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網絡治理信息機制的智能化構建

2017-09-05 13:00陳曦
中州學刊 2017年8期
關鍵詞:網絡治理大數據智能化

摘 要:全球化帶來經濟環境變化,信息化促進社會效率提升,組織結構向網絡形態發展演化。智能化時代網絡治理的關鍵在于治理系統信息機制的再造,具體體現為自動適應機制、主動響應機制與閉環反饋機制的構建。智能時代網絡治理的發展演進呈現四個主要趨勢:一是數據海量化,大數據在各個領域得到充分利用。二是治理自組織化與自適應化,網絡治理向著廣泛參與的民主化方向演進。三是模型化與自動進化,在過程中不斷改進治理機制本身。四是決策前瞻化,網絡治理的決策與控制面向未來。

關鍵詞:智能化;網絡治理;信息機制;大數據

中圖分類號:G20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751(2017)08-0167-06

互聯網的崛起擴張了現實世界的連接性,重構了人類社會信息交互的基本規則,給組織結構及其治理模式帶來了深刻影響。全球化催生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信息化促成社會效率的提升,社會與組織結構向著網絡形態發展演化。在此背景下,對網絡治理模式及機制的探索顯得尤為重要。

網絡治理將技術網絡、社會網絡、組織網絡三者納入研究的范疇。①網絡治理的基礎是現代信息通信技術,互聯網成為網絡組織運行的基礎設施與平臺,而真實存在的社會人是使用網絡的主體,因此,對網絡社會的治理應植根于現實社會。加拿大學者伯爾尼提出了網絡社會的兩個基本特征:一是數字化的復雜網絡通信與信息管理以及傳播技術被運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為溝通經濟、政治和社會活動的基礎設施;二是通過各種基礎網絡組合,信息的產生和流通方式得到優化,社會生產與社會組織得以重構,而人類的活動可以跨越寬廣的空間重新設計和彼此關聯。我國顯然已經具備了網絡社會的基本特征②,網絡形態成為組織結構的普遍常態。同時,網絡社會的崛起引發社會空間分化為三種基本形態:傳統社會的在場空間、在場的網絡空間、缺場的網絡空間。③網絡治理成為這三者實現有效交互協同的重要途徑。

網絡的本質是節點以及節點間組織關系構成的復雜系統,而網絡治理可視為確保這個系統實現有效運行的機制總和。從某種意義而言,網絡既是進行組織與社會治理的工具,也是治理的對象本身。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與廣泛運用,促使組織與社會信息化的進程進入高級階段,智能化也將進一步優化網絡治理的模式,提升網絡治理的效率,其中最為顯著的作用就在于重構了網絡治理的信息機制。

本文在分析現階段我國組織結構與治理模式轉型的必然性、社會治理轉型的基本特征的基礎上,探討組織的網絡化程度與信息機制之間的關系,并結合智能技術的基本功能揭示智能化對網絡治理信息機制的重構以及智能化時代網絡治理發展與演進的基本方向。

一、網絡時代的組織結構與治理模式

組織治理是使組織資源所有者實現協同配合的制度設計,其本質是對組織內部權力和信息實現有效配置的基本過程。對組織構成形態的定位無疑是組織治理的邏輯起點。在信息時代,網絡化已經成為組織和社會構成的基本形式。網絡治理也日益成為組織與社會治理模式轉型的基本方向。

1.科層式治理向網絡化治理的轉型

“管制”和“治理”都是對組織進行管理控制的具體方式?!肮苤啤眰戎赜谝幹婆c約束,而“治理”既需要硬性的規則與控制,也強調柔性的協同與疏導。在信息時代,治理應該更加注重“治理”而非“管制”。聯合國全球治理委員會將“治理”定義為:各種公共機構或個人作為共同體管理其共同事務的諸多方式的總和;使得不同利益甚至相互沖突的利益實現調和,并得以聯合行動的持續過程。④治理是通行于規則空隙之間的制度安排,當規制出現與外部環境不匹配或是系統內部的沖突和矛盾從而需要調解時才發揮作用的那些機制??梢?,治理本身就是一個體系,包括作為治理對象的組織與個體、其相互之間的結構關系以及約束和規范治理主體與對象行為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和規則。因此,治理的實現本質上是一個過程,通過對權力結構施加影響與控制,實現整體的協調以及治理主體之間的有序互動。⑤治理效能就是這種互動過程有序程度的反映。

