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息縣淮河國家濕地公園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建設探析

2018-01-09 06:02但新球劉世好吳后建
中南林業調查規劃 2017年2期
關鍵詞:息縣水禽淮河

何 見,但新球,劉世好,吳后建

(國家林業局中南林業調查規劃設計院,長沙 410014)

息縣淮河國家濕地公園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建設探析

何 見,但新球,劉世好,吳后建

(國家林業局中南林業調查規劃設計院,長沙 410014)

根據息縣淮河國家濕地公園的濕地資源現狀,分析濕地公園在濕地保護與恢復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針對淮河國家濕地公園的建設,提出了水系貫通、水體與水岸保護、棲息地生境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及植被恢復、水禽棲息地恢復與修復、河岸楊樹林改造恢復和采沙河床恢復等一系列重點生態保護與恢復工程和措施,優化濕地公園的濕地生態環境,充分發揮濕地公園發揮多種生態功能,為濕地公園保護與恢復工程建設提供幫助。

濕地保護;濕地恢復;淮河國家濕地公園

近年來,國家對濕地保護工作高度重視,作出了一系列決策部署,出臺了相應的有力舉措,并取得一定成效,我國現有國家重要濕地49塊,濕地自然保護區602個,濕地公園1 000多處,國家濕地公園有836處,濕地保護與恢復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而國家濕地公園已經成為我國濕地保護與恢復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搶救性保護濕地與恢復面積的有效措施,也是開展濕地科學研究與宣傳教育的重要平臺。

1 公園基本情況

河南息縣淮河國家濕地公園地處河南省東南部的信陽市息縣境內,淮河中上游,在114°42′25"—115°15′36"E和32°13′40"—32°19′37"N之間,地處黃淮平原南部邊緣,為丘陵向平原過渡區域,具有顯著的季風氣候特征,年均氣溫15.2℃,年均降水量946 mm,年均無霜期220 d;四季分明,土地肥沃,雨水充沛,冷暖適中,環境優美。公園主要包括息縣境內的淮河段、淮河故道及其河岸帶林地,總面積2441.6 hm2[1]。2013年12月31日河南息縣淮河國家濕地公園獲國家林業局批復,同意開展試點建設。

河南息縣淮河國家濕地公園處在我國的南北地理分界線(秦嶺—淮河)上,且位于我國候鳥遷徙路線上,是遷徙鳥類重要的停歇驛站和踏腳石,公園是以自然河流(淮河)和獨特的淮河故道濕地生態系統為核心,永久性河流、洪泛平原濕地和森林組成的復合濕地生態系統為特色,優良的水質、豐富的水量和多樣的生境,在河南省和我國南北氣候分水嶺區域具有較強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且有較高的科研與保護價值。

2 濕地資源狀況

2.1 濕地類型與面積

通過實地踏查與相關資料收集整理,濕地公園總面積為2 441.6 hm2,其中濕地總面積為1 325.6 hm2,占土地總面積的54.3 %。根據《全國濕地資源調查技術規程(試行)》分類,詳見表1。

表1 淮河國家濕地公園濕地類型與面積濕地類濕地型面積/hm2占濕地總面積比例/%占土地總面積比例/%河流濕地永久性河流849 864 134 8洪泛平原濕地475 835 919 5

2.2 動植物資源

根據淮河國家濕地公園總體規劃對動植物進行的科考表明:濕地公園及周邊共有維管植物106科349屬722種,其中蕨類植物有8科9屬18種、裸子植物有4科8屬13種、被子植物94科332屬691種;有國家I級保護植物2種,水杉(Metasequoiaglyptostroboides)和銀杏(Ginkgobiloba),國家II級保護植物5種,中華結縷草(Zoysiasinica)、蓮(Nelumbonucifera)、野菱(Trapaincise)、烏蘇里狐尾藻(Myriophyllumussuriense)、野大豆(Glycinesoja)。區域分布著楓楊(Pterocaryastenoptera C. DC)、響葉楊(PopulusadenopodaMaxim.)、垂柳(Salixbabylonica)、烏桕(Sapiumsebiferum(L.) Roxb)、蘆葦(Phragmitesaustralis)、菖蒲(AcoruscalamusL.)、鴨跖草(Commelinacommunis)等優勢植被,均具有較高的保護與研究價值。

通過實地調查和對原始資料的整理分析,濕地公園及周邊共有脊柱動物5綱35目80科338種,其中,魚綱9目15科75種、兩棲綱2目5科11種、爬行綱2目7科22種、鳥綱17目45科215種、哺乳綱5目8科15種;有國家I級保護動物大鴇(Otistardadybowskii)、金雕(Aquilachrysaetos)2種;國家II級保護動物有花臉鴨(Anasformosa)、鴛鴦(Aixgalericulata)、雀鷹(Accipiternisus)、大天鵝(Cygnuscygnus)、小天鵝(Cygnuscolumbianus)等21種,列為“三有”保護物種達到207種,其中兩棲類10種、爬行類22種、鳥類有170種、獸類5種。列為《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瀕危(EN)物種3種、近危(NT)物種11種、易危(VU)物種9種、無危(LC)240種。

