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述藥物歸經、引經藥、藥引、方劑歸經 的起源與關系

2018-01-19 03:04戴縉楊天仁
中醫藥學報 2018年1期
關鍵詞:藥引金元方劑

戴縉,楊天仁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1 歸經理論的起源及發展形勢

中藥的藥性及中藥的功效雖然有差異,但是可以用歸經來解釋其差異性,闡釋藥效的臨床效果。 歸經理論最早見于《黃帝內經》,而后衍化出: 藥物歸經、引經藥歸經、方劑歸經等內容,雖然各有其特性,但都依從于臟腑、經絡歸屬?!端膸灬t家類總敘》:“儒之門戶分于宋,醫之門戶分于金元”[1]。將歸經配伍的理論發展總結為三個階段: 金元以前、金元、金元以后。

1.1 金元之前

據文獻記載表明,中藥的歸經理論最早的論述見于《黃帝內經》,在其中提出了藥物的五味對人體臟腑有一定的選擇性,如《素問·宣明五氣篇》曰:“五味所入,酸入肝……咸入腎,甘入脾,是謂五入”五臟對應的五色、五味對不同部位有選擇性,如《素問·五臟生成篇》曰:“色味當五臟,白當肺……黑當腎、咸”[2]。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創造性地確立了“六經分類”的辨證施治原則,后世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本,其中《金匱要略》主要為臟腑雜病證治,書中提及按六經分經用藥,如太陽經病證用麻黃、桂枝,陽明經病證用石膏、知母等,張仲景在六經辨證的基礎上主張分經用藥,已經有了“歸經”的基礎及涵義。陶弘景《名醫別錄》中也將藥物分經歸類敘述,如桂能“宣導百藥”、酒“主行藥勢”等。

1.2 金元時期

金元時期對藥物歸經作用的認識有了一定進展,如寇宗奭《本草衍義》:“木瓜入肝、戎鹽入腎、桂圓歸脾、澤瀉引藥歸腎經”。同時歸經理論體系的雛形也已初現[3]。易水學派的創始人張元素在《珍珠囊》中把歸經理論正式提出,中藥歸經才正式作為醫學理論的組成部分出現,為臨證制方選藥提供了參考[4]。張元素在《珍珠囊》中分經歸納了引經報使藥,提倡的分經用藥,在《醫學啟源》卷下各經引用中也有“太陽經,羌活……已上十二經之的藥也”的記載。其弟子李東垣又在《手足三陽表里引經主治例》對十二經經脈的引經藥又作了進一步的修改和補充,王好古《湯液本草》以列表形式歸納各經藥物形成了中藥的“向導圖”,明確指出每一味藥物的歸經。

1.3 金元之后

明代的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一書,對中藥歸經也有巨大貢獻,他進一步運用歸經理論解釋藥物的功效和主治,并且以臨床療效印證歸經理論,將《黃帝內經》的五色五味入五臟理論用到臨床實踐中,指出同歸一經的藥物有入氣分和入血分的不同,從而提高了歸經理論的實用價值。李士材著的《本草通玄》采用了歸經理論,在記敘每一味藥時,都在“性味”之后緊接著指出了該藥的用藥機要、引經報使。清代的汪昂繼承和發展了前人的藥物歸經學說,在《醫方集解》一書中,他首創了方劑歸經學說,其理論依據依然是臟腑、經絡學說,將能治某一臟腑病癥的某一方劑歸入該臟腑從屬的經絡[5]。例如對復元活血湯中的柴胡,解釋為“肝膽之經,行于脅下,……故以柴胡引用為君”。

2 藥物歸經、藥引、引經藥、方劑歸經的定義及其區別

藥物歸經理論是基礎、是源流,引經、方劑歸經來源于藥物歸經,是后人在藥物歸經理論學習應用過程中總結提煉出來的。藥引屬于使藥的范疇,它與中藥歸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2.1 藥物歸經

中藥歸經的學說是以臟腑及經絡理論為基礎的,以中藥效用作用的特定臟腑經絡的特殊歸屬為依據,以古代醫家的臨床經驗為前提,在臨床上組方配伍時,要根據疾病的發病癥狀和部位,除斟酌選擇相應性、味外,更要根據藥物歸經來有的放矢,用藥與病證相印證,發揮效應[3]。藥物歸經理論是藥物作用效果定位的理論概念,表明了中藥藥理的特定作用部位,從每一味藥物所具有的效用著眼,如果一味藥只具有一種功效,就將其歸入一條經絡,如果一味藥物有兩種以上的功效,就歸入兩條以上的經絡。

2.2 引經藥

引經藥也稱引經報使藥, 特指方劑中某些中藥具有能使方劑中其余藥的歸經作用、定向地加強或發生變化的作用。引經藥在方劑中主要是使藥,有時也可能是君藥、臣藥、佐藥,其兼具引經作用[6]。引經藥的出現是建立在藥味歸經基礎上,但引經藥物又不等同于藥物歸經。 引有帶領之意; 經,特指經絡。顧名思義引經藥不單具有一種藥物自身對臟腑經絡特殊選擇性、特殊歸屬性,同時還能夠引領方中其它藥物進入某一經絡及其絡屬的臟腑共同發揮藥效。 歷代醫家對引經藥有很多歸納總結,例如仲景提出的六經引經、張氏提出的十二經引經等等。藥物歸經理論是引經藥的基礎,引經藥可以看做是藥物歸經的一種具體表現形式。 如果引經藥物應用得當,在臨床方劑配伍用藥時能發揮左右該方劑治療的定向、定位等重要作用。我們還應該清楚地認識到特定歸經發生在每一味藥物的藥理作用中,在人體產生的藥理效應部位也各有側重不同之處,但這并不能等同于每種藥物都具有引經作用,否則,會混淆藥物的歸經屬性和引經作用這兩種概念。臨床實踐應用中,引經藥物有著重大作用,但有些醫家對引經藥的作用過分夸大也是不對的,在臨床用藥組方時根據藥物功效及歸經遵從配伍原則,不能刻意選擇、使用引經藥物。

