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電影導演緣何青睞嚴歌苓

2017-11-15 15:41林秀瑜
華聲 2017年19期
關鍵詞:嚴歌苓小說

林秀瑜

與一般海外文學作品不同的是,嚴歌苓的作品已經脫離了海外華文文學一貫關于“鄉愁”“身份認同”的母題,但同時又具備跨文化、跨國度、跨種族的視野與質感。

嚴歌苓已經有十幾部小說被搬上大銀幕。從李翰祥、張艾嘉、李安,到張藝謀、陳凱歌和馮小剛,當代最知名的導演都跟嚴歌苓有過合作??梢哉f,如果沒有嚴歌苓,中國電影將會缺少一大批優秀作品。早年較著名的有《天浴》《少女小漁》,近幾年有張藝謀改編的《金陵十三釵》《歸來》,以及陳凱歌請嚴歌苓編劇的《梅蘭芳》。而《芳華》的原著《你觸碰了我》,還是馮小剛專門跟嚴歌苓約的稿。

嚴歌苓做客《鏘鏘三人行》時曾直言自己不喜歡當編劇,因為“被電影牽扯的精力太多,有點身不由己的感覺”。但許子東毫不客氣地指出,多少人寫小說羨慕這種狀態,寫出來就被張藝謀拍成電影。

嚴歌苓的作品如此受捧?還要從她的小說本身說起。

像劇本的小說容易拍電影

一直自詡為小說家的嚴歌苓,其實也是寫劇本出身的。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嚴歌苓就發表了電影文學劇本《無詞的歌》。劇本被上影廠選中拍成了電影《心弦》,二十出頭的嚴歌苓開始聲名鵲起。此后,她又寫了不少劇本,像《殘缺的月亮》《七個戰士和一個零》。雖然這些劇本大部分拿不到投資,但劇本寫作的影像思維、鏡頭技巧已經慢慢內化為嚴歌苓的創作本能。

在學界,嚴歌苓的小說被冠以“視覺化小說”“電影化小說”的名頭。也就是說,嚴歌苓擅長運用鏡頭語言講故事,文字敘述具有豐富的畫面感,并且節奏推進迅速,多用白描手法。有人就總結道,讀嚴歌苓的小說不用仔細品析字句,將其想象成電影畫面就行了。

試看這一例:“丁丁回過頭的一瞬,耳機掉在了地上。劉峰搶先一步替她撿起,直起身的時候突然覺得脖頸兒一涼。一顆水珠順著他的滌綸白襯衫領子滴了進去?!?/p>

這是嚴歌苓新書《芳華》中的一小段敘述。丁丁回頭、劉峰撿耳機、水珠滴在劉峰的脖頸上,三個動作一氣呵成,毫不拖泥帶水。畫面靠人物動作切換,而不是一長串心理描寫,這是電影鏡頭常用的表現形式。而那一顆順著襯衫領子滴進去的水珠,值得一個特寫鏡頭,將觀眾的情緒放大。

在這短短三句話中,視覺、觸覺都被調動起來,畫面富有動感,撩撥人心的氣氛慢慢升起。而這正是嚴歌苓追求的,“一個人學會編劇,腦子里要有一雙眼睛,這非常重要,因為你要看到方位、看到道具,人物充滿動作,看起來動感就比較好。有了動感小說不枯燥,也不說廢話”。

另外,借鑒電影鏡頭的推拉升降,還有利用閃回、蒙太奇來處理小說畫面,也是嚴歌苓一貫使用的手法。譬如《芳華》一開幕,“我”在街上偶遇劉峰,對他由側面到正面的觀察,還有對他過往相貌的回憶,都是一系列鏡頭手法的運用。

上過魯迅研究院和西方創意寫作課的嚴歌苓,小說技巧運用嫻熟,對故事節奏的把握也滴水不漏。她的中短篇小說往往情節推進迅速,人物也比較有個性,故事完成度高,而這也是嚴歌苓的小說適合拍成電影的原因——好看、流暢,挑不出毛病。

大制作栽跟頭的中國導演急需好劇本

嚴歌苓小說改編頻率之高,似乎為嚴肅作家的商業化寫作,尋求了一條可供仿效的道路。目前國內市場上的影視改編,基本是網文IP加流量明星的模式。但嚴歌苓小說的營銷模式卻是相反的流程,往往是影視作品改編帶旺了小說的銷售,為嚴歌苓爭取了更多讀者。