2.3 濕地景觀與文化資源

濕地公園位于淮河流域中上游息縣段的淮河,以淮河和淮河故道為主體。兩部分組成的河道形似勺子,曲折迂回,源遠流長,水域寬闊,河流緩慢,岸線自然優美,水質良好,貫穿于淮河岸邊風光自然的田園景觀,有寬廣的自然水面,有鷺鳥翔集的灘涂草地,有兩岸茂密的森林和河中靚麗的小島,營造并組合而成復合生態系統和不同的景觀風貌,構成一幅人與自然、生物和諧相處的天然佳景。

同時,息縣有著3 000多年的歷史文化積淀,留下了燦爛的文化資源,有鴻郤陂遺址、玉梁渠及修建的湖泊、塘堰等古代水利工程、息夫人雕像、息州譙樓、城隍廟、觀音堂、恢弘壯觀的72座牌坊等,一處處名勝古跡,無不見證了息縣厚重的人文風華,還有特色的民歌、剪紙、戲劇等民俗風情。在解放戰爭時期,劉鄧大軍在此搶渡淮河,千里躍進大別山,留下了“將軍試水”的千古佳話。這些都蘊涵著博大的中原文化、悠久的地域歷史文化、濃郁的江淮文化和楚文化,體現了濕地公園深厚的文化底蘊,為開展科普宣教與生態休閑奠定了基礎。

3 存在的問題

3.1 公園局部生態環境依舊惡化

濕地公園不同程度的受到周邊采沙運輸、農業的面源污染、生活污水和固體廢棄物污染排放的影響,在不同河段水質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污染問題,有的河段水源污染較為嚴重,如淮河縣城段離居民聚居區較近,采沙時有發生,加上城市建設用地不斷向濕地拓展,使得河道一側水系被堵截,造成河道變窄,水面變小,從而使得濕地公園局部的自然生態環境破壞。

3.2 宣教不充分,濕地保護意識不強

目前,濕地公園在科普宣傳教育方面不夠重視,主要體現在地方政府及公眾對濕地的保護與價值認識不到位。同時,由于濕地管理部門人員素質、經費等方面的問題,使科普宣教工作嚴重滯后,周邊群眾對濕地功能的認識不夠清晰和全面,加上濕地保護宣教硬件設施跟不上,軟件力度達不到,嚴重影響了濕地保護工作的進展。

3.3 管理部門利益眾多,協調難度大

濕地保護與管理涉及到林業、農業、環保、水利、國土等多個管理部門,而目前濕地公園還沒有具體的關于濕地保護與管理方面的規章制度,在保護管理與利用濕地方面,受到各管理部門管理職能不同的影響,都從自身利益出發各行其是、各取所需,影響了濕地保護與管理工作。

3.4 保護與恢復資金投入不夠

不論是國家投資還是地方配套資金,都存在著投資不足的現象,成為制約濕地保護與恢復的瓶頸。在濕地調查、科普宣教、科研與監測、人員培訓、執法能力與隊伍建設等方面都缺乏專門的資金支持,使濕地保護與恢復項目難以實施,濕地公園不能正常發揮其生態保護功能,必要的濕地基礎研究難以進行[2]。

4 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建設

4.1 濕地生態保護工程

4.1.1 水系、水體保護工程

1)水系保護。由于在淮河河道里,存在一定的采沙跡地,破壞了而些河段原有的河道及水流的方向,也有的破壞了原有的河床微地形地貌,導致了河流的水流動力場發生了變化,甚至有的河段遭到攔截,下游已經沒有水流,從而也改變了以前河道里的魚類和水禽棲息地生境的面積與質量,但是由于采沙形成的大小不等的沙堆,也營造了一定新的生物棲息環境。通過實施河流生態疏浚、水系溝通優化等工程,對現有的采沙行為進行規范和指導,并對河道采沙跡地進行局部清淤,減少現有河道的堵截,讓濕地公園里的水流暢通起來,進而達到改善濕地公園的水質,提高調蓄能力。同時,加強對河道整治美化工作,規范采沙的堆放、運輸行為,對河岸進行綠化、美化,營造淮河良好的水系通透性,增加了濕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給整個公園帶來生機與活力。

