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褶子論影響下的當代建筑設計

2017-10-23 10:19孫秀麗
黑龍江工程學院學報 2017年5期
關鍵詞:褶子德勒巴洛克

汪 瑜,孫秀麗

(1.宿州學院 美術與設計學院,安徽 宿州 234000; 2.河北地質大學 藝術設計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31)

褶子論影響下的當代建筑設計

汪 瑜1,孫秀麗2

(1.宿州學院 美術與設計學院,安徽 宿州 234000; 2.河北地質大學 藝術設計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31)

為研究褶子論對當代建筑設計的影響,加深對建筑折疊形態的本質認識,梳理褶子論的思想淵源和主要論點,探析當代一些先鋒建筑師的折疊設計策略??偨Y發現:褶子論為當代建筑設計提供了一種折疊包裹、曲線連續的創作思路。在褶子論的啟發下,當代建筑師突破了以往孤立的建筑認知和固有的形式語言,運用建筑與場地環境的折疊、建筑內外的折疊以及建筑與內部要素的折疊,構建了一種有機連續的空間設計觀念,促進了當代建筑形態的創新發展。

褶子論;建筑設計;折疊;曲線;連續

吉爾·德勒茲(Gilles Deleuze)作為后現代主義哲學家的領軍人物,其創建的“褶子”(Fold)“游牧”(Nomadism)“平滑”(Smooth)“塊莖”(Rhizome)“圖解”(Diagram)“生成”(Devenir)等哲學理論揭示了一個充滿差異性與多樣性的復雜世界,特色鮮明地表達了對傳統理性思維的反叛和對非理性、非線性哲學思維的推崇。其中,褶子論以探討物質存在的方式為根本出發點,對事物的生成邏輯和運動軌跡作出了創造性的詮釋,為人們展示了一種曲線折疊、有機關聯的物質運作機制,深刻影響了包括建筑學在內的各個學科領域。當代一些先鋒建筑師在褶子論的啟發下展開設計研究,逐漸將建筑變成了由多種形式折疊而成的場域。本文從德勒茲眾多的哲學概念中抽離出“褶子”這一思想理論進行解析,試圖探索出當代建筑設計在其影響下的創作思路,以期深化對建筑形態建構及其思想內涵的本質認識,尋求新的啟發。

1 褶子論

褶子論最早闡發于德勒茲的著作《褶子——萊布尼茲與巴洛克風格》(1988年)中,是對德國哲學家戈特弗里德·威廉·萊布尼茲(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的單子論(Monadology)的延展。萊布尼茲否定近代原子論所提出的“原子是構成世界的本原,是不可分割的最小微?!钡挠^點,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單子”構成的。單子是一個內部充滿褶皺的密閉空間,是不可分的單元實體。它不像自然物質那樣以各部分的組合而形成或以各部分的分解而消滅,而是通過不斷褶皺形成的彎曲有彈力的連續體。它以褶皺的形式“一方面確立了其不可分‘點’的特性,另一方面又展示出連續性,并獲得了兩者的有機統一”[1]。

除了單子論之外,巴洛克藝術對褶子論的提出也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在德勒茲看來,無論是在繪畫領域或是建筑領域,巴洛克風格都表現出一種瓦解總體性秩序和封閉性主體的力量。對此,德勒茲分別對繪畫和建筑領域中的巴洛克風格的內在表達進行了闡釋。在繪畫作品中,他以埃爾·格列柯(El Greco)的《奧爾加斯伯爵的葬禮》(見圖1)為例,分析了畫面上部以圣母、天使所代表的神圣天國和畫面下部進行伯爵安葬儀式的現實人間之間的畫面結構,認為恰在兩個空間的交界處,格列柯用布滿天際的云朵、圣母和天使的折疊衣紋等模糊了上下空間的界限,沖破了封閉的結構束縛,建立了連接人間和天國的通道[2]。在建筑中,德勒茲認為巴洛克建筑的內部空間常以橢圓形穹頂(而非古典式的圓形)進行兩個方向的空間擴展,具有一種多中心的無限延伸感(見圖2)。正是這種延伸的動態感突破了空間內外的限制,使內部空間與外部形式實現了相互滲透與融合[3]。通過對巴洛克風格的繪畫和建筑分析,德勒茲意在強調不同層次、不同空間之間界限的消解和互動的連接。

