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禹會村祭壇是否為涂山會盟之地?

2017-11-01 14:57許永杰
大眾考古 2017年4期
關鍵詞:祭壇諸侯遺址

文 圖/許永杰

禹會村祭壇是否為涂山會盟之地?

文 圖/許永杰

大禹治水和會盟的傳說,我們耳熟能詳。那么,大禹所治為何水?大禹會盟之地在何處?考古發現的禹會村祭壇,為我們了解那遙遠的過去,提供了一些線索。

在中國考古學中,許多著名遺址的名稱本身就很有傳奇色彩,一聽名字便知有戲。如河南靈寶鑄鼎塬遺址,相傳是黃帝鑄鼎的地方,《史記·封禪書》載:“黃帝采首山銅,鑄鼎于荊山下?!焙幽腺葞熓l溝遺址,相傳是商王成湯所建的商代第一個都城所在,《漢書·地理志》載:“尸鄉,殷湯所都?!卑不瞻霾河頃逡彩沁@樣一處遺址,相傳夏禹曾在這里會盟諸侯。

祭祀臺基

禹會村位于蚌埠市西郊18公里處,遺址坐落在淮河東岸的涂山南麓。在2007~2010年的發掘中,清理出一個大型的祭祀臺基。臺基呈南北走向的長條形,長108米,寬13~23米,面積約2000平方米。臺基是先挖槽、后分層堆筑而成的,下部為厚80厘米的灰土,中部為厚15~20厘米的黃土,上部為厚10~30厘米的白土。臺基的北部有一略呈“X”形的棱狀凸起。凸起的土棱上部和南側,有5個散落分布的柱洞。緊鄰凸棱的南側有一河道狀的凹槽,寬1.7~8.35米。再南側有一略呈長方形的燒土面,長12.6米,寬7.1米,面積約90平方米,東西各有一火塘。

臺基的中部和南部有一排柱坑,共計35個,跨度50米;柱坑寬窄相近,長短不一,坑寬0.5~0.8米,長1~2米,深0.6~1米;柱坑南北排列,柱距約1米,排坑西端對齊,東端錯落;每一坑的西端均有一個圓形柱洞。排坑的北端有一覆斗狀夯土臺,高1.25米,底1.85×1.4米,頂1.1×1.1米。在“X”形凸棱和排坑之間,有8個散落分布的圓形圜底坑,坑徑2.5~4米,深約0.5米。臺基之上的凸棱、凹槽、燒土面、夯土臺、排坑、圓坑等遺跡,都是在臺基筑成后營建的。

另有祭祀溝一條,位于祭祀臺基的西側,亦呈南北向,長35米,寬5~6米,深0.8米。溝內有兩個時期的堆積,主要是大量的草木灰、炭屑、火燒獸骨、石器以及大量的陶器碎片,下層堆積中出土至少7件作為燈具使用的陶盤?!栋霾河頃濉房脊艌蟾嫣峁┑倪z址絕對年代是:公元前2400~前2200年,屬于龍山時代。

禹會諸侯

禹會村遺址發掘現場

禹會村祭祀臺基

《蚌埠禹會村》和《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書影

禹會村遺址的名稱、祭祀性質以及所屬年代,自然使人們聯想到著名的禹會諸侯這一歷史事件?!蹲髠鳌ぐЧ吣辍份d:“禹合諸侯于涂山,執玉帛者萬國?!倍蓬A注《左傳》:“涂山在壽春東北?!眽鄞簽榻駢劭h,壽縣在蚌埠西南約100余里,蚌埠市懷遠縣城關鎮東南3.5公里有涂山。徐旭生在其名著《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一書中也認為:“禹娶于涂山氏,涂山為今安徽懷遠縣東南淮水南岸的一座小山?!?/p>

禹會村遺址位置示意

禹因何會諸侯于涂山?禹的一生主要做過兩件大事,一件是成功治理了洪水,一件是征服了三苗部族。在這兩件事情中,都有會盟活動。由于三苗地處長江中游地區,與淮河流域尚遠,因此,禹會諸侯于涂山應該是與治理洪水相關。

早期文獻中,關于禹治理洪水的記載有很多?!对娊洝ど添灐らL發》有:“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蔽髦苤衅卺俟S有與《詩經》印證的銘文:“天命禹敷土?!薄痘茨献印R俗訓 》記載:“禹之時,天下大雨,禹令民聚土積薪擇丘陵而處之?!薄睹献印る墓稀分v得最為詳細:“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國可得而食也。當是時也,禹八年于外,三過其門而不入?!庇淼闹嗡兊玫搅怂吹鄣某浞挚隙?,《尚書·堯典》講:“(舜)帝曰:‘俞!’咨禹:‘汝平水土,惟時懋哉!’”意思是:舜帝對禹說,你治理洪水有功,要好好珍惜!在東漢畫像石上,還出現了手持木耒治水的夏禹畫像。

豳公盨銘文拓片

武梁祠畫像石夏禹治水圖拓片

黃河奪淮入海

大禹治水是在黃河流域,怎么就與淮河流域的涂山相關了呢?黃河出孟津進入中原大地后,便因地勢的低平與河床的淤積而南北擺動。黃河奪淮入海,在歷史時期發生過多次,有文獻可考的不晚于東周,最有名的發生在南宋初年,即建炎二年(1128)趙構為阻金兵南進,決開黃河,造成黃河奪淮入海。自此到1855年,黃河在銅瓦廂決口,改道北流,其間有700多年南流淮河的歷史。

