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信息文明的唯物史觀向度

2017-09-06 14:06王水興周利生
關鍵詞:生產方式社會主義唯物史觀

王水興 周利生

摘要:信息文明的本質是信息化生產方式的反映。唯物史觀向度的信息文明以信息化生產方式為基礎。隨著信息、知識的生產和再生產在整個社會生產中不斷取得支配地位,信息化、智能化生產方式就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信息社會的基本矛盾是信息文明唯物史觀向度的主要內容。信息時代創造的巨大生產力和孕育的信息思維表明,人的全面發展是信息文明發展的邏輯終點,以科學技術為底基的文明樣態只有和先進的社會制度文明結合才能展現出文明的真正曙光。

關鍵詞:信息文明;唯物史觀;生產方式;社會主義;資本主義

中圖分類號:B0231;N02

文獻標識碼: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7.04.0005

馬克思1847年在《哲學的貧困》中指出:“社會關系和生產力密切相聯。隨著新生產力的獲得,人們改變自己的生產方式,隨著生產方式即謀生的方式的改變,人們也就會改變自己的一切社會關系。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盵1]222馬克思1867年在《資本論》第一卷中又指出:“各種經濟時代的區別,不在于生產什么,而在于怎樣生產,用什么勞動資料生產?!盵2]172馬克思這些論述揭示了人類社會生產方式決定整個社會政治面貌和精神面貌的人類歷史一般發展規律。當人們以經濟信息化、政治信息化、文化信息化和社會信息化來刻畫和描摹當今人類社會生產生活的圖景時,信息化本質上就上升到一種新的生產方式高度。學術界以漁獵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信息文明分析社會文明發展趨勢和發展面貌,根本上是基于技術文明這一基礎來反映社會發展趨勢和未來前景。一方面,以信息哲學或信息主義思維方式研究信息文明,可能會取得許多令人敬仰的成果[3]。另一方面,信息文明本質是一種建立在信息化生產方式上形成的新的文明形態。作為一種新的社會化生產方式,信息文明內涵既包含生產力意蘊,又涉及到生產關系范疇。作為社會客觀,信息文明既有社會存在內涵,又具有社會意識價值。根據唯物史觀,社會主義是克服社會化生產方式與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矛盾的歷史和邏輯的必然選擇。因此,社會主義社會就理應更符合信息文明發展的條件。唯物史觀是人類思想寶庫中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體系,以唯物史觀向度研究信息文明,是科學分析和認識信息文明的理論需要,又是推進信息文明建設的實踐使然。

一、信息化生產方式:信息文明唯物史觀向度的基礎

從本質上來講,信息文明是建立在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先進生產方式上的文明樣態??茖W技術的發展及其在勞動生產過程中的應用,其必然結果就是勞動過程和勞動內涵的變化。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視域中,勞動是“一切人類生活的第一個基本條件”[4], “勞動過程……是制造使用價值的有目的活動”[2]174,人的勞動過程是有意識的、有目的的?!白铛磕_的建筑師從一開始就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蠟建筑蜂房以前,已經在自己的頭腦中把它建成了。勞動過程結束時得到的結果,在這個過程開始時就已經在勞動者的表象中存在著,即已經觀念地存在著?!盵2]170顯然,作為人類歷史存在前提的勞動內在地就包含了人的思維和智力因素。人的勞動過程和動物的生命活動過程根本區別就在于“人是能思想的存在物?!盵5]

馬克思恩格斯已經意識到,在商品生產中,“生產勞動就是一切加入商品生產的勞動(這里所說的生產,包括商品從首要生產者到消費者所必須經過的一切行為),不管這個勞動是體力還是非體力勞動(科學方面的勞動)?!盵6]因此,無論是馬克思、恩格斯創立勞動價值理論的時代,還是工業化初期的蒸汽機時代,勞動形式還主要是體力勞動,物質資料和資本在整個生產過程中占據主導地位,馬克思、恩格斯還是關注到了勞動過程中的科技和智力因素的作用。而且,馬克思、恩格斯還預計到了隨著科學技術對生產力系統的滲透,用來生產物質生存資料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會趨于減少,直至到最低限度。未來社會生產主要是為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進行的。馬克思、恩格斯這些預計在當今信息時代已經顯露出來了。特別是隨著信息、知識的生產和再生產在整個社會生產中的支配性地位的不斷顯現,從而引起整個社會就業結構和分配結構的變化,充分說明了智能化、信息化生產方式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當今世界經濟產業結構的變化會進一步驗證經典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