2)水體保護。嚴格控制濕地污染源,濕地公園內的污染源主要有城鄉居民生活污水、固體廢棄物污染、畜禽糞便和農業面源污染等方面,必須通過采取強制的治理和實施生態控制措施,減少污染源對濕地公園水體的輸入。①污染綜合治理:加強與完善濕地公園周邊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減少外源污染的進入,把周邊鄉鎮污水集中納入城鎮污水處理系統,經處理達到國家相關排放標準后方可排放;對水上船只活動進行限制,減少線源污染;積極倡導農村有機肥料使用,避免化學肥料的污染,推廣低污染的生態農業,減少N和P的使用。②廢棄物集中清理:對濕地公園內進行一次集中、全面的垃圾廢棄物清理,達到把長期“存儲”的固體廢棄物清理掉的效果。③水質日常保潔:濕地公園管理局組織專門的隊伍定期對濕地公園水域及周邊區域的廢棄物進行清理與處理,并對部分河段進行清淤與水系疏通,形成常態化。④生態截污工程:在濕地公園周邊所有鄉鎮、村的排污口及河流匯水區設置截污網攔截污染物,同時,建議水文站對淮河水質進行巡查,杜絕意外突發污染事件的發生,并取水進行水質監測。

4.1.2 水岸保護工程

依據濕地公園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生態手段,科學合理地選擇生態環保材料,建設多種形式的保護水岸及邊坡恢復。主要方法有:①自然原型駁岸:該類型水岸主要用于坡度較緩且對防洪要求不高的淮河河道,通過種植鄉土植被來保護河岸,目的是達到保持淮河河流自然狀態下的堤岸。②自然型駁岸:該類型水岸主要用于有一定坡度和沖蝕較嚴重且對防洪要求較高的淮河河道,在原來的基礎上,通過人工措施來保護河岸,主要是種植濕生喬木樹種。③人工自然型駁岸:該類型水岸主要用于坡度較陡且沖蝕嚴重的河段,可采用生態柵欄墻、生態木捆等方法,也可采取臺階式的分層處理。植被配置依據濕地公園的實際情況,選擇相應的鄉土樹種,喬木、灌木、草叢及沉水、挺水、浮水等植物進行搭配建設。

4.1.3 棲息地(生境)保護

保護一切濕地生物資源,嚴禁亂砍濫伐,亂采濫挖,亂捕亂獵,占用濕地,發生破壞濕地的案件嚴格依法查處。加強野生動植物保護宣傳,設置警示標志牌;完善濕地公園保護管理制度建設,制訂“一園一法”等專門性法規;防范性控制外來有害物種的入侵,嚴格檢疫執法;加強濕地公園病蟲害應急防范體系建設;樹立棲息地保護標志界碑、界樁建設。依據濕地公園洲灘地現狀條件,主要是將淮河上游幾個大洲灘地的部分區域進行恢復,以草本群落→灌草群落→喬木群落的過渡模式為模版,能更好地為水鳥提供棲息生境[3]。灘涂是水鳥棲息的重要生境,保護與恢復灘涂濕地,控制濕地公園內的采沙行為,減少人為干擾。同時,根據不同種類水鳥的生境需求,如游禽、涉禽、攀禽等對水的深淺要求不一,通過栽植沉水、浮水、挺水等水生植物,營造不同的濕地生境和景觀。

4.1.4 生物多樣性保護

濕地生物多樣性是濕地物種多樣性、濕地遺傳多樣性和濕地生態系統多樣性的總稱,包括所有不同種類的動物、植物、微生物及其所擁有的基因和它們與環境所組成的生態系統[4]。首先,加強對濕地公園現有林地、綠地資源保護與管理,在河灘和淺水區域分布蘆葦群落、水蓼群落、香蒲群落、狐尾藻群落等植被群落,共同構建類型多樣的濕地植被,加大保護巡查和宣傳力度,減少該區域人為干擾;其次,全面保護野生動物,嚴禁捕捉鳥類及人為捕食兩棲、爬行動物和哺乳動物的違法犯罪活動,嚴禁破壞野生動物生息繁衍地,開展保護野生動物的宣傳教育活動;最后,建立野生動物疫源疫情監測與救護站,認真做好濕地公園的日常疫源疫情監測工作,及時發現生病和死亡的野生動物以及其他異常情況,及時向市、省級野生動植物疫源疫病監測站報告,野生動物救護主要是對濕地公園內傷殘、病害、違法售賣的野生動物提供人工救治,待其康復后放歸大自然。

4.2 濕地生態恢復工程

4.2.1 植被恢復工程

通過在濕地公園里開展植被恢復工程,一方面能恢復濕地植被景觀,為野生動物提供較好的棲息地活動場所;另一方面,植被可以防止沙土侵蝕沉積、縮減河道的寬度與深度。在濕地公園的兩岸、淺水區、靜水區、河汊和河灣進行植被營造,根據淮河兩岸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選擇一批鄉土樹種,如垂柳、水杉、烏桕、楓楊、刺槐等,搭配選擇蓮、慈姑、香蒲、蘆葦等水生植物,主要建設地點是在淮河上游城市段恢復重建一條沿河風光休閑帶,主要是通過人工種植植物的方式,積極營造淮河岸邊濕地景觀帶,促進淮河濕地的保護與恢復。