2.3 藥引

藥無引使,則不通病所。 中藥藥引系指能把藥力引導到疾病所在的經絡和臟腑,直達病所的一類藥物,它屬方劑使藥范疇,又與中藥歸經,升降浮沉密不可分?!八幰钡挠涊d宋代以前可見于《五十二病方》中“以蜜和”“米一升”等;《千金要方》中艾葉湯也有“生姜六兩,大棗十二枚”的記載。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對藥引的記載較詳盡。該書見方788個,每個方劑都有用到藥引及引經藥。此外同一時期的《圣濟總錄》《全生指迷方》《濟生方》等也都記載有藥引的應用,可見當時的醫家已將藥引的應用納入方劑配伍中,并成為其重要組成部分[7]。

藥引與引經藥在用法上有很多相近之處,易被混淆。藥引可具有引經、增效、調和脾胃、解毒等作用中的一種或者幾種功能,藥引可以很平常,有些可以是食物如酒、紅棗、大蒜、甚至童子尿?!熬迫虢洖橐?,取其活血行經……龍眼入藥為引者,取其發散諸邪勿住”而引經藥則不具有解毒的功效,同時它的作用并不局限于經絡、臟腑,其“引導”的方向和部位有時還可能包含機體的其他局部,例如頭頂、頭面、胸背、四肢、膝腳等,或是某些層次,如氣、血、營衛、三焦等。

2.4 方劑歸經

方劑歸經是分析一首湯方中所有藥物組合后的綜合功效如何,以每個方劑功效為準的主治病癥范圍進行全面分析。大多數方劑是由多種藥物共同組成的,其中也涉及中藥歸經的問題。明代的徐用誠、劉純就從方劑歸經的角度闡釋了方義,而正式提出這一理論的是清代汪昂編著的《醫方集解》,他在前人有關藥物歸經學說的基礎上,在《醫方集解》中對每一首主方的方解,一開頭就標出“此某經藥也”,凡例的最后一條標“十二經絡”內容以備查考,全書貫穿他首創的方劑歸經學說[8]。方劑歸經有別于藥物歸經的就是一個從自身單味藥著眼一個從單一方劑組方后多味藥共同產生的效果來區分歸屬。需要注意的是每一種新理論的提出也都需要不斷的完善,汪氏的方劑歸經理論對手厥陰心包經等就缺少專用方劑的歸納。

3 小結

在查閱文獻的過程中發現,藥物歸經、引經藥、藥引、方劑歸經這幾種理論的形成與提出都凝聚和包含了后人對前人學術經驗的總結和提煉,如引經藥理論的形成是易水學派張元素提出,其后由其弟子李杲、王好古等不斷完善。同時藥物歸經、引經藥、藥引、方劑歸經之間的關系與區別又很容易混淆,所以把它們總結歸納。引經藥、方劑歸經理論的形成都源于藥物歸經,藥物歸經是前提,因為藥之有性,或升降或沉浮才逐漸細化衍生出功專引導其它藥物入某一臟或某一經的引經藥或是專入某一經或對某一類疾病有專門主治作用的一類方劑。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辨證用藥時不要刻意使用引經藥,要多種辨證方法相結合。臨床上組方用藥離不開藥物的配伍規律,而藥物歸經、引經藥、藥引、方劑歸經又是組方配伍中的重要環節,搞清楚它們之間的區別與聯系對我們更好的提高臨床水平有著重要意義。

[1] 黃濤.金元時期醫學繁榮的思考[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4):206-209.

[2] 向楠,周亞娜,鄧阿黎,等.《本草綱目》對“歸經學說”發展的貢獻[J].亞太傳統醫藥,2006,2(9):30-31.

[3] 李功營,宋金帶.中藥歸經與組方配伍的相關性探索[J].中醫臨床研究,2011,3(16):65-66.

[4] 袁冰.中醫方劑配伍理論的歷史研究[D].北京:中國中醫研究院,2009.

[5] 舒長興.淺議汪昂對歸經理論的發揮[J].中醫文獻雜志,2015,33(2):10-11.

[6] 由鳳鳴,鄭川,于海艷,等.中醫歸經理論、引經藥與腫瘤靶向藥物治療[J].時珍國醫國藥,2015,26(5):1185-1186.

[7] 陳定華.中藥藥引學說源流初探[J].安徽中醫學院學報,1997,16(2):49-50.

[8] 江克明.談汪昂的方劑歸經學說[J].安徽中醫學院學報,1989,8(2):49-51.

猜你喜歡
藥引金元方劑
蒙醫藥清瘟殺黏類方劑組方的知識發現研究
中醫醫案方劑多維相似度算法設計與探索
基于信任模型的中醫藥方劑相似度計算方法
《金匱要略》黃芪類方劑探析
梅樊璟 金元奕 陳傲宇
艾草
冬令進補食物作藥引
金元餃
漫畫腦力快車
父與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