圖1 奧爾加斯伯爵的葬禮

圖2 巴洛克建筑橢圓穹頂的多中心和空間層次

德勒茲將萊布尼茲的單子論與巴洛克藝術相關聯,創造了褶子論。他認為從宏觀到微觀,褶子無處不在,世界萬物都是各種褶子相互作用的結果。褶子不是簡單的物質形態的折疊,而是一種意象,象征了事物間的“差異共處、普遍和諧與回轉迭合”[4]。德勒茲的褶子論主要包括以下幾個論點:

1)褶子是物質存在的方式。 褶子論認為,褶子是世界的基本組構元素,是一種普遍的物質構造。森林、山川、江河、大理石紋理、甚至人的大腦、精神或思想都是大小不同、層級不同、狀態不同的褶子,并且褶子永遠處于折疊、展開、再折疊、再展開的運動中[5]。因此,褶子所展現的不是各部分的分散運動,而是相互之間聯系粘合的圖景,并由此構成物質存在的方式。

2)褶子與世界相互折疊包裹。 德勒茲指出,褶子與世界之間是相互滲透、相互折疊和包裹的。褶子把外部的世界內褶進去,而內部的褶子又向外部展開,物質就是在這種由內向外和由外向內的雙向折疊包裹中生成的。

正如巴洛克藝術對界限的消解一樣,褶子在與世界相互折疊包裹的過程中也實現了邊界的突破。德勒茲強調:“褶子不在于如何完成,而在于如何使它穿越界限而載向無限的連續?!盵4]可以說,褶子所表現的不再是傳統哲學中的二元對立關系,而是一種彼此打開、融會貫通的調和。

3)褶子遵循宇宙曲線法則。 萊布尼茲的單子論提到,在單子內外和單子之間存在著“根據物質的流動性、彈性和作為機械的彈力所延伸的‘宇宙曲線’”[6]。褶子作為單子的延展,遵循著宇宙曲線法則,呈現出曲線運動軌跡。因此,在褶子的世界里,物質也不是單獨的點,而是物與物的彎曲連接,是折疊與打開的過程[7]。

2 褶子論影響下的當代建筑設計

德勒茲的褶子論首次在建筑屆引起關注的是在1993年出版的AD(Architectural Design)期刊的“建筑中的褶子”專欄中[8]。該刊出版后,褶子論在建筑界得到了更廣泛的重視和傳播。當代一些先鋒建筑師在褶子論的影響下,突破了以往孤立的建筑認知,以一種有機關聯的視角看待建筑與場地環境、建筑內部與外部以及建筑與內部各要素之間的關系,主張建筑的差異整合和交互聯系,倡導通過折疊的形式構建一種開放連續的空間設計觀念。

2.1 建筑與場地環境的折疊

褶子論所提出的“褶子與世界相互折疊包裹”啟發了當代建筑師對建筑與場地環境之間關系的思考。在他們看來,建筑與場地環境是相互交疊的連續體,建筑生成于環境,且必須與環境產生相互作用[9]。建筑師杰弗里·基普尼斯(Jeffrey Kipnis)在《致新建筑:交迭學說》一文中強調建筑與環境是多元并置的連貫體[10];格雷戈·林恩(Greg Lynn)主張建筑與場地的高度整合,提出采用彎曲折疊的平滑策略實現“建筑形式的連續發展”;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建筑師事務所合伙人帕特里克·舒馬赫(Patrik Schumacher)提倡用曲線折疊的形式表現建筑與場地的多重關系,構建“連續體的迷宮”。

