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貝多芬鋼琴奏鳴曲《黎明op.53》的演奏技法

2017-09-13 07:23陳天
青蘋果·高一版 2017年5期
關鍵詞:曲式和聲音色

摘要 從貝多芬32首鋼琴奏鳴曲中選出一首《黎明op.53》作為研究對象,主要分三個方面加以分析與研究,重新認識貝多芬在音樂史上的重要地位。挖掘貝多芬奏鳴曲中所蘊含的深刻而豐富的思想寓意,和不可或缺的藝術價值。使鋼琴專業的學生們在學習這首奏鳴曲時了解曲式結構及其特征。掌握演奏風格,更完整的表達其內容。

【關鍵詞】旋律;和聲;節奏;音色;曲式

1 作品的創作背景

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黎明op.53》是他中期的優秀作品,其寫作過程與《英雄》交響曲同時并進,完稿于1804年,正式出版于1905年,獻給波恩時代的朋友華爾斯坦伯爵,它被稱為《華爾斯坦》奏鳴曲,又稱《黎明》 。

這首奏鳴曲展示了貝多芬新的面貌,他將慣用的黑暗與光明的對比及劇烈的斗爭轉化為對大自然的歌頌。他創作了一種新的典型——交響化的奏鳴曲,它是鋼琴作品中最雄偉的作品之一。

19世紀初,貝多芬開始探索奏鳴曲的表現力和結構功能,通過《降E大調第十奏鳴曲》op.22縮進第一樂章規模,把重點移到終樂章?!督礎大調第十二奏鳴曲》op.26第三樂章采用哀葬進行曲是法國大革命期間群眾場面的折射,op.27的兩首奏鳴曲(第十三第十四月光)均冠以“近似幻想的奏鳴曲”“月光”第一樂章幻想內省的性格,使未來的情感爆發顯得格外激烈,在尾聲中,音樂材料進一步發展,好似第二展開部。大量的對奏鳴曲的寫作與研究后,寫作最成功的便是《C大調第二十奏鳴曲》(黎明)和《f小調第二十三奏鳴曲》(熱情),它們都產生貝多芬生活和思想的極度動蕩時期,如拿破侖稱帝和占領維也納對他的共和思想的沖擊,數次戀愛的失敗對溫馨生活的向往破滅,他將長時間沉積的思考別為咆哮和憤怒的音調,用樂譜的形式顯示在世人面前,對于他唯一的音樂事業來說,曲曲的波折與坎坷怎能輕易地打倒這位真正的音樂天才,他依然克服危機,振奮精神,繼續作曲。在此期間,他所創作的奏鳴曲和其他形式的作品都從不同角度深刻地體現了貝多芬對人生、社會、自然的認識。

2 作品簡述及曲式分析

此作品分為三個樂章:

第一樂章為奏鳴曲式:性質是莊重,雄偉的,像是描繪大自然的一幅圖畫。呈示部主題的短促,跳動的節奏音型和附在它上面的短小音型的動機構成,并加以變化貫穿于整個樂章,副部主題是由和旋構成的一首淳樸的民間音調,優美,典雅。全樂章的速度應保持統一。

第二樂章為單聲部曲式:貝多芬開始時寫了一個很長的行板第二樂章,完成后他發現,由于過長而破壞了個樂章比例上的均勻和平衡,因此改寫成這個短小的“引子”用來連接一、三樂章,這個短小的“引子”是貝多芬富有詩意的創意,他將大自然的音響交織在音樂里,并和人們的感情抒發融為一體,使人們在幻想的沉思中,展現了大自然寬廣、幽靜的詩趣,充滿對歡樂明朗情緒的期待。性質是:寧靜,柔和,優美的。開始在低音區奏出柔和的音響,必須演奏得非常寧靜,觸鍵緩慢,聲音連貫,節奏準確,休止符一定要表達出來,以表現出非?,F實的神秘氣氛。

第三樂章為回旋曲式:這個樂章的主題是作者采用德國民歌加工而成的,這首優美的曲調把人們引入純樸,真摯的感情氣氛里又逐漸把人們帶入載歌載舞歡樂節日的場景中,通過回旋曲式,作者把第三樂章繪制成一幅人民群眾歡度節日的宏偉圖畫,這節日以歌唱開始,以熱情奔放的舞蹈結束,充分展示其“交響性”,主題及各插部、基本主題的展示,使全曲的所有段落的音樂有機地聯系在一起。

3 作品演奏技法及音樂風格的把握

3.1 作品的演奏技法

3.1.1 貝多芬的觸鍵方法:貝多芬在自己的教學中極力推崇克列門第的那種強勁有力的指力訓練,他在教車爾尼及其他學生彈奏時,要求手指盡可能地彈足每個音的時值,以保持每個音的連貫,使聲音賦予歌唱性。

