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間三味

2018-01-02 23:31劉大遠
現代語文(教學研究) 2017年13期
關鍵詞:餅子烙餅黃油

劉大遠

“主題先行”式閱讀是一種把主題建立在文本之上、閱讀之先的閱讀方式。這種閱讀方式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就中學語文課堂教學而言,出現了把魯迅《風箏》解讀為“批判封建教育”、把莫泊?!俄楁湣方庾x為“批判資本主義社會人的虛榮心”、把朱自清《荷塘月色》解讀為“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失落”等現象。這些閱讀誤區產生的原因是不能堅持從文本出發,從語言出發,閱讀不是對文本的建構,而是為頭腦中已有的觀念進行論證,解讀也就常常是牽強附會、自相矛盾。所以,準確且適度的基于文本的作品解讀就顯得十分必要。孫紹振先生說過:“作品分析并不要求對每一個部分用同樣的力氣加以分析,而是要抓住要害的詞語,關鍵的詞語。分析就是分析矛盾,文章的深刻性就潛藏在特殊的矛盾之中,要想分析矛盾,首先要深入到文本之中,去尋找文本中隱藏的有價值的特殊矛盾。我在這篇課文里尋找到的詩意點是奶奶的“嚼”、媽媽的“咽”、蕭勝的“吃”三個動詞,通過還原分析的方法,找出特殊的矛盾、分析文章蘊含的味道。

一、生活的苦味

魯迅曾經說過:“凡是已有定評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說明著‘應該怎樣寫。只是讀者很不容易看出,也就不能領悟。因為在學習者一方面,是必須知道了‘不應該那么寫,才會明白原來‘應該這么寫的?!薄敖馈焙汀把省?,作者汪曾祺已經白紙黑字地寫在了文章里了,“應該怎么寫”明白無誤,那么“不應該怎么寫”如何得知呢?在這里,我們可以用想象的方法,對文本進行“還原”。

①“奶奶吃得不香。她從食堂打回飯來,掰半塊餅子,嚼半天。其余的,都歸了蕭勝?!?/p>

②“正如咽著紅餅子的蕭勝的媽忽然站起來,把缸里的一點白面倒出來,又從柜子里取出一瓶奶奶沒有動過的黃油,啟開瓶蓋,挖了一大塊,抓了一把糖,兌點起子,搟了兩塊黃油發面餅?!保á佗谶x自課文)

從這個細節看,假設一開始作者并不是用了“嚼”和“咽”,而是“吃”。這樣寫好不好呢?“嚼”和“咽”是“吃”的另一種說法,但是語義上卻有著差別。新華字典對“嚼”這個字的注釋是“上下牙齒磨碎食物”,對“咽”這個字的注釋是“是嘴里的食物或別的東西通過咽頭到食管里去”。而“吃”的注釋是“咀嚼食物后咽下”。由此可見,“嚼”和“咽”就像是這個人的兩條腿。為什么作者描述媽媽和奶奶“吃”的時候,用的分別只是其中的一條腿呢?

小說的最后,蕭勝因追問“干部為啥吃黃油烙餅”被父親不耐煩地阻止后,“正在咽著紅餅子的蕭勝的媽忽然站了起來”,準備把家里僅剩的白面倒出來做兩張黃油烙餅給蕭勝吃?!凹t餅子”就是摻了糠的紅高粱餅子。百度文科說高粱“在中國、朝鮮、原蘇聯、印度及非洲等地皆為食糧”,發達國家主要把高粱用做釀酒和動物飼料。想必高粱的口感和營養價值是不高的,何況摻了糠!吃這樣的“紅餅子”,不僅不會有味覺的享受,而且肯定是肉體的折磨。為了削減這種折磨,蕭勝的媽媽必須簡化進食流程,盡量讓紅餅子在有味覺感受的口腔里少待時間,簡化了咀嚼、舍去了品味,讓“下咽”成為進食的主要流程。