從世界銀行組織每年發布的世界各國六項社會治理指數的變遷來看(見圖1),中國的“政府效能”指數連續明顯優于大多數國家,并且呈現逐年上升趨勢;“腐敗控制”指數持續上升,略高于國際平均水平;“社會穩定”“監管質量”“法治”的指標排名比較穩定;“民眾參與”水平則明顯低于國際,并且在長達十余年的跨度中,呈現連續下降的趨勢。這反映出在中國社會治理中,政府治理手段是基本有效的,但各方參與的力量并不平衡,社會性力量的參與程度顯得不足。此現象可以歸結為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社會結構的網絡化程度較低,權力和信息資源在組織內分布不均衡,造成社會性力量對于總體決策的參與性不足;二是缺乏信息的交互與反饋機制,我國社會治理系統中的信息缺乏足夠的自下而上式的識別與整合。傳統的科層式結構仍然在總體上占主導地位。

馬克斯·韋伯深刻地洞見到組織結構形成于人際間的協作和相互影響以及在內外部環境的協同作用下所呈現出的秩序性。傳統科層制的組織結構強調管理層的權威與控制,在馬克斯·韋伯的理論中,科層制的組織結構具有明確的分工,組織運行按照明確的規則和制度,職權遵從一定的層級性??茖邮浇M織存在幾個顯著的缺陷:一是缺乏與時代發展相適應的靈活性,導致資源配置的不平衡;二是科層結構相對刻板,存在路徑依賴,難以適應日益復雜的社會組織環境;三是存在帕金森效應,傾向于低效率膨脹,導致組織中人浮于事、機構臃腫;四是容易形成權力固化,排斥民主參與??茖又茖е碌馁Y源分布不平等已成為中國社會基本問題產生的重要原因。正如汪丁丁所言,基于科層化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權力結構造成資源和利潤呈現冪率分布,廣泛意義上的不均衡趨勢使公平成為社會的普遍訴求。公平訴求在很大程度上體現為民眾對信息對稱性和透明性的需求。⑥

信息機制承擔著組織內部實現有效協作和相互影響的重要職能,組織中的權力結構也體現為對于信息資源的配置??茖又频臎Q策信息自頂向下流動,逐層傳達。在信息技術、互聯網對社會環境進行深刻重塑的現代,科層結構無論在公共管理還是在企業管理領域都越來越難以適應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美國學者尼葛洛龐帝認為,數字化生存必將出現四個改變人類社會的特征:分散權力、全球化、追求和諧以及賦予權力,而網絡化會造成傳統集權式組織結構的瓦解。⑦只有治理主體之間形成兼具靈活協作性以及互動性的有效信息機制才能適應環境變化,解決復雜治理的問題。與此同時,信息化帶來的社會劇變驅使治理模式向著更符合時代要求的網絡治理模式轉型。因此,信息機制的重構是伴隨信息時代組織結構轉型與治理轉型的必然趨勢。

2.網絡治理的基本內涵與結構特征

網絡組織的形式在人類社會中有著非常廣泛的存在,具有節點、節點間聯系以及二者之間關系結構的系統都可以稱為網絡。信息化擴展了組織利用信息技術的能力,整合并再造了社會組織的運行模式,對組織結構帶來深刻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在層級上使得傳統科層組織變得扁平,提升了組織每個節點管理控制的幅度。第二,在組織的邊界上具有一種雙向作用機制⑧,組織的邊界可由組織內部的協調成本以及在市場中交易成本的均衡點來確定;信息技術的應用同時造成內部協調成本以及外部交易成本的下降,而組織邊界是擴張還是收縮取決于哪種成本下降更快。當內部協調成本下降更快時,組織邊界變大;反之,組織邊界變小,導致組織規模向“大者更大,專者更?!钡姆较虬l展。第三,在組織內部不同層級節點間增加了連接,使得組織向著網絡化的結構演進,并且持續提升了組織應對經營環境變化的能力。這些都進一步促進基于網絡化的治理成為組織治理機制優化選擇的備選方案。⑨

