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園城市理念下的控規綠地布局優化探析
——以天津市張貴莊地區為例

2018-01-17 01:14戚一帆袁大昌QiYifanYuanDachang
生態城市與綠色建筑 2018年4期
關鍵詞:綠地面積綠地布局

戚一帆 袁大昌/ Qi Yifan,Yuan Dachang

1 “公園城市”理念研究綜述

國外對于“公園城市”相關方面的研究可追溯至19世紀。波士頓的生態公園系統起源于“綠寶石項鏈”行動,該行動將主要城市公園與25km長的公園道連接起來,并重視城市公園、街角公園和植物園等多種類型綠地的營造,將它們接入生態公園網絡。波士頓也因此被稱為“翡翠都市”(侯深,2009)。英國肯特郡將花園城市和綠色城市的概念相融合,提出了“新的花園城市”概念,建設以人為本和生態文明導向的城市;同時,重視有機增長、公眾參與和自給自足,推動經濟、社會、環境的統籌發展(丁新軍,闕維民,2017)。新加坡“花園之城”計劃指出,85%的居民只在離家400m范圍內的公園進行活動,因此,利用存量用地進行綠化成為了規劃重點。

國內各界對“公園城市”理念尚未有統一定義,研究也多集中于城市全域層面。陳明坤(2018)提出,成都天府新區的規劃重點在于優化城鄉結構,使城市空間與生態空間相互促進、和諧相融,形成以公園為引領的城市空間格局;構建全域范圍內系統均衡、功能布局合理、經濟產業融合、特色定位明確的全域公園體系。李金路(2018)認為,各類型公園綠地應兼顧生態、景觀、游憩、文化以及防災避險等多方面,緊密貼近百姓日常生活;注重“三生”(生態、生活、生產)統籌,以生活、生態為主線,統籌生產等城市功能和活動 。吳巖、王忠杰等(2018)認為,“公園城市”應在城鄉發展建設的前期階段注重綠地和公園系統規劃,并形成公園化的生態風貌,優化居民、公園和城市之間的和諧關系,提供更高品質的生態環境,創造美好生活,促進新型城鄉人居環境建設。劉濱誼(2018)提出,公園城市要解決的3個主要問題是城市生態失衡,城市人居方式畸形和人居建設公共環境滯后。

根據以上學者的研究,本文認為“公園城市”理念的核心內容可以總結為以下4個方面:第一,以公園作為區域生態環境本底;第二,以公園促進城鄉空間協調發展;第三,以公園作為城市功能布局優化觸媒;第四,以公園帶動城市人居環境提升。在控制性詳細規劃層面,“公園城市”理念的落實更應側重于城市功能布局優化和人居環境提升方面。

2 控規層面的“公園城市”理念探索

在以往的控制性詳細規劃中,綠地系統規劃更強調大型公園綠地的配置,是典型的“在城市中建公園”的思想,對下一層級的公園綠地布局重視不足,使得服務于居民日常游憩的公園綠地難以得到保障。在“公園城市”理念的指導下,控規層面的綠地布局更應充分考慮綠地與用地功能、用地規模、交通體系、景觀風貌等方面的融合,逐步做到以公園綠地建設引導某一地區的城市功能布局優化和人居環境提升,并通過對存量用地的高效利用,將公園綠地與居民日常游憩密切聯系,做到“在公園中建城市”“出門見綠”。

2.1 綠地布局均等化

均等性作為公共服務設施布局的基本原則之一,已被廣泛應用于公共服務設施的布局研究和實踐中。雖然研究對象、方法不盡相同,但研究目的都是為了探討城市公共服務的公平問題。要想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并引領城市與自然共同發展,綠地應注重“公共”和“公平”兩方面的考量。作為公共服務的一項重要分支,城市綠地對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應在布局時注重空間和時間兩個維度的均等化:空間維度應考慮城鄉人口密度與功能的匹配;時間維度要與城市的動態發展相結合,充分考慮居民點的調整和演化趨勢并預留彈性(張京祥 等,2012)。

