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文化名村樓上村特色旅游資源保護開發與利用

2017-10-12 06:41胡瑞波尹幫鋒冉杭飛徐人平
湖南包裝 2017年3期
關鍵詞:古寨名村古村落

胡瑞波尹幫鋒冉杭飛徐人平

(1.貴州師范大學國際旅游文化學院, 貴州 貴陽 550001;2.昆明理工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云南 昆明 650093)

交叉學科

歷史文化名村樓上村特色旅游資源保護開發與利用

胡瑞波1尹幫鋒1冉杭飛1徐人平2*

(1.貴州師范大學國際旅游文化學院, 貴州 貴陽 550001;2.昆明理工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云南 昆明 650093)

以歷史文化名村石阡縣樓上村為研究對象,介紹了樓上古寨的由來、氣候條件及其豐富的旅游資源,分析了以樓上古寨為核心的古建筑、古墓、古橋梁、古樹、古道、古風、古韻為一體的歷史文化名村的構成要素,介紹了周圍的旅游景點,發現了景區開發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即開發理念的落后、扶貧力度有待提高、交通條件急需改善、古建筑群修復技術有待提高,以及人力資源缺乏等問題。提出了整合周邊旅游資源、開發新村、修繕古建筑群落、結合啟承轉合,將過去與現代、傳統與創新有機結合,是解決樓上古寨特色化旅游景區開發中存在問題的關鍵。

樓上古寨;明清古建筑群;保護;開發;應用

1 區域概況

樓上村位于貴州省石阡縣城西南部,距縣城14.7公里,距國榮鄉政府所在地6公里,位于北緯27°27′、東經108°8′,海拔690米;是一個集旅游度假、休閑娛樂、民俗風采為一體的歷史文化古寨,同時也是一個極具旅游開發價值的古村落(圖1),享有“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的美譽。

樓上村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植被茂密,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冬無嚴寒,夏無酷暑,自然環境優美(圖2)?!皹巧稀痹罢o”,今叫樓上,乃是先祖即興口語[1]。據《周氏家譜》記載:明弘治6年(1494年),一世祖周伯泉避難圖存,以貿易入黔,行至寨紀,備銀買田,落戶于此,距今已有523年之久,已傳19代5000余人。

古寨坐東北朝西南,前俯廖賢河,背靠青龍山,右攜大本印,左伴千年龜[2];保存至今的百余座“歪門四合院”呈“斗”字形依山而建,各四合院風格雅致,清新古樸,內部古道、古建筑、古墓、古井、古樹、古風與古韻融于一體,形成了獨特的歷史文化底蘊,被譽為“佛頂山下的明清古村落”[3]。更為奇特的是,在整個古寨的發展中,房屋沿地勢修建,整個村子構成了一個大大的“壽”字(圖3)。村寨內部保留著唱山歌、哭喪哭嫁、吹嗩吶及上山進香等獨特的風俗,這些豐富而又獨特的旅游資源,使得樓上古寨的開發潛力巨大。

2 樓上古寨旅游資源的綜合分析

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ICOMOS)于1975年和1982年通過了《關于保護歷史小城鎮的決議》(Resolution on the Conservation of Smaller Historic Towns)和《關于小聚落再生的Tlaxcala宣 言》(Declaration of Tlaxcala on the Revitalization of Small Settlements),提出了有價值的建議,為保護和繼承歷史村鎮的文化遺產,涉及到各地傳統文化、民俗風情、建筑藝術等多方面的內容,反映了歷史文化和社會發展脈絡的關系,為歷史文化古村提供了借鑒性意義[4]。

圖1 歷史文化古寨名村——樓上村

圖2 村寨前方的自然景觀

圖3 古寨的總體呈“壽”字形布局

自然是人居環境的基礎,中國古代人居環境以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為基本特征[5]。樓上古寨在建筑的建造過程中,講究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負陰抱陽的村落布局,先祖的魂墓和建筑群的建造交相輝映,形成了人靈和諧相處的場景?;诖?,樓上古寨2008年10月3日被國家建設部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6]。

