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網絡角度談

2018-01-23 23:46鄭柔澄
未來英才 2017年24期
關鍵詞:新媒體

鄭柔澄

摘要: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網絡的普及,以及新媒體技術的快速興起,網絡已經深入大學校園,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表達自我和進行社交的重要方式。然而,由于大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以及學校、社會對于網絡道德引導和法制教育的脫節,大學生非常容易受到網絡暴力、網絡詐騙、網絡謠言等不良思想和行為的侵害,或非正當使用網絡。鑒于此,當代大學生網絡素養亟待提升。本文從社會事件入手,分析了大學生網絡素養現狀和成因,并依此提出了高校網絡素養提升工作的創新性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網絡素養提升;網絡教育創新;新媒體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互聯網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它作為一種新的傳播媒介,正在以勢不可擋的速度延伸和擴張。近幾年,微博、微信等社交網絡和新媒體的興起,使信息的傳播變得更為迅速、形象,使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發生了深刻的變革。當今高校是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場所,大學生也成為了高校中使用網絡的主要力量。無論是課內學習、課外技能掌握還是人際社交等,網絡已經滲透進當代大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其發展的速度遠遠超過了大學生理解并學會正確應用新媒體的速度?;蛘哒f,沒有相應的教育、課程去規范大學生的網絡行為,大部分大學生對于新媒體的使用還僅限出于個人意愿去于接收和傳遞信息,對于網絡上的如微博、微信朋友圈的信息并不會去獨立思考和核實,甚至會使用人肉搜索、網絡暴力等。教育部公布的2016年工作要點中提出,要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這就說明教育工作不僅不能脫離網絡和新媒體,反而要更加充分地使其發揮能效。如何在信息化的前提下,貫徹落實《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中“壯大思想輿論”和“把高校建設成為精神文明建設示范區和輻射源”的要求,提升大學生的網絡素養,保證其身心健康和成長成才,也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應該思考的問題。

一、大學生網絡素養現狀

1、使用自主性較強。大學生群體大部分為18-25歲的青年,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較強,因此他們對于新興網絡媒體的上手速度相對而言更快。同時,在校大學生的自由時間較多,自我意識正在崛起,他們迫切地需要獲取大量信息填充空余時間和豐富自身,無論是課內知識、課外技能,還是娛樂信息,都是他們關注的對象。最后,大學生的集體生活和社交需求使得其通過各種方法融入主流,參與到各種線上的社交活動或情感交流中[1]。所以,大學生在新媒體的使用中是有較強的自主性的,他們或多或少、或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參與著新媒體的建設和推動著其發展。

2、使用方式多樣化。新媒體的使用,既可以通過電腦客戶端實現,又可以通過各種便攜式的可接入網絡的設備實現,如各類手機APP。這就意味著,大學生在大部分時間和地點都可以無障礙地參與信息的接收和發送,無論是課堂上或是宿舍里,他們時刻都能接觸到最新鮮的資訊。而且,新媒體的形式更是豐富多彩,并且還在不斷開發拓展中。幾乎每個大學生都有自己至少一個社交平臺的賬號,如QQ、微信、微博、人人網等,并維持著不同程度的活躍度。一個正常大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需要從學校的網站獲取各類通知和信息,關注學科的動向和學習資料的獲??;也需要通過某些線上社交平臺與其他人保持一定聯系。單是這兩方面,又可演化出各種各樣的形式,如:學校各類選課系統、獎助勤貸系統、志愿者服務系統等,以及QQ空間、朋友圈、微信公眾平臺等。多種多樣的新媒體使用方式或主動地推送各類信息,或被動地接受用戶的瀏覽操作。

3、網絡社會中獨立性增強。很多大學生在進入高校前大部分時間在接受集體化的“模塊式”教育,個性并未得到充分的施展。進入大學以后,隨著個人意識的覺醒和個體差異,大學生的個性發展有了更大的空間和更強的訴求。而在網絡世界中,每個人都是一個虛擬的個體,可以在更廣闊的空間中發展自己的個性,無需被應試教育的統一標準來衡量和約束,也無需調整自己配合集體的步調。這一點滿足了大學生施展個性的訴求,因此他們在網絡社會中具有更獨立的人格,具有個性化的特點。

4、道德責任感弱化。在現實生活中,大學生受到法律法規、校規校紀的約束,同時處在師生道德輿論的監督之中,犯錯的代價是很大的。因此,違規違紀以身試法的學生只占非常小的比例,絕大多數學生都能遵守道德法律規范,從而學校能夠正常順利地運轉。然而,在網絡的虛擬空間中,我們無法知道一個ID背后使用者的真實身份,也就無法去靠輿論去約束他的行為。正是由于這種監督的缺失,很多人在網上變成了“鍵盤俠”、“噴子”等,喪失了道德和責任的底線,肆無忌憚地發表負面言論,或是出于個人利益造謠傳謠,影響社會穩定。由此造成的網絡失范行為包括:瀏覽不法網站,侵犯他人隱私,違反商務交易道德,造謠、煽動和不實報道,黑客技術犯罪,學術不端行為等。