網絡治理是網絡組織中關鍵資源的所有者基于網絡組織結構、圍繞協作目標所進行的制度設計以及管理安排的過程。在互聯網信息時代,網絡治理的概念具有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對于網絡型結構組織的治理,主要存在于正式或者非正式組織的合作關系中,是組織和個體之間聯結或社會連接嵌入所構成的關系結構以及制度安排。二是對于在互聯網場域內所形成的網絡社會的治理。這二者在治理的對象和規模上有所差異,但在信息時代卻存在顯著的共性,即利用信息化的技術手段實現網絡中各節點的有效信息交互,從而解決網絡治理所要求的眾多行動主體間效率與協同性的問題。⑩廣泛存在的互聯網,無疑是開展和實施治理工作的重要工具和基本場域。對于治理而言,組織與社會系統中成員的參與是形成網絡的根本條件?。從某種意義來看,社會網絡系統本身與治理在概念上具有同一性,網絡治理最為外在化地體現了治理的本質與特征?,治理的根本在于形成某種穩定的網絡結構。

由信息化所催生的網絡治理具有三種表現形式:一是治理主體多元化。網絡中的每一個主體都需要承擔治理的責任,只要在治理過程中行使權力并獲得其他主體的認可,都可能在某個領域成為權力的中心。二是治理權力多極化。網絡形態具有多個中心,治理的主體之間處于互動與合作的關系,而不是命令與服從的關系,關系結構發生了本質的變化。三是治理形式多樣化。網絡治理是協同性治理,而不是單純依靠行政命令,各主體間通過多樣化的機制協調相互間關系,并對處于核心地位的治理主體權力適時進行控制與選擇。

二、信息機制實現網絡協同治理

網絡治理意味著治理的參與者最終將形成一個有著共同目標和認同的網絡?,意味著需要將整體觀、系統觀、平衡觀這三個基本觀念納入治理的邏輯。網絡治理的根本對象需要落實到人。組織對于成員相互間協同與配合的要求,需要行為人達成主觀意愿上的認同,從而在成員間形成行為與預期相一致的穩定的激勵、制約以及影響力結構。然而,網絡治理并非組織主體間信任基礎上的自主治理,其治理的本質也是一種權力的依賴關系。?組織權力的配置由主體資源、組織結構以及制度規制三個維度構成?,這三個維度的完善程度反映出治理體系整體的成熟程度。

更為抽象的,組織權力的配置等同于網絡中各個節點對于信息的感知、理解及控制,從而獲得不同程度的信息權力。通過信息的流通與交互形成配合,基于信息的區隔與控制形成權力。因此,網絡治理對于組織權力協調與控制的根本在于對信息資源的配置。

相對于科層組織而言,網絡型組織中權力的分布相對分散,但由影響力分布不均帶來的權力的非對稱與不平衡在網絡組織中也是普遍存在的。這也意味著網絡治理能否成功運作的關鍵在于其治理機制能否保證合作各方有強大的動機不利用主體間信息不對稱或不完全契約去破壞合作并試圖謀取私利。網絡治理的有效性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需要保持組織治理的平衡,實現參與者間合作的協同性;二是治理機制需要能夠抑制機會主義行為。因此,構建合理的信息機制是網絡治理行之有效的保證。

科層組織向網絡組織的進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根據凡勃侖社會系統的技術—制度二分演進邏輯,組織的網絡化隨信息技術的滲透而推進,相應的治理機制也處于共生演進之中。治理水平的高低與組織體系發育程度密切相關。?組織的發育程度可由組織網絡化的程度、網絡治理體系的成熟度兩個維度的指標來衡量。組織所采用的信息機制與這兩個指標緊密相關。為了說明網絡治理體系與信息機制的關系,尤其是在治理體系的不同成熟程度下網絡治理所對應采用的信息機制,筆者選取“組織的網絡化程度”與“治理體系的成熟度”兩個維度,并將每個維度劃分為“高”“低”兩個層次,兩個維度的不同層次進行組合(見圖2)。