2.1 古建筑

樓上村古建筑群,始建于明萬歷年間,集梓潼宮(戲樓、正殿、南北兩廂及院落、后殿、觀音閣)、天福古井、明清古民居于一體[7],見表1。

2.1.1 馬桑古屋與苗王“蚩” 馬桑古屋是樓上古寨現存歷史最久遠的兩棟明代古建筑,其建筑構成為七柱六瓜,基寬房大柱矮。相傳順治五、六年戊己兵變,地方割據山頭,樓上土壤肥沃,鄰近的苗王蚩對此地覬覦已久,乘亂世攻擊樓上,欲滅周氏。由于寡不敵眾,周氏族人在四世祖周國禎的率領下,退守村子后面的巖頂上,巖頂易守難攻,苗王蚩用盡辦法也攻不下來。氣急敗壞的苗王,一怒之下將古寨化為一片火海,只留兩棟供苗兵休憩,馬桑古屋得以幸免。后在國禎祖的帶領下,制作土炮,將苗兵趕走,周氏家族得以重回家園。馬桑古屋斜對道路,整體結構優美,有六扇六合門,窗欞鑲有精雕的花紋與鳥獸圖案相結

表1 樓上村代表性的古建筑群一覽表

合。人畜分2.1.2 梓年(1654建起了梓潼閣。四世祖周國禎因戰亂,一妻七兒俱亡,后六旬有余,娶妻李氏,連誕三子,國禎祖認為這是得到了帝君的庇佑,于是募資擴建宮閣,形成規模。后來在幾次與苗教的戰爭中,梓潼宮各建筑先后被毀?,F在的梓潼宮是今人按原梓潼宮布局恢復重建,以求族人平安、家族興盛。

2.1.3 周正文祖屋 此建筑為清代古建筑,保存完整,留存著豐富的歷史實物資料,大門口兩側窗戶雕花精致,大門上方柱頭雕有圖案;至大廳,兩側各有明清,將審美畫山水內為雅致,在大門與堂屋之上各有一匾。此宅帶有明顯的政治印記,在評家庭成分時,戶主一家被評為地主,其房屋被一分為二,一半由原戶主居住,一半給村里的貧下中農居住。紅衛兵串聯時期,原戶主家居住的一半房屋內的文化印記被毀壞。所幸的是,另一半保存完好,為今天的考察研究提供了有效的佐證(圖4)。

圖4 周正文家內部裝飾及雕刻

2.1.4 建筑布局 整個寨子大致坐東北朝西南,面對廖賢河。但在其房屋修建過程中,盡力避免使其大門朝向對面山崖的白巖部分,因為當地人認為,白色的巖石代表沒有生機;其次,在房屋前可觀看到的應當是河流流向的上半部分,不能看到其下半部分,即只看進,不看出,因為這代表著能夠守住自己的家財,不使其散盡流失等。

2.2 古橋

四世祖周國禎花甲之年迎娶姐姐之夫妹李氏,連誕三子,禎祖高興至極,遂捐資修橋以便鄉鄰。先后修有涼亭橋、多子橋、多男橋、多福橋、多壽橋、干溝橋與楠桂橋等7橋,利民生活,流芳百世,為當地之美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古橋為楠桂橋,建于明崇禎二年,由整塊青石板組成,長約3m,目前已喪失通行功能,僅供觀賞。

2.3 古墓

在樓上古寨,隨處可見大大小小的墓葬群(表2),其中以周國禎之墓最具代表性。該墓位于梓潼宮背面,面朝廖賢河,其正面懸崖之上,有一棵松樹,稱倒栽松。據說是當年周國禎祖親手將此樹斜栽于此,經過長年累月的生長,形成了此樹倒掛的形狀,意為“不倒的家族”。此處墓碑上多以各種雕刻裝飾,非常精致,大部分均飾有葫蘆與魚紋,象征多子多福、福祿雙全的寓意,以佑后代子孫健康興盛之意。墓碑與村寨建筑相呼應,陰陽相和,體現出重視生和死的和諧相處,表達了周氏家族對死亡的重視。

