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北三省糧食產量結構變動分析與對策建議

2017-11-22 21:30宮斌斌劉帥楊寧劉文明
江蘇農業科學 2017年19期
關鍵詞:偏離東北三省糧食安全

宮斌斌+劉帥+楊寧+劉文明

摘要:為調整優化東北三省糧食作物結構,穩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利用偏離-份額法對1982—2015年東北三省水稻、玉米、大豆、小麥和雜糧5種糧食作物的增長結構和競爭力差異進行實證分析,并分解1982—2015年東北三省糧食作物的播種面積和單產情況,以明確該區域糧食生產結構與競爭力缺乏的原因。研究結果表明:與糧食主產區相比,東北三省水稻不具有結構優勢,主要原因是單產增長率低于主產區。大豆增長潛力與實際增長存在偏離。在玉米臨時收儲政策的推動下,東北地區大豆播種面積下降快及大豆單產水平低下等因素導致吉林省和遼寧省大豆生產不具備結構優勢和競爭力優勢,黑龍江省大豆具有競爭力優勢但是缺乏結構優勢。近年來,雜糧和小麥的播種面積下降迅速導致東北三省雜糧和小麥生產處于全面劣勢。要優化東北三省糧食作物結構,應該加快實施水稻良種創新及產業化發展;引進優質專、特用玉米品種;劃定“大豆生產特區”,建立健全大豆良種繁育體系;加大對雜糧作物的科研投入并建立標準化的雜糧生產基地。

關鍵詞:糧食安全;結構優勢;競爭力優勢;偏離-份額法;東北三??;發展建議

中圖分類號: F326.1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7)19-0128-04

收稿日期:2017-08-08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編號:71640039);吉林省“十三五”智庫規劃基金(編號:2017JLSZKWT004);吉林省社會科學基金(編號:2016BS16、2017JD35)。

作者簡介:宮斌斌(1991—),女,吉林長春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農業經濟理論與政策。E-mail:1039913429@qq.com。

通信作者:劉文明(1986—),女,吉林公主嶺人,博士,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農業經濟理論與政策。E-mail:liuwenming1117@163.com。 我國是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保障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基本要求。在糧食產量不斷增加和進口數量持續增長背景下,國內糧食供求總量基本平衡,但是糧食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其中玉米階段性、相對性供給過剩、大豆供求缺口逐年擴大等問題尤為突出。2015年我國玉米累計庫存量高達 23 118.3萬t,2015年國產大豆產量僅為900萬t,當年大豆進口量高達8 390萬t,消化國內玉米的高庫存積壓,減少大豆對外依存度,提高國產大豆自給率,優化糧食作物內部結構迫在眉睫。2015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首次提出,要著力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真正形成結構合理、保障有力的農產品有效供給。東北三省作為我國重要的糧食主產區,其糧食生產結構的優化對我國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戰略意義?;谝陨媳尘?,本研究選取東北三省為研究對象,運用偏離-份額分析法對1982—2015年東北三省水稻、玉米、大豆、小麥和雜糧[雜糧指除水稻、玉米、小麥以外的谷物(谷子、高粱、大麥、蕎麥、燕麥、黍子等)和除大豆以外的豆類(蠶豆、紅豆、綠豆、豌豆等)及薯類]5種糧食作物的增長結構和競爭力差異進行實證分析,明確東北三省不同糧食作物生產優勢、結構優勢和競爭力優勢。并分解東北三省糧食作物的播種面積和單產情況,分析該區域各糧食作物生產結構與競爭力缺乏的原因,以期為調整優化東北三省糧食作物結構、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穩固提升該區域糧食生產總體質量提供參考。

區域糧食作物結構與競爭力分析是優化區域作物結構布局的前提[1]。目前關于糧食作物結構變化的研究大多數是基于全國、省域或縣域等尺度,采用地區糧食優勢度[2]、標準差指數和變差系數[3]、統計分析與GIS法[4]、時序變化趨勢和空間集聚分析[5]、LMDI模型[6]等方法對糧食作物生產的區域差異、空間布局變遷和糧食產量變化的作物貢獻等方面進行剖析。關于糧食生產競爭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綜合比較指數[7]、生產集中度指數[8]、區位熵法[9]等方面。偏離-份額分析法是研究結構競爭力區域增長的模型,主要被運用在我國產業結構分析[10]、行業結構分析[11]、服務業結構分析[12]、農業產業結構的效益分析[13-14]等領域,近年來也出現了運用偏離份額法對糧食生產的結構和競爭力格局分析的文獻[15-16],為本研究提供了理論借鑒。

