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治國思想體系述評

2017-09-03 09:40岳強樊志浩
黨政干部學刊 2017年9期
關鍵詞:禮法德治治國

岳強 樊志浩

[摘? 要]孔子的治國思想是一個有著內在邏輯的體系,禮法并用、德治為本構成其主要特征,并形成了一整套治國方略。在孔子那里,治國的最高理想就是圣人的“太上”之治,即“以德教民,而以禮齊之”。法作為社會秩序的最后防線,是禮教等社會規范不能發揮作用情況下的最后治理手段。理解孔子的治國思想,我們需要注意德、禮、法都具有特定的內涵,它們與當時的分封制度緊密相連,都主張君臣民的界限不可逾越,而且包含著特定的習俗內容。

[關鍵詞]孔子;治國;德治;禮法

[中圖分類號]D09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2-2426(2017)09-0016-04

在治國思想上,孔子到底主張德治、禮治還是法治,一直是學界的爭論焦點。以周予同為代表,一些學者認為,孔子的政治思想以“德”為核心,形成了“德治論”的主張,與戰國時代的“法治論”互相對峙;以蔡尚思為代表的學者則認為孔子的治國方案是“為國以禮”,認為仁雖是孔子最贊美的道德,但仁是達到禮的手段,禮才是仁要達到的目的,并因此形成了禮治論觀點;對于孔子是否也有法治的主張,學界一般認為,孔子并不完全排斥法治,其是贊成用必要的刑罰來維持統治的。在以上觀點的基礎上,學者們還提出了“德禮之治”等觀點。學界前輩的研究,為今天重新審視孔子的治國主張提供了思想基礎和觀察路徑,同時也是我們研究創新的階梯。立足于孔子的相關言論,本文認為,孔子的治國思想不應簡單歸結為德治論、禮治論或法治論,由于現實政治的復雜性和當時政治的特定形態,孔子實際上形成了一套治國主張的邏輯。這一主張內含有德治、禮治和法治的“基因”,但又不是三者的簡單整合,而是“鑲嵌”于特定治國邏輯的“鏈條”之中。

一、治理工具:禮法并用

分析孔子的治國主張,首先不得不了解孔子對政治演變的一般看法。在孔子看來,三皇五帝統治的“大同”世界,是一個“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人類最美好時期。這一時期,人們相親相愛,鰥寡孤殘皆有所養,人人以勞動為榮、以浪費為恥,社會“奸謀閉而弗興,盜竊亂賊不作”,人類道德呈現出高度文明的狀態,社會不需要禮法而能完美運行。而夏、商、周三代以降,社會由“大同”進入“小康”,“大道既隱,天下為家”。社會財富成為私家之物,國家政權為一家一姓獨占,人們“各親其親,各子其子”。這一時期,“禮”制興起,“與天地并”存,“如有不由禮”而行事的,則會帶來禍亂。為了平復禍亂、恢復秩序,包含刑罰內容的“法”也應運而生。

孔子認為,其生活的春秋時代就是“大道”不行之世。當時,禮崩樂壞,諸侯大夫征伐不斷,人們生活十分困苦??鬃犹岢?,禮是“先王所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的良方,恢復社會秩序必須用禮。那么,什么是“禮”呢?孔子在回答子張等弟子的問話時講到,“禮者,即事之治也”,也就是說,所謂禮就是對事務的治理。有什么樣的事務,就要有相應的禮來治理?!爸贫仍诙Y,文為在禮”,禮是一切事務運行必須遵循的“理”。禮如此重要,對于禮的功效,孔子曾總結道:“居家有禮,故長幼辨;以之閨門有禮,故三族和;以之朝廷有禮,故官爵序;以之田獵有禮,故戎事閑;以之軍旅有禮,故武功成”。一切事務,只要有了禮的約束,就會適宜得當,“宮室得其度,鼎俎得其象,物得其時,樂得其節,車得其軾,鬼神得其享,喪紀得其哀,辯說得其黨,百官得其體,政事得其施”??傊?,“禮”是一切事務行為的準則,能夠節制事務使之適中,從而起到維護社會秩序的功效。

