經》收藏于浙江平湖博物館為國家一級文物,這件泥金寫經或為民間唯一流傳的鄭和書法作品。

泥金寫經源于唐代皇家專用,多無年款。書寫泥金多為皇家敕令、佛經等,代表高貴與虔誠。確定有“皇家牌位”的寫經始于明朝。從存世泥金寫經分析,鄭和《發心書寫金字經》為存世最早的有“皇家牌位”的泥金寫經。鄭和《發心書寫金字經》寫經冊頁,作為目前存世最早、書有“皇家牌位”、將釋道經文和真言同書于一冊上的作品,無疑是大航海家鄭和存世遺作中最為精彩的遺珍,亦為中國佛教史、道教史的瑰寶。

鄭和《發心書寫金字經》里,佛經之外亦有收錄,還有道經、真言、御贊等?,F存三十九開頁,對摺,為后人不懂佛經及其經折裝裝幀形式重新裝裱的形式,其中《天妃靈驗經》、《楞嚴經》、《百字神咒》遺失。經中所蓋兩枚"怡親王寶"、"明善堂覽書畫印記"等收藏印。 (文字內容截錄自朱紹良:鄭和《發心書寫金字經》考析 )

明永樂 銅鎏金地藏王菩薩

高2 1.5厘米

“大明永樂年施”款

此尊地藏菩薩呈比丘相,全跏趺端坐于雙層束腰仰覆蓮花座。臉部方圓,雙眉間飾白毫,鼻子高挺,眉毛細長似柳葉,眼瞼低垂,薄唇,嘴角上揚,耳垂圓潤,眉目慈祥,神情安然自若。其面龐圓潤、下巴豐滿,嘴角上揚、五官秀氣精致等具有典型永樂佛像特征。

頸部有蠶節,胸部袒露,袈裟衣帛搭于雙肩彎曲而下,衣料厚重,極富質感,軀體敦厚,體態勻稱,肌膚豐滿圓潤,上身坦露,兩腿間的裙褶顯放射狀自然流暢鋪于座面之上。衣紋褶皺刻線較深,紋飾肌理隨身體結構走線,繼承元代厚重之感,具有復古韻味。地藏菩薩左手托寶珠置于胸前,右手舉起至肩作甘露印,雙腳掌朝天,手掌、腳掌肌膚飽滿呈現柔軟之感,肢節彎曲自然,刻造生動。

十年,不短不長,自然正家有過成功,也有過挫折。未來,成都自然正家愿意同全國家政服務公司一起,砥礪前行!

仰覆蓮花座,上下兩層花瓣并飾連珠紋?;ò暝煨图氶L,花瓣頭部飾卷草紋,有較強裝飾性,連珠紋顆粒飽滿相連,微小細節可見造像工藝之精湛。束腰仰覆座頂部造像前端銘刻“大明永樂年施”六字楷書款式。

此尊為大明永樂造像中現存唯一一尊地藏菩薩像,實屬罕見。地藏菩薩的主道場在安徽九華山,與普陀山、峨眉山、五臺山并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地藏菩薩主因緣輪回轉世投胎,前生作何因來生報何果,這位菩薩立大愿“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度三界之苦難,消除世人累世孽緣,如此宏心大愿頗受釋迦牟尼贊揚,稱之為“不可思議”,故其法號有“南無大愿地藏王菩薩”。

明宣德 青花魚藻紋十棱菱口大碗

口徑 : 2 3厘米

“大明宣德年制”六字雙行雙圈楷書款

侈口,深壁,矮圈足。青花發色濃郁艷麗,帶黑褐色結晶斑,釉面滿布大小氣泡,胎骨質堅細膩。器身通體呈十棱。外壁繪蓮花塘水藻,游魚四尾,碗心青花雙圈內繪蓮花、水藻及游魚二尾,口沿內外各飾青線一道,圈足三道,底部青花雙圈內書“大明宣德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無論紋樣、畫工、器形、尺寸,舉世無雙。此器形創始于永樂,傳世品中繪相同魚藻紋之宣德碗,只有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兩例可資媲美,然尺寸皆較小。