馬克思、恩格斯生產力理論中沒有直接說明信息在發展生產力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就他們理解的生產力內涵包含了現代信息技術意義上的信息資源和信息化涵義?!皠趧由a力……,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練程度,科學的發展水平和它在工藝上應用的程度,生產過程的社會結合,生產資料的規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條件?!盵2]100)“提高勞動生產力的主要形式是:協作、分工和機器或科學的力量的應用等等?!盵7]在手工工場勞動還是主要勞動形式的時代,馬克思、恩格斯就明確了“協作”、“機器和科學發展”、“工藝應用”對生產力的重要意義。所謂信息化生產方式,本質上是對傳統工業化生產方式的超越,信息資源和信息科學技術本身不能形成生產力,而是通過其內化在生產的全部環節和全部生產要素當中提高生產力。信息經濟的繁榮本質上是社會生產協作和整個社會生產過程更加高效、精準的結果。信息時代通過全球信息化“協作”勞動而提高生產力的方式,與馬克思提出的人類勞動的“總體性”發展趨勢的預測高度契合?!半S著科學技術和分工協作的發展,以及結合勞動的出現,勞動過程得以分解或細分,單獨的直接勞動者成為群體的組合勞動者,直接作用于勞動對象的勞動者被細分為幾個層次。分解的勞動過程構成為一個總體,進入分解的勞動過程的勞動者就成為‘總體工人。由于‘總體工人的出現,對原先單一的直接勞動者的理解變得復雜了。抽象勞動的主體不是單個人,而是一個總體工人?!盵1]274現代信息化生產,表現為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相結合的形式??茖W技術知識的運用、有效信息資源的利用、管理和服務等非直接生產性活動對商品價值創造日益占據主導地位。勞動的“總體性”發展趨勢與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其在勞動過程中的應用是相輔相成的同一個歷史過程,勞動的“總體性”發展是歷史的必然趨勢,客觀上就表現為所有勞動主體都參與到了勞動產品的價值創造過程。這就為我們認識信息時代的信息生產力提供了科學的方法。信息經濟的發展客觀上要求整個社會必須尊重知識創造和信息資源的價值應用。

生產力三大要素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受科學和技術的改造,各自內涵以及生產力整個系統必然會發生深刻變革。馬克思、恩格斯明確指出:“在一切生產工具中,最強大的一種生產力是革命階級本身?!盵8]把革命的勞動階級視作最強大的一種生產力已經和當今信息時代將勞動者的素質視作知識經濟關鍵因素相一致了?!白匀唤鐩]有造出任何機器,……它們是人的手創造出來的人腦的器官;是對象化的知識力量?!砻?,社會生產力已經在多大程度上,不僅以知識的形式,而且作為社會實踐的直接器官,作為實際生活的直接器官被生產出來?!盵2]784知識和智力轉化為直接的生產力實際上就是今天意義的自動化、智能化、信息化的生產能力。在大工業初級階段,馬克思、恩格斯就已經預計到,隨著科學和技術的不斷進步,這種智能化、自動化生產將成為歷史的發展趨勢。這種趨勢的發展必然會使勞動者在勞動中的作用發生改變從而全部社會的生產結構也將發生改變。大工業的發展,“勞動表現為不再像以前那樣被包含在生產過程中……工人不再是生產過程的主要當事者,而是站在生產過程的旁邊?!盵2]783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作用的這種變化在今天的信息化生產過程中已經相當普遍了。尤其在現代“無人工廠”生產條件下,馬克思、恩格斯的預計已經成為了現實?!霸S多人在同一生產過程中……有計劃地一起協同勞動,這種勞動形式叫協作?!瓍f作提高了個人生產力,而且是創造了一種生產力,這種生產力本身必然是集體力?!盵9] 馬克思、恩格斯明確指出的“協作創造新的生產力”的論斷,對我們深化認識信息化、全球化時代全球配置生產要素提高生產力具有方法論的指導意義。

