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流大學混得不好才就業?

2017-11-13 18:21靜寂冬
中外文摘 2017年17期
關鍵詞:理科博士導向

□ 靜寂冬

一流大學混得不好才就業?

□ 靜寂冬

大學的這種培養定位某種程度上反映出學校的自信,普通院校則很難有這種“以學術型人才為培養目標”的魄力。

事實上,北清的理科本科畢業生也確實遵循這樣的發展模式:三分之一出國深造,三分之一本校保研,三分之一就業。不管承認與否,直接就業的往往屬于在校期間“混”得最不好,成績不夠讀研的。而讀碩、讀博之后呢?就業性導向依然不很強,因為定位仍然是培養科學家。

我一直贊同施一公教授的觀點,一流大學確實不應以就業為導向。以就業為導向的功利性,背離了大學育人、求知的本質。然而我卻也難以理解理科學院“致力于培養科學家”的單一定位。作為占據頂端的高校,為何不是去培養全領域人才呢?數理化生專業的畢業生,為何將來不可以跨領域成為政治家、商人?華爾街亦有大批投行高手來自理論物理。

誠然,理科不同于商科、工科、醫科,后者是以直接服務于社會、直接創造社會效益為定位的,而前者可能更注重于探求真理。就如同MIT與普林斯頓的定位會有些許差別一樣,后者更傾向于進行最基礎的科學研究,更體現出對純粹知識的追求。但這類學校并不占據社會主體,也并非代表尖端理學專業都要脫離社會實際。

作為中國高等教育改革創新試驗地的南方科技大學,其第一屆學生其實也有過這樣的糾結。因創校校長朱清時對學校的定位是學術與研究,所以一開始學校甚至沒有就業辦,對創業就業也不鼓勵。有畢業生回憶,當時學校有一名學生創業被朱清時提醒“這是培養科學家的地方”。

“出國留學才是正道,是主流,我們這些就業的,是野路子,別人認為不入流的?!币幻麑W生說,“我大二的時候進實驗室,發現自己是一個坐不住的人,感覺自己不適合走學術這條路,但這所學校沒有我喜歡的專業,轉學也不可能?!敝钡降诙涡iL陳十一提出學校不但要培養科學家,還要培養社會精英、商界領袖,未來要辦一所全面開花的斯坦福式復合型大學。那名曾向朱校長提出在學校創業的學生現在創辦了一家科技公司,公司員工已近百人。

同樣,如北大等國家重點支持的綜合性大學若只以單一型人才為培養為目標,確實會造成人才的浪費:一個擁有化學天賦的年輕人最佳選擇可能是北大,但他的理想未必是成為化學家,經過幾年學習他也許發現自己更適合從事別的領域。而在一個致力于培養科學家的院系,他的能力可能會被埋沒。

同樣的情況在博士培養中也存在。極強的學術性無疑是這個群體的顯著特點,然而從社會角度看,博士生的未來去向一定是從事學術研究嗎?從大略統計來看,一流大學(包括國內與國外)的學術成才率大致也只有四分之一,即他們中只有四分之一將來會成為大學教授,其余更多人則是進入工業界或其它領域來直接服務社會。比如德國總理默克爾當年也曾是物理化學博士并在頂級期刊發表過文章;當前很多地方政府也吸納博士選調生,他們中很多人畢業于理工科專業,但可能要走上副縣長崗位去解決幾十萬人口的民生問題。

一流研究性大學往往不支持博士生從事科研以外的活動(甚或從本科生開始即如此),比如實習。因為這或多或少會影響導師的課題進展。禁止這種活動誠然促進了導師的學術研究,然而又何嘗不是浪費了更多社會資源呢?一個博士生畢業因缺少實習而缺乏適應工作的能力,走上崗位后需要單位提供相當一部分時間去另行培訓、適應;有些人甚至很難找到工作。這些成本最終要由社會、政府埋單。政府投入資金培養一個博士的隱形成本很高,這樣的人才浪費實在可惜!

讓適合成為科學家的人努力成為科學家,讓不適合成為科學家的人也可順利找到自己的興趣,這可能是更好的做法,為這些人留有向其它領域流動的通道更能提高人才利用率。

大學的確應引導學生以追求知識而非就業為導向,但也不宜過分堵塞通往就業的通道。

(作者系香港浸會大學博士后,北京大學理學博士)

(摘自《大學生》2017年第1期)

猜你喜歡
理科博士導向
以生活實踐為導向的初中寫作教學初探
制冷博士來幫忙
“偏向”不是好導向
神奇博士感冒了
2017年天津卷理科第19題的多種解法
需求導向下的供給創新
博士蚊
不服輸的理科男
潤博士問答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