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絲綢之路影響下的內蒙古美術創作

2017-09-11 06:21閆曉彤
西部論叢 2017年3期
關鍵詞:內蒙古地區藏傳佛教壁畫

閆曉彤

摘 要:內蒙古地處“草原絲綢之路”沿線,深受絲綢之路影響,是保存悠久的歷史物質文化遺產路線。草原絲綢之路作為東西方文化融合的紐帶,在帶動地方經濟的同時,藏傳佛教也從河西走廊傳入到內蒙古境內,為內蒙古地區各種藝術文化的交融與創新帶來了多元并存的充滿異域風情的繪畫藝術、佛教藝術等美術創作,在吸收了藏傳佛教藝術文化的同時體現出了內蒙古地區自身的藝術特色。本文試從壁畫的繪畫藝術角度來研究內蒙古地區藏傳佛教藝術的淵源及脈絡,同時也為藏傳佛教在內蒙古地區的發展研究提供了相應的物質佐證。

關鍵詞:草原絲綢之路 藏傳佛教 五當召壁畫 地域特色

近年來,自從中國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發展構想開始,便喚醒了當今世界對“古絲綢之路”輝煌景象的共同歷史記憶,越來越多的國人把目光轉向西部,重新開始審視歷史上的絲綢之路以及絲綢之路給中國文化所帶來的巨大影響。。游牧民族有史以來就在內蒙古地區活動,并與各民族文化之間相互融合,在歷史的積淀下形成了極具草原特色的藝術風格,不僅豐富和發展了藏傳佛教藝術,也使蒙古族文化開拓了新的藝術領域?!安菰z綢之路”作為絲綢之路得重要組成部分,為“古絲綢之路”的全面繁盛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內蒙古“草原絲綢之路”的繁榮也將助推中國“一帶一路”戰略。蒙古族文化主要來源于草原,他們的祖先曾在這生息繁衍創造了優秀的草原文化,形成了草原絲綢之路的人文底蘊。內蒙古是北方游牧民族的發祥地,在本土游牧民族文化、中原文化、外來文化的共同滋養下,使得內蒙古美術創作呈現出獨特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在內蒙古藝術發展的長河中,內蒙古藝術家們用他們的畫筆維護著民族的團結和穩定,用他們所創作的符號見證著民族的興旺與發展。

蒙藏民族之間的交流是中國民族交流史上重要的組成部分。隨著藏傳佛教在蒙古地區的傳播,使得蒙藏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滲入到蒙藏人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藏傳佛教藝術發展得持續東漸與漢地藝術融為一體,幾百年來藏傳佛教在蒙古地區得傳播形成了獨具民族特色的蒙古族藏傳佛教文化,成為藏傳佛教藝術中最為重要的藝術形式之一,體現出蒙古族文化與藏傳佛教文化以及漢地文化藝術之間的融合,新藝術風格的形成豐富了我國多民族藝術史。

位于內蒙古包頭市的五當召是目前內蒙古地區留存最為完整、規模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是內蒙古地區藏傳佛教寺院中最為著名的“學問寺”。藏傳佛教壁畫作為弘揚佛法宣傳佛法教義的載體,從五當召建寺之始,繪制壁畫就伴隨著不斷興建的殿堂持續地進行著,現存壁畫面積達八百多平方米。[1]五當召壁畫的繪制處于藏傳佛教在內蒙古地區全面發展的輝煌時期,歷史近三百年,對內蒙古地區政治、宗教、文化、風俗等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與此同時明清兩代中央和西藏格魯派之間頻繁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使得中原傳統繪畫風格影響了藏傳佛教藝術的創作。