二、信息社會先進的生產力與落后的生產關系的矛盾:信息文明唯物史觀向度的主要內容

“機器只是一種生產力。以應用機器為基礎的現代工廠才是社會生產關系,才是經濟范疇?!盵1]241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時,對資產階級的歷史進步性,對科學技術、機器體系在資本主義社會的作用都做了科學的分析和論述。應該明確的是,馬克思、恩格斯一方面肯定了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為開辟人類的交往道路、發展人類的交往(交通、傳播)技術,發揮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即資產階級促進了人類“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10]541另一方面,馬克思、恩格斯又明確指出了“資產階級生產關系是社會生產過程的最后一個對抗形式”[2]3。這說明人類的交往技術和交往手段的發展不會自發地推動社會的公平和正義,不會自發地實現人的自由和平等。正如現代信息社會不能自發地消除信息壟斷、信息霸權一樣,“只有當群眾組織起來并為知識所指導時,人數眾多才能起決定勝負的作用?!盵11]“工人階級的解放……問題在于不僅僅要掌握政治機器,而且要掌握全部社會生產,而這里需要的絕不是響亮的詞句,而是豐富的知識?!盵12]建設信息文明社會,不僅是使“文明世界信息化”,其根本意義在于,使“信息世界文明化”[13]。信息科學和技術創造的巨大生產力只有由組織起來的千百萬有知識的人民群眾掌握才能為人類的自由和解放開辟道路。

從1946年世界上第一臺現代計算機誕生以來,人類社會整體上正逐步由工業文明向信息文明邁進,由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轉變??萍嫉陌l展,尤其是信息科技的發展無論是在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毫無疑問都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但是,為什么人類社會仍然面臨著更加嚴峻的貧富分化、勞資沖突、社會分裂、文明沖突的危機與矛盾?基于過去300年來(公元1700—公元2000年)歐美國家的財富收入的歷史數據分析,托馬斯·皮凱蒂(Thomas Piketty)認為,二戰以來,世界各個國家不平等現象已經擴大了,并且將變得更加嚴重。資本和勞動的矛盾沒有因為經濟的增長和知識的擴散而淡化,反而,因資本的收益率持續高于經濟增長率,人們收入不平等更加嚴重加劇了。[14]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此已作出了驚人的洞察: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背景下,“機器的應用既改變了生產工具的分配,也改變了產品的分配?!盵15]21“由于機器體系所造成的巨大的生產,產品同生產者的直接需要的任何聯系也都消失了,從而同直接使用價值的任何聯系也都消失了?!盵15]186隨著科學的應用,機器代替人的勞動過程,使得科學日益“作為異己的力量,作為機器本身的力量,通過機器對工人發揮作用?!盵15]185隨著勞動資料的機器化、自動化和智能化,“提高勞動生產力和最大限度否定必要勞動,……是資本的必然趨勢。勞動資料轉變為機器體系,就是這一趨勢的體現?!盵15]186馬克思的上述論述可以讓我們清晰地得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具有如下特征:第一,科學技術的應用能夠造成巨大生產力;第二,科學技術對工人是一種異己的、統治的力量;第三,由于機器體系的應用最大限度地否定了必要勞動時間,意味著最大限度地增加了工人的剩余勞動時間,即機器體系越參與勞動過程,工人為資本家創造的剩余價值就越多,工人受到的剝削就越嚴重。這就是為什么信息革命以來人類社會沒能更加公平和諧,反而使財富日益集中到少數人身上的原因?,F代信息社會出現的信息(知識)壟斷和信息霸權現象說明,不改變不平等、不公正的社會制度,科學技術就只會加劇社會各階層的收入差距,宏觀上表現就是財富的馬太效應,富人和富國越來越富裕,窮人和窮國就越來越貧窮,整個社會分裂和不平等就日益加劇。

