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生態扶貧思想解讀及其在江西省的實踐探析

2017-11-17 14:27謝乾豐
湖北農業科學 2017年20期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發展精準扶貧

謝乾豐

摘要:生態扶貧是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施精準扶貧的重要工作模式之一,具有特殊的內涵與具體要求。深入學習習近平生態扶貧思想是開展好生態扶貧工作的重要思想前提,也是深入貫徹落實精準扶貧思想的基本要求。以江西省生態扶貧工作為例,總結工作中的經驗、方法、成效及存在的問題,有助于進一步準確理解習近平生態扶貧思想的內涵與要求,進而為下一步更好地部署與開展生態扶貧工作奠定堅實的方法論基礎。

關鍵詞:生態扶貧;精準扶貧;綠色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江西實踐

中圖分類號:F323.8;F0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7)20-3975-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7.20.044

Abstract: Ecological poverty alleviation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part in Xi Jinpings thought system of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but also one of the important modes in implementation of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which has own unique connotation and specific requirements. The in-depth study of Xi Jinping's ecological poverty alleviation thought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ideological premise to carry out ecological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 but also a basic requirements for further implement of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Based on the practical work of ecological poverty alleviation in Jiangxi province, the experience, methods, achievements and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work were summarized, which would be conducive to further accurately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 and requirements of Xi Jinpings ecological poverty alleviation idea, thus to lay a solid methodological basis for the next best deployment and organization of ecological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

Key words: ecological poverty alleviation;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green developmen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practice in Jiangxi

習近平的生態扶貧思想是其精準扶貧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扶貧作為具體實施精準扶貧工作的重要方式方法之一,一方面有效促進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另一方面也有效保護(修復)了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從而為當地經濟社會的可持續性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生態基礎,也為當地廣大群眾的生產生活提供了一種“詩意的棲居”環境。然而,作為一種目前還正處于摸索階段的特殊的扶貧模式,生態扶貧在各地區的探索過程中還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或困難。因此,從理論上進一步厘清習近平生態扶貧思想的基本內涵、要求和特征,并及時總結生態扶貧工作中所取得的經驗教訓,可以為下一步生態扶貧工作提供重要參考。

1 習近平生態扶貧思想的淵源

習近平的生態扶貧思想內涵豐富、體系分明,是他數十年來地方工作的經歷和思考,以及對全國扶貧開發工作全面調研考察的總結和理論升華。

1.1 習近平在地方工作實踐中的生態(扶貧)思想

1989年1月,習近平[1]在談及閩東經濟發展時強調指出:“在閩東這樣一個貧困地區,山林資源是一個重要的資源。閩東經濟發展的潛力在于山林,興旺在于山林。怎樣正確認識這個發展戰略問題呢?我認為,從一般的意義上強調,林業有很高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比如森林能夠美化環境,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調節氣候,實現生態環境良性循環等。從特殊的意義上強調,發展林業是閩東脫貧致富的主要途徑。林業是閩東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是地方農業、工業和鄉鎮企業發展的重要依托,是出口創匯的重要基礎。森林是水庫、錢庫、糧庫,這樣說并不過分?!?/p>

這段論述,首先體現了習近平的精準扶貧思想:閩東要脫貧,要立足于閩東現有的和最大的資源——山林,即“閩東經濟發展的潛力在于山林,興旺在于山林”。只有大力發展林業,閩東才能脫貧致富,即“發展林業是閩東脫貧致富的主要途徑”。

其次,也體現了習近平的生態扶貧思想:①強調保護閩東現有生態資源優勢的重要性,即“林業有很高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比如森林能夠美化環境,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調節氣候,實現生態環境良性循環等”,即突出強調了林業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是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扶貧思想的另樣表述。②保護閩東現有生態環境,也是發展閩東農業、工業及鄉鎮企業的前提和基礎,即“林業是閩東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是地方農業、工業和鄉鎮企業發展的重要依托”,也即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endprint