當代著名建筑師彼得·埃森曼(Peter Eisenman)的建筑創作思想也深受德勒茲褶子論的影響,他認為建筑與外部環境之間的關系在折疊空間中得到了全新的、清楚地體現[10]。在德國法蘭克福郊區的萊伯斯托克園(Rebstock park)重建方案中,埃森曼構建了一種“折疊地形學”的結構邏輯,使建筑與場地在交融狀態下實現了折疊變形。他首先在場地三維地形上構建了一個7×7的正交網格,并將兩者重疊、調整,使網格完全覆蓋場地范圍,形成項目與場地關聯的地形網格;接著在該調整過的地形網格中又加入一個新的7×7的正交網格,然后將它們之間對應的頂點進行平移、連接,產生一個扭曲的空間;最后,將正交網格上的頂點與地形網格上對應的距離最近的頂點相連接,再次將場地納入建筑形態生成中,形成了一個多維褶網空間(見圖3)。通過這種方式的折疊,埃森曼建立了建筑與場地的有機連接,實現了從舊到新的轉換。

圖3 法蘭克福萊伯斯托克園折疊圖解

2.2 建筑內外的折疊轉化

德勒茲認為,褶子既是外部的內部,也是內部的外部,它具有突破一切界限的能力,能夠在由內向外或由外向內的折疊中相互轉化。如果把建筑看作褶子,那么建筑內外也是可以相互轉化的。當代一些建筑師將褶子論運用于設計創作中,突破了傳統空間中的結構框架,消解了建筑外立面與內部空間的對立關系,將建筑視為內外折疊轉化的有機交合物,創造出了極具特色的新空間形式。

日本建筑師遠藤秀平(Shuhei Endo)一直致力于建筑形式的先鋒實踐。他認為,建筑不僅要打破各組合構件之間的固有關系,還應打破室內外空間的區別,讓所有建筑元素都處于混沌曖昧之中。在褶子論的啟發下,他創造了一系列內外空間渾然一體的小型折疊建筑,并針對不同的折疊特點對它們進行了界定與命名。其中,“半筑”(Halftecture)(見圖4)采用了堅固且易彎折的波形鋼作為主體界面材料,并通過連續折疊的形式將各個空間聯系在了一起。一部分空間的外立面表皮彎折進室內成為了內部空間的地面,然后又轉換為另一空間的墻面和頂面……,如此反復不斷地折疊使傳統意義上的內與外、表皮與結構等相互依賴的關系趨于消失?!皬椥灾?Springtecture)(見圖5)采用更為流暢的曲線折疊形式,將所有空間包裹于帶狀界面中,打破了建筑水平與垂直之間的辯證關系,模糊了空間中“墻、頂、地”的概念,使內外空間在卷曲中相互轉化。

圖4 “半筑”

圖5 “彈性筑”

2.3 建筑內部要素的折疊

褶子論指出,通過折疊包裹的物質元素具有延伸和擴大的潛能,能夠自發地穿越界限,在各個方向上與其他異質元素和諧共存。那么,在褶子內部,是否也存在著差異共存的可能呢?德勒茲對此回答道:“褶子的內壁是一種軟膜或粘膜,能夠包裹所有差異的‘多’,共存于同一內部的‘一’?!盵4]這給當代建筑師的內部空間設計提供了新的思路,于是在建筑內部的折疊空間中,各界面雖然一直存在,但它們的二維形式已在彎曲交織的過程中產生了錯位,突破了相互之間的界限,實現了不同方向的有機連接。同時,室內的家具、陳設等其他要素也不再是獨立的個體,而是與界面相互粘結、融合,形成一個統一、連貫的整體。

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在談到建筑內部的折疊時曾說:“地板可以彎曲,墻壁和天花也能折疊成一個連續的無縫面?!盵11]曾作為其學生的扎哈·哈迪德也崇尚曲線折疊形態的內部空間。在迪拜OPUS辦公樓上層的酒店客房內部設計中,哈迪德運用平滑曲線的形式將頂面、墻面進行折疊,營造了一種起伏變化、動態流暢的形式美感。同時,界面在彎折的過程中也逐漸延伸到了桌子、床等家具,使得空間各要素都連貫地融于一體,一切界限都變得模糊不清了(見圖6)。

