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經典古詩文在中學思品課中的有效運用

2018-01-19 16:06王順民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7年12期

王順民

【摘 要】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詩詞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精華,詩詞不僅簡潔優美,而且富含哲理。本文結合經典古詩文在中學思想政治課中的特殊地位,針對其思想性、教育性和實用性等特點,分析了經典誦讀在中學思品課教學中的重要性和實施、引用的方法。

【關鍵詞】詩詞佳作;中學思品課;有效運用研究

經典古詩文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凝聚著中華民族精神和民族氣節,是人類智慧的精髓。把經典古詩文運用于中學思品課堂教學之中,可以把詩詞佳作所凝聚的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展現在課堂上,可以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究其哲理,領會作者意圖。也體現了研究性學習的特點,具有較大程度的開放性和探究性,有利于充分開發學生的潛能,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經典古詩文所蘊含的天然思想道德教育因素,有利于對中學生進行思想品德的教育。

一、中學思品課教學中誦讀經典的作用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詩詞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精華,詩詞不僅簡潔優美,而且富含哲理。中學思品課中恰當地引入傳統文化元素,運用好傳統的經典古詩文有以下幾點重要作用:

1.經典誦讀可以完善學生人格,促進人文精神的養成,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將經典古詩詞恰當地運用于思想政治課,有利于傳承并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對中學生進行審美、品德的教育,有利于中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思想品德課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導向,旨在促進初中學生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與發展,為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思想品德課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國情等相關內容,旨在促進初中學生道德品質、健康心理、法律意識和公民意識的進一步發展,形成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于漪老師曾說過:“培養學生成為21世紀素質優良的中國人,是各個學科共同擔負的責任。

2.學習國學經典有助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

國務院《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指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燦爛輝煌。在五千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對延續和發展中華文明、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發揮著重要作用。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對于傳承中華文脈、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意義。

二、經典誦讀在中學思品課中的具體實施

創設國學教育環境,營造國學經典學習氛圍。結合我校校園文化建設,努力營造國學經典學習氛圍,讓學生時時處處感受到國學經典的存在,于無形之中受到經典的熏陶。

1.校園環境,處處彰顯國學教育特色

我校始終把校園環境建設作為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途徑,在環境布置上精心規劃、合理設計、處處彰顯國學教育特色。教學樓走廊分別以“諸子百家”“唐詩宋詞”“孝行天下”為主題,張貼古代圣賢名家的畫像及名言,將每一面墻壁打造成國學教育的宣傳陣地。在校園文化的建設中,充分考慮國學因素,創設國學教育環境,營造國學教育氛圍,對有效的推進國學經典融入初中語文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充分利用校園廣播,營造國學經典學習氛圍

校園廣播利用晨讀、大課間、午休等時段播放一些國學經典中的名篇名段、通俗易懂的古詩詞及其鑒賞、名家朗誦音頻,甚至是以經典詩文為歌詞(如《水調歌頭》)的流行歌曲等等。通過廣播這一有聲語言,刺激學生的聽覺,引起學生的關注,引領學生走進國學經典。也讓學生的課間時段分分鐘浸潤在濃厚的國學經典氛圍之中。

3.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搭建國學經典活動平臺

與傳統節日相結合,走進傳統文化。讓學生積極參加“我們的節日”這一實踐活動,抓住“春節、端午節、仲秋節、重陽節、清明節”等傳統節日,開展走向生活、走進民間系列活動。讓學生通過親身實踐,了解我國傳統節日的來歷及風俗習慣,積累有關節日的經典詩文。這些實踐活動,幫助學生更加直觀形象地走進經典。

三、經典誦讀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引用的方法

詩詞佳作雖句句是精華,但是如何恰當的運用才能是其能量最大程度的發揮,以真正利于中學政治課的講授和學習還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以古詩文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常言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詩詞佳作等語句精煉,寓意深刻,鏗鏘有力,富有感召力,耐人尋味,學生也樂于接受。在導入新課時運用詩詞佳作,能啟迪學生思維,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從而引導學生進入最佳學習狀態。例如,在講“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這一課時,在講《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這一課時,用“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的故事導入,引發學生討論,得出結論,我們看問題不應一成不變,而應該學會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在講《永恒的中華名族精神》這一課時以艾青的詩《我愛這土地》的朗誦視頻導入,學生很快沉浸在詩歌營造的愛國氛圍中,為教師講好這堂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也為學生學好這節課內容開了好頭。

2.用古詩文講解,化抽象為具體

思想政治課的基本觀點、基本原理都是以高度概括的語言形式表現出來的,一般都比較抽象,學生也比較難懂,而詩詞佳作則比較生動形象,也比較容易理解。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我們能選擇恰當的詩詞佳作幫助學生全面、準確的理解基本觀點、基本原理,則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講規律的相關知識時引用“鴻雁出塞北,乃在無人鄉。舉翅萬里余,行止自成行。冬節食南稻,春日復北翔”;講“事物的變化發展始于量變,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時引人荀子《勸學》“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講“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時引人陸游《冬夜讀書示子半》“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講“按客觀規律辦事”時引人朱熹《觀書有感》“昨夜江邊春水生,蒙沖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講“矛盾”時,引人南北朝詩人王籍“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講“矛盾的普遍性”時引人蘇東坡“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講“運動與靜止”時引入毛澤東詩“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等等。這樣抽象而深奧的基本觀點和原理通過詩文的點化,極大地方便了學生的理解與掌握。例如在教學“辯證唯物主義矛盾觀”時,首先引人“心病還須心藥醫,解鈴還須系鈴人”,然后提問學生詩句的意思,最后它所包含的哲學道理,這樣學生知識記憶會更加深刻,因為學過這首詩,理解也更加容易。

3.以古詩文結尾,富有深意

上好一堂課,除了導入新穎,重難點明確,還要有一讓學生回味無窮的好結尾。如果在課堂的結尾恰當的引用一些詩詞,往往可以起到知識遷移的作用。為下一堂課埋下伏筆,起到承上啟下,前后呼應的作用。如講“事物的運動變化”這節內容時,我引導學生分析孟浩然的詩句“草木本無意,榮枯自有時?!彼N含的哲理包括什么呢?草木有榮又有枯,可以看到事物是運動變化的,那么“自有時”又如何解釋呢?這樣的結尾既生動的概括了本課的內容—事物是運動變化的,又巧妙地暗示了新課的內容—運動是有規律的。從而讓學生對下節課有了期盼,也讓學生理解知識內部之間的聯系。

經典古詩詞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瑰寶,是對中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良好素材,是推行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在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具有很強的重要性。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幾多先哲圣明,文人騷客,他們對社會與人生的探討和實踐,給我們留下了燦若星辰的壯麗詩篇,為我們教學提供了取之不竭的豐富精神寶藏,只要我們在實際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巧妙運用,定能夠讓我們的課堂充滿生機。endprint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