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滋有味過日子

2018-01-15 23:20
東方女性 2018年12期
關鍵詞:做菜廚藝廚房

10年前,莊祖宜辭去臺灣中學英語教員的工作,漂洋過海,來到美國攻讀人類學的學位。她在哥倫比亞大學讀完了碩士,然后又到西雅圖的華盛頓大學繼續攻讀博士。

可是讀博卻沒有那么順遂。當初選擇人類學這個冷門學科的熱情,在枯燥的學習中漸漸冷去。到寫畢業論文的時候,不管她怎么努力都寫不出讓自己和導師滿意的東西。用了兩年拿下碩士學位的她,卻在讀博士的過程中花了整整六年。

2006年的夏天,這個早晨,她接到了一個更讓她深受打擊的電話,她申請的博士論文獎學金沒有獲得通過。那個做教授的美夢仿佛已經破滅。

回到租住的地方,莊祖宜給自己做了一頓美食,這是她釋放心情的方法。研究所里人人都有念不完的書寫不完的報告,為了紓解壓力,有人跑步,有人練瑜伽,有人喝啤酒,有人上教堂,但對莊祖宜來說,還真沒有任何一種活動比洗菜切菜,淘米腌肉這樣熟能生巧的機械性動作更能安撫焦慮。同學們偶爾進廚房泡咖啡熱比薩,見莊祖宜捧著一盆豆莢摘新鮮豌豆,大呼“不可思議”。他們怎知做菜的樂趣就在于它看得到摸得到,聞得到吃得到,而且有付出必有回饋??粗[蒜辣椒“劈劈啪啪”地在油鍋里彈跳釋放香氣,那種滿足感是非常真切踏實的。

博士論文還要完成,新婚不久的她決定換個地方,跟著先生去了波士頓。外交官先生正好要在哈佛大學進修一年。她想:“在這么有學術氛圍的大學校園里,老公念書我也念書,互相鼓勵,肯定有辦法將論文完成的?!?/p>

由于沒有申請到宿舍,到波士頓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找到理想的公寓。在找房子的時候,莊祖宜看到一排透明的櫥窗,門口木制的橫匾上寫著金光閃閃的“劍橋廚藝學?!?。透過玻璃窗,一間教室里,十幾個身穿廚師服的學生坐得規規矩矩,一個戴高帽的講師站在一張意大利地圖前高談闊論。另一間教室的后方很清楚地可以看到是一間擺滿不銹鋼器具的廚房,一群學生正在里面忙碌著。

莊祖宜站在窗口看了好久,找房子回來后的那天傍晚,莊祖宜一個人忍不住又晃到那條路上。站在劍橋廚藝學校的窗口,她看到廚房里有一個東方面孔的女孩穿梭在一群白人之間,格外顯眼,她心中一股莫名的震撼,心想:“那也可以是我呀!”

在別人看來,一個即將畢業的博士突然要去做廚師是太荒唐了。但莊祖宜很堅定。論文固然遲早可以寫完,拿到博士學位,可是內心的快樂呢?她怕的是拿到學位后的未來,她已經失去了一輩子貢獻于學術事業的熱情,這是最要命的。但廚房點燃了她心中的另一種熱情,吃飯和做菜,才是她內心的志趣所在。

職業無貴賤,快樂最重要

兩周后,她做了個放下的決定:博士學位且讓它慢慢“候選”吧,劍橋廚藝學校的入學申請表格麻利填好。

去廚師學校前,莊祖宜給爸爸媽媽打了一個電話,他們出乎意料地非常體諒與支持,媽媽說:“博士不念完當然很可惜,我希望你不要遺憾終身,但快樂是最重要的?!?/p>

就這樣,莊祖宜進入了廚藝學校,度過了她有生以來最快樂、最充實的一年。一開始她覺得無顏見江東父老,都不好意思把自己的選擇告訴研究所的老師和同學,沒想到他們知道后,都是羨慕和贊嘆。連老師都說,拋棄枯燥論文一身輕松的莊祖宜,自此社交生活簡直無往不利,因為人們對吃飯做菜的興趣遠比人類學的興趣大得多。