這里可以看出食物的難以下咽。新的矛盾點出來了:如此難以下咽的食物為何還要咽?要真正理解情節,必須進入文本的歷史語境。要借助歷史的文獻,掌握點歷史的知識。顯然小說發生的時代背景是大躍進遭遇挫折的時期,也就是常說的“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國家出現了很嚴重的饑荒,餓死人是很普遍的現象。因為糧食極度短缺,摻了糠的紅餅子也不得不吃。不吃就是饑餓,就是死亡。這里可以看出饑荒下人的無助與卑微。

奶奶“吃”摻了糠的小米面餅子、有玉米核磨出來的渣子和玉米面餅子時,汪增祺先生為什么用了“嚼”這個字呢?“嚼”就是咀嚼。蕭勝媽媽為盡快下咽摻了糠的紅高粱餅子,減少了咀嚼的動作。奶奶吃摻了糠的小米面餅子,為什么要“嚼”呢?這又是一個矛盾之處。是摻了糠的小米面餅子好吃嗎?顯然不是,就是山珍海味,摻了糠也不會好吃。分析文本中的問題,恐怕還得結合具體的人物形象來談。蕭勝的奶奶是個老人,老人這個群體有個相當普遍的共性:牙口不好。蕭勝奶奶恐怕也屬于這類人,有原文可以側面印證:“奶奶身體原來就不好。她有個氣喘的病,每年冬天都犯?!币驗檠揽诓缓?,蕭勝奶奶不得不延長咀嚼的時間。蕭勝媽媽尚可憑借咀嚼力強,三兩下咀嚼就可使食物達到能夠下咽的標準,蕭勝奶奶卻不得不把這難以下咽的食物在口腔里百般咀嚼,忍受味覺的折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奶奶所受的痛苦是雙倍的。

但是奶奶的痛苦還得加上一層:“奶奶吃得不香。她從食堂打回飯來,掰半塊餅子,嚼半天。其余的,都歸了蕭勝?!本瓦@沒有什么營養的、難以下咽的餅子,也是僅有的食物來源,奶奶只是“掰半塊”,“其余的,都歸了蕭勝”。半塊餅子夠什么,何況是摻了糠,何況“奶奶的身體原來就不好”。

由此可見,“嚼”和“咽”所包含的信息比“吃”要多得多。

可是在奶奶家的蕭勝吃起摻了假的餅子來“挺香”,作者用的是“吃”,為什么?原文中也有答案:“他餓?!币粋€又餓又牙口好的孩子,吃起來不管不顧,“挺香”。真的香嗎?恐怕未必。因為饑餓,又因為牙口好能夠快速咀嚼下咽,外人看起來“挺香”罷了。有文佐證:后來蕭勝和爸爸媽媽在口外生活過一段時間,吃了些草籽粥、大鯽魚、蔬菜和蘑菇后,原文說蕭勝“他恨這種摻糠的紅高粱餅子,恨這種不放油的甜菜葉子湯”。這里就又出現了新的矛盾:摻了糠的紅高粱餅子和摻了糠的小米面餅子并沒有什么不同。為什么之前吃起來“挺香”,現在就是“恨”呢?一個人吃了點好東西,按常理來說,應該不會就對過去的食物“恨”起來。這里也可以看出摻了糠的餅子其實并不香了。

二、親人的情味

裴芬老師說過:閱讀不光是為了文字,也是為了讀懂作者和其筆下的自然風物及它們的內在精神和情感。讀者閱讀汪曾祺這篇小說的時候,往往會感動于奶奶的對孫子的無聲的愛和孫子對奶奶漸覺的愛。但是隱藏在文本文字中的親人之愛恐怕更要加復雜而深刻。

這里有個顯而易見的矛盾:奶奶和媽媽,還有爸爸,都在忍受著饑餓之苦。但是,他們都沒有吃那富有營養價值的黃油,身體是極度饑餓的,不得不“嚼”和“咽”。然而對于黃油,奶奶、媽媽、爸爸表現得極為珍惜。爸爸冬天回來看奶奶,怎么看的呢?“爸爸帶回來半麻袋土豆,一串口蘑,還有兩瓶黃油”,“土豆,奶奶借鍋來蒸了,煮了,放在灶火里烤了,給蕭勝吃了”,自己一口沒吃?!翱谀⑦^年時打了一次鹵?!蓖炼?,幾乎100%由淀粉構成的食物,可以轉化成人體必需的葡萄糖,成為人體的能量?!敖o蕭勝吃了?!蹦⒐街饕抢w維素、維生素,特點是熱量低,換句話說是沒什么營養。土豆是糧食,蘑菇是蔬菜。奶奶吃口蘑做的鹵——一種高鹽的調味食品。連這種沒什么營養的蘑菇,奶奶也舍不得放開了吃。endprint

