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照相館的樣子

2017-11-01 20:36/蘇
文苑 2017年20期
關鍵詞:膠卷照相館樣子

文 /蘇 莉

照相館的樣子

文 /蘇 莉

蘇莉達斡爾族,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一級作家。出版有散文集︽舊屋︾︽天使降臨的夏天︾,小說集︽仲夏夜之溫涼時分︾。曾獲第七屆全國少數民族駿馬文學獎。作品曾經入選︽大學語文︾教材。

那個人藏在一個木頭盒子后面,還用黑色的布蒙住頭。那個木頭盒子上有一個酒瓶底兒一樣的東西幽幽地發著光,我們知道那個人就藏在黑布里面從那個瓶子底兒看我們。

之前我們按照那個人的吩咐坐好,頭按照他的吩咐湊著,他不發話我們不敢動一下,于是覺得身體僵硬,不自在。終于,那個人從黑布里面鉆出來,手里拿著一個東西,看起來像是量血壓的,有一根電線連在那個黑盒子上。他說:看這里,看這兒,他豎著手指引導我們的視線,突然“嘩”的一下巨亮的一閃,眼睛一下子找不著北了,就在一陣茫然中我們被告知拍完可以走了。

我們拿著一個小紙口袋,上面寫著領取照片的日期。我們需要耐心等待,等待我們在那么巨亮的一閃中會是什么表情。那真是一個謎。

照相館在一個小鎮稱得上一個科技部門,光是拍照的黑屋子就透著一股神秘的氣息。那里迥于日常的大燈泡被攝影師抬起來或是低下去,好像在搞什么實驗。他還得在那種小箱子里搗鼓,弄一個小板插來插去,我在旁邊看他給別人拍的時候瞄過一眼,那個小板上的人影是倒著的。我就奇怪了,這么倒著看,怎么看得清人家呢?

我想起那時候有兩個照相師傅,一個姓王,一個姓什么忘了,只記得他留著可笑的小胡子,他們的臉都是上揚著的,驕傲得不行,一點也沒有為人民服務的熱情。全鎮就他們倆會照相,那得多金貴呢。其實后來想想,他們的技藝不過如此,只是無可替代,變得不可或缺。

那時候想要去照相,得下多大決心呢!必須穿最好的衣服,自己沒有就借人家的。而且年輕人愛把當時的流行元素帶進去,戴口罩流行就要把口罩夾在上衣第二個紐扣里,然后露出一點帶子;穿軍裝流行,就人人戴個軍帽。沒有整件的襯衣,那時候流行假領子,有假領子照出來的照片很容易讓人覺得這個人有很多襯衣,那是件奢侈的事情。

能去照相的人都是嘚瑟的人,有多少人從小就沒照過相,以至于長大了根本不記得自己小時候長什么樣。有工作的,需要一寸黑白照片,8角一份;結婚照2寸的1塊2,三寸的1塊4毛4。一般是合影,戰友、朋友、閨密,或是全家照,一般布局是兩人在下,一人在上,歲數相當的站成一排,要是能給拍個側影那就是藝術照了,俗稱“趕角兒的”。這里的“角”,念“jia”。

有的人會先拍個2寸的,覺得好就拿著底片放大到4寸,放到6寸那是極奢侈的行為。更奢侈一點的照片是帶色的,這里的色念“shai”,三聲。一直不知道怎么會變成彩色的,后來才聽說是畫上去的,這里的攝影師要兼任畫師。涂色也不是那么簡單的事,據說要先在一張照片上練習調色,成功了再往正式的照片上涂。

那時候幾乎每家都會用鏡框把家人的零碎照片貼在里面掛在墻上,還得是對稱的,在門的左右,或是主墻上一個很大的鏡子,兩邊掛照片鏡框。我姐差不多一年會換一下,怎么貼當時還很讓她犯狐疑,差不多像報紙編輯一樣花心思。

這樣一展示,你家里都有什么人、什么親戚,鎮上相熟的人就都知道了,即便沒有親眼見過,見面的時候可以說,啊,照片上見過了!