2.4 古道

古寨的道路因地制宜,蜿蜒交錯其間,根據建筑和地勢的布局而變化,大部分的道路地面鋪設就地取材,一般用石板、鵝卵石相互堆砌鋪設而形成。500年滄海桑田,留下了周氏家族19代人的印記。

2.5 古戲樓

在村子入口處的小廣場內,有一古戲樓,修建于清代,原為周氏家族逢重大節日與祭祖集中之地,后又增加許多文娛性活動,如表演木偶戲、元宵出龍燈等活動,是樓上古寨豐富的家族民俗文化的結晶,在樓上古寨的旅游開發中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2.6 古樹

古戲樓下石階處,有7棵古楓樹,樹齡400多年,其中6棵在石階之下,一棵在石階之上。這7棵古樹排列位置形如北斗七星方位排列,所以當地人稱之為“七星樹”。目前,7棵古樹中有3棵已經死亡,其中在石階之上的處于“北斗七星”之首的一棵已經倒塌,只留下一個樹樁,其余兩棵處于“北斗七星”末尾。據悉,處于星首的一棵之所以只留下樹樁,是因其處于大路之旁,干死之后,由于可能隨時倒落,人工將其截斷。至于七星古樹死亡的原因,主要是因為蟲害、自然災害以及在七星古樹上常年春夏間棲息著大量“白鶴”(學名“蒼鷺”),“白鶴”的糞便堆積使其受到腐蝕,逐漸喪失生機,因此,“七星古樹”又叫“白鶴樹”。

沿石階下行10余米,從墻縫中生長出一棵楠木,分兩根直徑、形狀大致相同的枝椏,一根拳頭大的枝椏,當地人稱此樹為“計劃生育樹”,即一夫一妻一小孩的寓意。在古寨的下部,楠桂橋旁,原生長有兩棵桂花樹與兩棵楠木,楠桂橋因此得名。桂花樹因蟲害與自然災害等原因,已經死亡倒塌。在原兩棵桂花樹的生長處,經村民集資,現植下兩棵桂花樹,但規模較小?,F存兩棵楠木,每一棵都有兩人合抱之大。在整個村子隨處可見兩人合抱的柏木(當地人稱柏香樹),將整個村子裝點得古香古色,別有一番韻味。

2.7 廖賢河流域的自然風光與各宋村淳樸的文化

廖賢河自西向東蜿蜒流去,河水清澈見底,深淺不一,河灘沿河流交錯布局,在河的一邊為懸崖峭壁,形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線。河流上方的景色優美,一日之內因氣溫的變化形成獨特的氣象云彩。河流、山體、云彩構成了一幅完美的景象。早上云霧繚繞海市蜃樓般;中午青山、白云、藍天融為一體,遠遠望去,甚為壯觀;傍晚夕陽照射,呈現出不同的色彩,形成了豐富多彩的云朵奇觀,時而火紅,時而昏黃,給人以美的享受(圖5)。半年后,將在廖賢河流域修建大壩,截斷河流,水位升高,將呈現出不一樣的風景,這為開發廖賢河流域的旅游資源提供了另一種思路。沿著廖賢河往各宋村方向行走,可以體會到陶淵明《桃花源記》所記載的“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的原生態審美境界。調查發現,在樓上古寨既可以充分體會到仡佬族和侗族淳樸的原生態文化,同村文化喧囂的驗鄉村生活的慢節奏,全域旅游的幽靜和現代人的逆城市化追求的生產、生活的狀態,是一個無與倫比、美輪美奐的理想的休閑農業旅游目的地。因此,在整個樓上古寨旅游景區規劃當中,應該是以樓上古寨的保護為核心,積極地拓展旅游空間與旅游目的地。

表2 樓上村代表性古墓一覽表

表3 樓上村代表性的古樹一覽表

2.8 葵花與苔茶種植基地

樓上古寨根據地勢的變化起伏合理布局種植基地。通過錯開開花時節,使得觀賞時間大大延長。苔茶種植基地通過內部道路的設計和景觀帶的布局,使苔茶基地成為一個集休閑、品茶、觀光為一體的休閑農旅目的地。從高處望去,景觀植物與苔茶布局形成一幅壯麗的景象。