基于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深刻認識,恩格斯在論述工業革命以來英國工人階級狀況時,甚至直接說:“自然科學目前對工人實際上是毫無用處的……,因為在他們居住的大城市里,在工作日很長的情況下,他們常常根本看不到大自然?!盵10]476這種情形今天在全世界的許多私人工廠里仍然每天都在重現。面對自動化的流水生產線和自己生產的日益精密的智能手機、電腦等高端信息商品,對千百萬“信息工人”而言,自己只是資本家獲得巨額利潤的工具。一定意義上講,生產中應用的科學技術和他們自己生產出的產品對他們來講沒有直接的意義。馬克思在論述英國在印度的殖民統治時,不但揭露了殖民統治的殘暴,更強調了殖民者“將通過電報”鞏固印度的政治統一,也鞏固了他們在印度的統治?!暗谝淮伪灰M亞洲社會……的自由報刊,是改建這個社會的一個新的和強有力的因素?!盵16]686“鐵路將造成互相交往和來往的新的需要?!盵16]688這里馬克思既明確指出了殖民者在印度發展電報、報刊、鐵路等信息傳播文明的歷史進步意義。同時又深刻指出:“英國資產階級將被迫在印度實行的一切,既不會使人民群眾得到解放,也不會根本改善他們的社會狀況,因為這兩者不僅僅決定于生產力的發展,而且還決定于生產力是否歸人民所有?!盵16]689質言之,馬克思、恩格斯意識到,人類交往能力的發展并由此創造的巨大生產力,如果只能被少數統治階級占有,“文明”就是偽善的,甚至是野蠻的。馬克思以犀利的語言揭露了資產階級文明的歷史局限性:“只有在偉大的社會革命支配了資產階級時代的成果,支配了世界市場和現代生產力并且使這一切服從于最先進的滿足的共同監督的時候,人類的進步才會不再像可怕的異教神怪那樣,只有用被殺害者的頭顱做酒杯才能喝下甜美的酒漿?!盵16]691馬克思、恩格斯對資本主義工業文明局限性的批判對我們認識技術文明和社會制度文明的關系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以信息科學和技術為基礎的信息生產力加速了全球范圍的物質資源和精神資源的流通,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令人驚訝的水平。另一方面,各種資產階級的專利保護制度、私有產權制度和建立在生產資料私有制基礎上的資本、技術、知識等各種壟斷制度,使巨大的生產力被少數人掌握。當人類面臨信息鴻溝造成的發展危機、信息壟斷、信息霸權、信息暴恐和信息戰爭威脅的時候,信息主義描繪的“地球村”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就失去了和諧和溫情的底色。人類進入信息文明時代以來,世界的和平和發展前景,根本上取決于資本和勞動的博弈結果。全球信息社會,如果沒有社會主義先進思想、先進制度的引領,廣大人民群眾是不會收獲到信息文明果實的。

從本質上看,當今世界,資本主義主導的信息文明證明了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的歷史批判并未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而失效。資本主義主導的信息文明盡管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但是,只要資本主義私有制度存在,只要生產力未被社會完全占有,資本主義的根本矛盾就無法克服,資本主義必然走向衰落和滅亡的命運就不會改變。正因為許多人認識到了“信息資本主義”并不是人們理想的社會,尋找路徑突破信息資本主義社會,實現“信息社會主義”就成為一些人的努力方向。有西方左翼學者就認為,“信息革命是未來社會的先導,信息革命發展到頭就是資本主義的最后界限?!盵17]中國的一些學者也敏銳地認識到了新科技革命和信息化為發展社會主義帶來的巨大歷史機遇,提出了“信息共產主義”[18]的概念。

應該嚴肅地指出,當今信息資本主義最典型的信息(知識)壟斷形式——溫特聯盟(微軟和英特爾聯盟)(wintel)是信息社會里最穩固、最頑劣的資本主義因素。1990年代以來,世界上兩家最大的私人信息企業微軟和英特爾公司依靠在計算機軟件和硬件方面的核心技術,逐步取得了全球信息產業的壟斷地位。絕對的壟斷地位帶來了絕對的壟斷利潤,僅“1998年的前9個月,微軟在沒有增加實物資產的情況下,它的普通資產增加了60%?!盵19]因虛擬經濟過度膨脹而引發的2008年金融海嘯盡管對整個資本主義經濟造成了深刻的危機,但是那些處于超級壟斷地位的世界級信息技術公司和高科技企業仍然能夠實現資本的巨大增長。此外,國際互聯網核心基礎設施本質上也是由世界上頭號資本主義國家美國控制或者潛在控制著的。國際信息社會的發展實際上正面臨著一場深刻、嚴峻的利益博弈現實,是融入資本主義的信息化,甘愿在全球產業鏈低端謀求發展,從而付出更多的歷史代價,還是努力去爭取利益的共享,創造更加平等發展的機會,讓巨大的信息生產力造福更多的人。兩種力量的博弈過程關乎國際社會的和平、和諧。

三、人的全面發展:信息文明唯物史觀向度的邏輯終點

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人們用以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的方式,首先取決于他們已有和需要再生產的生活資料本身的特性?!虼?,他們是什么樣的,這同他們的生產時一致的——既和他們生產什么一致,又和他們怎樣生產一致。因此,個人是什么樣的,這取決于他們進行生產的物質條件?!盵10]520馬克思在《第六屆萊茵省議會的辯論》中指出:“自由不僅包括我靠什么生活,而且也包括我怎樣生活,不僅包括我做自由的事,而且也包括我自由地做這些事?!盵20]這些論述反映了唯物史觀的一個基本結論:人們進行生產的物質條件決定了人的全面發展的程度。當今世界信息文明的發展,正創造著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