1 東北三省糧食產量結構變化

1.1 糧食主產區糧食產量空間變化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南方地區工業化、城鎮化進程迅猛發展,經濟發展水平顯著提高,糧食生產重心也發生明顯變化。1982年糧食生產核心區域主要集中在四川、湖南、江蘇等傳統糧食主產區。以四川省為例,1982年四川省糧食產量高達2 866.4萬t,位列13個糧食主產區首位,占糧食主產區糧食總產量的12.11%。相反,北方地區糧食生產能力薄弱,糧食產量難以滿足人民生活和畜牧業生產的需求,出現了“南糧北運”。到了20世紀90年代前期,南方省區追求經濟增長,糧食生產能力下降,供求失衡嚴重,東北地區因其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及農業生產技術飛速進步,在我國糧食生產中占據重要地位,逐漸成為我國主要的糧食主產區域,糧食生產重心進一步由南方向北方推移。2015年東北三省糧食產量占糧食主產區產量的比重為25.29%,比1982年的1395%提升了11個百分點以上,年均增長率為7.4%。其中,黑龍江省占比高達13.36%,位居13個糧食主產區首位,與1982年相比糧食增產幅度巨大。2015年吉林省糧食產量高達3 647萬t,位列第4位。而從南方省區來看,四川、江蘇、湖北、江西、湖南糧食產量在糧食主產區產量中所占比重均不同程度下降。這種南北糧食生產格局分化導致“南糧北運”的格局得以逆轉,“北糧南運”突顯。糧食調出地區主要集中在東北地區,調入地區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各省。至此,我國糧食空間格局發生重大轉變,糧食主產區南方省區糧食主體功能明顯下降,北方省區糧食主體功能顯著提升。endprint

1.2 東北三省糧食產量內部結構變化

目前我國糧食結構性矛盾突出表現在玉米階段性、結構性過剩,而大豆等作物的供不應求,難以滿足改善人民生活和發展畜牧業的需要。東北地區是我國糧食生產的核心地區,糧食結構性矛盾尤為突出。以黑龍江省為例,黑龍江省是我國大豆作物的主要生產區域,1982年黑龍江省大豆產量占當年糧食總產量的22.65%,明顯高于稻谷和雜糧作物。而2015年大豆作物產量占當年糧食產量的比重僅為6.77%,34年間下降約16個百分點。相反,黑龍江省玉米產量大幅度提高,在糧食總產量中所占比重也逐年增加。尤其在2008年國家實施玉米臨時收儲政策以來,玉米價格節節攀升,農民大量擴大玉米種植面積,以獲得更高的超額利潤。2006年黑龍江省玉米播種面積僅為330.51萬hm2,2010年播種面積已達到436.84萬hm2。2008—2015年間,黑龍江省玉米產量從 1 822萬t 上升到3 544.14萬t,年均增長率9.97%,產量占當年糧食總產量的比重也從43.12%上升至56.04%。產生這種尷尬局面的原因包括2點:一方面是國家的玉米“托市價格”使得大豆和玉米的比價關系嚴重不合理,另一方面是大豆生產的農業綜合效率低,現階段的育種技術難以突破大豆單產水平低下的瓶頸。1982年黑龍江水稻產量占當年糧食總產量的比重僅為6.17%,2015年占比提高為34.78%。與1982年相比,2015年黑龍江省小麥和雜糧作物產量在糧食總產量中的占比分別下降了23.83%和16.42%。

2 東北三省糧食生產結構和競爭力實證分析

2.1 模型的構建

偏離-份額分析法主要從區域或部門結構因素和競爭力因素2個方面揭示末期相對于基期區域經濟增長差異,即將區域或部門相對于大尺度參照體系進行對比分析,并將區域自身經濟總量在某一時期的變動分解為增長份額分量(N)、結構分量(P)和競爭力分量(D)3個部分。

根據偏離-份額分析原理建立東北三省糧食變化模型:假設東北三省中i省在[0,t]時間段之后糧食產量和糧食結構均已發生變化。令yij,0和yij,t分別表示i省j糧食作物類型在基期和報告期的產量。yi,0和 yi,t分別表示i省在基期和報告期的糧食總產量。Y0和Yt表示參照地區(13個糧食主產區)在基期和報告期的糧食總產量。以Yj,0和Yj,t表示13個糧食主產區基期和報告期j糧食作物類型的產量。令R表示糧食主產區糧食作物整體上的變化率,Rj表示糧食主產區j作物的變化率,ri,j表示i省j作物的變動率。根據偏離-份額法將[0,t]時間段i省j糧食作物類型產量的實際增長量Gij分解為Nij、Pij、Dij 3個分量,即有

