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昆曲現狀調查

2017-11-14 07:27
中國戲劇年鑒 2017年0期
關鍵詞:昆曲研究會天津市

蘇 坦 王 晶

昆曲作為“百戲之祖”,一直擔當著哺育藝苑百家的職責。天津昆曲具有“以北曲的遒勁為主,同時兼具南曲柔曼悠遠”的鮮明藝術風格;既有優美華麗的演唱與表演,也有精彩絕倫的武功絕技,比如“耍牙”。2013年天津昆曲被天津市列為非遺項目。

目前我國共有7個專業昆曲院團,而在北方只有坐落在北京的北方昆曲劇院這一家昆曲專業院團。天津因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開放性、包容性、多元性特征,使昆曲在天津形成了一種特殊的現象:天津雖然沒有專業昆曲劇團,但早年間,北方一些優秀的昆曲劇團、從業者都魚躍津門,從而使天津昆曲的業余班社活動非常繁榮。昆曲班社的數量以及它的演職人員、演出活動的盛衰,能夠直接反映出昆曲藝術的盛衰走向。為此,筆者對天津昆曲社團開展了調研活動,努力去觸摸天津昆曲班社的歷史,去摸清天津昆曲的現狀。

一、天津昆曲藝術班社歷程

昆曲在天津的歷史可追溯到清乾隆年間。據《天津市地方志》記載,清·乾隆二年(1737)正月初五,水西莊演出昆曲《長生殿》(洪升編?。?。1914年,天津最早的昆曲社“景璟社”成立。該社由“三大曲家”之一的王季烈在教育家嚴范孫的支持下成立。從第一家昆曲班社成立到建國前,天津先后又成立了6個昆曲班社,有以著名曲家李蓬河和在書香門第中成長起來的汪健君組成的“辛巳曲會”“知樂曲社”,也有以大學師生為主體的“一江風曲社”“工商曲社”,還有以企業職員為主體的“開灤曲社”,以及專門以教學為主的“音樂練習所”。

自新中國成立以后,天津昆曲可分為兩個活動期。第一個活動期:上世紀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的10年。這10年間,天津先后成立4個昆曲班社:天津昆曲社、靜??h農民昆曲劇團、天津戲校昆曲班、天津古樂研究會昆曲組。1956年,天津電臺把解放前的一江風曲社、辛巳曲社、開灤(俱樂部)曲社整合而成天津昆曲社,約有20余人,電臺經常為他們錄音、制作成唱段并進行播放。1957年,靜??h農民昆曲劇團同樣也由幾個業余昆劇團合并而成,他們演出的《蘆花蕩》受到當地農民的熱烈歡迎。1959年,天津戲校成立了昆曲表演班及演奏班,該學習班是天津昆曲的新生力量,這批學員不僅成為新中國培養起來的第一批昆曲學員,更為天津昆曲在新時期的傳承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62年夏天,天津市音樂家協會成立了天津古樂研究會,這個班團的成立標志著建國后的天津昆曲開始走上戲曲理論研究的道路。這4個昆曲班社的成立,標志著天津昆曲進入第一個活動期。

第二個活動期:1982年至今的30余年。這期間,天津先后成立了天津市古樂研究會昆曲組(1981年恢復活動,1982年組建天津音協古樂會昆曲組,1988年更名為天津昆曲研究會)、薌蘭曲社(2006年更名為天津市薌蘭昆曲劇團)、甲子曲社、天津市昆曲藝術研究會(內設群星京昆劇團)。其中“天津昆曲研究會”與“甲子曲社”的共同特點是由知識界資深的老一輩教授、學者組成,他們在拍曲娛樂的同時,收集、研究、編寫、整理出了一批昆曲研究、昆曲曲牌等方面的書籍,為我國的昆曲藝術留下了彌足珍貴的文字資料。他們多次無償為南開大學、天津師范大學的師生舉辦昆曲講座與演出,為昆曲的傳承與傳播做出了巨大貢獻?!八G蘭曲社”則是以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天津戲?!袄デ唷睂W員為基礎,還發展了南開大學、天津師范大學及天津藝校中喜愛昆曲的青年學子,他們開展拍曲、說戲、請專家講授曲學理論等活動,并在《天津文史》上設有《薌蘭館》專欄,把昆曲知識傳播給社會。昆曲大家俞振飛先生為該曲社題詞:魏梁遺韻。2005年,天津又以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天津戲?!袄デ唷睘榛A成立了“天津市昆曲藝術研究會”,不久他們又建立了演出團隊“群星京昆劇團”。