五當召內壁畫的完好的保存了清代藏傳佛教藝術的畫風原貌,至今并無對其進行過補繪或重繪,這確立了它在內蒙古地區藏傳佛教寺院中至關重要的地位。正是因為這些壁畫,我們才有可能通過對壁面畫面中這些數量眾多而且內容復雜的故事場景進行進一步辨識,從而判斷出內蒙古地區藏傳佛教藝術的淵源及脈絡,也才有可能探討蒙、藏、漢、滿民族之間的交流以及內蒙古地區藏傳佛教自身的藝術特色。在蘇古沁殿內一層大經堂東西兩壁壁畫繪滿《如意藤》題材本生故事,圍繞釋迦摩尼佛四周采用中心回環式構圖方法,藝術家用高超的技藝在有限的空間內有序的將這些數量眾多而且內容復雜的108個故事場景繪制在大經堂東西兩壁,在每個故事之間采用漢式佛傳故事布局,以山、云、樹木等作為隔離,自然的分成若干個畫面,構圖飽滿,疏密有致并在畫面中共附31處內容包括序號、名稱、品數的藏文題記對壁畫內容作概括說明,這畫幅巨大、場景細節刻畫細致,色彩與繪畫技法的高超著實令人震撼。與此同時,我們從王佳鵬、宗緒盛編著的《西藏納塘寺版畫遺珍》[2]一書中看到的31幅納塘寺版畫《釋迦牟尼佛源流》與五當召蘇古沁殿《如意藤》中它的每個故事的構圖設計除部分畫面排列外幾乎完全相同。

關于描述這31幅納塘寺版畫時,G·圖齊在他的《西藏畫卷》中說到“范本權威性極大以至西藏流傳的《如意藤》的各種表現形式無一不受到這一主題的啟發,在復制時往往一成不變?!盵3]《如意藤》是藏傳佛教藝術繪制的常見題材,在內蒙古地區五當召蘇古沁殿與卻伊拉殿一層東西兩壁完整的繪制了108品《如意藤》本生故事、大召寺的大雄寶殿東西壁與昆都侖召的大雄寶殿西壁也均繪有《如意藤》題材的壁畫,可見以《如意藤》在內蒙古地區藏傳佛教繪畫題材流通之廣。在上述這些藏傳佛教寺院中,佛像造型特征的刻畫、繪畫構圖布局的特點等諸多方面都呈現出程式化的傾向,這種程式化的傾向成為研究藏傳佛教造型語言的獨特性與多民族藝術文化在內蒙古地區的交流與融合的重要例證。

近代以來,藏學家深入對內蒙古地區藏傳佛教藝術起源與傳承發展等問題的調查與研究成果給予藝術家們創作的無限啟發。以清朝內蒙古地區藏傳佛教寺院五當召壁畫的研究為例,在不斷累積的考古發現和學術視野的拓展下,從物質文化和藝術精神的層面深化了草原絲綢之路的內涵。今天中國全球伙伴關系網絡的成形,在走向世界舞臺中心時仍然需要民族文化的助益,草原絲綢之路的文化交流是塑造命運共同體和和睦鄰邦的重要表現,文明間的聯系與交流正是絲綢之路的文化價值所在,展現著中國各族人民的智慧與胸懷。

參考文獻:

[1] 烏力吉.視覺草原——草原文化與內蒙古美術[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2:119

[2] 王磊義、姚桂軒、郭建中.藏傳佛教寺院美岱召五當召調查與研究[M].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9:220

[3] 王家鵬、宗緒勝.西藏納唐寺版畫遺珍[M].北京:北京出版社、北京集團出版公司,2011:30

[4] (德)大衛·杰克遜著.向紅笳、謝繼勝、熊文彬譯.西藏繪畫史[M].西藏:人民出版社,明天出版社.2001:307

猜你喜歡
內蒙古地區藏傳佛教壁畫
三觀壁畫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背景下內蒙古地區高校思政教師隊伍建設路徑探析
“反美”壁畫
藏傳佛教金銅造像的流光之美
“一帶一路”背景下內蒙古經濟發展面臨的契機
內蒙古地區漢語方言里的蒙語借詞
少數民族地區圖書選題策劃研究
清宮信仰與盛京宮殿
青海404名藏傳佛教僧人參加學銜考試
“飛蛾”修復壁畫忙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