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破題尋路

2017-12-20 21:42
當代黨員 2017年23期
關鍵詞:聯村鄉村振興園區

●路徑一·“三變”改革

——以“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為突破口,激發農村發展內生動力。

★案例:六盤水市盤縣娘娘山農業園區

貴州娘娘山農業園區為貴州省“5個100”工程項目中的“5個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之一,同時也躋身全省20個鄉村旅游扶貧示范點之列。

★經驗

能人帶動強化示范引領。2012年,民營企業家陶正學帶領村民成立了銀湖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打造市場化運作平臺,用經營企業的理念來經營鄉村資源、產業、生態、環境,整合了分散的資源、資金和人力等發展要素,實現各種要素優化組合。

全民參與推動資本增值。銀湖合作社逐步探索了用土地、林地、水域等資源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和旅游業,建立了“合作社+產業+農戶”的模式,帶動了群眾增收。村集體整合財政資金投入到合作社,變財政資金一次性投入為長期受益,建立了“合作社+村集體+農戶”的模式,增加了村級集體資本積累。

黨建筑基譜寫發展新篇。在縣、鄉黨委的推動下,依托娘娘山農業園區,打破以行政區域為單位設置黨組織的方式,聯合舍烹、播秋等8個村黨支部組建全市首個聯村黨委,形成了“1+8”聯村黨組織(1個聯村黨委、8個村黨支部),為當地改革發展凝聚了人心、夯實了基礎、提振了士氣。

★成效

“三變”從無到有。2012年銀湖合作社成立以來,娘娘山農業園區通過實踐探索,形成、發展、豐富了“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共整合土地、林地、草地等資源10.68萬畝,整合財政資金、項目基金、社會資本4.23億元入股園區,5455人成為股東,其中貧困戶302戶、1028人。

產業從弱到強。2012年以來,園區共組建15家合作社、8家經營性實體企業,發展刺梨、獼猴桃、藍莓等特色農業產業2.18萬畝,發展養殖生豬5000頭、土雞20萬只;投資5億元開發建設了天山飛瀑、溫泉度假小鎮等18個旅游項目,核心區8個村均實現了村村有產業。2015年,園區總產值達2億元。

農民從窮到富。220戶、5455個入股農民,年人均增收6000元;園區解決310人固定就業,其中貧困人口35人,最低工資1600元/月,最高工資7600元/月。2012年以來,園區已帶動885戶、3288人脫貧,2015年舍烹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2年的4000元跨過10000元,其余7個村的人均純收入從3000元跨過7000元。

●路徑二·強產業驅動

——通過培育特色產業,夯實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發展基礎,不斷提升產業化水平,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一鄉一業”,將產業優勢最大化發揮,形成引領地方發展的市場化“引擎”,實現了農業生產聚集、規模經營、產業鏈條不斷延伸。

★案例:江蘇省張家港市南豐鎮永聯村

永聯村是江蘇省最具代表的鄉村之一。這個地處長江之畔的村子,既是江蘇省“最美鄉村”,同時,也是農業部“美麗鄉村創建”十大示范村之一。

★經驗

永聯村雖然坐擁村級大型集體工業企業永鋼集團,卻并不滿足于既有的經濟結構,而是通過大力發展新型農業、旅游業及其他服務業等新型產業,不斷改善集體經濟結構,用這些柔性產業沖淡工業的剛性,并降低集體經濟單一產業的風險。同時,注重以工業反哺農業,強化農業產業化經營,建立數個農業企業。

在新型農業結構上,當地建設苗木園藝基地、花卉基地、現代糧食基地、特種水產養殖場和蘇州江南農耕文化園五大基地,基本形成了“技術裝備先進、組織方式優化、產業體系完善、供給保障有力、綜合效益明顯”的現代農業體系,為豐富村民就業創業擴大了空間,也使村集體經濟結構趨向更合理。

其間,永聯村注重生態建設,保留并美化了“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的傳統生態鄉村風貌和歷史人文形態,厚植了文化競爭力。

★成效

工業方面,村辦企業永鋼集團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裝備改造、技術提升、產品提檔升級,在鋼鐵行業整體微利的情況下保持了逆勢上揚、平穩發展。

農業方面,村級苗木公司對外承接綠化工程,出售綠化樹木,每年可獲得上千萬元的效益;村民每畝土地每年可以獲得1200元的土地流轉費;沒有進永鋼的農民,可就地轉化為苗木公司的“工人”,擴大了農民就業渠道;而苗木基地本身則成為永鋼集團的綠色防護林和村莊的“綠肺”。

服務業方面,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對農耕園進行了擴建,開發了水上世界、卡丁車等30多項娛樂項目;每年舉辦江鮮美食節、新年燈會等,有效拉動了全村服務業發展,永聯旅游景區成功申報國家4A級旅游景區,全年接待游客41萬人次。

●路徑三·善用“生態天賦”

——自然條件優越,水資源和森林資源豐富,具有傳統的田園風光和鄉村特色,把生態環境優勢變為經濟發展比較優勢的潛力大,適宜發展生態旅游。

★案例:浙江省安吉縣山川鄉高家堂村

新世紀以來,高家堂村堅持發展生態經濟,相繼獲得了浙江省“省級綠化示范村”“省級文明村”等一系列稱號。

★經驗

將自然生態優勢與美麗鄉村建設完美結合。圍繞“生態立村——生態經濟村”這一核心,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環境優勢培育經濟增長點,把生態環境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重點放在做好改造和提升筍竹產業。開發竹圍廊、竹地板、竹層面、竹燈罩、竹欄柵等產品。同時,鼓勵農戶進行竹林培育、生態養殖、開辦農家樂,并將這三個方面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走集休閑、度假、觀光、娛樂為一體的村莊經營可持續發展之路。

★成效

生態經濟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全村已形成生態竹產業基地、竹林雞規模養殖、農家生態旅游等較成熟的生態經濟項目,對財政的貢獻率達到50%以上,成為經濟增長支柱。

同時,當地也形成特色鮮明、功能突出的高效生態農業產業布局。投資修建的環境水庫仙龍湖,對生態公益林水源涵養起到了很大作用,還配套建設了休閑健身公園、觀景亭、生態文化長廊等,新建數公里林間步道,極大方便了農民生產、生活。

農民得到實惠。完善配套新型農家樂和鄉村旅店,接待來自滬、杭、蘇等地的觀光游客,并讓游客自己上山挖筍、捕雞,完善了旅游配套體系,也增加了旅游娛樂形式,使得旅客親身感受到看生態、住農家、品山珍、干農活的“一條龍”樂趣,親近了自然,體驗了農家生活。

(本組文章綜合摘編自《貴州民族報》)endprint

猜你喜歡
聯村鄉村振興園區
蘇通園區:激蕩開放潮 十年再出發
農村教師的新鄉賢身份研究
——以浙江省蘭溪市“聯村教師”為例
興旺農村產業用三招
民建貴州省委攜手中天金融集團推進“鄉村振興”貴州赫章縣結構鄉“扶志扶心扶智”項目開工
提質增效求發展 聯村聯戶見實效——成縣2015年核桃產業發展紀實
山聯村為啥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