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職制造類大類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探析

2017-09-04 20:20樊國華王磬
現代商貿工業 2017年19期
關鍵詞:高技能人才就業能力校企合作

樊國華+王磬

摘 要:從高職教育的辦學定位入手,對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能力進行了重新定義,分別從西方發達國家的主流的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和國內典型的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兩個方面進行比較分析。

關鍵詞:就業能力;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

中圖分類號:F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9.049

1 高等職業教育定位

自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各類中職類院校升格為高等職院校,形成了以政府主導,相關行業行政部門直屬管理,各職業院校獨立辦學的高職院校發展格局。截至2016年我國共有高等職業院校共計1300多所,高等職業院校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重要組成部分,從高等職業院校的定位來看,應具有兩個方面的屬性,“高等性”即有別于中等或高中基礎教育其教學內容必須是以某一學科的理論作為基礎,“職業性”即培養目標應該是以就業為導向的從事實踐性、操作性崗位的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能力高低也成為衡量各院校培養質量的重要指標。

2 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能力的要素定義

筆者結合中外學者的主要觀點對于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能力做出如下定義:通過自身專業技能成功獲取工作,并且能夠勝任崗位要求對自己職業生涯做出規劃的能力。按其內涵可以由三種要素構成:專業技能、綜合素養、職業素養。專業能力的定義為掌握某個特定專業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必要的實踐操作技能。綜合素養的定義為利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解決在生產過程遇到各種問題的能力。職業素養的定義為能夠勝任所從事崗位的工作要求,并且能夠在工作環境中與他人良好合作共同完成任務。

3 以就業能力培養為目標的國外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的啟示與借鑒

3.1 德國“雙元制”模式

“雙元制”模式享譽世界的職業教育模式,其核心就是校企共同培養充分發揮二種培養元素的優勢,學生在學校學習基本理論知識,幾乎有一半時間在企業實踐,這種模式下的學生有很強的崗位操作能力,而且在企業工作的時間里也受到企業管理文化的熏陶已經具備職業人的基本素養,而企業也把學生視為自己公司的員工,所以“雙元制”培養的學生具有較強的就業能力。

3.2 美國“CBE”模式

“CBE”即“competency-base-education”可以譯為“能力為基礎教育”,這種模式不再是以教師為中心而是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強調教師的理論基礎更看重指導學生實踐創新能力。這里指的“能力”是針對崗位的適應能力,利用分層法對學生的職業目標進行解析。其培養目標是滿足就業市場需求具備獨立工作能力并且適應企業工作環境的職業人。

3.3 澳大利亞“TAFE”模式

“TAFE”是“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的縮寫,直譯過來為“技術與繼續教育”是一種將職業資格獲取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以行業為主導,TAFE學院與企業展開工學結合教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學習—工作—再學習—再工作”的多循環終身教育模式。這種模式倡導培養學生的在實際工作環境的工作技能和職場意識。

通過對發達國家幾種典型的基于就業能力的人才培養模式辨析,我們不難發現以下一些共性,首先,是培養目標的針對性,指的是學生就業崗位定位為高新技術制造業中關鍵性技能操作職位,這些崗位要求較高的實踐操作能力。其次,在人才培養的各個階段都與行業、企業密切配合,最終實現學院教學資源與企業生產實訓資源共享,使得學生能夠得從兩個方面受益。最后,學院“教師”與企業“師傅”的雙師配置,讓學生得到更為全面的理論和實踐教育。

4 以就業能力培養為目標的國內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

4.1 “訂單式”模式

“訂單式”模式是企業與院校合作,企業按照自身的用工的崗位需求向院校提出人才“訂單”,共同制定培養計劃,企業參與學院教學過程,學生畢業后全部去合作企業工作實現“零距離”上崗。這種模式緊扣企業的崗位技能要求,學??梢岳闷髽I資源來提升教學資源,可以使學生較早熟悉企業工作流程,具備很強的崗位就業能力。

4.2 “工學交替”模式

“工學交替”模式是將培養計劃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在學校理論學習,第二部分在企業頂崗實習,二者相互交替進行。這種模式很好的實現了理論教學與實踐實操之間的轉換,實現了課程教學內容與市場對技能人才要求的同步,能夠使學生更深刻的認識企業,也把自身的就業能力提升放在第一位,也有助于院校找準正確的教學定位。

4.3 “2+1頂崗實習”模式

“2+1頂崗實習”模式是將整個培養過程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期2年,主要圍繞理論教學展開培養學生的綜合技能,第二階段為1年,主要是學生根據專業進入到企業在相匹配的崗位上進行實習。 這種模式使得院校在制定教學計劃時不僅考慮到社會經濟和企業需求,更考慮到了學生作為將來時的社會人所必須掌握的技能,既有利于院校形成自己鮮明的辦學特色又有助學生適應企業、適應社會最后實現學校到企業的無縫對接。

通過對于國內集中幾種典型的基于就業能力的人才培養模式辨析,我們不難發現以下一些共性,首先,院校對企業的用工需求進行剖析,以充分掌握市場崗位需求和結構為前提進行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其次,深入分析企業需求崗位的職業技能,并且把各項能力形成過程具體化并且通過課程實施來實現,最終形成完整一套人才培養方案。最后,企業全過程介入到整個人才培養過程中并且全面把控學生的實踐實習環節,保證了高職人才的技能型、應用型特征。

5 基于就業能力塑造的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構建路徑

5.1 利用“工學結合模式”替代傳統“產學研”模式

所謂“工學結合模式”是指將高職生的在校學習與企業工作實踐相結合,將校內的教學資源與企業的工作實習環境相結合,將學生課堂理論學習與課外企業實踐獲得實際工作經驗相融合。學生同時擁有兩種身份即“在讀生”和“準員工”。在這種模式下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能力放在首位。與原有傳統的“產學研”培養模式不同,“工學結合模式”強調學生在半工半讀的過程中提升自己就業能力,而“產學研”模式則倡導教師科研成果的轉化,學生更多是參與一些輔助性工作對就業能力提升幫助甚少。

5.2 構建“雙師型”高技能人才培養教學團隊

傳統高職院校的教師主要來自高校畢業的研究生,這些教師理論知識豐富但實踐經驗特別是企業一線工作的經歷比較欠缺。建立健全“雙師型”教師的選聘機制,在教師招聘過程把企業工作經驗作為考核要素之一,通過“走出去”即選派教師赴企業進行頂崗實踐學習,也可選擇“請進來”即將企業在職的一線技術人員和基層管理者請進課堂現身說法,這種師資隊伍的教學可以最大程度讓學生認知今后就業的工作環境和流程。

5.3 推行高技能人才培養的“雙證書”考核標準

傳統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以學歷教育為中心,強調學生通過獲取畢業證來增加就業的競爭力?!半p證書”則要求學生在取得學歷的證明之外,還必須獲得一種或一種以上的崗位技能證書,這種崗位技能證書能夠保證學生在企業就業崗位上崗前掌握基本的操作,一方面增加就業競爭力,另一方面也降低了企業在新員工培訓方面的成本。

6 結語

本文以就業能力的提升作為高職制造類大類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對就業能力進行了解構,通過對主流發達國家的高技能人才模式和我國幾種典型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對比分析,提出基于就業能力塑造的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構建的路徑。

參考文獻

[1]王曉蕾. 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職院校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J]. 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3).

[2]張榮勝. 校企協同 創新高職人才培養模式[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7).

[3]郭璇. 基于就業導向“校企合作訂單培養”模式下提升高職學生就業能力的探索與思考[J].江西化工,2016,(5).endprint

猜你喜歡
高技能人才就業能力校企合作
芻議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