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保高壓下的水產新格局!循環水養殖、深遠海養殖、漁用疫苗、全抗苗種蝦……海水養殖謀求新突破

2017-12-02 07:33當代水產楊帆龐濤程純明微信公眾號tsfish
當代水產 2017年11期
關鍵詞:對蝦水產養殖

■ 《當代水產》 楊帆 龐濤 程純明 文/圖 [ 微信公眾號:tsfish ]

環保高壓下的水產新格局!循環水養殖、深遠海養殖、漁用疫苗、全抗苗種蝦……海水養殖謀求新突破

■ 《當代水產》 楊帆 龐濤 程純明 文/圖 [ 微信公眾號:tsfish ]

海水魚會議現場

2017年10月19日,由中國水產學會海水養殖分會主辦的“2017年全國海水養殖學術與產業論壇”于浙江省寧波市富邦大酒店隆重召開,本次論壇圍繞漁業資源與生態環境、遺傳育種、營養與飼料、養殖設施與工程裝備、病害防治、水產品加工與質量安全等領域,針對淺海增養殖、海洋牧場、深遠海養殖、池塘養殖、陸基工廠化等養殖模式,以及南極磷蝦研究與開發、海水養殖發展戰略等相關主題進行研討與交流,以促進我國海水養殖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本次論壇為期2天,安排了120多個精彩報告,來自國內高校、科研院所以及海水養殖相關產業的企業代表等近500人參會。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中國水產協會副站長胡紅浪、浙江省水產學會理事長俞永躍、寧波市海洋與漁業局總工程師陸開宏、中國水產學會海水養殖分會主任委員王清印研究員等人的致辭中拉開了會議的序幕。

關于漁業資源與生態環境

在第一天的報告中,有13個涉及集約化及深遠海養殖、魚蝦及藻類發展現狀、疾病防控等專題的報告。

環保風暴預示著我國水產養殖系統集約化程度將得到迅速提高,同時也面臨著資源的利用和投入增加以及環境危險增加,于是,提質增效、節能、減排(氮磷)——三位一體的重任,值得人們深思。中國海洋大學董雙林認為,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是崇尚天人合一、和諧發展、保護與利用的平衡,而中國水產養殖業應該借鑒先輩的智慧,諸如養殖廢物的資源化利用、系統功能的互補或偏利以及生態集約化養殖。其中,生態集約化養殖的主要模式有:池塘養殖的生態集約化模式、池塘工程化內循環養殖模式、陸基陽光工廠化養殖、湖泊水庫凈水漁業、近岸碳匯漁業、深遠海漁業。

中國海洋大學董雙林

中山大學海洋學院何建國

水科院黃海所關長濤

大連海洋大學宋林生

青島國家海洋科學與技術實驗室學委會潘克厚

水科院東海水產研究所王魯民

上海理工大學劉箐

寧波大學海洋學院王春琳

中山大學海洋學院何建國分享了國家蝦產業技術體系的主要研究進展,據了解,我國“十三五”蝦蟹產業技術體系結構主要有國家蝦蟹產業技術研究中心、蝦蟹產業技術體系功能研究室,并研發了一系列對蝦病原檢測試劑盒,建立了13套適合不同鹽度和地區的對蝦WSS生物防控技術,肝胰腺壞死癥(HPNS)病因分析與防控技術,對蝦白便病因分析與預防治療技術。

他重點指出WSS流行病學及防控有兩個關鍵點,其一是調控環境阻止病毒潛伏感染轉為急性感染;其二是消除健康對蝦攝食死亡對蝦的生態位,切斷疾病的傳播途徑。針對這兩點,他提出了WSSV復制依賴環境脅迫的內質網應激UPR途徑,另外在對蝦養殖生態系統中,引入魚類作為攝食死亡對蝦的優勢競爭者,并根據攝食能力、攝食方式、活動能力和生態適應性,篩選出18種魚類,阻斷健康對蝦攝食死亡對蝦,切斷WSS的傳播途徑。

關于中國海水魚類養殖產業的發展現狀,水科院黃海所關長濤認為,海水魚類是海洋漁業生產中的主要捕撈對象和人類優質動物蛋白質的重要來源,然而,由于野生魚類資源的不足和衰退,水產品供給則逐步轉向依靠養殖業的發展。FAO最近公布的一份報告顯示,世界海水魚類養殖業正以8%~10%的年增長率迅猛地發展,魚類養殖提供了50%以上的世界魚類產品消費。

