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一浮的“逍遙”
——以《即事·地載風霆氣》①為例

2017-12-22 07:17楊發榮貴州大學貴陽550025
名作欣賞 2017年29期
關鍵詞:馬一浮詩學內心

⊙楊發榮[貴州大學,貴陽 550025]

馬一浮的“逍遙”

——以《即事·地載風霆氣》為例

⊙楊發榮[貴州大學,貴陽 550025]

馬一浮是現代新儒家早期思想的代表之一,作為一位學者兼詩人,他的詩學成就甚高。雖然生于亂世之中,但他始終保持一顆積極樂觀之心,以“逍遙”之心處世,這種心態處處體現在他的詩詞創作之中。本文以馬一浮的《即事》為例,闡述他的“逍遙”之境,分析他能夠在亂世之中求得自身的安然閑適并最終找到自我安身立命之所的原因。以此為觀照,冀求對當代人的生命追求有所啟發。

馬一浮 《即事》 逍遙

作為“一代儒宗”,馬一浮與20世紀的學者如王國維、陳寅恪、吳宓等人相比,最能為詩且成就較高。熊十力說過,馬一浮的學問能夠參悟百家之奧妙,但“其特別之表現在詩”,由此可看出他工于詩道。除了抗戰時期曾短暫在江西泰和、廣西宜山國立浙江大學講學,以及在四川樂山創辦復性書院之外,他幾乎沒有參加過什么社會活動。在講學與創辦書院前后,他一直隱居于杭州西湖,過著隱士般的生活。這樣的經歷對他的“逍遙”之境影響甚深。

馬一浮生活于戰亂年代,更能體會到生離死別的痛苦,同時也一直孜孜不倦地在尋求其安身立命之所。面對世道紛亂,他選擇樂觀的心態,保持自我內心的淡泊寧靜,追求個體本我的自由,以一顆“逍遙”之心處世,時時踐行著自己的為學理路,保持內心的清明純澈。程千帆先生曾盛贊馬一浮為“我國為數極少之哲人而兼詩人”。作為一位哲學家兼詩人的馬一浮,更能洞察到詩歌這種藝術所獨具的特色與哲學的匯通之處,因此在他的詩中有許多不同于中國古典詩詞的創見。哲學與詩學的治學之路,不僅使馬一浮的哲學思想到處洋溢著詩歌的情懷,也使他的詩歌充滿著深刻的哲思。這種哲學與文學相互融合的做法,使他在面對困境時不僅能夠保持內心淡然,也容易找到合適的解決之道。他的“逍遙”之境,即是在這種哲思與詩學的融合中修得,處處體現在他的詩歌之中,《即事》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一、《即事》之韻

在馬一浮的眾多詩歌中,最能體現他的“逍遙”心境的莫過于《即事》。詩如下:

地載風霆氣,/江流日夜聲。/樓開云自入,/花發眼初明。/寂默支床臥,/逍遙曳杖行。/世人矜有取,/誰肯學無生?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押庚韻。詩分八句,每句五字,共四十個字。五言律詩以首句不入韻為正規,而且以仄起式為常見。這首《即事》就屬于首句不入韻仄起式。在《即事》中,首聯第一個字“地”是去聲,屬于仄聲,因而是仄起;從全詩上看,第一句的韻腳與其他句不押韻,故曰首句不入韻。再者,五言律詩一般要求是逢偶句押平聲韻,第一句可押也可以不押,一韻到底,不可換韻。初看《即事》整首詩似乎不完全符合這一要求,偶句中“明”與“生”應該是押不同的韻,“明”的韻母為“ing”,而“生”的韻母為“eng”,兩句的韻腳根本不一樣,更不用說全詩一韻到底,不換韻了。但其實不然,仔細分析可知,《即事》完全符合五言律詩的要求。整首詩押的是庚韻,什么是庚韻?庚韻就是第一聲以“eng”“ing”為韻母的字。首聯,頷聯,頸聯,尾聯最后一個字分別是“聲”“明”“行”“生”,韻母分別為“eng”“ing”“ing”“eng”,所以全詩的韻腳為庚韻,一韻到底,中間不換韻,只是第一句不押韻。頷聯和尾聯是偶句,二者的韻腳分別為“明”和“生”,都屬于平聲韻,故偶句押平聲韻。又,五言律詩講求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首聯和尾聯可對可不對。在《即事》一詩的頷聯中,“樓開”對“花發”,“云”對“眼”,“自入”對“初明”,對仗十分工整,頸聯亦然。因而,整首詩韻律工整,讀來瑯瑯上口。