前面提到,孔子認為“法”也是社會必不可少的。當孔子做魯國大司寇的時候,還曾親自主持立法。法之所以必要,是因為人們不能節制自己的欲望,即“刑罰之源,生于嗜欲不節”。然而,上文也講到,禮的重要作用就是將事務節制使之適中,禮與法具有相似的功效。那么,二者的區別在哪呢?根據孔子的相關論述,法是社會秩序的最后防線,是禮教等社會規范不能發揮作用情況下的最后治理手段,即“化之弗變,導之弗從,傷義以敗俗,于是乎用刑矣”。這也告訴我們,在孔子看來,法的使用在次序上要后于禮。我們知道,法和禮共同對民眾起到規范作用,那么它們的聯系在哪呢?禮作為當時社會的基本規范,涉及人們生活和國家政治的方方面面,與今天“法”的作用相似;而法則與今天的“刑”相近,其內含有對嚴重違禮行為的懲罰性規定。在孔子那里,違禮不一定違法,但違法必定已經違禮。因此,孔子教導人們要懂禮和遵禮,這樣就能“豫塞”人們違犯刑律的源頭,那些“不豫塞其源,而輒繩之以刑,是謂為民設阱而陷之也”。也正由于法的這一社會最后防線屬性,法的使用應該格外慎重。不僅應該注重犯罪事實的掌握,而且要遵循犯罪情節的輕重、罪行的深淺來量刑,審理官也要認真聽取各方意見、用忠愛之心來審理。另外,孔子強調,法一經確定,就不容改變,“行刑罰則輕無赦”,“愛之無寬于刑法”。在孔子生活的年代,禮和法共同構成了制度化的社會規范體系,對民眾起到警示和勸善的作用,即“上有制度,則民知所止;民知所止,則不犯”。

二、治理之道:德治為本

禮法并用,可以治理國家,但并不意味著治國的根本就在于用禮和使法。禮法是治國的二柄,它們的使用必須符合人世的規范,即人道。在孔子看來,天下共通的人倫大道有五條: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夫婦之道、兄弟之道和朋友之道。實現這五條人倫大道,需要智、仁、勇三種天下共通的德行。對于三大德能夠實現國治的內在機理,孔子講到:“好學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能成天下國家者矣”。智仁勇三德是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治道路徑的源頭,一切治理方法的產生和運用都要以三德為核心,德治成為孔子治國思想的最為顯著的特征。對于德治的功效,孔子多次提及。如,“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等等??傊?,德治具有巨大的功效,是實現國治久安的根本之道。

孔子將智仁勇三德一同提出,那么它們對于治理國家是否同等重要呢?從孔子的相關論說來看,他并沒有明確區分三者的地位,但其對“仁”及其與“仁”相關的德行的強調卻是十分明顯。對此,我們應該足夠注意??鬃又匾暼?,并認為孝悌是行仁的開始。他曾講,“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就是告訴后生小子,學習要從養成孝悌親仁開始。對于孝悌的作用,孔子甚至將它提高到“仁之本”的高度,這從孔子學生有子的論說可見一斑:“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孔子要求弟子孝悌和親仁,具有重要意義??鬃右簧谕軌驅崿F天下大治,盡管也曾親自參與魯國政事,但其貢獻主要還在于通過培養弟子間接影響政治。這也是孔子被稱為“素王”的原因。