史前時期的黃河奪淮入海,山東大學王青教授結合地質學和考古學的研究認為,距今4600年前后的龍山文化早期,黃河是走今淮北平原的廢黃河故道入海的。黃河自走淮北平原后,由于長年的淤積,河床極不穩定,而在距今4000年前后,黃河又有一次大的南北改道,從淮北平原改為河北平原。這次的黃河奪淮入海,大約持續了600年,幾乎相當于整個龍山時代。

禹會村遺址的發掘者認為,禹會村祭祀臺基就是夏禹治水會盟諸侯的場所,這既有歷史文獻記載的導引,又有考古遺跡性質的支持。由三層三色土筑起的臺基,既不是一處房屋的基礎,也不是宮殿的臺基,而是祭壇;臺基上有兩個火塘的燒土面,用火痕跡明顯,是“燎祭”活動的遺留;方土臺位于排坑的一端,與排坑成一條直線,應是主祭人的站立處;35個長坑排成南北一列,是參與會盟的“執玉帛者”的插旗處,壯觀的35面旗幟與主祭臺南北一線排列,劍指涂、荊兩山之間的淮河口,再現了大禹“通大川、決壅塞”的治水壯舉;位于祭祀臺基西側的祭祀溝實為垃圾溝,溝內堆滿清掃的祭祀垃圾,溝內有兩次垃圾的集中傾倒,即②層和③層堆積,兩次清掃祭祀垃圾,說明祭壇上曾有過兩次大型活動,應該是治水之前的宣誓和治水之后的慶功;遺址內出土的陶器文化因素多樣,兼有山東境內和河南境內的龍山文化特征,同時還有長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和長江中游的石家河文化的特征,標志著參與會盟者的出處;②層出土有一件殘損陶塑鯢魚,《說文》認為“禹”為象形字,商代晚期祖辛銅器上的“禹”字,就是寫成鯢魚形,如此看來,古史辨學派領袖顧頡剛曾說過的“大禹是一條蟲”,并非無稽之談。也有學者解釋,該陶塑是被祭祀巫術所鎮壓的,象征洪水泛濫的禍首。

禹會村遺址是否為會盟之地?

上述情境,為我們描繪出這樣一幅圖畫:距今4200年前,黃河下游的涂荊二山腳下,是一望無際的茫茫洪水,煙波浩渺之中,聳立著一座巋然的祭壇;祭壇的北端燃燒著兩堆熊熊的篝火,篝火旁陳放著犧牲的豬羊,鼎豆等祭器中盛滿粟稻,祭壇上還散落著多盞燈火;堯舜禹部落聯盟的酋長夏禹,登上覆斗狀夯土臺,他的身后是一字排列的獵獵作響的35面諸侯旗幟,每面旗下都站著一位手執玉帛的諸侯;彤云密布的天幕之下,他們面向淮水,迎著凜冽的寒風發誓:一定要戰勝洪水!

祭祀溝內的鯢魚陶塑

祖辛禹銅器銘文:舉且辛禹聊

至此,禹會村祭壇就是夏禹治水會盟諸侯的場所似乎可成定論了。但是,把后世文獻記載的傳說時代的事件與考古發現相結合,是很難做到無縫對接的。因為傳說時代的事實,在口耳相傳的漫長歲月中難免走形失實,考古發現的遺跡現象,也有保存過程中的自然和人為破壞造成的缺失。

在大禹治水傳說與禹會村祭壇的對接上,就出現了這樣的問題。首先,報告給出的絕對年代是公元前2400~前2200年,雖屬早于夏代的龍山時代,但距夏初的公元前2070年(夏商周斷代工程給出的年代)還至少相差100多年;從報告發表的器物看,雖然鬼臉式盆形鼎、蛋殼陶杯等器物的年代可以晚到龍山時代晚期,但是高領地瓜鬶式盉、假腹簋等器物的年代可以早到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的晚期,與中原地區相比,當不會晚于龍山時代早期;《大戴禮記·帝系》載:“禹娶于涂山氏之子,謂之女憍氏,產啟?!比绱?,禹和啟應是龍山時代末期和夏代初期的人。

禹會村出土陶器

禹會村祭壇與涂山對應效果

其次,該祭祀臺基三層累計,也高不過130厘米,不可想象在“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尚書·堯典》)的水勢中,大禹怎能登此低矮的臺基會盟諸侯?

再次,祭祀溝②層和③層出土的陶器,無論在組合的器類上,還是在同類器的具體形態上都存有差別,這種差別反映的是兩次祭祀活動的內容和形式的不同,還是兩次祭祀活動的時間間隔較長造成的?文獻記載大禹治水的時間不一,《孟子·滕文公上》講:“禹八年于外?!薄妒酚洝は谋炯o》“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比绱耸曜笥业臅r間在陶器的形態上能否表現出如此差別?

考古是一個不斷發現的過程,研究也在不斷進行著。我們期待有一天,新的考古發現可以解決這些問題。

(作者為中山大學人類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猜你喜歡
祭壇諸侯遺址
考古學家怎樣發現遺址?
大河村遺址仰韶文化房基保護加固修復
遼上京遺址
五張羊皮
烽火戲諸侯
千年遺址 追尋炎帝足跡
燃燒的祭壇
烽火戲諸侯
紅山文化祭天祭壇的形制特點及其內涵繼承
烽火戲諸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