2.9 南山寺民俗活動

南山寺修建于民國25年,內供奉觀音菩薩,每年三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四面八方的信眾在此朝山進香?!拔母铩睍r期,破四舊,南山寺破壞較大,現寺廟為后來補修。每逢節日慶典,鄰里相約而來,上山進香,已成為此地習以為常的十分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動,是村民之間相互交流與聚會的一個重要平臺。

3 石阡縣樓上古寨旅游開發建設存在的問題

圖5 廖賢河風景

3.1 開發理念落后

所謂開發理念落后是指長期困于保護與開發之間徘徊不前,從而導致文物不斷被破壞。在修建道路和建筑的修繕中出現很多問題,例如:古道修繕缺乏原始韻味,古建筑的修繕過新,無古味的現象比比皆是。定位不夠準確,是大力進行原真性保護還是商業開發的思路不夠清晰,從而導致項目徘徊不前的狀況。資源挖掘不夠深入,建筑修建的歷史、古墓墓葬文化、古樹文化、古井文化等的挖掘和宣傳力度不夠,資源優勢和當地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優勢正在逐漸丟失和失傳。農業生產活動、生活方式和居住體驗正在發生劇烈的變化。這些問題的產生集中表現在:一是認識不到位,保護意識薄弱;二是依法行政力度不夠;三是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規劃滯后;四是保護資金不足,古村鎮和歷史建筑缺乏定期的全面維護;五是原真性的破壞,從而導致一些假古董現象的產生;六是歷史文化資源信息檔案亟待建立[8]。

3.2 扶貧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強

通過調研走訪得知,該地在精準扶貧領域存在盲作為、亂作為,以及后續扶貧計劃不明朗的現象,導致了相關問題的存在。應當多渠道建立便民服務中心,為當地貧困人口開綠燈,解難題,促發展,提高扶貧透明度與精準度。按照精準扶貧的要求“結合習近平在湖南湘西考察時做出的指示: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 ”[9]。結合樓上村“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因地制宜,分步驟有計劃地保護和開發當地的旅游資源。

3.3 交通有待改善

目前來看,從縣城至樓上古寨總路程14.7公里,道路蜿蜒曲折。坡度較大,陡坡、險坡多,成為樓上古寨景區開發的一大阻礙。地質的不穩定,經常導致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使交通受阻。因而交通問題,已成為該地旅游開發的攔路虎。

3.4 古建筑群修繕技術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古村落修建時間較久遠,危房和不宜居現象十分普遍。要進行該地的古村落的保護、開發和利用,必須對其建筑進行修繕性保護。雖然古建筑的修繕,是由文物主管部門主持,但依然存在大量問題,由于古建筑的修繕技術不夠,使許多古建筑喪失其原有韻味。原真性是歷史文化名村的核心脈絡和文化積淀,破壞了古建筑就相當于破壞了該地最寶貴的資源財富,從而導致優勢和特色的喪失。古道在修繕過程中采用大塊大理石進行鋪設,雖然有助于改進基礎設施建設,但使村寨內部的文化積淀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破壞。

3.5 人力資源的匱乏

通過進入村寨實地調查考察尋訪,發現樓上古寨由于地處全省20個極貧鄉鎮之一的國榮鄉,很少有年輕人在村寨內進行生產活動,從一定意義上講,該村落已成為一個空心村落。這一切歸根到底就是貧窮所致,為了緩解貧窮,增加收入,大部分有生勞動力外出務工,致使人力資源相對匱乏,在其開發過程中,就出現了缺乏人力資源幫助與支持的現象。從這一角度看,政府需要積極組織村民進行農業產業化開發,以農業產業化發展來推動地方經濟的持續發展,將年輕人留住,以避免人力資源的大量流失。