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還強調:“我們所稱為共產主義的是那種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運動。這個運動的條件是由現有的前提產生的?!盵1]166按照馬克思的本意,共產主義不是理想,而是現實的運動,共產主義作為現實的運動其存在的前提條件是我們人類的每天的現實的生活實踐、社會交往。換句話說,共產主義存在于人類的社會生活的全部歷史過程和人們的每天的日常生活中。在信息時代,隨著互聯網經濟的發展,知識共享和勞動協作逐漸成為一種主要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如果不改變工業文明的理路的話,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就會受到挑戰,人類文明就會最終走向毀滅??梢灶A見,3D打印技術和互聯網融合產生智能化生產方式,改變的不僅是生產方式,而是整個社會權力組成和政治運行機制?;谛畔⒔洕l展為物聯網經濟、大數據經濟的現實,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預言(2012)新的物聯網正在催生一種改變人類生活方式的新的經濟模式——協同共有(collaborative commons)。這種經濟模式將建立在一個由能源互聯網、信息互聯網、物流互聯網組成的一個超級物聯網平臺上。[21]盡管只是一種預測,但是,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已經為這種“協同共有”經濟模式創造了現實的條件。隨著各種“智慧工程”(智能工廠、智慧社區、智慧城市、智慧地球)的不斷完善和普及,人們的全部生產、生活面貌將呈現“智慧”狀態。知識的共享、生產的協同、交往的平等將成為未來人類信息文明社會的圖景。

現代信息經濟和信息活動所以能發展成為一種新的歷史文明形態——信息文明,其根源在于,交往不僅是人和人類社會存在的方式,也是自然界存在的方式。交往本質上是事物之間和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的需要。人類社會交往技術、交往過程、交往程度在一定意義上直接決定了社會發展水平、發展速度和發展質量。從這個意義上說,沒有交往就沒有自然界的萬物,就沒有人,更沒有人類社會的發展。人首先是男人和女人交往的產物,社會是人與人交往的產物。人類創造的所有文明歸根結底都是社會交往的結果?!八^人的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聯系,不外是說自然界同自身相聯系,因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盵1] 55顯然,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人的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本質上也是同自然界相互交往的產物?,F代信息經濟發展的不僅僅是物質的交往,更多的是精神的交往,而且,這種精神意義的信息交往(消費)將會隨著物質生產水平的不斷提高而不斷成為人的主要交往(消費)需要,這既是社會生產發展的歷史趨勢,也是人和社會發展的歷史趨勢。借助信息化、智能化生產方式,物質資料的生產率空前地提高了。盡管信息技術不能自發改變資本的逐利和貪婪本性,但是畢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的物質生活條件。信息生產力帶來的巨大生產和消費能力,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工業化批量生產模式的弊端,個性化生產和個性化消費成為信息經濟的常態,這樣就能夠最大限度為實現人的個性化發展創造條件。全球電商業的狂飆式發展顯露出信息經濟和信息消費發展的無限潛力。信息文明社會里,智能化生產技術和電子商務的發展對整個傳統的經濟生產環節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通過網絡平臺企業實現了個性化生產,滿足了消費者個性化消費需求。人的個性化發展得到了現實物質生產方式的保障,對我們社會每一個人的全面發展產生了不可估量的推動作用。與此同時,信息化生產和生活而引起的社會資源的節省不僅對經濟社會產生直接的效益,更重要的是,時間的節省對人的解放產生重大積極意義。馬克思說:時間“不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發展空間”[22]?!耙磺泄澕s,歸根到底都是時間的節約?!盵15]67正是因為時間對人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個人的時間的節約就是個人的生命的延長。個人的發展的程度又取決于人的自由時間的多寡?;ヂ摼W帶來的文明進步毫無疑問增加了人的自由時間,對個人來講,自由時間的擴大就意味著自由發展和個性解放的可能性就越大。對整個社會來講,借助互聯網技術節約的社會時間為整個社會增加了自由時間,從而為整個人類不斷向更高的文明進步創造了條件。