4.2.2 水禽棲息地恢復與修復

近年來,由于人為破壞和干擾,導致了濕地公園水禽遷徙地的數量有所減少,質量不斷下降,嚴重影響水禽的遷徙環境。通過濕地公園的建設,對淮河現有洲灘為主的棲息地進行嚴格保護,嚴禁放牧、割草和放火等行為,開展種植鄉土樹種,完善植被—濕地所組成的復合生態系統,為水禽提供一個生活繁育的場所。在淮河及淮河故道上的洲灘、河叉和淺水區域開展不同類型的水禽棲息地營建活動,為水禽提供一個良好的家園。主要有草灘地類水禽棲息地建設、草本沼澤類或草本環境水禽棲息地建設和森林灘地或森林環境類棲息地建設。

4.2.3 河岸楊樹林改造恢復工程

目前,濕地公園內的河灘地較多,受經濟利益驅動,老百姓在部分河段沿岸種植了大量的楊樹林,樹種單一,容易發生病蟲害,且影響公園景觀,同時,也改變了原有的濕地性質,使濕地旱化,導致自然的草本植物環境和良好水禽棲息地的喪失,造成來這里覓食和棲息的水禽數量減少,濕地生物多樣性降低。對現有的楊樹林進行林相改造,有針對性地進行間伐或皆伐,待楊樹林砍伐后,采取實施自然生態恢復和人工促進恢復的手段,在楊樹林跡地上進行鄉土樹種的補植補造,恢復和重建生態結構合理、生態系統較復雜、生物多樣性較高的比較典型的近自然河岸帶生態系統,恢復其生態功能,構建自然、和諧、優美的河岸景觀,也為水禽提供一個良好繁衍棲息場所。

4.2.4 采沙河床恢復

通過濕地公園的建設,加強對淮河上采沙河床的生態恢復,規范(或者禁止)采沙行為,對采沙后形成的新的生物生境有關部門要嚴格地制定合理的采沙計劃與方案,杜絕“采沙磯頭”、沙坑的形成,并對現有的采沙行為進行整頓,疏通水系,逐步恢復河道,盡量減少人為干擾活動。

5 結論

通過息縣淮河國家濕地公園的建設,系統地開展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營造良好的淮河濕地生態系統,保育周邊森林生態系統,減少進入濕地公園的污染,減少群眾破壞濕地的行為發生,保障區域的生態安全,有利于候鳥的遷徙,有效保護區域生物多樣性,逐步保護與恢復濕地生態功能,增強濕地碳匯功能,打造結構完整、功能協調的濕地—森林復合生態系統。

[1]國家林業局中南林業調查規劃設計院. 河南息縣淮河國家濕地公園總體規劃(2013—2020)[R],2013.

[2]何見,但新球,劉世好. 息縣濕地保護管理現狀及發展策略[J].農技服務,2016,33(7):4-6.

[3]趙順,李智,丁曉龍,等. 桃源沅水濕地保護與生態恢復研究[J].濕地科學與管理,2015,11(1):29-32.

[4]張崢,劉爽,朱琳,等.濕地生物多樣性評價研究——以天津古海岸與濕地自然保護區為例[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2,10(1):76-78.

StudyonConstructionofWetlandProtectionandRestorationprojectofHuaiheNationalWetlandParkinXixianCounty

HE Jian,DAN Xinqiu,LIU Shihao,WU Houjian

(Central South Forest Inventory and Planning Institute of State Forestry Administration,Changsha 410014,Hunan,China)

According to the actuality of Huaihe National Wetland Park of wetland resources in Xixian,analysis of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wetland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was made. In view of the construction of Huaihe National Wetland Park, proposed measures such as penetration, waterand water bank protection of river system, habitat protection,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vegetation restoration, the restoration and repair of waterfowl habitat, riparian forests transformation recovery and sand mining in river bed and a series of key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project, tooptimize of the wetl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lay multiple ecological functions, to help construction of wetland park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project.

wetland;protection;restoration;Huaihe National Wetland Park

2017—04—22

何見(1982—),男,河南信陽人,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森林資源調查,以及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等規劃設計工作。

F 343.3

B

1003—6075(2017)02—0026—04

10.16166/j.cnki.cn43—1095.2017.02.007

猜你喜歡
息縣水禽淮河
精彩絕倫的“水禽秀”
水禽耳邊有槍聲
息縣城區防洪形勢分析及工程措施建議
淮河
第二屆淮河文化論壇在阜陽舉行
息縣
息縣自然資源局調研多測合一工作
劉鄧大軍:搶渡淮河挺進大別山
數字息縣地理空間框架建設項目通過驗收
淮河在歌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