由此可以看出,習近平當年在調研考察閩東脫貧工作時,就突出強調了在組織開展脫貧工作中實施精準扶貧和生態扶貧的重要性、在精準扶貧中貫徹落實生態扶貧思想的重要性以及精準扶貧與生態扶貧兩者之間的自洽性。

1.2 十八大后習近平的生態(扶貧)思想

十八大以后,習近平在調研考察國內各貧困地區工作時,隨著對各地自然生態環境、社會經濟發展、人文環境的深刻了解,期間所發表的重要講話以及在有關會議中的講話,都在不斷闡釋生態扶貧的思想和理念。

2015年1月,習近平在考察大理市灣橋鎮古生村村民增收和古村保護工作情況時強調,“新農村建設一定要走符合農村實際的路子,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充分體現農村特點,注意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在聽取云南省委省政府工作匯報時,習近平強調,要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在生態環境保護上一定要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不能因小失大、顧此失彼、寅吃卯糧、急功近利[2]。

2016年1月,習近平在重慶市考察期間召開的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強調指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使綠水青山產生巨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3]。

2015年10月16日在“北京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上,習近平發表主旨演講時強調,“我們堅持分類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通過扶持生產和就業發展一批,通過異地搬遷安置一批,通過生態保護脫貧一批,通過教育扶貧脫貧一批,通過低保政策兜底一批”[4]。

2015年11月27至28日,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強調按照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具體情況,實施“五個一批”工程,其中明確要求“異地搬遷脫貧一批”,貧困人口很難實現就地脫貧的要實施異地搬遷,按規劃、分年度,有計劃組織實施,確保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明確要求“生態補償脫貧一批”,要加大貧困地區生態保護修復力度,增加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擴大政策實施范圍,讓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就地轉成護林員等生態保護人員[5]。

十八大以后,習近平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在調研視察各地扶貧攻堅工作時的講話,從不同側面反復闡釋了生態扶貧思想的基本內涵和基本要求等內容,這是其生態扶貧思想形成和理論升華的重要來源。

2 習近平生態扶貧思想解讀

2.1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6]——這是習近平生態扶貧思想的靈魂

十八屆五中全會強調,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必須牢固樹立并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7]。作為“十三五”時期的重要工作目標之一,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也必須深入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生態扶貧工作則是體現、貫徹與落實“綠色和共享發展”理念的重要途徑。但是,緣于傳統的思維定勢以及中國近幾十年的經濟社會發展(包括工農業的發展)的不正確的發展理念及發展行為的結果,導致不同層面、不同程度上破壞了自然生態環境,例如污染水源、污染空氣以及破壞森林草原等,這種粗放式的以破壞自然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經濟發展模式,在促進全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導致中國出現了較為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辯證而且形象地回答了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是經濟社會發展取之不竭的“聚寶盆”。就貧困地區而言,綠水青山不僅僅是當地群眾安居宜居的基礎,也是他們創業樂業的前提。因為有了綠水青山這一資源優勢,在秉持并落實好綠色發展理念的基礎上,不僅能科學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而且能為各項脫貧致富產業的良性發展奠定基礎。

2.2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8]——這是習近平生態扶貧思想的核心

經濟發展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生產力的發展程度和水平。先進的生產力必然會帶來經濟的快速發展。當然,這種先進的生產力除了受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和勞動者等因素的制約之外,外在的自然生態環境也是其制約因素之一,如沙漠地區肯定發展不了現代化的工農業。

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出,生產力是一個系統,由多種要素構成,生產力要素一般分為兩大類:一類為獨立的實體性要素,一類為非獨立的附著性、滲透性要素。獨立的實體性要素包括生產資料、勞動對象和勞動者,生產力中的非實體性要素包括科學技術、經濟管理和生態環境等[9]。

因此,如果當地原有的良好自然生態環境因經濟的發展而遭受破壞,那么首先這種發展是沒有任何經濟效益的,因為后續環境治理所需付出的經濟代價會遠遠超過目前所得的產業經濟效益;其次,生態環境日益遭到破壞,百姓失去了賴以立足的生活家園,這樣的發展也是無價值的;再次,日益惡化的自然生態環境最終會導致該地區的產業逐步走向凋敝乃至破敗。