但目前我國海水魚類養殖產業發展面臨著缺少拉動產業大發展的國際化品種;主養模式與產業技術亟待升級;主導養殖魚類的良種選育研發滯后;深遠海適養空間拓展能力不足;健康養殖的應急機制與保障措施缺乏;產業鏈末端的加工產品開發不足,市場拓展受限;產業組織化程度亟待加強等問題。于是他指出,漁業產業結構需要調整與轉型,發展綠色、生態養殖(如工廠化用鍋爐,養殖尾水達標排放,近海網箱養殖自身污染等),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大連海洋大學宋林生團隊針對水產軟體動物的免疫調節的課題進行了深入研究,結果顯示,機體免疫應答是耗能過程,受到精細調控,免疫系統中的免疫細胞和免疫分子之間,以及與神經內分泌系統之間存在相互作用。高等脊椎動物NEI系統可利用外源刺激直接誘導免疫細胞合成神經遞質,并通過膜表面受體作用在自身細胞,調節細胞的免疫應答水平,而軟體動物雖然在進化過程中形成了較完善的NEI系統,卻缺乏獲得性免疫系統,軟體動物是目前證實的具備NEI調節系統的最低等動物。

他認為,軟體動物的免疫系統分子成員眾多,結構復雜,功能多樣。以扇貝為例,扇貝兒茶酚胺能神經內分泌系統是由苯丙氨酸、酪氨酸、多巴、醛類、腎上腺素等分子組成。扇貝各組織均能檢測到CfNOSmRNA的表達,其中CfNOS蛋白分布在血淋巴細胞的細胞膜上和細胞漿中,且貝類NOS具有類似脊椎動物nNOS和iNOS的催化活性。

青島國家海洋科學與技術實驗室學委會潘克厚在海藻增養殖技術發展的機遇與挑戰的報告中詳細介紹道,2016年藻類養殖面積達140.82千公頃,比上年增長7.86%;海藻年總產量216.93萬噸,比上年增長3.83%,產量占全球總產量的60%,年總產值在200億元左右。此外,海藻食品及海藻食品添加劑產品年出口7.15萬噸,換匯2.87億美元,占全球市場份額的1/4左右。

如今的海藻增養殖技術面臨著包括種業、產業結構、產量產值以及技術研發等方面挑戰,但同時也迎來了產業發展的機遇,他指出,科技部在2017年將實施“藍色糧倉科技創新工程”等農業科技四大工程,為魚蝦貝參等提供餌料和水質調控,有助于發展海藻產業,提升藻類產品產量、附加值和產業地位。

廣東海茂投資有限公司馬睿

水科院黃海所曲克明

華東理工大學王啟

寶來利來水產微生態研究所李建

集美大學謝潮添

水科院黃海所劉新富

水科院黃海所柳學周

水科院黃海所梁友

寧波大學周歧存

水科院東海水產研究所王魯民針對深遠海養殖實踐與發展戰略進行了深入探討,他認為,我國海上設施養殖發展經歷過三個階段,從上世紀70年代開拓近岸海域海上小型網箱,到90年代的離岸大型網箱,再到近幾年的深遠海大型設施。未來深遠海養殖的大方向表現在:體系化的網箱設施養殖產業是發展基礎;養殖魚類提質增效是原動力;良好的環境是改善品質的有效途徑;技術集成是設施大型化和推向深遠海的重要支撐。

他還介紹道,深遠海養殖設施必須多元化發展,目前我國主要的深遠海養殖設施分別為可升潛式網箱、遠海島礁浮式網箱、遠海牧場式圍欄、箱梁框式養殖平臺、半潛式深海漁場等,而設施安全保障、健康生態養殖以及全鏈條一體化則是其主要的發展路徑。

我國是全球水產第一大生產國、出口國,水產養殖密度為國外的十倍,上海理工大學劉箐指出,由于我國水產養殖中連年超量無節制濫用抗生素破壞了水體生態,誘發抗藥性,于是,漁用抗生素替代品如疫苗、抗菌肽、益生菌、中草藥等具有環境友好、無耐藥性以及可啟動宿主自身免疫系統等明顯優勢,是從根本上解決抗生素濫用及水產品安全的重要選擇。

目前我國有近30家科研單位開展漁用疫苗相關研究,涉及病原27種(類),其中病毒10種(類)、細菌14種(類)和寄生蟲3種(類),他認為,減毒單增李斯特菌是國際上使用最成功的疫苗載體,通過選擇單增李斯特菌野生菌株EGD-e,敲除其毒力核心調控基因actA/inlB進行減毒,成功構建疫苗活載體EGDe-△actA/△inlB,對水產動物具有比人體更高的安全性。