赴美留學前,嚴歌苓已經出版了多個中長篇小說,多次在國內獲獎。赴美留學后,嚴歌苓向港臺文學報刊投稿,文學創作真正進入了高產期。

此后的十多年,她寫出了《一個女人的史詩》《天浴》《扶?!贰渡倥O》《小姨多鶴》等作品,拿遍了海外華文文學獎項。嚴歌苓的一些小說也獲得了美國報刊的好評,像長篇小說《扶?!肪偷巧狭?002年《紐約時報》的暢銷書榜。

與一般海外文學作品不同的是,嚴歌苓的作品已經脫離了海外華文文學一貫關于“鄉愁”“身份認同”的母題,但同時又具備跨文化、跨國度、跨種族的視野與質感。

嚴歌苓本人豐富的履歷也為小說添色不少,作協大院的童年時光、青少年時期的軍旅生涯、三十而立之后的留學生活,還有作為大使夫人四處游歷的逍遙日子,都讓她的生命體驗不斷豐滿、充盈。到處聽來的故事成了寫作素材,而個性較真的嚴歌苓往往會翻閱無數典籍,到處采訪、求證,尋找靈感。

在她的小說中,主人公多為命運不濟的女性,故事都講得曲折動人,不乏對人性幽微之處的探索?!短煸 穼懙氖侵嗌倥跁r代大機器下被蹂躪的歷史,《少女小漁》寫的是移民少女在異鄉遭逢情感的波折與責難,《小姨多鶴》把筆觸伸到了流落異鄉的日本孤女,《扶?!访枥L的卻是被賣到唐人街當妓女的中國婦人。獨特的女性視角與細膩的情感體驗,是嚴歌苓小說的最大魅力。

一個好劇本是電影成功的重要基礎,而新世紀以來迷戀大制作的名導們,都在劇本上栽了跟頭。故事講不好,再華麗的陣容與布景,也僅僅是金玉其外。而嚴歌苓小說本身的厚度,為電影改編提供了先天優勢。

再說,嚴歌苓的小說改編已經有非常成功的案例。陳沖執導的《天浴》,張艾嘉執導的《少女小漁》,前者獲得了第35屆金馬獎七項大獎,后者拿下了第40屆亞太影展的六項大獎,兩部影片都給嚴歌苓積攢了不少口碑。

電影也成了嚴歌苓的“桎梏”

嚴歌苓一直說,電影是她的世俗生活,文學是她的宗教生活。她喜歡看電影,因為電影給予她的視覺沖擊,比小說還要震撼。所以她和電影走得很近,也喜歡在小說里涂抹色彩、制造聲響、調動感官,運用鏡頭語言推拉升降。

但她一直很克制,擔心編劇身份對她純文學創作的影響。她對自己的定位是嚴肅作家,寫的都不是很商業的東西。為了戲劇效果而把小說通俗化,是她盡量避免的方向?!澳欠N隔幾分鐘就要出現一個危機的東西我是不會寫的。當然別人讓你寫的不一定是你喜歡的,我會盡量堅持自己的原則?!?/p>

她甚至對拖泥帶水的電視劇很不耐煩,“我喜歡電影,但從來不看電視。文字之外的東西,可以通過電影語言表達。但是這些東西在電視里,全部沒有了。電視劇要一集集讓人上癮,必須煽情。煽情是我最討厭的東西?!?/p>

她的小說一如既往地適合改編,人物性格鮮明,是非曲折都說得頭頭是道。但這也成為了嚴歌苓的短板,她懂得怎么讓故事好看,但過于純熟的技巧運用卻讓小說變得匠氣十足。

這一短板在改編影視作品中很容易暴露出來,因為過分追求流暢、工整和戲劇效果,當故事要深入探討某個問題時,往往流于表面,淺嘗輒止。除了早期幾部獲獎作品之外,近幾年嚴歌苓的影視改編作品幾乎都是雷聲大、雨點小,恐怕跟小說本身后勁不足有關。就像很多作家一樣,嚴歌苓不可避免地在功成名就以后,創作力有所下降。

嚴歌苓曾說,每年寫出一個好劇本就可以過很好的生活,“所有手段都是為了達到寫小說的目的,使我能有一個體面的生活……如果生活很困窘的話,你會變得很虛弱,很容易受誘惑”。endprint

猜你喜歡
嚴歌苓小說
嚴歌苓 自律是我日常的生活方式
那些小說教我的事
嚴歌苓的芳華歲月
嚴歌苓《白蛇》中的女性情感分析
女性形象的個人化書寫——嚴歌苓小說解讀
明代圍棋與小說
論嚴歌苓小說中的中國移民者形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