奶奶何以對自己如此苛刻?這與人性有矛盾。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人的基本需要有五個層次:生理需要、安全和保障需要、社交和歸屬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維持人類自身生命的基本需要,包括食物、水、住所和睡眠以及其他方面的生理需要是最基本也是必須首先滿足的需求,是根植在人血液里的需求。奶奶為何“把黃油留下了,可是一直沒有吃”?

在蕭勝奶奶去世之前,小說里有這樣一句話:“鎮上有個木業生產合作社,原來打家具、修犁耙,都停了,改了打棺材?!笔裁匆馑寄??打家具、修犁耙是生活和生產的象征,“都停了”,生活生產和消費都停滯了,“打棺材”了,死人很多了。通過前面我們介入的歷史資料,我們知道是大饑荒造成的,人都是因為沒有食物而被餓死的。奶奶說自己“只怕是過得了冬,過不得春呀?!彼龑τ谧约旱乃劳鍪窃缬蓄A知的。死亡的原因也明白,“渾身都腫”,就是長期饑餓導致的身體浮腫。

這讓人想起齊國那個不食嗟來之食的饑民,為了保持氣節和尊嚴選擇餓死自己。奶奶也是自己選擇把自己活活餓死的。出發點是什么:奶奶對孫子的愛。這種愛超越了保存自己生命的本能。黃油此時是生的希望,也是愛的寄托。原封未動的黃油象征著生的希望,奶奶將生的希望完完全全地留給了蕭勝,自己是主動舍棄生存的資源:只有自己占的資源越少,蕭勝生存的可能才會越大。

媽媽接到紋絲未動的黃油如何處理的呢?“媽媽把鞋和兩瓶黃油都鎖在柜子里”。鎖在柜子里,至少是暫時不準備吃的。因為當時食物相對充足了些。除此之外呢?食物充足了一些就不能吃了嗎?“嫩黃嫩黃的”,富有營養的黃油,那個時候誰不想吃,誰沒有吃的需要?即使不吃,為什么媽媽要把它們“都鎖在柜子里”?讓我們再次回到文本中去尋找答案。我們知道,奶奶的死是因為把生的希望留給了孫子蕭勝,自己選擇餓死自己的。在小說寫到奶奶去世的環節時,并沒有明確地說明奶奶是如何去世的。但是,蕭勝爸爸顯然是明白的?!巴砩?,坐在奶奶的炕上流了一夜眼淚?!弊约旱哪赣H,為了不餓著孫子蕭勝,把自己活活地餓死了。自己卻無能為力。這是怎樣的無奈,怎樣的痛苦??!

奶奶是守著黃油一口沒吃,把自己餓死的。這個黃油對蕭勝爸爸能勾起怎樣的痛苦,媽媽心里其實是明白的。她把黃油“鎖”在柜子里,就是為了不讓爸爸看到。在這里,我們不僅看到了奶奶對孫子的愛,父親對母親的愛,還看到了妻子對丈夫的愛。

所以這篇小說就不僅僅是寫奶奶對孫子的愛,而且是家人之間的互愛、深愛,是可以為親人犧牲自己的愛。這樣充滿了濃濃親人間情味的文章,讓人感動的情感是立體的、多元的,越品味越動人。

三、藝術的韻味

汪曾祺的《蒲橋集》上有這樣一句話:“文求雅潔,少雕飾,如行云流水?!边@句話用來評價《黃油烙餅》也是合適的?!暗杏形丁笔峭粼鲮魑恼碌钠毡樘攸c?!暗笔钦Z言風格清淡飄逸,“味”是耐得住品味,別有一番情致。汪曾祺曾經對小說闡述了一個獨特的觀點:“跟一個可以談得來的朋友親切地談一點你所知道的生活?!痹谒奈恼吕?,人間的痛苦,激烈在語言上被有意地淡化,情感的味道被巧妙地釋放。我們怎么樣才能深刻地讀出《黃油烙餅》藝術上的韻味呢?