寧波大學海洋學院王春琳在會上作了關于我國青蟹養殖產業現狀與發展對策的報告,她提出,如今國內的青蟹養殖還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如青蟹尚無選育的新品種,種苗混雜;青蟹的人工育苗技術還不夠成熟;大部分青蟹養殖以低值貝類、雜魚為餌料;養殖模式傳統單一,忽略養殖環境的重要性等。

為此,王春琳對青蟹養殖產業提出建議:第一,選育適合當地養殖的新品種,其指標包括耐鹽、耐溫、抗病、生長快、品質優、溫順等特性,另外,產業最低需苗量4億左右,育苗單位容量可達40家;第二,在應用推廣配合飼料方面,應該加大青蟹營養生理及需求研究以及不同生長發育時期配合飼料的研究,以植物蛋白替代動物蛋白為目標,并以示范帶動全面推廣;第三,在養殖新模式方面,應該以注重養殖環境為導向,提倡在池塘種植物以改善環境為特色的養殖新模式。此外,他還從病害、減少互相殘殺、應對自然災害、擴大養殖區域、探索基因工程育種技術等方面對青蟹產業提出思考與建議。

針對PRIMO種蝦的特性和蝦苗在市場上的表現情況,廣東海茂投資有限公司馬睿進行了詳細介紹?!皳y計,2016年PRIMO(普利茂)全抗苗表現優異,養殖戶投苗密度平均值為6.9萬尾/畝,養殖87天,長到41頭/斤規格,畝產為1,371斤。PRIMO(普利茂)全抗苗種蝦之所以會有如此良好的表現,主要原因在于蝦在生長過程中的可分配能量是一定的,因此根據其基因不同,分配給生長、抗病和耐受等表現性狀的能量也會有所差異,由此形成攜帶不同基因的蝦在市場上表現也有所差異,而PRIMO(普利茂)全抗苗種蝦在抗病力和耐受力上表現突出,發病時有機會進行補救,適應環境性強?!彼f道。

水科院南海所郭志勛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王印庚

天邦股份水產研究所趙帥兵

澳華集團向朝林

天津英創的劉鳳岐博士

關于水循環養殖技術的主要研發歷程和產業發展的基本情況,水科院黃海所曲克明闡述了我國在這一研究領域中的科技創新和貢獻:第一,闡明了養殖水處理的主要技術原理,攻克了循環水養殖關鍵技術,奠定了理論基礎;第二,研制出循環水養殖工程關鍵裝備,全部實現了國產化,提升了循環水養殖技術水平;第三,集成創新了水處理工藝,構建了節能環保型循環水養殖技術;第四,通過產學研用密切合作創新,加速了我國水循環養殖產業的發展。最后,他認為產業應該往新能源與節能減排、標準化、智能化、精準化與產品質量安全的方向發展。

海水魚類細菌病害主要有細菌、病毒和寄生蟲,水產動物病害種類達200余種,每年養殖病害發病率達50%,損失率達30%,直接經濟損失高達數百億元,華東理工大學王啟要認為,溶藻弧菌是海水養殖業的重要病原菌,其特征表現為弧菌屬、條件致病菌以及宿主廣泛。

王啟要團隊經研究證明,RpoE蛋白介導溫度調控溶藻弧菌胞外堿性絲氨酸蛋白酶Asp的表達,且不依賴于LuxO就可調控LuxR,還驗證了RpoE蛋白和AphA、LuxR蛋白共同調控LuxR基因的轉錄,RpoE蛋白依賴于不同溫度條件下與不同啟動子親和能力的差異實現調控毒力因子與應激之間的轉換。

大黃魚是我國傳統四大海洋經濟魚類之一,其中海灣傳統小網箱高密度養殖條件下的大黃魚表現出肥滿度升高、體色異常、體脂含量增加等狀態,因此開展養殖大黃魚品質改良技術的研究勢在必行。寧波市海洋與漁業研究院吳雄飛分別從大黃魚的外觀、肌肉質地、常規營養、氨基酸營養、脂肪酸營養等五個評價指標進行大黃魚改良技術的研究的匯報。