Gij=yij,t - yij,0 = Nij + Pij + Dij;(1)

Ni =∑nj=1 Nij=∑nj=1yij,0×(Yt-Y0)/Y0=∑nj=1yij,0×R。(2)

式中:Ni表示地區增長份額分量,指i地區按照糧食主產區糧食產量增長率進行增長應該實現的增長量。該指標值代表各省所具備增加糧食產量的先天優勢或者潛在增長能力。指標值越大,潛在增長能力越強。

Pi =∑nj=1Pij = ∑nj=1yij,0×[( Yj,t -Yj,0)/Yj,0 - (Yt - Y0)/Y0]=∑nj=1yij,0×(Rj - R)。(3)

式中:Pi表示糧食產量結構偏離分量,指i省各糧食作物類型按照糧食主產區各糧食作物類型增長率計算的增長量與按照糧食主產區糧食產量增長率計算的增長量之間的差額。指標值為正,表示該區域糧食作物相對于糧食主產區具有結構優勢;反之即為不具有結構優勢。

Di =∑nj=1Dij =∑nj=1yij,0×[(yij,t- yij,0)/yij,0 - (Yj,t -Yj,0)/Yj,0]=∑nj=1yij,0×(ri,j-Rj)。(4)

式中:Di表示競爭力偏離分量,指i省因j糧食作物類型增長速度與糧食主產區相應糧食作物類型增長速度不同而引起的偏差。該指標反映了i省j糧食作物相對于糧食主產區同類作物的競爭能力。該指標值越大,表示該糧食作物競爭力越強。

2.2 數據的選取

我國糧食主產區指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南、河北、湖南、湖北、山東、江蘇、安徽、江西和四川等糧食產量排在全國前列的13個省、自治區。本研究以東北三省的黑龍江省、吉林省和遼寧省為研究對象,選取1982—2015年各省糧食總產量及水稻、玉米、大豆、小麥和雜糧5種作物產量為樣本數據,以13個糧食主產區的糧食產量及相應糧食作物類型產量為參照體系進行偏離-份額比較。數據來源于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網站(www.zzys.moa.gov.cn)。

2.3 結果分析

從地區增長份額分量來看,1982—2015年間,我國東北三省各糧食作物的地區增長份額均大于0,即具備增加糧食產量的基礎優勢或潛在增長能力。從整體看,東北地區大豆的地區增長份額是389.85萬t,占實際增長量的比重高達426.44%,表明2015年東北地區大豆作物所具備的增加糧食產量潛在增長能力較強,而水稻和玉米作物雖然具有潛在增長能力,但在實際增長量中所占比重僅為23.40%和16.57%。

從糧食產量結構偏離分量來看,無論從東北三省整體分析,還是從黑、吉、遼三省內部分析,水稻、大豆、雜糧作物的結構偏離分量均小于0,即2015年東北三省的水稻、大豆和雜糧作物與糧食主產區同類作物相比不具有結構優勢。其中,東北地區整體雜糧作物結構偏離分量高達-837.55萬t,占實際增長量的比重為332.14%。

從競爭力偏離分量來看,東北三省整體糧食競爭力偏離分量為3 547.53萬t,占總體變化的40.91%,其中,水稻和玉米的競爭力偏離份額分量分別為2 567.27萬t和2 075.01萬t,即水稻和玉米相對于糧食主產區同類作物具有較強的競爭能力,而大豆、小麥、雜糧作物競爭力份額為負,無競爭力優勢。從各省內部來看,水稻作物略有競爭力,大豆作物除黑龍江省具有競爭力優勢外,吉林省和遼寧省均無競爭力優勢。玉米作物除遼寧省不具有競爭力優勢外,其余2省有明顯競爭力優勢。小麥作物競爭力份額為負,不具有競爭力優勢,雜糧作物除吉林省具有微弱優勢外,其余2省不具有競爭力優勢。endprint

3 東北三省糧食生產變化的原因分析

糧食產量由播種面積和單產水平共同決定。為了深入剖析東北三省糧食作物結構變動的原因,本研究將進一步分解1982—2015年東北三省糧食作物的播種面積和單產情況,以明確該區域糧食生產結構與競爭力缺乏的原因。

根據式(3)和式(4)可知,結構偏離分量的大小由(Ri-R)決定,競爭力偏離分量的大小由(ri,j-Ri)決定。將產量=單產×面積帶入式(3)和式(4),可以得出如下關系:

R=主產區糧食面積變化比×主產區糧食單產變化比-1;