圖6 迪拜OPUS辦公樓上層酒店客房

3 結束語

德勒茲的褶子論是對萊布尼茲單子論的拓展,同時又吸收了巴洛克藝術特征,主張褶子作為物質存在的方式,與世界相互折疊包裹,并遵循宇宙曲線法則,倡導突破傳統哲學中的二元對立關系,建立一種有機關聯、差異共存的開放思維,為當代建筑設計提供了新的認識論和方法論依據。在褶子論的影響下,一些建筑師突破了以往的設計范式,積極探索建筑與場地環境、建筑內部與外部以及建筑與內部要素之間的關系,并采用曲線折疊的形式使它們有機交合,實現了建筑各異質元素之間界限的消解,促進了空間形式的進一步解放。值得注意的是,褶子論對當代建筑設計的影響不僅體現在折疊形式上,更是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和設計觀念的啟發。因此,在對褶子論應用的過程中,應深入剖析其文化內涵,正確吸收和借鑒其理論成果,避免對折疊建筑表面形式的盲目發展。

[1] 江暢.自主與和諧[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2] 張晨.身體·空間·時間——德勒茲藝術理論研究[D].北京:中央美術學院,2016.

[3] 靳銘宇.褶子思想,游牧空間——數字建筑生成觀念及空間特性研究[D].北京:清華大學,2012.

[4] [法]吉爾·德勒茲.??隆ゑ拮覽M].于奇智,楊潔,譯.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1.

[5] 虞剛.凝視折疊[J].建筑師,2003(6):35-39.

[6] 于奇智.德勒茲與巴洛克風格[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12-15(A08).

[7] 李建軍.拓撲與褶皺——當代前衛建筑的非歐幾何實驗[J].新建筑,2010(3):87-91.

[8] 李云強.褶子理論影響下的建筑形式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2014.

[9] 矯蘇平,高雪,李紅葉.褶子論對當代建筑的影響[J].建筑學報,2012(8):195-200.

[10] [美]查爾斯·詹克斯,卡爾·克羅普夫.當代建筑的理論和宣言[M].周玉鵬,雄一,張鵬,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11] [美]查爾斯·詹克斯.建筑的新范式:復雜性建筑[J].島子,譯.藝術時代,2010(1):127.

[責任編輯:路曉鴿]

Exploration on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desig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fold theory

WANG Yu1,SUN Xiuli2

(1. School of Art and Design, Suzhou University, Suzhou 234000, China;2.School of Art and Design, Hebei GEO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31, China)

In order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fold theory on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deepen the essential understanding of the architectural folding form, this paper prosents the origin of thought and main arguments of fold theory, and also analyzes the folding design strategy of some contemporary pioneer architects. It concludes that fold theory provides a kind of creative thinking of fold and curved continuous for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design. Under the inspiration of fold theory, contemporary architects have broken through the isolated architectural cognition and inherent formal language, used the fold of buildings and the site, the fold of inside and outside, and also the fold of buildings and the internal elements, and constructes an organic continuous space design concept, which also promotes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form.

fold theory; architectural design; fold; curve; continuous

J59

A

1671-4679(2017)05-0057-05

2017-08-20

2015年度河北省社科基金項目(HB16YS011);宿州學院科研平臺開放課題資助項目(2016ykf20)

汪 瑜(1987-),女,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建筑及環境藝術設計.

10.19352/j.cnki.issn1671-4679.2017.05.012

猜你喜歡
褶子德勒巴洛克
尋找德勒茲
如何“機器地”思考倫理學?——以德勒茲《反俄狄浦斯》為分析中心
褶子的迭奏:德勒茲論巴洛克藝術
戲劇性十足的巴洛克藝術
巴洛克藝術的先驅
《暗調巴洛克之二》
“沒規矩”的巴洛克
論德勒茲的褶子思想*
自動美顏
三峽強德勒紅心柚果實疏果套袋試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