二、《即事》之思

對于詩,馬一浮說:“詩,第一要胸襟大,第二要魄力厚,第三要格律細,第四要神韻高,四者備,乃足名詩?!彼^“魄力厚”,即能把畢生所學之學問運用在詩歌創作中,具體地說就是在詩中用典、議論說理,因而《即事》開篇就引用經典?!暗剌d風霆氣”是化用《禮記·孔子閑居》“地載神氣,神氣風霆,風霆流形,庶物露生,無非教也”中的語句,說明此時江浙一帶正值雨季,狂風暴雨異常猛烈?!敖魅找孤暋眲t直接引用清代書法家鄧石如《甲寅冬登大觀亭謁余忠宣公墓》中“浩氣還虛碧,江流日夜聲”中的詩句,有借古人事跡以明己志之意。詩的首聯描寫遠景,頷聯轉入近景,描寫眼前的景物。這種由遠及近的處理方法,為后面的抒情做鋪墊。頸聯寫詩人沉浸在美好的事物之中,內心寧靜,逍遙自得。其中“逍遙曳杖行”一句,是詩人對《禮記·檀弓上》及《史記·孔子世家》中孔子作《曳杖歌》情形的化用。但與孔子對生命將盡的無奈與悲嘆不同,詩人在此表現的是樂觀平和寧靜的心態。因為詩人此時正過著隱居的生活,沒有外界的干擾與糾葛,又身處花香四溢清凈的環境中,自然心曠神怡。尾聯中“無生”二字是詩人借用佛教術語,表達對真理的重視與對生命真諦的追求。最后以反問結尾,加強了語氣,議論說理,叩問世人,發人深思。這正符合了馬一浮詩中蘊含深刻哲思與禪意馥馥的特征。

詩的開篇寫狂風暴雨,氣勢宏偉,與雨后安靜的情景形成鮮明對比,動靜結合,以動襯靜,襯托出環境的美麗清幽以及詩人內心的恬淡;最后寫詩人安閑的心境,對世人的批判以及對生命真諦的探討,表達了詩人寧靜致遠,保持內心清靜無為,重視真理,看淡生命無常的高尚情操,凸顯了詩人于亂世中始終保持安然處世的“逍遙”心態。

三、《即事》與逍遙

馬一浮的“逍遙”,即他能夠在亂世之中求得自身的安然閑適并最終找到自我安身立命之所的心境。他對生命的重視從其創作詩歌中對“感”的強調可以明曉。秦蓁在《馬一浮的詩學思想疏解》中總結馬一浮詩學思想的基本邏輯如下:感→詩→感→仁心的蘇醒→人文社會的重建。從中可以看出馬一浮的詩學以“感”為基礎,接著又回到“感”,通過“感”喚醒仁心,最后達到人文社會即馬一浮的理想社會的重建。在復性書院講《論語大義》時馬一浮曾說:“詩以感為體,令人感發興起,必假言說,故一切言語之足以感人者皆詩也?!边@種“詩以感為體”的理論是其詩歌本體論的最簡要表述,足以說明他對生命本然狀態下情感抒發的重視?!睹娦颉吩疲骸霸娬?,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睆娬{賦詩言志,馬一浮也深諳“詩言志”這一理論并親為之。

《即事》創作于抗戰戰略相持階段后期,國破家亡。在如此環境下,如何保全性命與獲得身心的自由就成為馬一浮必須面對和思考的關鍵問題,并由這一問題去尋求自身的安身立命之所??梢哉f,他在《即事》中所表現的“逍遙”就是對這一問題的回答。