當網絡化程度較低且治理體系的成熟度也較低時,組織類似于傳統的科層式結構,組織中控制信息的流通是自上而下的,是一種信息的傳遞機制,同一層級之間信息交互性較差。當網絡化程度較高時,單純的信息傳遞機制無法滿足組織中主體溝通協作的需要,因此在成熟度高的治理體系中,信息機制必然以全交互的形式運行。當組織的網絡化程度較高但治理體系的成熟度較低時,即使治理主體間存在信息通路,他們受制于機制的局限,依然無法充分地完成信息交換,不同層級間的信息特別是網絡組織邊緣層級的信息依然需要借助信息反饋機制才能有效地向核心層傳達。此時,成熟度較高的治理體系除了類似于科層組織的傳統信息傳達路徑外,更需要借助非指令性信息的反饋系統,才能實現高的治理效能。此外,當組織的網絡化程度較低時,只有具備合理的信息反饋機制,治理體系才能具有較高的成熟度。信息反饋機制比信息傳遞機制更能適應環境的多變性,而信息的全交互機制反映了現代社會高度信息化狀態下,智能化廣泛應用于網絡治理時信息機制所呈現的高級形態。

三、網絡治理信息機制的智能化創新

信息化是技術進步帶給人類的科技紅利,隨著人工智能技術日益得到廣泛運用,信息化向著智能化演進。?智能化致力于模擬人的思維模式,綜合運用現代信息處理、計算機通信網絡、智能控制、大數據等技術,以解決某一個方面的具體應用問題。智能化不僅為網絡治理提供了技術工具,而且在智能技術被廣泛采納的過程中進一步優化并改進網絡治理的模式。智能化重構網絡治理的信息機制在于對治理信息的利用、響應以及控制模式的改進與再造,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機制的構建。

1.自動適應機制:自動實時響應環境變化

智能化是信息化的高級形態,智能系統是具有思維層、感知層、行為層等多種特性的系統。智能化的優勢體現在其對環境的自動實時響應。一是高效而敏銳地獲取信息,在計算機技術的輔助下,智能系統可以實時提取海量數據,以復雜的算法進行加工處理,并獲得相應的決策信息。此功能類似于人類的感知能力。二是對信息進行對比、分析、計算、判斷以及綜合、聯想、推理,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相應的決策。這類似于人類的記憶和思維能力。三是不斷優化自身處理信息的模式,智能化技術具有學習能力,在與環境交互的過程中不斷提升效率,積累知識和經驗,從而更好地適應環境。四是快速反應的能力,智能系統能夠實時響應外界的信息輸入,形成判斷,做出反應,并傳達相應的調控信息。

智能化的網絡治理能夠實時而高效地自動響應環境的變化,增強網絡組織節點間的連接性、組織對于環境信息的自適應性,從而優化網絡組織的信息模式。智能化在大大提升組織信息流通效率的同時,使得對組織信息的處理能夠及時適應環境變化,迅速形成合理判斷,并對未來的發展變化做出適當預測?;谥悄芑?,網絡治理的信息機制還能夠在運行的過程中逐漸累積知識與經驗,不斷進化。

2.主動響應機制:識別與控制決策信息

復雜系統理論認為,正常運行的網絡系統由具備信息傳遞能力的活性結點構成。網絡治理的對象可以抽象為結點以及結點相互間的連接模式。網絡的有效治理在于使網絡中的結點以及結點間的連接方式從整體上最大化,從而涌現出優化的秩序。因此,優化結點的連接模式以及相應連接模式之上的信息傳遞機制,是網絡治理的核心問題。網絡治理要求各個結點作為決策主體在治理單元中都擁有一定的自主權及相應的決策權,在相互間關系的作用下,做出協調一致的決策。

大數據時代的網絡治理,需要對海量信息進行判斷、加工與處理。信息的對稱性和完全性成為網絡治理的首要問題。將智能技術的優勢運用于網絡治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有效解決信息對稱的問題:一是信息傳遞有效,能夠全面、及時、準確、無偏差地獲取信息,并傳遞到網絡中的相應結點。二是支撐決策有效,在大數據時代,如何面對海量數據進行判斷,精準地提煉出決策信息,是對網絡治理主體能力與智慧的考驗。智能技術的快速存取、快速加工,可以解決信息有效傳遞的問題。輔助決策功能會成為網絡治理主體信息智能的補充,從而提升判斷的準確性以及決策的效率。