小時候去過上海,那里的照相館的確更專業,樣片都放得很大,是明星照,彩色的。有最著名的明星照,什么王心剛、王曉棠、上官云珠、張瑞芳。那時候的彩色照片經過修飾,照片上的臉會很光潤,沒有皺紋。1976年的時候,上海就有帶投影的風景照,三潭印月之類,我們還拍過所謂的立體照片,幽深的三維的感覺,很有趣。我們小鎮都是很久以后才會做這樣的投影,頂多找個畫師畫個粗糙的風景,亭臺樓閣之類,或者一個小桌上擺個塑料花,實在沒有其他的道具了。至于立體照則始終沒有學會。

1979年的時候我姐陪我爸去上海治病,那時候剛改革開放,越劇《紅樓夢》已經重新放映,各種思潮都在涌現,照相館也開始有了新的方式招徠顧客。我姐照過一張古裝扮相的照片,把我羨慕得一塌糊涂,不知道她現在還保留著那張照片不。

除了照相館,能用室外拍照的相機留影的機會簡直少之又少。我小時候有幾張照片是偶然留下來的,那還是120相機,從上面取景,還是倒著的,對于拍照的水平要求很高,能不能拍好完全撞大運。但是就這樣粗糙的影像,讓我如今看起來還是充滿了感動??吹轿倚r候那傻傻的樣子就好像與自己的童年迎面相撞,那時候的氣息一下子就回來了。

我和我家牛犢的合影讓我想起我姐那個流浪藝術家男友,因為是他拍的。我還記得他的樣子與眾不同,衣服總是干凈、合體、一絲不茍。和我們鎮上酒氣熏天,身上滿是寄生蟲的男人太不一樣了?,F在想想,應該是知識分子的樣子,有書卷氣。

他在我們家畫玻璃畫,我奶奶總是對他說:“猴子,猴子的畫吧!”我奶奶是給我求畫呢,因為我是屬猴的。他總是不置可否,因為他是靠賣畫為生的,給鎮上稍有點審美要求的人家畫玻璃畫。我媽很豪邁地定制了一幅上山虎的玻璃畫和好幾幅風景畫,導致她二女兒的初戀就此開始,轟轟烈烈的。還導致了她二女兒的工作受此牽連,遭受了許多不公正的待遇,甚至影響了以后的感情生活……人的生活好像都在各種起心動念之間。

我后來喜歡上了畫畫是不是受這個人的影響呢?至少在他身上我第一次看到了畫筆和顏料,看到用那樣簡單的筆和顏料呈現出各種人間的樣子,很神奇。

直到1980年代,玩135相機的才陸續開始。更專業的叫法不知道怎么說,一個膠卷可以拍36張,取景框里不再是倒影,從黑白過渡到彩色好像沒有用很長時間。照相館與時俱進開始拍純彩照,可是需要等更長的時間,因為他們需要拍滿一個膠卷然后送到像齊齊哈爾這樣的大城市沖洗。我記得拍一張彩色照片很貴,一開始10元一份,加洗一張2元。1985年我姐帶我去旅游,我們借了一個相機,奢侈地用柯達彩色膠卷拍了一路,回來后倒是都沖了,但是一直沒有錢都洗出來,只選擇性地洗了幾張,讓我們一直不太清楚我們旅游中的樣子到底是怎樣的。等我們有錢的時候,那些膠卷都不能洗了。

我在1990年代,偶爾拍照都是借人家的,那時候已經有傻瓜相機了,照相變得很容易,沖洗照片的費用也能承受。2003年,我的女兒出生了,我想隨時留下她成長的足跡,狠狠心買了一個“理光”照相機。我女兒一百天的時候,少年時的情節作祟,我帶孩子去了一個照相館,想給她留個正式的百天照??雌饋碚障囵^已經今非昔比,毫無神秘感,攝影師也很隨意,都是拍證件照的。

不久,數碼相機流行,相片就可以隨便拍了,存在電腦里都沒有什么熱情去沖洗。照相館及時調整方向,改拍婚紗照。后來甚至都不在攝影棚里拍,要到景區去拍,連旅游都有了。

因為數碼攝影產品越來越精細,直接滋生出一個龐大的拍客群體,一邊旅游一邊拍照,貼在博客里自由自在,只為了眼前的那份感動。手機的拍照功能也越來越強大,人人都是自媒體,隨時把自己的所見所聞上傳網上,看誰還敢為所欲為?手機對于人們的意義越來越重要,不止是通信工具和照相機,簡直就是武器,一部手機在握,可以對著全世界發聲。

現在,除了結婚的沒人再進照相館了吧,于是照相館的稱謂也變做了影樓。

猜你喜歡
膠卷照相館樣子
奇趣照相館
商業攝影師的膠片情懷
A LONG LENS
黑白照相館逆襲韓國
Foma與Rollei黑白膠卷試拍
你們怎么可以這樣子呢!
瑩瑩照相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