2.2 公園體系層級化

在宏觀層面,“公園城市”理念可以通過國家公園-郊野公園-城市公園三重公園體系,促進城鄉協同發展。三個層級的公園應做到定位清晰,功能明確,發揮各自優勢,系統地為大眾提供服務(李金路,2018)。而在控規層面,建設公園城市可以通過構建城市公園-鄰里游園-街頭綠地三重公園體系與總規層面的公園城市體系相銜接,側重于在覆蓋城鄉的前提下提升各層級公園的網絡空間連接,重點解決居民日常生活所使用的街頭綠地問題,對碎片化綠地高效利用,建立“小、多、均”的公園綠地體系(朱海雄 等,2018)。

2.3 綠地間銜接緊密化

綠地之間的銜接程度往往在規劃中被忽視,難以落實。成都天府綠道以“一軸兩山三環七道”為統領,形成三級綠道布局,整合生態安全、慢行交通、城鄉規劃、休閑旅游、文化創意、體育鍛煉、景觀農業、應急避難八大功能,整合碎片、隔離、零散的生態板塊,用綠道串聯新經濟特色因子,促進產業功能區生態圈和綠色生活圈的良性互動,并與軌道交通和慢行系統相結合引領城市發展,改變人民生活(成都日報,2019)。在控規層面,提升綠地間的銜接程度可以實現對城市空間的重新整合,將綠地作為某一城市范圍內的環境基底,實現“在公園中建城市”。在提升銜接程度的同時應考慮與城市慢行系統和鄰里層級綠帶相互聯系,實現鄰里一級公園系統的無障礙互通,并與軌道交通相連,倡導“軌道+公交+慢行”綠色出行方式,真正做到高效利用,服務于民。

2.4 公園引領“三生”統籌化

在城市建成區,產生經濟效益的用地可被視作生產空間,住宅用地為生活空間,公園綠地等為生態空間。從微觀的角度看,每個地塊甚至每個建筑物都可以在“三生”空間中找到自己的定義。這三種類型的空間不是靜態的,而是隨著城鄉的發展動態變化(扈萬泰 等,2016)。在控規層面,公園體系中的各類型公園應重點突出生態文明功能,注重“三生”統籌,以生態為引領,生活為主線,在功能上進行豐富,使公園成為與其他公共服務設施相協調的居民目的地和人群集聚地,逐漸在此基礎上規劃綠地周邊各類生產功能用地,使“三生”空間統籌發展。

3 控規層面的天津市張貴莊地區綠地布局優化

圖1 研究范圍區位

張貴莊地區位于天津市東麗區西部,西至昆侖路,北至昆侖北里北道,東至耀華東路,南至鐵路干線,總面積約為6km2(圖1)。該地區緊鄰天津中心城區,是連接中心城區和濱海新區的津濱高速的起始點,未來將建設地鐵站,帶動地區發展?;貎炔坑写竺娣e城中村、部分工廠和已建成居住區,閑置地較多。為保證基地邊緣居住區的綠化覆蓋率,本研究將數據提取范圍向外擴展1000m,將外圍綠地納入計算以減小誤差。在此基礎上,抽象化提取人行路徑、居住單元、公園綠地、用地布局4項基礎數據,導入ArcGIS軟件進行綠地布局的現狀分析及優化(圖2)。