在公共事務領域,信息化治理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信息發布平臺,提供政務信息,方便市民獲取各類信息。第二階段是服務工具,借助網絡提供服務,協助信息交互,促進業務往來,提高效率。第三階段是網絡成為政務互動的主要工具,網絡治理開始向公共政策領域滲透,網民借助網絡可以參與政務的決策過程。前兩個階段屬于網絡治理的基礎和發展階段,第三個階段屬于高級和成熟階段,代表著網絡治理在在線民主協商和民主決策中的應用。然而,當前世界各國現有的電子政務都普遍缺乏民眾的參與,即使在電子政務處于世界領先水平的英美,也只是更多強調市民對決策議題的知情,而實際決策的參與情況卻處于較低的水平。?正如18世紀法國思想家盧梭關于直接民主的夢想——讓所有的市民在同一時間直接參與民主決策的偉大時刻,即使到了信息化發達的現階段仍然是一種理想。

隨著網絡社交媒體的廣泛普及,網絡成為匯集信息、交流觀點態度、集合民意的重要場所,也成為治理者對民眾施加影響的重要陣地。在2016年的美國總統大選中,新任總統特朗普獲勝的關鍵因素就在于對智能化競選方案的運用,以及在美國各大網絡社交媒體開展的系列活動。?智能化對于社會網絡治理模式的創新有可能讓盧梭的夢想在不久的將來成為現實。因為民眾對于治理的參與依賴于參與方式的便捷性,智能化能夠主動獲取民意,并進行精準的分析判斷。因此,智能化的網絡治理背后蘊含著從被動傳達向主動獲取加總民意的可能性。智能化相當于為網絡治理提供了一個自動控制系統,成為組織和社會系統的識別機制、檢測機制、調解機制和預測機制。

3.閉環反饋機制:構建治理系統信息反饋器

根據控制機制的不同,系統控制理論將系統劃分為“開環系統”與“閉環系統”。相應的協調控制機制即是“開環機制”與“閉環機制”,兩者之間的差異在于系統中信息以及控制流程模式的區別。

開環是一種前向機制,沒有反饋通道。開環系統的控制在決策信息下達的時候就已完成。傳統的組織治理模式由高層(或稱決策層)制定并提出組織的戰略、目標、規則、計劃、指令等,而后這些管理控制信息逐層下達,最終落實到每一層級上的每一個節點來執行,類似于開環機制。雖然組織在制定決策時也會進行相應的調研,從下層收集情報、意見和建議。在執行的過程中,組織也能夠獲得相應反饋。但由于技術手段的落后,信息傳遞過程中的失真難以避免,而所謂的調研和反饋對于組織治理的實際影響甚微。

信息技術的發展逐步將現實社會活動所產生的信息整合到網絡空間,海量的數據通過互聯網傳送,人類在各個領域產生的信息都被記錄在網絡中。1992年,人類每天傳送的數據量是100GB;預計到2020年,人類傳送的數據將達到每秒61000GB。這些數據都與人類社會中群體與個體的行為、意向、需求以及環境的變化息息相關。在智能時代,這些海量數據所蘊含的深刻價值都可以被識別,并且快速向治理者反饋。同時,智能化對這數據施加影響,能夠起到有效的調節和控制作用。

當前我國社會正處于兩個重要的時代演化趨勢之中,一是“虛”與“實”交匯,即互聯網構成的虛擬世界向現實世界的滲透;二是“東”與“西”融合,即東西方兩個不同起源的文化傳統隨著全球化的進程而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在這場所謂的“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組織面臨著劇烈的環境變化。社會經濟系統的運行極其復雜,缺乏有效信息反饋機制的治理系統難以應對環境的變化。只有不斷地、適時地在特定節點輸入相應的控制信息,系統才能夠保持穩定。智能化無疑是提供這種反饋機制的有力手段,為組織與社會系統適時而精準地反饋環境與決策信息,并及時有效地向系統施加控制調解信息。將智能化應用于網絡治理意味著原本的開環系統轉化成為閉環系統,而智能化就發揮著閉環系統信息反饋器的作用。?