4 樓上古寨景區開發設計的建設性意見

4.1 總體規劃思路

1972年在《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保護公約》中首先提出“文化遺產”的概念:文化遺產理念是比農業社會、工業社會更高層次的社會意識形態,是歷史文化、文化未來規律的表現形式,文化遺產的保護意味著對人類未來的理性選擇,是富有前瞻性和發展性,可保證人類文化正確合理發展,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代表的是先進的文化,傳遞的是一種嶄新的保護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它以科學的方式將歷史文化名村展示給人們,這種保護推動農村生產力的發展[11]。在樓上的規劃中,應當堅守這個原則,在堅守原真性保護的基礎上,沿著廖賢河流域,在樓上古寨的左側,聯合小學的下方、上方及其周圍區域修建樓上新村,以滿足游客的吃、住、游、娛、行等各方面的需求;以古寨的原真性保護和文化開發為引擎吸取靈感,推動新村建設,打造一個休閑農旅游目的地和特色化的中國歷史文化名村落。逐步形成以古村落文化為核心、新村規劃為載體的旅游規劃,廖賢河流域自然景觀帶及苔茶與向日葵種植基地為核心的農業旅游觀光地,及南山寺村寨民俗儀式活動的綜合體。優化路線設計,改善基礎設施建造水平,發揮政府主導、村民共建、企業參與的模式,引入精準扶貧概念,抓住精準扶貧機遇,全力推進村落的開發建設。

4.2 動靜結合

以新村的修建來滿足游客各方面的消費需求的過程中,打造休閑一條街、住宿一條街、餐飲一條街、酒吧一條街、特色文化商品一條街和高檔休閑景觀觀賞一條街。完善村民聚會場所,形成聚會、展演和會議等多功能區域,打造一個集住宿、餐飲、游娛一體化的綜合基地,與右側的古村落的“靜”形成鮮明對比。右側以原生態保護村落文化及其農耕文化的完善保護為主,以“靜”為主題,進行修繕和改進,應當盡量減少燈光布設,以實現幽靜自然的古村落場景;實現古樹、古建筑、古道、古橋梁甚至古老的農耕文化為一體的綜合原真性保護的古村落。

4.3 啟、承、轉、合的有機結合

在此旅游圈的發展中,內容應包括啟、承、轉、合4個部分。具體如下:第一,啟。啟就是保護原生態性(本真性),其目的是為了保持古村落文化的延續性。第二,承。承就是合理的開發,是脫貧攻堅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固步自封地盲目保護原有的文化,難以促進脫貧攻堅目標的實現。要想實現保護的價值,可行的方法是要走在保護古村落的原真性的文化基礎之上,進行旅游開發的道路。在開發的過程中,具體的方法可以是古寨完整的保留,在周圍修建新村,以滿足游客吃、住、游、娛、行等各方面的消費需求?!皢ⅰ迸c“承”是一個方面的兩個部分,是保護與開發的關系,兩者并不矛盾。第三,轉。轉是指轉變發展理念,擴大發展空間。以原真性古村落保護與新村的修建,在滿足游客需求的基礎之上,積極開發農業休閑旅游與廖賢河流域景觀帶的綜合立體開發。打造一個以古村落文化為核心的自然農業一體化的原真性休閑旅游目的地。第四,合。合就是綜合、立體的設計旅游路線,整合周邊資源,連接周圍旅游的交通與旅游路線的綜合設計,著力打造原真性的休閑自然風光和農旅一體化的休閑旅游勝地。

總的來說,啟是核心;承是發展的動力,是脫貧攻堅的助推器;轉是拓展旅游空間和豐富旅游產業發展的重要環節;合是古村落文化、自然風光與農業休閑旅游全方位、一體化綜合打造旅游勝地的關鍵所在。這4個方面一衣帶水,是解決保護、開發、轉型與綜合協調發展的關鍵。理清4者的關系,有利于助推脫貧攻堅任務的圓滿完成,以期達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

4.4 現代與原始的結合

在新村的建設過程中,要以外移村落古建筑的風格內涵、內部融合現代人生產、生活方式為核心的修建理念。外可以是重演當地農耕文化的一些建筑雕刻飾品,內則是打造高檔住宅、游樂場所、特色餐飲、酒吧等多功能的一個體現現代化的場所[12]。新村與古寨交相輝映,搭建起一座古村落過去與現代生活文化的一座橋梁,是融入現代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探尋農耕文明時代的文化的一個有機整體。