圖2 人行路徑、居住單元、公園綠地、用地布局提取結果

3.1 天津市張貴莊地區綠地布局現狀分析

3.1.1 綠地空間布局

從綠地覆蓋率和可達性兩方面對原控規的綠地空間布局進行評價。住建部相關意見指出,應遵循“300m見綠,500m見園”的標準,加強綠色空間建設,不斷提升公園服務半徑的覆蓋率。在此基礎上,定義綠地覆蓋率的計算方法(式1),并計算人行路徑300m、500m、1000m的覆蓋率結果。另外,以研究范圍內人行路徑每擴大100m所覆蓋的居住單元數量作為綠地可達性評估指標。經計算,在覆蓋率方面,人行路徑300m、500m范圍內綠地覆蓋率相對較高,沒有覆蓋到的居住單元大多為現狀居住區,難以規劃公園綠地。因此,張貴莊地區的公園綠地在空間均等性覆蓋率方面較為合理,可覆蓋到絕大多數居住區(圖3)。在可達性方面,計算結果在200~400m之間有較大提升,90%的居住單元可以在400m范圍內到達綠地;在600m范圍內所有居住單元均可到達綠地(圖4)。

3.1.2 人均綠地面積

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可以表示公園綠地的服務質量。在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的計算中(式2),應用ArcGIS最大覆蓋范圍模型,從所有候選設施位置中選出給定數量的設施空間位置,使位于綠地最大服務半徑范圍內的居住單元數量達到最多。模型選定了一部分公園綠地,并將居住單元最大化分配給綠地,以此實現對居住單元的最大化覆蓋(圖5)。計算發現,研究范圍內人均綠地面積存在較大差異,少部分居住單元人均綠地面積可達30 m2以上,但絕大部分居住單元人均綠地面積不足6m2,綠地服務質量失衡。經分析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綠地面積足夠而服務的居住單元較少;二是綠地服務的居住單元較多而面積不足(圖6),因此,有必要調整各綠地的面積以提高綠地服務質量。

圖3 綠地覆蓋率

圖4 綠地可達性

3.1.3 綠地空間銜接程度

綠地空間的緊密聯系具有對城市進行自然修復和安全保障的生態作用,連接和溝通群眾的服務作用以及帶動地區發展的觸媒作用(王招林,何昉,2012)。對研究范圍內綠地用地布局的分析顯示,該范圍內預留了大量大型公園綠地,并計劃沿街道以防護綠地的形式對各綠地進行連接。但防護綠地僅將各類綠地空間連接起來,并不能提供多種功能將居住區、學校、商業中心、體育、醫療等各類設施融為一體,也難以起到對城市建成地帶進行緩沖的作用(圖7)。

圖5 公園綠地分配結果

圖6 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分布不均

圖7 綠地間銜接程度低

3.1.4 綠地周邊功能布局

研究范圍內,快速路以北為商業商務功能區,未來將有地鐵經過,是研究范圍內的商業中心??紤]到地價和土地集約利用的情況,該街區的綠地布局較為分散。另外五個居住組團內的公園均結合公共服務功能進行布置,空間布局也多位于組團中心,考慮了綠地的使用效率和集散作用,可達性較好,與生產空間結合更強。但由于研究范圍內居住小區多為大型封閉式小區,小型公園綠地較少,部分居住小區得不到中心公園的輻射,且公園類型單一,對生活空間影響較弱,綠色空間周邊的功能布局難以做到“三生”空間的協同發展(圖8)。因此,應在現狀大型綠地布局基礎上,重視生活空間周邊的小型綠地布局,使生態空間逐漸融入生活空間,讓公園統領“三生”空間發展。

圖8 綠地周邊功能布局

3.2 天津市張貴莊地區綠地布局優化

3.2.1 提升綠地布局均等性

在空間維度對綠地布局均等性進行優化時,首先選擇大塊面狀綠地作為必選項(圖9),以閑置地、居住區地塊四角、其他用地沿路空地作為備選項(圖10),相鄰備選項間距不超過50m,服務半徑為500m。在此基礎上,選擇ArcGIS平臺中的最小化設施點、最大化人流量以及最小化阻抗3種模型進行計算(圖11),將3個模型計算結果疊加取并集,以達到3個模型各自的優化目的。在時間維度方面,結合現狀及未來居民點的建設情況,對綠地的建設時序進行劃分,最終形成以下綠地布局均等性優化結果,作為后續優化措施的布局基礎(圖12)。