最后,他指出了大黃魚品質改良養殖過程中存在著的問題有:暫時還未建立全程養殖品質化管理技術體系;缺乏大黃魚品質質量標準;跨區域轉運養殖的疫病、防疫、檢疫體系不完善;設施投入成本偏高,養殖工藝和技術有待完善;養殖區域環境容量和生態環境保護研究不足;產品保鮮技術相對落后,難以滿足市場對品質產品穩定持續的需求。

會上,來自寶來利來水產微生態研究所的李建提出了微生態制劑產品的應用方向的建議:免疫微生態;抗感染微生態(替代抗生素);定向培養(營造菌種生長環境);穩定性方面(工藝、保存、運輸);建立規范、有效的微生態制劑評價體系;復合微生物制劑;微生物制劑及代謝物與其他添加劑(如多肽、有機酸或者中草藥等)的配合使用。

關于種質資源與遺傳育種

10月20日,“2017年全國海水養殖學術與產業論壇”按時舉行,針對種質資源與遺傳育種、苗種繁育與養殖技術、營養飼料與疾病防控、對蝦工程化養殖論壇4大專題,論壇設置了4個分會場,展現出同時進行100多場報告演講的盛況,并邀請了國內企業家與知名專家分享技術與經驗,面對面解答疑難問題,共商產學研合作與發展新機制。

在進行有關壇紫菜耐高溫品種的選育及高溫脅迫答機理的研究過程中,集美大學謝潮添團隊以福建省壇紫菜種質資源庫保存的野生壇紫菜種質為基礎,將誘變、雜交、單克隆培養及傳統選擇育種技術相結合,選育出了遺傳性狀穩定,具有高產和耐高溫性狀的壇紫菜新品種“閩豐1號”。會上,謝潮添對新品種的選育機理進行了闡述。

水科院黃海所劉新富對該所在大菱鲆研究領域中的新成果進行了詳細介紹,2013年研發了兩種大容量雌核發育技術,建立了大菱鲆有絲分裂雌核發育技術,獲得124尾5月齡幼魚,性比為1∶1,首次試驗證明了大菱鲆性別決定機制為ZW型和WW雌性可以正常成活;2016年,對超雌魚培育和全雌苗種的生產有了重大進展,獲得了成熟超雌魚15尾,其中3尾超雌親魚分別與正常雄魚交配,培育出全雌苗種2萬尾左右,雌性比例全部為100%,為世界首創。

關于苗種繁育與養殖技術

當前,國際市場對黃條鰤消費需求旺盛,而自然資源下降引發了國際上對人工繁育和養殖技術開發的廣泛關注,因此水科院黃海所柳學周團隊也著手對黃條鰤繁養殖技術進行研究。他認為,黃條鰤作為全球分布的大洋性經濟魚類,適宜深遠海養殖,開發應用前景廣闊。隨著人工繁育技術的突破,將擺脫對野生資源的消耗,為我國深海養殖的發展提供了優良的資源。

針對石斑魚集約化健康養殖技術,水科院黃海所梁友提出,我國石斑魚養殖模式主要有網箱養殖、池塘養殖和工廠化養殖三種。其中,網箱養殖放養密度大,便于管理,生產效益也較高,是一種集約化的養殖方式,在石斑魚養殖中占據主要地位,根據規格和設置位置不同又分近岸網箱養殖和深水網箱養殖。他認為,工廠化養殖以現代高科技設備及先進的工藝技術為依托,運用生態學原理和環境條件監控手段為養殖魚類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即依靠各種設施裝備及其相關技術,人為地模擬自然生態環境,甚至創建優于養殖魚類其原棲息地的超自然生態水環境的養殖技術。

關于營養飼料與疾病防控

寧波大學周歧存團隊通過一系列有關飼料中大豆磷脂對三疣梭子蟹轉錄組及其差異基因表達的實驗,結果證明了磷脂對三疣梭子蟹脂肪酸代謝和卵黃發生的營養調控主要源于對肝胰腺組織的直接影響,由肝胰腺組織積累并輸送營養物質,進而影響卵黃發生和性腺發育。通過肝胰腺和卵巢組織的差異表達基因和KEGG代謝通路的分析,可推測保幼激素和類固醇激素在梭子蟹卵巢發育的調控中發揮重要的生理功能。

水科院南海所郭志勛團隊在對廣東沿海地區青蟹MCDV-1與MCRV攜帶情況進行考察后,結果顯示,10~11月在廣東省沿海主要擬穴青蟹養殖地區采集的青蟹普遍攜帶MCDV-1或MCRV,11月份臺山、中山地區養殖擬穴青蟹MCDV-1與MCRV兩種病毒混合感染率在90%以上,其中臺上地區優勢病毒為MCDV,中山地區優勢病毒為MCRV。