在孔子的治國思路中,以德為本占據重要位置。那么,禮法二柄與德的關系怎么樣呢?簡要來說,就是“表里”、“主輔”和“先后”的關系。以德禮為例。面對子游的如何為孝的問題,孔子首先批評當時社會將孝等同于養的做法。他認為,就是狗馬都能夠得到飼養,若對父母不存孝順的“敬”心,那與狗馬“何以別”呢?贍養父母是禮的要求,如果沒有孝敬父母的德,仍然不能稱之為“孝”。贍養之禮可見,在外;孝敬之心不可見,在內。因此,德與禮首先是一種“表里”的關系。德與禮還是一種“主輔”關系。魯人林放向孔子詢問禮的本質,孔子回答道:“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意思是說,就一般禮儀,與其鋪張浪費,寧可樸素儉約;就喪禮,與其儀文周到,寧可過度悲哀。這就啟示我們,相較于德,禮處于次要地位。禮的施行在于實現德,不能因禮損德。德與禮還體現為“先后”關系。當子夏向孔子詢問詩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的意思,孔子的回答是“繪事后素”。也就是說,先有白色底子,然后才畫花。子夏立即領悟了孔子的意思,馬上問道,是不是禮樂產生在仁義之后呢?孔子很高興,贊揚道,現在可以同你討論《詩經》了。與德禮關系相似,德法同樣具有“表里”、“主輔”和“先后”的關系,不同的是,法由于具有刑殺之性,被孔子作為維護社會秩序的最后手段而較少提及。即便提及,孔子也多批評專用刑罰的弊端。正是由于這種“表里”、“主輔”和“先后”的關系,孔子常常將德禮、德法一塊兒談及。例如“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恵”,“治國而無德法,則民無修;民無修,則迷惑失道”,等等。

三、治理之策:治國九原則及其實施

禮法并用、德治為本,是孔子治國思想的主要特征,體現了孔子治國理念的內在邏輯。在這一理念指導下,孔子提出了一整套的治國策略??鬃诱J為,治理國家要遵循九條原則:“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重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即修養自身,尊重賢人,親愛親人,敬重大臣,體恤群臣,愛民如子,招納工匠,優待遠客,安撫諸侯。這九條原則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在孔子看來,修養自身能夠確立正道,尊重賢人就不會困惑,親愛親人族人就不會導致怨恨,敬重大臣遇事就不會迷惑,體恤群臣士人就會更加厚重地回報,愛民如子百姓就會努力勞動,招納百工財物就會充足,優待遠客四方之人就會歸順,安撫諸侯天下人都會敬畏。九原則如此重要,應該如何實踐呢?孔子提出:實踐修養自身的原則,就要像齋戒那樣穿著莊重的服裝靜心虔誠,不符合禮儀的事情堅決不做;實踐尊重賢人的原則,就要驅逐小人,疏遠女色,看輕財物而重視德行;實踐親愛親人的原則,就要給有才能的人加官進爵,給以豐厚的俸祿,同時與他們保持愛憎一致;實踐敬重大臣的原則,就要努力達到官員眾多足供任使;實踐體恤群臣的原則,就要對群臣真心誠意地任用,給他們豐厚的俸祿;實踐愛民如子的原則,就要使民勞役不誤農時,同時減少他們的賦稅;實踐招納百工的原則,就要天天省察,月月考核,以保證付給的工錢糧米與工作業績相對等;實踐優待遠客的原則,就要對遠方客人來時歡迎,去時歡送,嘉獎有善行的人而憐惜能力差的人;實踐安撫諸侯的原則,就要努力使絕嗣的家族得以延續,復興那些廢亡的小國,治理禍亂,扶持危弱,按時接受諸侯朝見聘問,并贈送豐厚,納貢菲薄。