2.3 發展經濟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這是習近平生態扶貧思想的基本要求

選擇與發展適宜于本地的脫貧致富產業,是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和必由之路。但是,在指導和助推貧苦地區群眾發展致富產業時,不能以犧牲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為代價,特別是那些生態環境本來就特別脆弱的地區,更要嚴格貫徹執行生態扶貧的思想與理念。切忌只顧眼前利益而忽視長遠利益,只顧經濟效益而忽視社會效益,要全面統籌好發展經濟和保護生態的辯證關系。

具體而言,在規劃發展脫貧致富產業時,首先要因地制宜選擇產業項目,只有依托本地資源優勢而發展相關產業,產業才能持續性發展。其次,在發展或擴大產業的實踐中,切忌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而謀取暫時的利益,要堅決摒棄那種殺雞取卵式的發展理念。

只有貫徹落實好綠色發展的理念,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發展產業與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相互協調的路徑,脫貧致富的產業才能越做越好,產業的經濟效益也會越來越好。endprint

2.4 “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質量的增長點”[10]——這是習近平生態扶貧思想的根本宗旨

科學發展觀的一個基本要義就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的發展價值向度關注的是發展的價值、意義。扶貧也是一種發展,是一種針對貧困地區貧困群眾而實施的特殊性發展,其目的就是要讓貧困地區的貧困群眾首先能擺脫貧困,能過上“兩不愁三保障”的生活。就生態扶貧而言,除了要解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問題之外,還要確保當地自然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持續性的改善與提高,以解決生態扶貧之前那種惡劣的甚至是不適宜于群眾居住和生活的生態環境問題,這是生態扶貧工作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生態扶貧區別于其他扶貧工作的根本標志。

“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質量的增長點”,至少包含兩層涵義:一是要讓良好自然生態環境成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成為支撐該地區經濟社會持續性發展的重要依托;二是要讓良好自然生態環境成為當地百姓宜居的重要基礎,成為滿足當地群眾充分享受生態需求的重要依托。

3 習近平生態扶貧思想在江西省的實踐

3.1 江西省生態扶貧工作模式簡述

在全面決勝脫貧攻堅實踐中,江西省立足本地綠色資源優勢,堅決貫徹落實精準扶貧思想,因地制宜,大膽創新,走出了一條豐富多彩的生態扶貧之路,探索出了多種行之有效的生態扶貧模式。就該省目前已經實施的生態扶貧模式來看,主要有“生態扶貧+移民”、“生態扶貧+產業”、“生態扶貧+旅游”、“生態扶貧+補償”等幾種模式。

3.1.1 生態扶貧+移民 這是該省實施生態扶貧的最主要模式,也是實施精準脫貧“五個一批”工程中“異地搬遷脫貧一批”工作的具體體現。例如宜春市靖安縣,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余干、鄱陽、都昌、星子等縣,吉安市遂川、萬安等縣,之所以采取移民的方式,就在于當地已經是“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

3.1.2 生態扶貧+產業 江西省在實施生態扶貧工作中,緊密結合貧困地區資源稟賦,因地制宜、因戶施策,規劃發展了多項極具特色的種養加產業,有力助推了各貧困地區貧困群眾的脫貧致富。例如,得到習近平總書記充分肯定的“四個一”產業發展模式,即:一戶一畝井岡蜜柚、一戶一畝橫江葡萄、一戶一個雞棚、一戶一人進園務工。

3.1.3 生態扶貧+旅游 從本質上來看,生態扶貧+旅游是一種綜合性的扶貧模式,因為該模式中的“旅游”是建立在當地現代化與規?;鷳B農業基地(園)的基礎上,即各種已成規?;纳鷳B農業或生態林業基地(園)已經成為當地各種鄉村游、自駕游、農家樂以及采摘觀光園的旅游景區景點,實現了特色種植與生態旅游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雙贏目的。