關于對蝦工程化養殖

談到急性肝胰腺壞死的常規防治措施,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王印庚認為有幾點需要注意,包括在水源、進排水渠道的病原隔離,防止相互污染,消毒措施,種苗選擇、合理放養密度、養殖模式、投喂衛生的配合飼料、口服藥物等。疾病發生是病原、環境和生物體三者共同作用的結果。最有效的疾病控制措施之一是傳染原的控制。另外,病原的數量和致病力往往是導致病害發生更重要的因素之一。

在此基礎上,王印庚提出了定量化控制的方法:一是定期使用綠色消毒劑,殺除養殖水體中的有害菌;二是要讓對蝦通過口服,控制對蝦體內的細菌不要達到致病閥值。從蝦體內環境和體外環境兩個方面去控制病原的數量,以達到減少疾病發生的目的。

天邦股份水產研究所趙帥兵針對工廠化對蝦養殖所涉及的營養、模式改善、模式升級等方面問題進行了探討。他表示,目前對蝦養殖模式面臨著新常態,包括環保風暴的壓力,燃煤鍋爐全面被禁,對蝦等養殖品種或面臨沖擊。在此情況下,工廠化對蝦養殖急需轉型升級,未來必然是向著工業化和生態化兩個方向發展。

不過,養殖魚蝦的營養需求并非固定值,隨著品種、生產階段、養殖環境不同,營養需求也不同,在低鹽度的養殖脅迫下,對飼料提出更高的要求,包括水質穩定,生物安全,環境脅迫。而全熟化蝦料就是貼合這種養殖模式所需的產品定位。

澳華集團向朝林在報告中詳細介紹了對蝦工廠化養殖新模式。他表示,目前的對蝦工廠化養殖模式存在放苗成功率低、容易排塘;中期發病率高,風險大;養殖周期長,成本高;環保壓力需要轉型等。在此基礎上,澳華研發中心提出了澳華P20工廠化多贏養殖模式(節點防控技術),通過P20大苗標粗、立體病害防控、健康催肥三個階段做出改善。

最后,向朝林總結,相比傳統的對蝦工廠化養殖模式,澳華工廠化P20高效養殖模式具有苗種監控,提高放苗成功率;分級調控,降低養殖風險;縮短養殖周期,一年可以養5造蝦;比傳統養殖模式減少30%的用水量等幾大優勢。

在這次的對蝦養殖專題會上,來自天津英創的劉鳳岐博士,帶來了橈足類在對蝦育苗中的應用的報告,據其介紹,英創的橈足類在國內已經推廣了兩年,目前有0號、1號、2號三種規格。

橈足類不稀奇,但是要生產出優質的橈足類產品卻不容易。據劉鳳岐博士介紹,英創的冷凍橈足類經過急凍處理,經γ射線的徹底消毒,做到生物安全,得到新鮮、完整、干凈、無雜質、無雜蟲的優質橈足類產品?!霸谏锇踩?,英創的γ射線徹底消毒,在水產育苗生物餌料上,是一個創新?!眲ⅧP岐博士表示。最后他總結,英創橈足類具有安全、營養、方便、性價比高等優勢。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的曹煜成講述了兩種蝦池優勢藍藻對WSSV潛伏感染對蝦的影響。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常青就南極鱗蝦在水產飼料上的應用與方向展開闡述。

青島海興智能裝備有限公司代表講述了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智能化設施設備及物聯網技術應用。

寧波市海洋與漁業研究院研究員金中文詳談了青蟹多季育苗及人工苗時代的養殖情況。

青島遠大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振就渾濁水下攝影機在水產養殖中的應用展開講述。水環境的復雜性是水產養殖問題處理難度增加的關鍵,渾濁水下攝影機應用在養殖上,能夠幫助養殖業者順利觀察到水下的情況。

歷經2天,2017年全國海水養殖學術與產業論壇圓滿結束,期待下一次再會。

猜你喜歡
對蝦水產養殖
青山綠水 健康養殖
對蝦養殖弱勢群體的管理
開發林下養殖吃上瓢雞“產業飯”
對蝦吃料慢的原因分析和處理
紅螯螯蝦的養殖技術
搞養殖,我們都看《當代水產》
黃顙魚養殖,不變不通
對蝦免疫增強劑研究進展
加油!水產人!
對蝦常見環境性疾病的防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