Rj-R=(主產區j作物面積變化比×主產區j作物單產變化比)-(主產區糧食面積變化比×主產區糧食單產變化比);

ri,j-Rj=(i省j作物面積變化比×i省j作物單產變化比)-(主產區j作物面積變化比×主產區j作物單產變化比)。

根據上述公式計算東北三省和主產區糧食作物播種面積比、單產比、Rj-R和ri,j-Rj(表2)。 表2 1982—2015年東北三省糧食作物播種面積與單產變化情況分析

作物類型面積變化單產變化Rj - Rri,j - Rj原因分析主產區糧食1.041.92主產區水稻1.101.42 主產區玉米2.161.78 主產區大豆0.741.67 主產區小麥1.121.87 主產區雜糧0.322.35 黑龍江糧食1.663.313.50 3.50 面積、單產增長均快 黑龍江水稻13.162.35-0.43 29.36 單產增長緩慢 黑龍江玉米4.272.531.85 6.96 面積、單產增長均快 黑龍江大豆1.121.46-0.76 0.40 單產增長緩慢 黑龍江小麥0.042.100.10 -2.01 面積下降快 黑龍江雜糧0.222.73-1.24 -0.15 面積下降快 吉林省糧食1.432.551.65 1.65 面積、單產增長均快 吉林省水稻2.931.49-0.43 2.80 單產增長緩慢 吉林省玉米2.372.011.85 0.92 面積、單產增長均快 吉林省大豆0.271.48-0.76 -0.84 面積下降快、單產增長緩慢 吉林省小麥0.00252.610.10 -2.09 面積下降快 吉林省雜糧0.362.86-1.24 0.28 面積下降快 遼寧省糧食1.051.66-0.25 -0.25 面積增長基本相同,單產增長緩慢 遼寧省水稻1.341.37-0.43 0.27 單產增長緩慢 遼寧省玉米2.091.201.85 -1.34 面積、單產增長均緩慢 遼寧省大豆0.231.77-0.76 -0.83 面積下降快 遼寧省小麥0.192.850.10 -1.55 面積下降快 遼寧省雜糧0.201.86-1.24 -0.38 面積下降快,單產增長緩慢 注:數據來源:根據統計數據計算所得。

東北三省的大豆作物僅黑龍江省具有競爭力優勢,優勢主要來源于黑龍江省大豆播種面積的增長。1982—2015年之間,黑龍江省大豆播種面積增長12.41%,而糧食主產區大豆播種面積卻下降25.54%。吉林省大豆作物處于全面劣勢主要是播種面積的大幅度下降和單產增長較慢導致的,2015年吉林省大豆播種面積16.14萬hm2,與1982年的58.70萬hm2相比降幅高達72.51%,大豆單產水平僅增長47.69%,低于糧食主產區大豆單產增長率(66.94%)。雖然遼寧省大豆作物單產有所增長,但是播種面積下降的幅度比單產的增長幅度快,導致遼寧省大豆作物處于全面劣勢。黑龍江省和吉林省的玉米具有結構優勢和競爭優勢,全面優勢主要來源于近年來玉米播種面積和單產的大幅度增加。1982—2015年黑龍江省和吉林省玉米播種面積分別增長326.96%和136.69%,單產水平分別增長153.08%和101.09%,明顯高于糧食主產區水平。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2008年國家實施玉米臨時收儲政策,在保障農民收益的同時,過高的玉米收儲價格使得玉米和大豆比價關系嚴重不合理,農民為了獲取較高的經濟收益,放棄種植大豆改種玉米作物。

東北地區水稻單產增長緩慢是導致水稻生產缺乏結構優勢的主要原因。以遼寧省為例,2015年糧食主產區水稻單產為1982年的1.42倍,增長率為41.81%。而2015年遼寧省水稻單產是1982年的1.37倍,增長率為37.32%,與糧食主產區存在較大差距。東北三省小麥作物均缺乏競爭力優勢的原因是面積下降快。2015年吉林省小麥播種面積僅為 0.026萬hm2。黑龍江省1982年小麥播種面積高達 190.43萬hm2,在糧食總播種面積中占比是26.86%,2015年下降為7.11萬hm2,占比僅為0.006%,降幅高達96.27%。東北三省雜糧作物缺乏競爭力的原因為播種面積下降快。1982年黑龍江省、吉林省和遼寧省雜糧播種面積分別為14469萬、99.73萬、109.68萬hm2,在糧食總播種面積中占比分別為20.41%、28.05%和34.86%,2015年下降至276%、6.98%和6.76%。