5、自制力不強。大學生脫離了嚴格規律的中學生活,在大學中相對自由。而網絡上的信息異常豐富,社交形式五花八門,娛樂資源多種多樣,無一不吸引著大學生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和財力,甚至沉浸其中不可自拔。有的學生甚至在考試中通過手機聯系考場外人員獲取答案進行作弊,以至于學校不得不通過各種方式屏蔽網絡信號。在各種各樣的宣傳中,也有“不做低頭族”等標語,來提醒大學生不要沉溺于手機和網絡,影響現實生活[2]。

6、信息辨別能力不足,缺乏防范意識?!洞髮W生網絡道德現狀原因及對策研究》(衛靖)一文中的調查研究顯示,對于“你認為網絡新聞是對現實生活中真實事件的反映和報道嗎”,10.42%的大學生選擇“是”,79.17%的大學生選擇“部分是、部分不是”,9.9%的學生選擇“不是”,0.52%的大學生選擇“不確定”;有80.21%的大學生對互聯網上發布的信息采取半信半疑的態度,3.13%的大學生完全不信,12.5%選擇完全相信,1.7%選擇“不清楚”;同時,對于網絡上發布的擾亂社會秩序的虛假信息,有55.21%的大學生表示多數情況下可以辨別出來,32.29%的大學生表示少數情況下可以辨別出來,只有12.5%的大學生表示一般情況下辨別不出來;而對于網絡上發布的帶有政治目的的錯誤信息,48.44%的大學生多數情況下可以辨別出來,34.38%的大學生表示少數情況下可以辨別出來,只有17.19%的學生表示一般情況下辨別不出來。從該項調查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學生對于網絡信息的真實性是保持著較為謹慎客觀的態度的,對于虛假信息也有一定的辨別能力和防范意識。然而,雖然只有較低比率的學生表示完全相信網絡上的新聞和無法辨別出虛假信息,但根據教育部2015年11月公布的最新數據,我國各種形式高等教育的在學總規模達到3559萬人,普通本科加高職(??疲┰谛I?547.7萬人,乘以該比率后是非常龐大的人群規模。所以,提高大學生的信息辨別能力,增強其防范意識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endprint

二、成因及對策分析

1、根據大學生身心發展特點,提供展示平臺。大學生處于身心成長的重要階段,具有較強的求知欲和表達欲,而網絡這個開放、豐富多彩的空間給他們提供了廣闊的舞臺。但由于自制力不足、社會經驗較少,部分學生會難以抵制網絡上的不良信息和虛假內容,造成沉迷黃色網站、上當受騙等后果。大學同樣具有開放的特點,同時更具有文化性和活力[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據此增強校園活動的多樣性和文化性,兼容并包,積極健康,為具有不同個性的學生提供各方面展示和交流的平臺,滿足學生的表現欲,引導他們正確的興趣取向。

2、加強道德與法律教育,樹立正確價值觀念。大部分大學生入校前接受了大量的、優質的文化課教育,有良好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但是我國中學的道德法律教育往往受到輕視,與社會脫節。因此大學生的法律和道德意識較為淡薄。不良的網絡風氣也影響著大學生:幾乎每過一段時間就會有各種形式的人肉搜索、網絡暴力事件發生;甚至在事情未經核實前,僅由于一些毫無邏輯的假消息,就有無辜的人包括青少年遭遇大量網友的謾罵、騷擾等。一些別有用心的人,通過這種方式進行炒作,出現在公眾視野博取眼球。近幾年,隨著大眾信息安全意識的提升,個人信息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也在不斷健全。但由于網絡上頭緒紛繁復雜,追查難度較大,“法不責眾”也成為了一部分人肆無忌憚、造謠生事的借口。在網絡傷害事件中,施暴者和受害者都可能是大學生,所以增強大學生的網絡道德和素養是他們健康成長的重要保障。因此,高校應填補網絡教育滯后、空白的漏洞,杜絕內容枯燥的說教和形式主義,幫助大學生樹立良好的道德法律觀念。首先,在道德教育上,培養大學生“君子慎獨”的精神,在缺乏群眾監督的情況下,也要保證行為正派;在法律教育上,要明確相關的法律法規,完善校規校紀,推動網絡實名制,對不遵守網絡法規的學生要進行批評處罰,形成文明健康的校園網絡風氣[4]。