還是要去尋找矛盾。這篇文章有一個重要的潛藏著的矛盾,那就是鋪張和簡練。通過前面的解讀,我們理解了“嚼”和“咽”,語言“淡”中的“味”已經咂摸了出來。生活的苦味和親人的情味,已品嘗了一二。我們有這樣的感受:作者平淡簡練的語言,隱藏了多少復雜的情感呀!如此深刻的苦痛和情味,卻沒有大著筆墨,而是字里行間的透露。語言可謂“雅潔”。但是矛盾恰恰出在這里:作者為什么偏偏要花上大量筆墨描寫奶奶去世后,蕭勝跟隨爸爸到口外生活的快樂之情?這種情感應該出現嗎?還是“文求雅潔”嗎?

我們可以從蕭勝的三次哭泣這個角度來分析。

蕭勝第一次哭泣,是奶奶剛剛下葬。他躺在奶奶的床上,枕頭上還有奶奶頭發的氣味。他想起自己沒有奶奶了,哭了。他做了一個關于奶奶的夢,醒來后試了奶奶生前給他納的一雙剛好、一雙稍大的鞋,“赤腳接觸了搪底布,感覺到奶奶納的底線,他叫了一聲‘奶奶!'又哭了一氣?!边@次哭顯然是奶奶剛去世,因為年幼,他還未從有奶奶疼愛的生活中走出來,是生活的慣性造成的不習慣,還沒有意識到奶奶因為什么而死以及奶奶的離去到底意味著什么。

蕭勝第二次哭泣,是在口外新鮮刺激的新生活中,由蘑菇的豐收想到了奶奶的離去?!八贿呌镁€串蘑菇,一邊流出了眼淚。他想起奶奶,他要給奶奶送兩串蘑菇去。他現在知道,奶奶是餓死的。人不是一下餓死的,是慢慢餓死的?!边@里可以看出蕭勝意識到了奶奶離去的原因,他想念奶奶多了一層因素:感恩??谕獾纳钤绞切缕婢?,兒童的蕭勝越是歡樂沉迷,越能突出蕭勝的覺醒。奶奶留在蕭勝生命里的將不僅是記憶中的陪伴,兩瓶黃油,兩雙布鞋,而是深入血脈的情感。這是長久的,作用是持續的,且隨著時光的流逝,蕭勝和奶奶的距離越來越遙遠,這種情感的厚度會穩定地增加。

蕭勝的第三次哭泣,是媽媽拿出奶奶留下的黃油,烙出了黃油烙餅,烙餅很香?!笆拕俪粤藘煽?,真好吃。他忽然咧開嘴痛哭起來,高叫了一聲:‘奶奶!”“蕭勝一邊流著一串一串的眼淚,一邊吃黃油烙餅?!边@黃油,是饑餓中的奶奶舍不得吃給他留下來的啊。能意識到這一層,說明蕭勝情感的徹底覺醒,他意識到了自己的生是奶奶用她的死亡換取的。這份恩情不可謂不重,黃油烙餅吃出來的也就并不全是味覺的“香”了。吃到這么好吃的黃油烙餅,他卻哭了,因為他長大了。

這時我們就可以看出汪曾祺老先生藝術的高妙:一是寫新奇的樂景符合兒童蕭勝心里的特點。二是能反襯蕭勝情感的覺醒,使長輩對晚輩的愛轉變為晚輩對長輩的愛,親人之愛在更高的意義上獲得了傳承。三是有意藝術地談化苦痛,突出情感的深化與深刻,體現作者淡然的心態,有種“坐看云起”的超然。這就是情感求“雅”,激烈求“潔”。

(參考教材:人教版九年級自讀課本)

(推薦人:徐贊芳 評委:程秀海)endprint

猜你喜歡
餅子烙餅黃油
清明節
民間故事選刊(2022年16期)2022-10-30
餅子麻花故鄉情
讓鍋別閑著
——烙餅問題
懷念烙餅
香噴噴的烙餅
烙餅
法國“二手黃油”網上熱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