2007年從廚藝學校畢業后,莊祖宜隨先生派駐生涯的第一站是香港。誰也想不到,這位外交官夫人,竟成了五星級酒店的打雜實習生。

在香港有名的Amber餐廳里實習時,因為采購的甜菜葉過季了,掌心大的葉子得按紋理修剪成指尖大小,莊祖宜一個人蹲在角落里修到崩潰,但她并未抱怨半句;去印度尼西亞雅加達當名廚麥克·瑞德的臨時助理,在名廚的協助下偽裝副大廚,好一番揮斥方遒志得意滿,結尾只是嘆一聲“可惜好景不長,我又要回Amber去摘菜葉子了”,接著就歡快地摘菜葉子去了;擺盤時為保持菜品及盤子的溫度,徒手拿溫度很高的盤子,燙出一排水泡,還撩起袖子故意讓人看到手上的刀傷、胳膊的燙傷,像展示勛章一樣得意洋洋。當實習生的這份辛辣與枯燥,磨煉了這位臥底廚房的人類學家的心性。就像武俠小說里偷練秘笈的掃地僧,期待有朝一日威震江湖一般。

自打人類學家轉行當廚師后,莊祖宜開了一個博客,用人類學家的思維去研究:在中國文化背景下,對比西式廚房,了解中式專業廚藝的走向。這種獨特的視角讓她贏得了一大批粉絲。

從大廚房到小廚房

2010年,莊祖宜舉家來到上海,正準備挽起袖管在真正的中餐廚房里大干一場??墒莾蓚€孩子先后出生,她的大廚夢也只好隨之擱淺。不過莊祖宜沒野心,看得開。學來的一手好廚藝,僅僅用來為愛人做一頓晚餐就已足夠美妙。對她來說,做菜不是謀生手段,而是充滿樂趣的生活態度,比方說半夜看到一個面包方子,興奮到立刻去廚房揉面,這實在是愛美食愛生活的人才能夠體會的心情。

做了母親之后,莊祖宜的最大變化是從對廚技的追求中跳脫出來,開始更加關心食材的來源以及烹飪的過程。她向家里的兩位阿姨請教上海菜做法,2013年的春天,她迷上了上海的傳統美食腌篤鮮,結果,天天蹲在地上和阿姨學打百葉結,每次都是樂此不疲直到腿快失去知覺。每天早上,她在附近的菜場里搜羅時令鮮蔬。在她看來,認識一個地方最好的方法就是通過它的吃食。她通過飲食來了解她所走過的那些地方,紐約、西雅圖、臺灣、波士頓、香港、上海,一路走來,既是在觀察飲食里折射的文化與風土,也在各地的食肆文化的熏染下融會中西。

帶兩個孩子的祖宜,一天只睡四個小時。但有了孩子后無論是工作還是照料家人的生活,似乎都更具能量了。面對喜歡的事,她總能夠找到各種平衡的方法。有時她在做菜,孩子就在一旁玩打蛋器,說不定這也是對未來美食家潛移默化的早教培養呢。她并不求孩子未來“前進哈佛”或“邁向斯坦?!?,卻期許他們能夠成為對各國食物都開懷接納,對各種烹煮方式都張嘴歡迎的小小美食家、快樂國際人。與其說對美味的體悟也能在親子間傳遞,不如說對世界的豁達與熱忱,對生活的熱愛與付出是更值得實踐和記取的。

有時候,她和身邊的朋友聊天,發現很多人其實想要學做菜,但怎么就不會呢!于是莊祖宜不自覺地想要跟大家分享,怎么給家人做一道好吃的小菜,用最好的食材,做菜過程沒有讓營養流失,沒有過度使用人工的東西,其實真的不難。

從大廚房退到小廚房,正好給了她從容的思考空間。她想把《廚房里的人類學家》做成系列視頻,每期介紹一道菜,搭配3—5分鐘視頻示范。莊祖宜希望用這樣一個簡單的形式,跟大家溝通,來分享對生活、對美食的熱愛。一幫年輕人聽說她的計劃后,義務加入她的拍攝團隊,很快就讓這個系列上線了。因為是免費傳播的,所以很受大家歡迎,在微博上被轉發了一次又一次。

2014年,莊祖宜又將隨先生前往印尼首都雅加達。這一去,歸期待定,下一站在哪里也還是一個未知數。莊祖宜能想到的最浪漫的事,就是等到先生退休,“如果定居美國,就經營一家屬于自己的拉面小館:在古色古香的小店中,高湯在一旁的爐火上咕嘟作響,我一身素白站在餐臺邊,為客人現點現拉一碗地道的西北面;定居在臺灣的東海岸也不錯:吹著濕黏的海風,做簡單的燒烤與西餐,喝先生自釀的啤酒,與老友們一起看日落……”

猜你喜歡
做菜廚藝廚房
第一次做菜
巧用做菜推銷自己
2020年的意外收獲——廚藝
廚房里打電話會引發爆炸?
廚房真熱鬧
做菜
廚房跑出黏黏怪
小小廚藝大師
萌萌兔在哪里
我在國慶炫廚藝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