4 對策建議

為了調整優化東北三省糧食作物結構,穩固提升糧食生產總體質量,提出以下幾點建議:第一,在穩定優質水稻種植面積的基礎上,加強優質水稻品種選育與推廣,加快實施水稻良種創新,提高水稻單產能力和品質;進一步加快優勢區域稻米產業化步伐,打造東北稻米名優品牌,保護特色種質資源的水稻,為消費者提供安全、健康的安全口糧。第二,應積極引進高產、優質、抗病的專、特用玉米品種,減少籽粒玉米的種植,建立高產出功能的專、特用玉米生產基地,優化玉米品種結構;引導農民種植優質專、特用玉米的積極性,促進優質專、特用玉米產業的發展。第三,應基于東北三省獨特的自然資源和區位,在作物種植自然條件優越、區位良好的優勢地區,劃定“大豆生產特區”,并優化大豆種植的補貼模式,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并保障農民收益;依靠科學技術,加強良種繁育,建立健全大豆良種繁育體系,大力推廣高產、優質、抗病良種,提高大豆單產水平。第四,應因地制宜發展雜糧、薯類等作物的種植,建立標準化的雜糧生產基地。并加大對雜糧作物的科研投入,加快品種更新和技術更新,并優化雜糧、薯類等作物的種植補貼,在保障農民收入的同時提高農民種植雜糧、薯類等作物的積極性,以此調整玉米種植結構,優化東北三省糧食作物結構。endprint

參考文獻:

[1]李曉云,黃瑪蘭,曾琳琳,等. 長江中游地區糧食增長的結構變動分析——基于Shift-Share模型的分析驗證[J]. 農業技術經濟,2016(8):85-93.

[2]辛良杰,李秀彬,談明洪. 中國區域糧食生產優勢度的演變及分析[J]. 農業工程學報,2009,25(2):222-227.

[3]范業龍,陸玉麒,趙俊華,等. 中國糧食生產區域差異的多尺度分析[J]. 經濟地理,2014,34(10):124-130.

[4]杜蓮英,王秀芬. 基于縣域的吉林省糧食生產及作物結構變化分析[J].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6,37(3):31-37.

[5]劉珍環,楊 鵬,吳文斌,等. 近30年中國農作物種植結構時空變化分析[J]. 地理學報,2016,71(5):840-851.

[6]劉 玉,高秉博,潘瑜春,等. 基于LMDI模型的中國糧食產量變化及作物構成分解研究[J]. 自然資源學報,2014,29(10):1709-1720.

[7]牛喬麗. 我國糧食主產區主要糧食作物生產能力區域比較優勢分析[J]. 當代經濟,2013(9):76-78.

[8]顧莉麗,郭慶海. 中國糧食主產區的演變與發展研究[J]. 農業經濟問題,2011(8):4-9,110.

[9]梁書民. 中國農業種植結構及演化的空間分布和原因分析[J].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6,27(2):29-34.

[10]高新才,楊興輝. 陜西省產業結構變化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偏離-份額分析[J]. 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8(6):95-98.

[11]黃順魁,王裕瑾,張可云. 中國制造業八大區域轉移分析——基于偏離-份額分析[J]. 經濟地理,2013,33(12):90-96.

[12]夏 青,周 敏. 江蘇省現代服務業主導產業選擇研究——基于偏離份額分析法[J]. 華東經濟管理,2013(10):25-29.

[13]羅海平. 基于偏離-份額法的我國糧食主產區糧食產量結構與增長效益研究:1980—2012[J]. 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14,06(5):23-30.

[14]潘雄鋒,李名子. 基于偏離份額分析法的我國區域農業產業結構分析[J]. 農業技術經濟,2008(3):32-37.

[15]羅海平,呂 晞. 糧食主產區的產量結構、增長效益與糧食安全的實證研究[J]. 統計與決策,2016(10):116-119.

[16]張 晶. 基于SSM的山東省糧食生產變化研究[J].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3,34(4):11-16,21. 許 洛,王紹新,馮健英,等. 基于SSR遺傳標記的玉米骨干親本黃早四傳遞到衍生系的重要基因組區段分析[J]. 江蘇農業科學,2017,45(19):132-138.endprint

猜你喜歡
偏離東北三省糧食安全
初中地理《東北三省》教學案例與反思
供給側改革背景下金融支持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研究
廣義水資源利用效率綜合評價指數的
東北三省滑雪產業的空間拓展路徑
用課程標準審視教材、思考教學——以“‘白山黑水’——東北三省”的教學為例
東北三省中小學音樂教育觀摩研討會綜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