二、天津昆曲藝術現狀的研究探索

1、天津昆曲藝術班社的現狀時至今日,天津4個班社中已有3個名存實亡,其中的“天津市昆曲研究會”與“甲子曲社”已是隨著曲友們年齡的逐漸老化、謝世而自然停止活動,“天津市薌蘭昆曲劇團”則是因沒有活動場地,沒有活動經費而被迫停止活動。分析了天津昆曲社團的發展歷程后,筆者對21世紀10年代僅存的2個昆曲社團通過電話、直接采訪等形式進行了調研。兩個社團的歷史活動有以下特點:

(1)演出活動較為豐富

天津市薌蘭昆劇團,2006年在天華景劇院演出,同年5月在南開大學舉辦昆曲被列入世界非遺5周年欣賞專場,12月又在該校舉辦昆曲精品欣賞會。

天津市昆曲藝術研究會,2006年昆研會組團參加了第七屆中國蘇州曲會,并獲得優秀團隊獎旗。2009年,在中國大戲院進行了兩場演出。2009年6月,參加了在蘇州舉行的第四屆國際昆曲藝術節,并演出《游園》《辯冤》等昆曲折子戲。2010年,昆研會在中國大戲院上演了昆曲大型劇目《墻頭馬上》。2011年,為紀念昆曲列為世界非遺十周年,與臺灣中華昆曲協進會聯袂,在天津群星劇場和天津大禮堂進行了兩場演出。2013年,昆研會成為天津昆曲傳承單位。

兩個昆曲社團既參加有第四屆國際昆曲藝術節這樣的大型活動,也有在天華景劇院的日常演出,既有在中國大戲院、天津大禮堂這樣的大型演出場所演出,也進校園舉辦精品欣賞會式的宣傳表演。

(2)資金極其困難

兩個社團均沒有正式的、固定的資金來源。天津市薌蘭昆曲劇團曾在河東區十三經路與八緯路交口有個活動場地,現已拆遷,因沒有資金而不能租到活動場所,也交不起工商運營執照的年檢費,現已四年多沒有活動。

天津市昆曲藝術研究會采取會員制,每位會員每年繳納200元會費。昆研會每季度在西岸藝術館的演出由西岸藝術館在網上統一賣票,每場演出給昆曲研究會1000元演出費。由于每次在群藝館的演出因是采用惠民送票的形式,所以演出沒有售票收入。昆研會每次演出排練,演職人員毫無索取,遇上重大活動,他們還會自籌資金。若年檢時經費不足,會計不計報酬用自己的錢為昆研會財務倒賬。

兩個社團的現狀如下:

(1)兩個班社的成員合在一起總共只有78人。

(2)劇目較為豐富,其演出既有折子戲也有整出戲,基本上都是昆曲劇目的精華。如:天津市薌蘭昆曲劇團可上演《天官賜?!贰秵蔚稌贰队螆@驚夢》《思凡》《醉打山門》等16出折子戲,天津市昆曲藝術研究會可上演《牡丹亭·鬧學、游園、堆花、驚夢、尋夢、拾畫、叫畫》、《蝴蝶夢·話親、回話》、《長生殿·小宴、彈詞》、《西廂記·佳期》、《琵琶記·吃糠、遺囑》、《癡夢》等30余出折子戲及大型劇目《墻頭馬上》。

(3)21世紀10年代的初期,雖然有2個社團,但天津市薌蘭昆劇團已有四年多沒有演出或者是排練活動,也就是說近四年來在支撐天津昆曲的僅剩天津市昆曲藝術研究會。

筆者在采訪薌蘭昆曲劇社的負責人時,她說:我們有演員、有劇目,而且還計劃要新排《武松》,我們不僅進過校園,還進過社區,想方設法地讓年輕人認識昆曲、欣賞昆曲、喜歡昆曲。但我們從成立以來就沒有一分錢的資金,很多演員都年齡已高,全憑一腔熱忱在完全沒有報酬的情況下排練、演出與參與講座??墒侨思抑С治覀兊幕顒訄龅乇徊鸪?,我們實在是沒有能力租借場地。年檢時,還因沒有錢交年費而被取消了演出資格。因此她無不痛惜地說:“我的心在流血”。