四、智能化網絡治理的演進趨勢

在信息時代,傳統的組織治理模式面臨著無法與所處環境有效協調適應的問題??茖邮浇M織因其“開環”式的信息機制無法及時響應外部環境的快速變化。信息化推動組織結構向著網絡化發展,網絡治理成為社會與組織治理的重要形式。信息機制的改進與再造在網絡治理體系的成熟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說信息機制的發展演進是組織治理進化的重要體現。智能化時代的到來,將進一步促進網絡治理的升級與進化,網絡治理將向著更高效、更穩定、更民主的方向發展。

智能化對于網絡治理信息機制的重構體現為自動適應機制、主動響應機制、閉環反饋機制的引入?;谥悄芑男畔C制,智能時代網絡治理的發展演進呈現四個主要趨勢:一是數據海量化。大數據在各個領域得到充分利用,網絡治理需要能夠充分利用互聯網及各類信息系統中的數據,實時、精準、全面地洞悉組織所處的內外部環境,反饋網絡系統的變化,識別組織成員的訴求,及時發現治理中存在的問題。二是治理自組織化與自適應化。智能化的廣泛應用降低了組織中的信息成本,通過自動自發的方式反饋決策信息,同時為網絡組織中各節點參與治理提供了機制保障,有利于組織治理向著廣泛參與的民主化方向演進。三是模型化與自動進化。智能化能夠自動優化治理模式,基于海量的治理數據,快速識別環境信息,通過智能技術建立各種治理模型以及信息反饋模型,并在治理過程中不斷改進模型和治理機制本身,實現治理模式的自動進化。四是決策前瞻化?;诤A康纳鐣祿腿祟愋袨閿祿?,治理機制能夠預判諸多領域的發展趨勢,從而提前做好充分的準備與安排,使決策面向未來、具有前瞻性。

注釋

①李維安、林潤輝、范建紅:《網絡治理研究前沿與述評》,《南開管理評論》2014年第5期。

②?周宏仁:《智能化使國家治理變“開環”為“閉環》,《人民日報》2015年9月21日。

③劉少杰:《網絡化時代的社會結構變遷》,《學術月刊》2012年第10期。

④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 Our Global Neighborhoo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p.2.

⑤郁建興、任澤濤:《當代中國社會建設中的協同治理——一個分析框架》,《學術月刊》2012年第8期。

⑥汪丁?。骸墩撝袊鐣締栴}》,《財經問題研究》2012年第9期。

⑦[美]尼古拉·尼葛洛龐帝:《數字化生存》,胡泳、范海燕譯,海南出版社,1997年,第226頁。

⑧陳曦、李鋼、賀景:《網絡社會對中國傳統社會關系的重構》,《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5期。

⑨王鳳彬:《科層組織中的異層級化趨向——基于寶鋼集團公司管理體制的案例研究》,《管理世界》2009年第2期。

⑩韓周、秦遠建、王茤祥:《中國企業協同創新網絡治理研究》,《科學管理研究》2016年第1期。

??郁建興、王詩宗:《治理理論的中國適用性》,《哲學研究》2010年第11期。

?孫柏瑛:《當代地方治理:面向21世紀的挑戰》,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73—76頁。

??劉作奎:《西方國家的網絡治理及對中國的啟示——關于網絡治理和民主關系的制度解析》,《電子政務》2009第7期。

?Giulio Palermo. Economic Power and the Firm in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Two Conflicting Problems. 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 2000, Vol.34, No.3, pp.573-573.

?王琴:《網絡治理的權力基礎:一個跨案例研究》,《南開管理評論》2012年第3期。

?楊學山:《信息化的核心是智能化》,《解放軍報》2017年1月20日。

?孫永杰:《特朗普獲勝:人工智能緣何是神話也是笑話?》,《通信世界》2016年第31期。

Intellectualization Reconstruction of the Information Mechanism of Network Governance

Chen Xi

Abstract:Economic environmental changes brought by globalization as well as social efficiency enhancement promoted by informatization, mak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move towards network form. The key of network governance in intelligent era lies in re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mechanism, which includes automatic adaptation mechanism, active response mechanism, and closed loop feedback mechanism.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governance presents four trends: the massive data is fully applied in each field; it is a self-organized and self-adaptation process, in which network governance is evolving towards a democratization with extensive participation; it is a model-orientation and automatic evolution with constant improvement in its governance mechanism; it is a prospective decision making process, which enables network governance decision making to look to the future.

Key words:intelligent; network governance; information mechanism; big data

猜你喜歡
網絡治理大數據智能化
智能化戰爭多維透視
印刷智能化,下一站……
基于“物聯網+”的智能化站所初探
習近平網絡治理思想探析
網絡治理的重中之重是什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