圖9 公園綠地必選項分配情況

圖10 公園綠地備選項分配情況

3.2.2 建立三級公園網絡體系

在對綠地布局均等性進行優化的基礎上,從人均綠地面積出發,確定各綠地規模,形成城市公園-鄰里游園-街頭綠地三級公園網絡體系?!冻鞘杏玫胤诸惻c規劃建設用地標準(GB50137-2011)》中規定,人均綠地面積不低于10.0m2/人,其中人均公園綠地面積不應小于8.0m2/人。通過式3、式4進行推導,對已確定布局的綠地面積進行計算(圖13),并根據各綠地面積及空間布局形成城市公園-鄰里游園-街頭綠地三級公園網絡體系(圖14)。

3.2.3 以線性綠地空間增強公園間銜接程度

在控規層面,線性綠地空間的劃定對公園間銜接程度的提升起重要作用。在三級公園網絡體系基礎上,以環形綠道串聯各鄰里版塊的主要公園,以沿街綠帶作為補充,增強整個研究范圍內的綠地空間聯系;將慢行步道、跑道等功能納入綠道體系,提高部分地區防護綠地寬度,并完善標識系統和服務設施系統,因地制宜,引導差異化、特色化建設。此外,對線性綠地空間和城市交通系統進行協調,實現綠道、綠帶和軌道交通、公共交通之間的互通和銜接;環形綠道和南北向沿街綠帶均通過地鐵站,可對高密度人群集聚地進行人流引導,并在商業商務區布置廣場綠地,起到集散作用,同時完善交通換乘點的非機動車租賃及停放設施(圖15)。

3.2.4 以公園構筑地區發展主線

在以上公園布局優化基礎上,繼續加強大型公園綠地在鄰里中心的統領作用。另外,重點加強街頭綠地對生活空間的帶動作用,并改變以往把公園作為城市公共服務分支的認知,突出公園的生態、游憩、文化等功能,以生態文明建設構筑地區發展主線,以居民需求為引導,提升地區生產、生活品質,加強景觀風貌營造,形成“在公園中生活”的生態氛圍,使居民在城市中感受到生態的律動、風景的畫境、人文的意境,實現公園引領、城市提升、“三生”統籌,進而重塑文化、追求精神、感悟詩意(圖16)。

4 結語

圖11 最小化設施點、最大化人流量、最小化阻抗3種模型計算結果

圖12 空間和時間維度均等化布局優化結果

圖13 綠地面積優化結果

圖14 建立三級公園網絡體系

“公園城市”理念是我國生態城市和環境發展的創新探索。本文以天津市張貴莊地區為例,將定量和定性方法相結合,在“公園城市”理念已有研究基礎上對控規層面的公園城市建設方法進行探索,從綠地布局的均等化、公園體系的層級化、綠地間銜接的緊密化和公園引領的“三生”統籌化等方面出發,基于ArcGIS平臺對綠地均等性進行優化,建立三級公園網絡體系。在上述基礎上結合實際情況,以線性綠地空間增強公園間銜接程度,以公園構筑地區發展主線,使城市功能布局和城市人居環境得到優化和提升?!肮珗@城市”理念在控規層面的研究剛剛起步,在指標體系建立、規劃實施等方向還需更深入的探索并總結相關實踐經驗,以塑造人、城、境、業和諧共生的新時代城市風貌。

圖15 綠地布局優化結果

圖16 控規方案優化結果

猜你喜歡
綠地面積綠地布局
GIS技術在城市綠地可達性研究中的應用
江蘇新型城鎮化進程下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的時空分布研究①
山西運城綠地草本植物組成沿面積變化規律及其與環境特征的相關性
老城區綠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區綠地提升為例
駐馬店市綠地內草坪改造及養護管理
走進綠地
BP的可再生能源布局
克拉瑪依城市防護綠地樹種的選擇和配置的探討
VR布局
【科技動態】新疆阿勒泰廢舊礦區復綠3 000余畝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