1960年互聯網的先驅和奠基人約瑟夫·利克萊德提出了“建設全球計算機網絡的最終目標是,通過高度發達的信息共享和人機合作,使人的智慧充分得到解放”[23]的偉大思想。這一思想為互聯網的設計原則奠定了基礎,也預示著一個真正超越國家和民族,超越歷史的為天下人謀永福的技術文明將要誕生。另一位對互聯網國際化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的科學家是溫特?瑟夫,他和他的研究團隊在上世紀70年代提出的思想解決了可以將全球不同網絡中的計算機協同工作的難題——互聯網TCP/IP協議。概括這些思想的核心元素包括:開放、民主、共享、協同、創新、中立、自下而上,尊重首創。這是信息(網絡)思維的主要元素。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物質生產方式決定精神生產方式。在信息化生產方式上必然會產生民主、平等、開放、參與的觀念。信息思維凸顯了所有社會主體的平等、自由與和平的價值訴求及時代要求?;ヂ摼W對現實社會的深度嵌入使信息思維成為我們這個時代應該遵從的思維準則。社會更加平等,更加開放,更加民主,更多的人參與到社會中來,是信息化、全球化時代所有民族、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穩態、可持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不可能帶來可持續的和平和安寧,更不會為人類帶來美好未來前景。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每個地球人都具有大致相似的訴求,平等地聯系和交往都是我們人之為人的根源和路徑。當我們理性客觀地審視今天人類面臨的問題時,我們會發現,在科學和技術高度發達的信息文明時代,人類已經找到了擺脫“對物的依賴”、“受自然界奴役”的鑰匙,更大的程度上,人類是受到來自人類同類的奴役。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是今天這個地球上兩種根本對立的社會制度,一切科技文明實際上都面臨著兩種命運:是為地球上多數人謀福利,還是為少數人謀福利。從根本上講,信息思維的核心價值與馬克思主義理想的共產主義文明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信息文明高度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社會主義文明的復興和對資本主義工業文明的全面超越。

信息思維彰顯了人的主體能動性的無限潛力。共同參與、不斷創新是人類社會永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信息思維的核心是“協同”與“共享”。以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文明是“協同”與“共享”的產物,信息企業的成長、壯大和可持續發展無不是“協同”與“共享”結果。沒有“協同”與“共享”就沒有生命,就沒有發展,企業如此,民族、國家、個人無不如此。信息文明呈現的社會圖景,展現的是無限發展的創新潛力。商務、金融、黨務、政務、教育、科技、醫療、交通、娛樂……信息文明已經為這個世界構建了無所不包的生產生活景致。人們的信息文明創新步伐不會停息,如同人類的文明歷史不會終結一樣。在通往更高級文明的道路上,人的主觀創造性和能動的選擇性注定要把人類帶向全面解放的共產主義社會,這不是癡人說夢的妄想,而是已經正在變成現實的客觀存在。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肖峰.信息主義及其哲學探析[J].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3538.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88.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7.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476.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88.

[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97.

[9]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78.

[10]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4.

[1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01.

[13]肖峰.信息文明的語義分析[M].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5(1):112118.

[14]托馬斯·皮凱蒂.21世紀資本論[M].巴曙松,陳劍,余江,等,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26.

[1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7]李其慶.西方左翼學者對當代資本主義的研究[J].國外理論動態,2002(1):3.

[18]孟鑫,何還根.著力推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和學科建設工作[J].科學社會主義,2015(1):49.

[19]鄢顯俊.信息壟斷揭秘:信息技術革命視域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85.

[2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1.

[21]杰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業革命:新經濟模式如何改變世界[M].張體偉,孫豫寧,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2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32.

[23]胡啟恒.互聯網精神[J].科學與社會,2013(4):46.

(責任編輯文格)

Abstract:The essence of the information civilization reflects the production mode of the information. The research on the information civi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s based on the production mode of the information. With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the information the knowledge production and reproduction have obtained in the entire society, the information and the production mode of the intelligent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trend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he basic contradiction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is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information civilization in th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n the information age, the great productivity and the information thinking have shown that the man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s the logical 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civilization. Only when the mode of the civilization based on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bines together with the advanced social system can it show the true light of civilization.

Key words:information civilization; historical materialism; production mode; socialism; capitalism

猜你喜歡
生產方式社會主義唯物史觀
整體性視域下的功能解釋唯物史觀批判
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創建新時期高中思想政治課堂
淺析彝族花腰服飾圖案在錫工藝中的運用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學生社團建設
唯物史觀下關于“禮”的起源的理論闡釋
從唯物史觀角度分析辛亥革命
唯物史觀與思想方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