此類菱口碗系拉胚成形后,再經過壓模,接上高足,繪飾紋樣后高溫燒制而成,因此一般胎骨微厚。常見紋飾除了魚藻紋以外,尚有團花、龍鳳、云龍等等。

宣德時期的魚藻紋多繪鯖、鲌、鰱、鱖游魚四尾,諧音寓意“清白廉潔”。此碗繪鯖、魴、鱖三種游魚,與蓮花相組合,寓意“清廉”、“廉潔”,代表儒家思想中正直君子的完美形象。蓮花出污泥而不染,也是清白、純凈的象征。又魚與余同音,為富貴有余的象征,與蓮塘組合含“連年有余”之吉祥寓意,體現了中國自古以來特有的吉祥文化。

明永樂 青花纏枝牡丹紋凈水瓶

高 : 2 1.3厘米

此瓶造型秀麗,胎體輕薄,紋飾纖細。盤口,束頸,垂腹,腹上有一細長流,無手柄,下承高足,足底外敞。通體飾青花紋飾,腹、頸飾纏枝牡丹紋,流飾纏枝花紋,高足飾變形回紋及蓮瓣紋。景德鎮珠山御窯遺址,明永樂早期地層,白釉凈水瓶與白釉僧帽壺等殘器一同出土,可推測應與永樂早期朝廷的佛事有關,或作藏傳佛教祭祀禮器之用。景德鎮御窯珠山宣德地層里,亦出土過帶“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書年款之宣德青花凈水瓶。

凈水瓶非日常使用之器,于宮廷中亦僅作禮器之用,惟可見于少數重大祭典場合,其造形不同于茶酒執壺,亦與一般的流口粗短的軍持迥異。此獨特器形,窄頸寬腹,細流纖長筆挺,反映永宣時期景德鎮御窯造瓷水平之精妙高超,然燒造成功者鮮少。傳世品中紋飾、尺寸與本器相同者目前僅知兩例,其一為清宮舊藏,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另一藏于私人機構。

明宣德 青花礬紅彩“海獸圖”高足杯

口徑 : 9.9厘米 足徑 : 4.6厘米 高 : 8.9厘米“大明宣德年制”六字雙行雙圈楷書款

撇口,弧壁,高足外侈,平底露胎。胎骨勻薄,白釉瑩潤,青花濃艷帶結晶斑,紅彩鮮麗。外壁上下飾五海獸與四海獸悠游于奔騰的海浪波濤中,另三海獸游于高足波濤仙山之上;杯體內壁無紋,杯心青花雙圈線內書“大明宣德年制”雙行六字楷書款。

宣德時期瓷器二次燒成工藝得到發揚光大,此高足杯之裝飾技法,先以鈷料繪飾海獸、仙山及線圈,經高溫一次燒成后,再于外壁留白處以青礬填繪波濤紋,低溫二次燒制而成。礬紅為低溫紅彩,以氧化鐵做色劑,所用原料為青礬,故稱“礬紅”。

明初永宣兩代皇帝均篤信藏傳佛教,亦曾命官窯燒制禮器賞賜于藏傳佛教寺廟。成書于漢代的《山海經》由劉向父子編校,東晉時郭璞又為其附圖作注,內容從科學到動植物,從醫學到考古,包羅萬象。十五世紀時,《山海經》重又盛行。此類高足杯皆繪飾九匹海獸,這些奇異海獸的描述可見于《山海經》。臺北故宮藏有十四件飾有海獸紋的高足杯,每一個杯心都飾有九字一圈的梵文禱語,說明海獸杯與藏傳佛教的關系頗為密切,為用于佛教儀式的祭祀禮器。

除了青花礬紅彩高足杯之外,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院等各大博物館亦收藏了不在少數的釉里紅、礬紅、青花、白釉、祭紅、祭青等多種品類的高足杯,紋飾包含云龍、團龍、蕃蓮、鳳凰、松竹梅、八吉祥、藏文等,足見此類小巧玲瓏的高足杯于永宣時期頗受帝王青睞。唯青花紅彩高足杯存世少量,極為珍稀。

猜你喜歡
永樂鄭和唐卡
彩色筆動起來
淺談唐卡文物的保護修復——以館藏清代活佛像唐卡為例
清人繪六世班禪唐卡
《永樂大典》所見明人佚集二種
鄭和異聞錄
鄭和異聞錄
鄭和異聞錄
鄭和異聞錄
精湛的唐卡與金工技藝
從非物質文化遺產視域闡釋唐卡保護——以故宮博物院的唐卡保護為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