3.1.4 生態扶貧+補償 江西省深入貫徹落實國家林業局、財政部、國務院扶貧辦《關于開展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生態護林員選聘工作的通知》精神,將林業生態保護工作與扶貧攻堅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在全省集中連片困難地區和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全面開展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林業生態護林員選聘工作。目前,該省首批7 000名生態護林員全部上崗并實現就業脫貧。這是該省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2015年11月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所強調的實施“五個一批”工程中“生態補償脫貧一批”工作的具體體現,是該省實施真正意義上的生態脫貧工作的突出標志。

3.2 江西省生態扶貧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江西省所實施的生態扶貧工程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成效,既保護了生態環境,節約了土地,改善了生活環境,又推進了當地產業結構的調整,促進了社會的和諧穩定。但是,在充分肯定這些成績的同時,也要看到該省在生態扶貧工作中所存在的一些問題。

3.2.1 對“生態保護扶貧”的概念和要求理解得還不透 “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指出,要“根據致貧原因和脫貧需求,對貧困人口實行分類精準扶持。通過發展特色產業、轉移就業、易地扶貧搬遷、生態保護扶貧、教育培訓、開展醫療保險和醫療救助等措施,實現約5 000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11]。江西省所實施的生態扶貧,主要是“易地扶貧搬遷”,這是生態扶貧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例如在“生態保護扶貧”方面實施得還不夠。所謂生態保護扶貧,主要是針對生態敏感和脆弱地區(流域)的貧困人口,重點采取加大生態補償力度,實施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等措施,提高收入水平,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就江西省的實際情況而言,在“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以及有關“地質災害區”、“礦山資源開發區(枯竭區)”等貧困地區,目前除了實施易地搬遷這種單一的扶貧模式之外,如何實施“生態保護扶貧”的工作還做得不夠。

3.2.2 生態扶貧與脫貧產業結合得還不夠 這主要表現為各地生態產業的特色性不強,許多地方的產業項目雷同,同區域競爭與同產業競爭較為激烈,致使這些產業項目后續發展動力不強、經濟效益不高。其次,各種生態產業的現代化規?;潭冗€不夠。受土地流轉規模以及資金等要素制約,目前江西省各生態扶貧試點縣(市、區)內,生態型農林牧副漁業的產業規模都不甚大,現代化程度不高,缺乏強有力的競爭優勢與后發優勢。

4 討論與結語

4.1 什么是生態扶貧

盡管目前學術界對生態扶貧的概念進行了廣泛的研究與討論,全國部分地區實施生態扶貧的模式、經驗與取得的成效也有所展示,但是“什么是生態扶貧”這一學理性問題仍然沒有形成較為一致的看法。也正因為如此,各地區在實施生態扶貧的過程中,往往把握不住生態扶貧工作的實質和根本要求,致使扶貧的效果不甚理想,甚至得不償失。

“生態扶貧是在貫徹國家主體功能區制度基礎上,以保護和改善貧困地區生態環境為出發點,以提供生態服務產品為歸宿,通過生態建設項目的實施,發展生態產業、構建多層次生態產品與生態服務消費體系、培育生態服務消費市場,以促進貧困地區生態系統健康發展與貧困人口可持續生計能力提升,實現貧困地區人口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扶貧模式”[12],這種生態扶貧的定義是較為科學的。原因就在于以下幾個方面。endprint

1)抓住了某貧困地區之所以應該實施生態扶貧,是因為該貧困地區與國家重點主體功能區(核心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的地理位置重疊、項目實施區域重疊和發展目標一致。換句話說,應大力實施生態扶貧的貧困地區,主要是指那些屬于國家重點主體功能區(核心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范圍內的貧困地區。例如,江西省的遂川、萬安、永新、蓮花等縣屬于國家重點主體功能區,這些地區在精準扶貧(脫貧)中,就要認真組織實施生態扶貧(脫貧)。

2)抓住了“發展生態產業是生態扶貧的支撐”這一助推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關鍵要義。貧困群眾(家庭)只有立足于某項產業才能真正脫貧致富,否則脫貧致富就只能是鏡中花水中月。