馬一浮的“逍遙”,首先表現在他能在變化無常的世事中保持內心的寧靜,用美麗的心靈去欣賞美好的事物。在《即事》中,雖面對狂風暴雨后江河的奔騰不息,他卻能用心去靜靜聆聽,感受祖國大好河山所傳遞來的每一聲呼吸,感受大地母親脈搏的跳動。大雨過后,世界清明,云霧繚繞,詩人以一顆平和之心,敞開心扉,與云氣為伴,感受自然氣息的清新。在這種清爽安靜的環境中,雖已進入花甲之年,但詩人仍能以一顆稚子之心去欣賞眼前美好的景物。面對美景,詩人再也按捺不住內心的狂喜,拄著拐杖,徐徐漫步于花叢中。詩人面帶微笑,一邊看蝴蝶翩翩起舞,一邊看蜜蜂穿行花中,時而欣賞花兒綻放,時而欣賞葉子中滾動的露珠。置身于花海的世界,完全忘記了自我,竟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對于一位年事已高的老人,在紛亂的年代還能保持樂觀的心態,這需要怎樣的一種心境?這是一種平和寧靜、安然閑適的逍遙心境。正是這種對自我內心的真正需求的清晰認識,馬一浮能用清明透徹的美麗心靈去仔細欣賞眼前美好的事物。他并非只醉心于山水之樂而對家國命運默然,作為一位儒者,責任的擔當始終銘記于心,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不曾忘記,這從馬一浮支持革命的態度以及創辦復性書院的努力即可明知。

馬一浮的“逍遙”又表現在他能在亂世中保持清明純澈之心,不失自我,不隨波逐流,不動心,不妄心。他曾在《語錄類編·政事篇》有言:“我為學得力處,只是不求人知?!边@是在闡述他個人的學術品格,即做學問的目的,不汲汲于俗世聲譽,不渾渾噩噩隨波逐流。他又說:“晤言一室,不可求應于殊俗,大音希聲,不可求適于里耳,其情隔也”,“絕不能流布,異時相見,可共討論耳”。這是在強調做學問就要淡泊明志,不以名示人,不希望自己的學問流布于當世,以邀得當時聲譽。學者的正確態度應是在寂寞中面對外物的誘惑,不動心,不妄心。在蔡元培邀請赴北京大學任教,蔣介石許以官職的外在誘惑面前,馬一浮做到不動心,不妄心,始終保持自我內心的清明純澈。能在亂世之中不失自我,做到如此者,鮮矣。馬一浮希望“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基于這樣的淡泊明志之心態,他才有逍遙自得之心境。在《即事》一詩中,他用真心仔細欣賞美好事物,盡自己的心力學習與追求生命的真諦,已經表現了他不愿與俗世合流的心志。雖身處亂世,但他始終堅持自己的原則,孜孜不倦地埋頭于古卷典冊,潛心于學問,矢志不渝,從而在亂世中求得自我內心的逍遙自適,并最終找到了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

四、結語

①馬一浮曾于1941—1942年間也寫有《即事》一詩,為加以區分,文章用原標題和詩的第一句作為題目以示區別。為行文方便,后文凡是《即事·地載風霆氣》一律簡稱《即事》。

②④丁敬涵主編:《馬一浮詩話》,學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170頁,第170頁。

③程千帆:《讀蠲戲齋詩雜記》,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70頁。

⑤鄧石如的《甲寅冬登大觀亭謁余忠宣公墓》是頌揚元末官吏余闕精忠報國的事跡。此時正值抗戰時期,日寇蹂躪中華大地,面對國破家亡之情景,馬一浮借古人精忠報國之事跡以明己志。

⑥《禮記·檀弓上》載:“孔子蚤作,負手曳杖,消搖于門,歌曰:‘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既歌而入,當戶而坐?!薄妒酚洝た鬃邮兰摇芬嘤蓄愃朴涊d,二者皆表達孔子對生命將盡的無奈與悲嘆。

⑧相關論述參見秦蓁:《馬一浮的詩學思想疏解》,《古代文學理論研究》2001年第19期。

⑨北京大學哲學系美學教研室:《中國美學史資料選編(上冊)》,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30頁。

⑩〔晉〕陳壽:《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中華書局2014年版,第548頁。

[1]丁敬涵主編.馬一浮詩話[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

[2]程千帆.讀蠲戲齋詩雜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3]秦蓁.馬一浮的詩學思想疏解 [J].古文文學理論研究,2001(19).

[4]北京大學哲學系美學教研室.中國美學史資料選編(上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0.

[5]陳壽.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M].北京:中華書局,2014.

作 者

:楊發榮,哲學碩士,貴州大學哲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哲學。

編 輯

:趙紅玉 E-mail:zhaohongyu69@126.com

猜你喜歡
馬一浮詩學內心
背詩學寫話
內心有光,便無懼黑暗
撒謊比說實話費力
撒謊比說實話費力
第四屆揚子江詩學獎
馬一浮不回熊十力的信
內心不能碰的按鈕
馬一浮不回信
一塊生銹的鐵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