2、天津昆曲從業者現狀

從調研中得知,目前僅剩下了天津市昆曲藝術研究會,所以,筆者對其進行了專門的跟蹤,通過實地調研采訪,對其人員年齡結構有進一步了解:

(1)天津市昆曲藝術研究會的演職人員總數為58人,其中50歲以上的有28人,約占總人數的48.3%,30-50歲的有5人,約占總人數8.6%,30歲以下的為25人,約占總人數的43.1%。

(2)“50歲以上”年齡段與“30歲以下”年齡段占的比例較大,而“50歲以上”年齡段的人要比“30歲以下”年齡段略勝一籌?!?0-50歲”年齡段的人最少,僅有5人。

(3)從調查中得知,“50歲以上”的人絕大多數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天津戲校昆曲班學員,有很扎實的基本功,48.3%的比例,可以說這個社團是個很有根基的隊伍。

“30歲以下”的人員大多是大一、大二的學生,其中還有9個是研究生,1個是博士生,這個年齡段的構成成為令我們非常欣喜的一個年齡段。讓我們看到了天津昆曲藝術光明的前景。

“30-50歲”的人員僅有5人,出現了不給力的“蜂腰”現象。在調研中得知,有一位上歲數的音樂伴奏人員忽然癱瘓,還有一位老演員因患抑郁癥而不能參加任何演出活動。那么可以設想,占了將近一半的“50歲以上”演職人員,隨著年齡的增長,每時每刻他們身體狀況都在不同程度的走向衰弱,或出現突然因難以治愈的老年病而不能演出的情況。那么僅占8.6%的中年人從人數上來講就是很難承接的,“30歲以下”的青年人雖然人數不少,但從他們掌握的演出劇目數量與演出水平上來講,接班也是不可能的。

目前這支58人的業余昆曲隊伍,總人數雖然不太多,但他們仍堅持在昆曲這塊陣地上,滿懷熱情地把昆曲當作事業來精心地默默耕耘。他們當中很多人已經年過花甲,卻依然在孜孜不倦地教育著昆曲新秀,依然活躍在舞臺上,為弘揚和傳播昆曲藝術做著各自的貢獻。他們不圖名不圖利,只為昆曲藝術,不但不計任何報酬,有時還為之自籌經費,堅持排練,堅持演出。

3、天津昆曲藝術擁有的觀眾情況

由于昆曲藝術歷史悠久,它保留了太多古代形式的文化藝術,因此,當今的觀眾欣賞起來可能會有一些阻礙,比如古典文學的修養、世界觀等等都會是觀戲不暢的原因,這也造就了昆曲藝術目前只能成為小眾化的藝術形式。故此,昆曲藝術不能像京評梆,或者是曲藝、話劇那樣通過市場去運作,所以,在大家崇尚通俗易懂的現代藝術、洋文化的今天,昆曲是很難得到當今眾人眷顧的。但每個時期都有那么一部分人在心里,在潛移默化中喜歡這一藝術。在天津,昆曲藝術俘獲了一些年輕觀眾。天津的昆曲觀眾中,年輕人占多半,他們大多是熱愛古典文化的青年學子,或者是從小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家中長輩喜歡戲曲,從小跟著一起看,再加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所以也就喜歡上了昆曲。

但這些觀眾中,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是昆曲的終極愛好者。一些觀眾是昆曲愛好者,觀劇寧缺毋濫,有精品昆曲演出就買票觀看,如果沒有就會選擇其它精品劇目觀看。還有些觀眾只是比較喜歡昆曲,如果昆曲作為高雅藝術進校園演出,他們就會去觀看,但不會留意市場上的其它昆曲演出。