所以我認為貝多芬的觸鍵應該是把手臂的力量和指力結合起來,要隨情感的變化采用不同的觸鍵方法,此作品有很多歌唱性的音色,那么則要求手指放平一些,與鍵盤的接觸面要盡可能大一些,下鍵速度慢一些,其運動的路線有向外的拋物線的感覺,手指貼琴鍵,另一只手如需要彈奏兩個聲部,也需要不同的觸鍵,以獲得不同的音色,可將手指重心往要突出的那個聲部轉移,控制另一個聲部的音量,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3.1.2 手腕及手臂的運動?!独杳鳌分杏性S多十六分音符組合成的大的樂句,如何無縫隙地銜接起來,能使這些句子做到一氣呵成呢?我認為對手腕手臂的訓練是非常有必要的,要想是一串音符五縫隙的連貫彈奏,首先手掌架要牢固,做到聲音清晰集中,其次就是腕臂結合了,肩部要沉下去,大臂要放松,整條手臂呈貫通狀態,再說指尖,指尖要有“傳遞”“接力”的感覺,要特別注意在用四五指彈奏時,一定要把手調節到最佳位置,把力量“送進”琴鍵,是最高音或最低音的聲音突出和流暢,這種調節使腕臂對手指充分起到了后方支援前方的作用,使得每個聲音能自然貫通并全部在有把握的控制之下完成,達到一氣呵成,做到不松散,不停滯,一條連線一串音流貫穿其間。

3.1.3 演奏時的呼吸。這里所指的“呼吸”實際上是音樂上的短暫停頓和句逗,如果彈奏沒有“呼吸”就會使音樂像和尚念經般令人昏昏欲睡,也使音樂匆匆忙忙,亂七八糟。

呼吸是根據樂句的情緒要求,使音樂的“句”和“逗”來安排的,有時緩慢深沉,有時急促。在演奏中,演奏者本身的呼吸及手腕上下自如放松的動作要與樂句的“呼吸”密切配合,在休止符的地方“呼吸”往往被忽略,但它卻是作曲家為表達某種情感變化而特意安排的,有時非常短促的時值中(如十六分休止符、八分休止符)則可以音樂具有鮮明的層次感和對話感,使音樂更有表現力。

3.1.4 踏板的運用。在彈奏歌唱性的旋律的時候,恰如其分地使用踏板就會使音樂增色生輝,這時一般應使用“音樂踏板”以便使聲音產生延留和共鳴又不把優美的旋律“弄臟”,踏板踩放的時間要適當而準確,要換得干凈。

根據色彩的變化要求,右踏板踩放的時間與深淺應隨之變化,如要求旋律渾厚有力和聲豐滿時,要用全踏板。在伴奏音型密集但又需要延留旋律音和根音時,可用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踏板;在和聲轉換頻繁,音符密集時,可用抖踏板;當需要音色變化的更輕柔和朦朧時可用左踏板配合適當的右踏板;當需要保留低音而高音區又不停變化和聲時,可用中踏板(延留低音)配合適當的右踏板。踏板應根據旋律和和聲的需要不斷調整,才能起到潤色的效果。

3.2 音樂風格的把握

貝多芬的音樂有自己獨特的風格,他的旋律繼承了海頓式的動機展開發展手法,又吸收了莫扎特旋律的神情,而形成了簡潔、粗獷、質樸、熱情的特征,節奏上頻繁的切換切分和休止所造成的動力性、不平衡感、和聲、調性上的不協和感,不穩定范圍的擴大,力度上大幅度的起伏等等,構成了貝多芬音樂那種強烈的感染力和鴻篇巨作的氣魄,從海頓、莫扎特,到貝多芬,主調和聲風格在歐洲的主導地位也達到了完全成熟的鞏固。貝多芬是十八世紀古典主義音樂的集大成者,同時他又是浪漫主義音樂的開拓者,他音樂中的革命性因素,那種自由沖動和戲劇性都啟發了十九世紀的浪漫主義音樂的音樂家。

4 結語

這是一首對大自然充滿詩情畫意的奏鳴曲,深刻地體現了貝多芬對人生、對自然的認識,他對大自然的熱愛,他從大自然獲得的精神力量和哲學啟示,都在這首奏鳴曲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應。

在這物欲橫流的年代里,有多少人會抽身去欣賞一下美麗的大自然,那里有曙光熹微,萬物蘇生;有金色的陽光透過薄霧,喚醒沉睡的大地,小鳥的歡悅,牧笛的回響;還有山谷泉邊流水滋滋和人群擁聚,那里有色彩斑駁的田野,生機勃勃的。當我們真正和大自然融為一體時,你一定會愛上它,珍惜它,貝多芬用他真摯的情感,譜寫了這一幅壯美的畫卷。我們可以通過對這首作品學習和研究得到深刻的啟發,用心體會,演奏時帶上對大自然美景的那一份熱愛和贊美,相信收獲一定頗多!

參考文獻

[1] 孫明珠,童道錦.外國鋼琴作品的分析與演奏[M].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2] 傅利民.音樂論文寫作基礎[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陳天,河南藝術職業學院,助教,從事音樂教育工作。)

猜你喜歡
曲式和聲音色
計算機音樂編曲中音色的復合應用
計算機音樂編曲中音色的復合應用
該丘斯曲式學之樂句式研究
威尼斯水鄉詩畫——肖邦《升F大調船歌》的音樂語言分析
《風之谷》配樂作品中和聲與畫面的融合分析
淺析電子制作MIDI音樂
解析歌曲《大江之歌》的管弦樂配器
門德爾松《春之歌》分析
“共性寫作”時期的非典型曲式中的典型現象
音·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