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談談運用互聯網為中職語文教學服務

2018-01-19 17:36王永清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7年12期
關鍵詞:教學服務學習資源互聯網

王永清

【摘 要】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更靈活有效地為教學提供了服務。在中職語文教學方面,它打破了傳統的教學在時間、地點、方式、資源共享上的局限性,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嶄新的學習平臺,成功地構建了一個“大語文學習課堂”。

【關鍵詞】互聯網;語文;學習資源;教學服務

中職學校的生源是中考成績較差的初中畢業生,語文基礎知識相對薄弱,學習行為習慣差。而傳統的教學模式多數采用的是單一的以灌輸為主的講授法,這種教學模式雖然可以達到傳授知識的目的,但是課堂卻了無生趣,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對學生的思維有非常嚴重的限制。因此,在網絡信息技術發展非常迅速的當前階段,運用互聯網會靈活有效地服務于中職語文教學,極大程度上調動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中職語文的教學效果。

一、傳統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觀念保守

年輕的教師往往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他們喜歡在教學中運用互聯網為教學服務。而大多數年長的教師(四十五歲以上)不怎么喜歡運用互聯網為教學服務。他們普遍認為:①學生學不學習、學得怎么樣不在于用不用互聯網,他們本人在上學階段根本不知道電腦是個啥也照樣上大學。②網絡資源魚龍混雜,學生沒有較強的辨別力,結果會適得其反。③他們中的個別教師甚至對運用互聯網為教學服務的教學行為嗤之以鼻,認為這種行為不過是花拳繡腿,表演表演罷了,充其量讓學生感到新鮮。其實,還有另外一個他們不愿說出的原因那就是年長的教師往往不怎么會操作運用電腦、多媒體或教學一體機,更習慣一本書、一支粉筆的隨意,而且還不愿學習,故步自封。

(二)教學模式單一

相對保守的教學觀念導致相對單一的教學模式。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為主體的講授法往往使課堂枯燥,氣氛沉悶,學習行為較差的學生更是不能進入到學習的狀態中,甚至昏昏欲睡或者說話、作小動作,無法保證教學質量。

(三)教學資源缺乏

在非網絡化教學模式下,教師想在課堂上以更直觀、更形象的手段把教學資源分享與學生時往往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他們精彩的教學方案無法施行,只能靠嘴說手寫的辦法解決,既浪費時間又影響教學效果。

(四)教學效果有限

由于以上幾點原因,學生在學習中沒有學習興趣、沒有探究欲望,他們的主體性地位沒有得到體現,教學效果只能是有限的。當然,學生如果主觀上主動學習,也可以有效地保證教學質量。事實上是中職的學生往往自律性較差,所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尤顯重要了。

二、網絡化教學模式的優點

(一)打破了傳統教學在時間、地點、方式上受限的特點

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課件或網上直接搜索直觀地把教學資源快速地以聲音、圖文或視頻的形式呈現給學生,節省了時間,擴大了課容量。課下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平臺與學生分享學習資源,學生學習時間、地點不在受到課堂四十五分鐘、教室的限制,提高了教學質量。

(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運用網絡化教學,學生受到聲音、色彩、圖像、動畫的刺激,對所學內容易產生學習興趣。比如,在學習朗誦的技巧時,播放一段名家朗誦效果要比教師光用嘴巴講強百倍,學生還可以在模仿中學習朗誦。在學習辯論的技巧時,看看“國際大專辯論會”,效果相當棒,學生同時就會喜歡上辯論。學習魯迅先生的《祝?!窌r,觀看影片,學生在那種陰沉、壓抑的氣氛中對祥林嫂產生深深的同情,會擔心她的命運,對所學內容也就產生了興趣。

(三)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判斷能力、合作能力和溝通能力

學生在搜索、篩選、整理網絡學習資源時,自主學習能力、判斷力得到提高。通過網絡平臺,學生可以展示、提交自己的作業,可以向同學、教師提問、請教,師生互動與生生互動更為頻繁,溝通能力得到提高。通過網絡平臺,學生小組可以合作完成一個作業項目,合作能力得到提高。