4、天津昆曲藝術面臨的困難

、首先是資金。昆曲作為我國戲曲的“活化石”,它的傳承離不開資金的支持。而現在天津昆曲藝術面臨的最為重要的困境就是資金的缺乏。在市場經濟的當下,沒有資金是寸步難行的。由于缺少資金,目前天津市昆曲藝術研究會很難有進一步的發展,只能原地踏步。

第二是活動場地。作為一個表演團體,其活動場地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硬件設施。平時演員需要在這里練功,另外,昆曲演出是個綜合性的藝術活動,需要演員與演員,演員與樂隊長時間的磨合,才能出現相得益彰的藝術表演。而天津市昆曲藝術研究會的排練場地只有群眾藝術館,并且只能在每周日下午13∶30-16∶30使用,每周僅3個小時的活動時間,很難生產出高質量的昆曲作品。

極度的資金匱乏,排練場地的不足,使目前天津唯一一支昆曲班社的很多活動難以開展。目前昆研會的頂梁柱都是50歲以上的演職人員,如果沒有足夠的場地、足夠時間的進行藝術傳遞,那么天津昆曲藝術不久的將來會是不堪設想的。

三、昆曲藝術在天津的保護

昆曲藝術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的杰出代表,它集中華音樂、詩詞、舞蹈、服飾、方言等諸多文化元素于一身,并糅和這些元素升華成為一種精粹的文藝形式;它從產生至今已有六個多世紀,是流傳在中國大江南北的一個全國性的戲曲劇種,它是中華戲曲的“活化石”。它以自身巨大的文化內涵,帶動、繁榮了我國各地方戲曲戲劇的發展,我國很多劇種都從它身上汲取了大量的文化養分,使我國的戲曲在全國范圍內蓬勃發展起來。昆曲這個集眾多文化元素的高雅文化“活化石”,我們應該有責任扶持它,保留它,傳承它,把我們的優秀文化發揚光大。

目前天津的業余班社銳減到了一個,天津昆曲藝術在今天的活力已經是處在了很微弱的地步。昆曲藝術在天津面臨著人才流失、缺少資金、缺少觀眾的困境。面對天津昆曲藝術的現狀,建議政府給予相應的政策支持,以扶持、保護天津昆曲藝術。

1、給予資金上的支持

鼓勵昆曲班社多演出多保留劇目,在他們達到規定要求時,給予一定的資金補貼。對其開放超場次演出經費補貼,超過規定演出場次再給予一定的資金補貼。允許其申請專項演出經費和排練經費。

2、給予人員上的支持

給昆曲社團的演職人員類似于國營院團的政策支持,允許他們參加演員職稱評定,或給民營院團設立單獨的演員職稱評定方法,使其和國營院團演員職稱評定可以對等。這樣才能吸引年輕的專業演員到昆研會。

3、給予場地上的支持

給予昆曲社團設立自己的活動場地,讓其有充分的時間去搞藝術的傳承與藝術的創作。在他們演出劇場方面,適當給予場地費的減免政策。

4、給予活動上的支持

從調研結果來看,昆曲藝術的欣賞是需要一定基礎的,因此,昆曲進社區、進校園時,希望有關部門給予積極的支持。同時,政府也可以組織觀眾,以培育昆曲觀眾為目的,讓觀眾只出示身份證就可免費領取演出門票。另外,政府對演出劇團的演出內容進行審核,保證高質量的昆曲演出進入社區。

總之,我們堅信通過國家的支持,天津昆曲會長期的、持續的、穩定的“活”在天津人民的文化藝術生活中。那時我們可以非常自豪地說,天津不僅僅是個開放型的國際大都市,有著各類最為先進的科學技術,有著多種現代化的藝術形式,而且還保留著從600多年前傳遞過來的古典藝術,它就是古代先人用智慧開發出來的優秀的民族文化結晶——昆曲藝術!

猜你喜歡
昆曲研究會天津市
昆曲史中流脈問題的學術檢討——以北方昆曲的名實為例
也論昆曲的形成與梁辰魚的貢獻
我院師生參加“天津市2022新年音樂會”
“百戲之祖”:昆曲里的古典傳承
波蘭睡眠研究會
如果畫筆會說話?
日本的紅樓夢研究會訪問記
建章立制提升研究水平
上海人大工作研究會書畫攝影作品選登
大江東去浪千疊——百戲之祖“昆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