孔子的治國九原則,對當時政治生活的各個重要方面都提出了明確的規范。然而,正如魯哀公詢問孔子的,“子之教寡人備矣,敢問行之所始”,應該從什么地方開始實施呢?再看孔子對為政的論述,可以發現,他強調的主要有兩點:表率和“正名”。表率指以君主為代表的統治集團要修身養德給百姓做表率,引導民眾向善服從統治。為此,孔子提出了“七教”說,即“上敬老則下益孝,上尊齒則下益悌,上樂施則下益寬,上親賢則下擇友,上好德則下不隱,上惡貪則下恥爭,上廉讓則下恥節”,甚至認為“七教者,治民之本也”。對于表率的主體,孔子十分重視國君的作用。他曾指出,“夫政者,正也。君為正,則百姓從而正矣。君之所為,百姓之所從。君不為正,百姓何所從乎!”并明確表示:“凡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則何物不正?是故,人君先立仁于己,然后大夫忠而士信,民敦而俗樸,男愨而女貞”。對于表率的巨大作用,孔子曾多次講到。當季康子詢問如何使民眾盡心竭力服從統治時,孔子的回答是:“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就是說,只有你們在上位的人對待百姓的事情嚴肅認真,百姓才會對待你們的政令嚴肅認真;你們孝順父母、慈愛幼小,百姓才會對你們盡心竭力;你們努力提拔有修行的人、教導能力弱的人,百姓才能夠得到勸勉??梢?,在孔子看來,統治者的良好品行,能夠激發和提升民眾的服從意識,從而使統治變得更加容易,正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表率還能夠導民向善,營造良好的社會道德環境??鬃釉v,“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意思是說,在上位的人能用深厚感情對待親族的人,那么百姓就會走向仁德了;在上位的人不遺棄他的老同事、老朋友,百姓也就不致對人冷淡無情。作為當時的社會道德精英和國家統治階層,“君子”的德行對百姓具有導向作用。君子的這種作用,孔子在批評季康子想要運用刑殺方法治理盜竊時,得到了鮮明的揭示??鬃又v,“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在此,孔子將君子的德行比喻為風,將百姓的德行比喻為草。風過草低,百姓也就會趨于向善。對于在德行方面的表率行為,孔子甚至認為,它是統治者唯一要重視和保有的治國之器。當樊遲向孔子請教種莊稼和蔬菜的方法時,孔子不客氣地拒絕了,并講到:“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意思是說,作為統治者,應該在德行上為百姓做好表率,而不是只想著學習種莊稼這些百姓們才應掌握的技能。

在孔子看來,實現國家治理的第二點要做好的就是“正名”??鬃由畹拇呵锬┠?,周天子已經不能有效控制諸侯國,諸侯之間征伐不斷,各種越禮行為時有發生,整個時代呈現出禮崩樂壞的狀態??鬃訉τ谶@種狀況非常不滿,多次就越禮行為進行了批評。對于季氏使用六十四人方陣的天子之禮在庭院奏樂舞蹈,孔子十分氣憤,認為“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當孔子看到當時魯國當政的三卿仲孫、叔孫、季孫三家在祭祀祖先的時候,也用天子之禮,唱著《雍》這篇詩來撤除祭品,孔子嚴肅地批評道,“相維辟公,天子穆穆”(筆者注:出自《雍》詩,意思是“助祭的是諸侯,天子嚴肅靜穆地在那兒主祭”)這兩句話,用在三家祭祖的大廳上在意義上取它哪一點呢?諸侯大夫們的越禮行為,使規范社會秩序的禮變得名不副實,不僅嚴重威脅社會有序運行,而且還可能使民眾變得巧言善變、狡猾乖張。

孔子的治國思想,具有特定的邏輯體系,其主要特征是德治為先、禮法并用。在孔子那里,治國的最高理想就是圣人的“太上”之治,即“以德教民,而以禮齊之”,也就是在天子、君子為代表的統治集團的表率和教導下,社會處處依禮行事,回復到三代之治??鬃拥闹螄鲝埦哂袧庵氐膫惱砩?,但不應簡單理解為純粹的道德說教和民輿監督,而是深深扎根于夏商周三代的制度化禮法的基礎上。對于孔子的治國思想,我們還要注意,德、禮、法都具有特定的內涵,它們與當時的分封制度緊密相連,主張君臣民的界限不可逾越,而且包含著特定的習俗內容。

參考文獻:

[1]劉祚昌.論孔子的政治理想——兼論孔子的教育活動與他的政治理想的關系[A].中華孔子研究所.孔子研究論文集[C].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7.254-255.

[2]王國軒,王秀梅.孔子家語[M].北京:中華書局,2011.

[3]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6.

[4]蔡尚思.十家論孔[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 宋桂祝

猜你喜歡
禮法德治治國
排列問題中的順序處理
用“問道”之理 求“德治”之功
巍治國藝術作品欣賞
禮法之治與泰始律令
禮法文化中的“情實”問題及其巫術淵源
以德治企,誠實守信
——湖北億立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晏子論禮
蘇軾的禮法融合及其意義
法治與德治并舉的哲學思考
略論古齊國的治國之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