三、運用互聯網為教學服務的策略

(一)課前預習,課上展示

依照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師在學習新課程之前利用網絡平臺對學生提出具體的搜索篩選學習資源的要求。在提出具體的要求時,教師一定要了解學生具體的學習需求。學生也可以根據自身對知識的需求運用互聯網。這種自由的學習,也可以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提高,創新能力得到發揮。比如,在學習畢淑敏的《離太陽最近的樹》時,向學生提出要求:①查找有關作者畢淑敏及其作品的介紹。②查找亂砍濫伐破壞環境及其它破壞環境的資料,文字、圖片、視頻都可以。當然,學生可以自行收集更多的資料。課堂上,教師展示學生收集到的學習資源,學生看到一張張觸目驚心的破壞污染環境的圖片,會感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迫切性,教學效果良好。同時,學生看到自己收集的資料在課堂上展示,會因被教師的肯定油然而生一種滿足感、驕傲感,學習的自信心也會增強。

(二)課后交流,補充拓展

利用網絡平臺,教師可以把教學資源和課堂上學習的內容與學生共享,學生在課堂上沒有掌握的內容,課下仍然可以學習,也可以向同學、教師請教并得到解決。教師可以布置作業,學生也可以在平臺上提交作業,教師可以隨時批閱查看,隨時與學生交流。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可以進一步互動,就課上的內容進行拓展,學習效果良好。比如,在學習《離太陽最近的樹》后,可以布置作業:寫一份保護環境的倡議書。也可以進一步就怎樣保護環境進行交流,發表自己對人類環境的擔憂等等。在學習林清玄的《好雪片片》后,可以就林清玄的其它作品進行交流,教師可以大力向學生推薦林清玄的作品,感受人間向善、向美的力量。

(三)閱讀指導,增強品味

根據對學生閱讀書籍的觀察和調查,了解到他們閱讀的書籍種類很少,而且還只是一些玄幻類、言情類、校園暴力類的,一本在地攤上購買的《壞蛋是怎樣煉成的》曾在好幾個班級里成了搶手的貨。筆者也不止一次地看到他們津津樂道地談論僵尸、鬼故事之類的書籍,筆者很難過,感到教師有義務對學生的閱讀進行指導。教師利用網絡平臺,根據學生的特點定期向他們推薦一些書目,雜志或者文章。當然,學生一般討厭閱讀名著或者他們沒有能力讀懂名著,向《讀者》、《語文月刊》、《素材》、《創新作文》、《最小說》、《課堂內外》、《中學生博覽》、《遼寧青年》、《讀友》、《中學生》、《花季雨季》、《意林》、《青年文摘》、《格言》、《故事會》、《少年博覽》等等就很適合中學生閱讀。教師也可以布置一些寫讀書心得的作業,和他們就閱讀進行交流。筆者在語文課堂上經常和學生朗讀、鑒賞一些美文,旨在感受正能量,增強學生的閱讀品味。

運用互聯網為教學服務有它自身無可比擬的優越性,但是學生在具體的運用互聯網的時候,借此機會瀏覽其他無用的內容或玩游戲娛樂,那就事與愿違了,不如不用。當然,也不是說傳統的非網絡教學就一無是處,兩者各有所長。在具體的教學中,還需根據教學內容、學生的特點、學校的教學條件靈活運用。無論什么樣的形式都是為內容服務的,運用互聯網為教學服務只是一種手段,提高教學質量才是最終的目的。endprint

猜你喜歡
教學服務學習資源互聯網
基于微信公眾號的O2O學習資源設計與應用研究
基于新技術環境下的自主學習
中等職業教育中教育技術的應用研究
從“數據新聞”看當前互聯網新聞信息傳播生態
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的實施
以高品質對農節目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如何為教育教學服務初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