3)抓住了“生態補償制度是生態扶貧的制度保障”這一生態扶貧的核心要素。貧困地區的生態環境狀況大致可分為兩類:一是自然生態環境良好,綠水青山,可稱之為生態資源富集型貧困地區。二是自然生態環境惡劣且有進一步退化惡化的趨勢,可稱之為生態退化型貧困地區。前者必須保護生態資源,卻無法獲得當地森林等生態系統所產生的保持水土、涵養水源、調節河流流量等直接生態利益,同時還付出了較高的生態成本代價——因保護生態資源而付出了保護成本,失去了發展機會等;后者要長期修復自然生態環境而無法進行生產致富,例如退耕還林區,農戶就喪失了賴以維持生計的土地。所以,對這些因保護或修復生態系統所付出代價的貧困地區貧困群體,必須對其進行生態資本維護成本補償,這是消除這類地區貧困的重要制度保障,是生態扶貧的核心要素。

4)抓住了“貧困地區生態系統健康發展與貧困人口可持續生計能力提升”這一生態扶貧的最終歸宿。生態扶貧的目的,一是要確保當地的自然生態得到有效保護,二是要確保當地的貧困群眾能持續性地過上幸福生活。

4.2 怎樣實施生態扶貧

1)要進一步厘清生態扶貧的具體內涵與外延,把握生態扶貧的要旨,科學地實施生態扶貧。區分生態扶貧與精準扶貧中加強生態建設、發展生態經濟等行為或思想,避免混淆。

2)要進一步厘清國家主體功能區、重點生態功能區等規劃范圍在某個?。ㄊ?、縣)的具體位置和范圍,這是組織開展好生態扶貧工作的基礎。換句話說,就是中央、省有關部門要按照科學標準,確定可以享受生態扶貧的貧困地區。

3)要進一步學習領會和貫徹落實好諸如國務院《關于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意見》等文件精神,結合實施精準脫貧“五個一批”工程中“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的具體要求,實施生態扶貧。

4)生態扶貧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它既是實施精準扶貧的重要工作模式之一,也是所有具體的扶貧攻堅工作必須貫徹的一種理念,即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綠色發展的理念。從生態扶貧的類型來說,主要包括生態資源富集型貧困地區的生態扶貧和生態退化型貧困地區的生態扶貧兩類。這兩類貧困地區的扶貧側重點是不同的。但是,不管是哪一種類型的生態扶貧,政府及其有關職能部門,通過各種不同的補償機制,對上述兩類貧困地區貧困群眾進行必要的生態成本補償,并以此助推其脫貧致富,乃是生態扶貧的核心要義所在。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閩東的振興在于“林”——試談閩東經濟發展的一個戰略問題[A].習近平.擺脫貧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2] 在云南調研考察時的講話[EB/OL].http://www.china.com.cn/lianghui/fangtan/2016-02/26/content_37882868.htm,2016-02-26.

[3] 習近平在重慶召開長江經濟帶座談會[EB/OL].http://news.ifeng.com/a/20160107/46978823_0.shtml,2016-01-07.

[4] 2015減貧與發展論壇今日舉行習近平發表主旨演講(全文)[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1016/c1001-27706189-2.html,2015-10-16.

[5] 習近平出席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并作重要講話[EB/OL].http://china.cnr.cn/news/20151129/t20151129_520628571.shtml,2015-11-29.

[6] 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2016年版)[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30.

[7]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EB/OL].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5-10/29/c_1116983078.htm,2015-10-29.

[8] 肖 前,等.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合訂本)[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235-237.

[9]習近平在華東七省市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上強調抓住機遇立足優勢積極作為系統謀劃“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EB/OL].http://military.people.com.cn/n/2015/0529/c172467-27072982.html,2015-05-29.

[10] 十三五規劃綱要(全文)[EB/OL].http://finance.ifeng.com/a/20160317/14275496_0.shtml,2016-03-17.

[11] 沈茂英,楊 萍.生態扶貧內涵及其運行模式研究[J].農村經濟,2016(7):3-8.endprint

猜你喜歡
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發展精準扶貧
道家思想對當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
論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制度自信的理論依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