4.5 傳承與創新的結合

傳承是指傳承古村落的歷史文化,創新是在傳承的基礎之上,融入現代人審美觀念、價值觀念和消費觀念,將豐厚的自然景觀與古韻的村寨文化相結合,體現農耕文化和農業產業化的結合,是一個集河谷谷地游玩、游覽觀光為一體的自然風景旅游;半山體驗農耕原始文化和半山新村的現代文化為一體的村寨文化結合;以及高山云霧繚繞的苔茶、向日葵種植基地體驗;高空俯視優美農耕文化及其民俗宗教儀式活動為一體的豐富旅游資源。

4.6 綜合配套

應在村寨入口處修建停車場、加油站、旅游咨詢中心、各地的導游路線地圖,以及機票車票的售賣處,建立綜合的便民服務設施和游客安保設施,加快推進景區綜合配套服務,努力打造一個特色鮮明的古村落文化旅游勝地。

5 結束語

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的樓上村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村寨,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既有古村落文化,又有廖賢河自然風景。其中,既能體驗臨近各宋村侗族和仡佬族淳樸的民俗文化,同時又能體驗苔茶種植基地、向日葵種植基地以及豐厚的民俗文化活動。合理開發與精準扶貧相結合,大力發展交通,修繕古建筑,增加人力資源投入,合理規劃布局,打造動靜結合、現代與原始結合、傳統與創新的結合,合理安排綜合服務設施,努力打造一個農耕文化與原真性保護村落。結合現代人的審美觀念、居住體驗和消費方式,來拉動地方經濟的快速長期有效發展。整合規劃區域旅游資源,努力與周圍大的旅游區結合,積極進行開發與推廣,為樓上村打造成為歷史文化名村的旅游勝地奠定堅實的基礎。

[1] 周氏族譜編委會.樓上周氏族譜[M] .2008(8)

[2] 貴州石阡樓上村探訪記[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2007(2).

[3]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樓上村[EB/OL].http://www.baike.com/2007(5).

[4] 趙勇,崔建甫.歷史文化村鎮保護規劃研究[J].城市規劃,2007(8):54 .

[5] 王樹聲.“天人合 一 ”思想與中國古代人居環境建設[J].西北大學學報,2009(10):915.

[6]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EB/OL].https://baike.so.com/doc/6727366-6941637.html/2015(10).

[7] 貴州省石阡縣國榮鄉下村[EB/OL].https://baike.so.com/doc/8791694-24830887.html/2016(11).

[8] 仇保興.傳承優秀文化延續歷史脈絡 我國歷史名城名鎮名村保護的機遇、 挑戰與主要任務[J].小城鎮建設雜志社,2015(1):24.

[9] 精準扶貧[EB/OL].https://baike.so.com/doc/7851572-8125667.html2017(2).

[10] 石上流.呼吁建立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保護制度[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0(11):46.

[11] 李連璞.基于多維屬性整合的古村落旅游發展模式研究——以歷史文化名村為例[J].人文地理,2013(4):156.

[12] 邱族周,胡希軍.石堰坪吊腳樓建筑空間解析與居住文化研究[J].湖南包裝,2016,31(3):61-64.

貴州文化與自然遺產保護研究中心自主招標課題成果(編號:2017jd036);國家科技部支撐項目(編號:2015BAK03B00,2015BAK03B05);貴州省教育科學規劃項目(編號:2015C014)。

胡瑞波(1985-),男,貴州師范大學副教授。E-mail:407904118@qq.com

徐人平(1949-),男,昆明理工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博導。E-mail:xurenp@gmail.com.

2017-07-20

猜你喜歡
古寨名村古村落
云南擬新增一批省級歷史文化名村、歷史文化街區
石崆寨覽勝
張家畈新村
綏寧大園古苗寨
培中古村落文化
良戶 呼吸著的古村落
五十都 古道上的古村落
環保古寨——文斗
第三屆“云南十大刺繡名村”獲獎名單
西藏基層治理面臨的形勢和任務——基于100名村(居)支部第一書記的訪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