3、線上教育及時跟進,創新使用新媒體技術。抵制網絡帶來的負能量、凈化學生的網絡空間,要求我們爭奪網絡上的教育陣地。隨著新媒體的發展,高校的各個組織也形成了多種多樣的“官媒”,除了較為傳統的網站,還有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QQ等宣傳平臺,及時發布相關訊息。首先,不同部門和職能的宣傳平臺應各司其職、各盡其能,盡量減少功能的交叉,避免學生接收到的信息過于重復而琳瑯滿目,耗費過多時間和精力。第二,一線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員應有自己的網絡宣傳平臺,無論是何風格,應盡量貼近學生實際、富有教育意義,避免個人色彩過于濃厚的內容和私人生活內容的推送。第三,增強宣傳方式的趣味性、互動性、實用性和時代感,注重用戶體驗,增強用戶忠實性。如福建師范大學團委的官方新浪微博,勇于嘗試時下流行網絡用語,用大學生們喜聞樂見的形式和活潑有愛的風格引領青年學生的思想,并征集了以陽光和向日葵為原型設計的“小葵”網絡卡通形象,深入到大學生中間,傳遞美好的寓意和希望,并以“新媒體在哪里,小葵就在哪里”明確它的功能和身份。再如山東大學的“i山大”微信公眾號,設置了大量的服務學生的實用性功能(迎新專題、招聘信息、校園卡轉賬充值、校車查詢、四六級成績查詢、考試安排、績點計算、自習室查詢、圖書館預約、活動搶票、表白墻、吐槽等),因此綁定了大量的、忠實的在校學生用戶,能進行更為有效的宣傳教育,引領正面的輿論導向。第四,課堂與網絡“化敵為友”。網絡內容的豐富多彩非常吸引大學生的注意力。部分大學生對網絡的依賴不分場合,課堂上也無法放下手機,嚴重影響聽課效率和正常的教學秩序,因此很多課堂視網絡為洪水猛獸。隨著相關軟件的不斷開發,新媒體也逐漸被應用到了課堂上,從授課教師自己發明的微信點名、搶紅包,到專業教輔軟件和APP的開發應用,網絡與課堂正在創新性地形成友好、和諧的關系[5]。

4、樹立良好典型,傳播網絡正能量。大力發展積極健康、體現時代精神的網絡文化,不僅是滿足大學生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要求,也是高校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清朗網絡空間的現實需要。由于網絡上“裂變式”的傳播方式和大學生的獵奇心理,很多反動、虛假、黑暗的信息傳播速度極快,大學生圍觀、轉發數量也很龐大。然而很多謠言被辟謠的新聞的轉發數量卻還遠遠不及該謠言本身的轉發數量,造成了網絡空間的污濁,給大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帶來了沖擊,嚴重影響他們正確觀念的形成和身心健康[6]。針對此,高校一方面應積極回應各類謠言,以真實的姿態和誠懇的態度在網絡平臺發聲,與學生互動交流;另一方面應樹立良好的典型,傳播弘揚網絡正能量,客觀、深入淺出地評論政治時事和生活熱點。如南京航天航空大學的徐川,以一篇《我為什么加入中國共產黨》紅遍網絡。他的文章相繼被人民日報、團中央等官方微博轉發,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進入了很多高?!皟蓪W一做”的黨課課堂。他利用人人都能發聲的網絡自媒體時代,用大學生喜歡和接受的方式與他們對話,給學生解惑,陪學生成長,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春風化雨般溫和、自然。他積極推動大學生網絡辨別能力的提升,倡導獨立思考不盲從,擊破網絡謠言,成為“網紅”中的一股清流,被樹立為典型。高校應在大學生網絡教育的過程中發現更多的正面形象,推廣和支持更多的用故事、用段子來講道理的網絡教育專家。

參考文獻

[1] 錢飛燕.大學生不良網絡行為習慣研究[D].西安科技大學,2013.

[2] 衛靖.大學生網絡道德現狀、原因及對策研究[D].中北大學,2014.

[3] 徐川.答學生問:我為什么加入中國共產黨[J].共產黨員(河北),2016,(20):41.

[4] 肖立新,陳新亮,張曉星.大學生網絡素養現狀及其培育途徑[J].教育與職業,2014,(03):177-179.

[5] 曾琤.“90后”大學生網絡素養現狀及提升對策[J].新聞世界,2016,(01):77-79.

[6] 杜晶波,孫作青,吳奪.大學生網絡素養現狀及教育對策[J].沈陽建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2):197-202.endprint

猜你喜歡
新媒體
融媒體時代提升電視新聞傳播的輿論影響力
新形勢下精品圖書的內容策劃與藝術設計創新
報紙副刊的傳播意義與運營策略研究
真我與偶像:新媒體語境下的明星與粉絲
新媒體語境下新華網國際傳播問題與對策分析
政府危機公關中的新媒體傳播機制透析
新媒體背景下黨報的轉型探析
對農廣播節目的媒體融合之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