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堂因生成而精彩

2018-01-23 08:18楊光燕
當代教育 2018年4期
關鍵詞:周長預設測量

楊光燕

《新課程標準》追求的數學課堂是動態生成的和開放的、互動的、真實的、多維的,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文本的多元的對話,是充滿生命活力、充滿智慧與挑戰的課堂。因此,“多向互動、動態生成”是新課程課堂教學的主要特征,課堂往往因生成而精彩。在動態生成的教學環節中,學生有較大的思考空間,思維有一定的長度和跨度,他們積極調動富有個性色彩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等參與到課堂活動中,與同學、與老師進行思與思的碰撞、心與心的交流、情與情的交融,使潛在的能量得以充分釋放,個性得以充分張揚。然而,在實踐探索中,有的老師認為生成難以駕馭,是“一種普通老師難以企及的很高的教學境界”,是“一種可遇而不可求的偶然精彩”。生成真的是一種偶然精彩嗎?我認為,如果做到了以下三點,使生成成為有效生成,那么精彩必定使偶然成為必然。

一、精心預設,打好生成基礎

預設是課堂生成的基礎,課堂生成是預設的升華,沒有預設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低效的,甚至是無價值的。只要有開放性的預設,相信每一節課都可能有智慧與激情的生成,課堂也因課程資源的不斷生成而更富靈動。

在“圓的周長”一課的教學中,老師先請學生動手測量圓形實物或圖形的周長。師:說說你們是怎樣測量這些圓的周長的?生:我測量的是元硬幣的周長,我先用繩子沿著硬幣的周長繞一圈,然后量出繩子的長,就是硬幣的周長。生:我測量的是象棋子的周長,我是將象棋子在直尺上滾動一周,就知道了它的周長。生:我測量的是圓紙片的周長,我先將這個圓對折,然后用繩子測量出四分之一圓周的長度,乘以4就是圓的周長。(生的回答得到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這時,還有一個畫在紙上的圓沒有反饋,而下面高舉的小手已經很稀疏了。師:要知道這個畫在紙上的圓的周長,還能用剛才的辦法嗎?生:“行的!行的!”邊說還邊跑到了投影儀前,用繩子仔細地沿著圓周繞了一圈。師:同學們,你們覺得這樣做方便嗎?(生齊答:不方便?。?/p>

這時,剛才回答“行的”學生又把手舉了起來:“老師,我還有辦法”。話還沒說完,就徑直走到投影儀前,在那個畫在紙上的圓上用直尺畫了一條直徑:“老師,我只要量出這個圓的直徑,再乘以3.14就可以了”。師:是什么意思?生:3.14就是圓周率。師夸張的問道:圓周率是什么東西?(生大笑)生:我從書上看到祖沖之發現圓的周長大約是它直徑的3.14倍。這時,又有一位學生站起來補充道:我還知道這個圓周率在3.1415926與3.1415927之間。(教室里響起聽課教師熱烈的掌聲)師:這兩位同學真厲害,知道的這么多。他們認為“圓的周長大約是直徑的3.14倍”,這個結論可靠嗎?你們驗證過嗎?那么,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想辦法驗證“猜想”吧。這個教學片段中教師正是考慮到學生測量圓的周長策略的多種可能,對教學進行了多維預設,為教學活動的展開設計了多種“通道”,為教學實施方案的動態生成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當個別學生說出了圓的周長的計算公式時,教師沒有以個別學生的體驗代替每個學生的體驗,也沒有置之不理,而是靈活地在“探究方法”和“驗證猜想”這兩種預設中選擇了“驗證猜想”,既照顧到學生的差異,保護“先知先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不失去原有的探究空間,從而使教學繼續沿著學生的思維軌道順利向前延伸。

二、動態生成,關注“多向互動”

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學的過程是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學生與學生的互動,教師可以成為學生式的教師,學生可以變成教師式的學生?;?,對學生來說意味著主體性的體現,個性化的發展與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意味著與學生真心交流,彼此溝通,分享快樂,共同成長。我們應以數學課堂教學的“互動”為契機,實施多向“互動”策略,提高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培養學生思維的主動性與創造性。

教學片段:“萬以內數的讀法”

師;今天老師又帶來幾個更大一些的數,你們會讀嗎?(出示寫在卡片上的各類:567,8312,704,9005,600,7000)

生:(自主讀數,小組討論)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些數,你能根據這些數的特點把它們分類嗎?

生1:我是這樣分的,左邊三個數是百位數,右邊三個數是千位數。

生2:我認為應該叫“三位數”而不是“百位數”,應該是“四位數”而不是叫“千位數”。

師:說的有道理。三位數就是最高位是百位的數,四位數就是最高位是千位的數。

生3:還可以這樣分。(邊說邊上前把黑板上的數重新分成兩堆:567,8312;704,9005,600,7000)左邊兩個數的數字都沒有0,右邊的都有0。

生4:我把它們分成了三類。(到前面擺成三堆:567,8312;600,7000;704,9005)

師:大家能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類,非常好。那么,你覺得哪一類數容易讀一些?哪一類數比較難讀?

生5:我覺得600和7000這兩個數最好讀,只要看6 在百位上就讀“六百”,7在千位上就讀“七千”。

生6:我覺得最難讀的是8312,要讀成“八千三百一十二”,要讀很長時間(同學們都笑了起來,老師也笑了)。

教師在生動的情境和鮮活的課堂資源中,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使課堂實施由“執行教案”逐步走向“互動生成”,課堂真正成為了孕育發展人才的沃土,課堂也因此而精彩。

三、正確引領,捕捉“課堂資源”

在豐富而又千變萬化的課堂教學情境中,常會有許多預料不到的現象產生。面對這些生成性的課堂教學資源,如何及時捕捉,讓它成為教育教學的契機,這需要教師一雙敏銳的眼睛,并隨時進行有效引導。

教學片段:“認識立體圖形”

課在進行著,我要求學生把帶來的各種物體(立體圖形)進行分類,一個孩子把正方體、長方體放在桌子上,卻緊緊地抓住幾個球,不敢放下。從他的表情中我明白了:他是想放又不敢放呀。于是,我改變了預設。

師:你怎么不把球放下呢?

生(羞羞答答地):球會跑的。

師(輕輕地追問):它是怎么跑的?

生(自告奮勇地上臺表演):滾著亂跑的。

師:真棒:還有哪個圖形會滾著跑的?

生:圓柱。但它不會亂跑比較聽話地跑。(前后或左右跑)

師:車輪是什么形狀的?(圓柱)為什么不做成球體?學生開懷大笑,暢所欲言。

課前,我還在為如何引導學生認識立體圖形的特點而一籌莫展。課堂上,見到學生“抓球不敢放下”,我頓時感到:這不就是課堂活生生的素材嗎?學生都有“想放又不敢放”的同感,而“是怎么跑的”完全是學生一種自主行為,通過課堂中生成的亮點資源的捕捉,巧妙地挖掘其中的積極因素,引導學生自我探索、親身體驗。

課堂生成的具體狀況千變萬化,無法一一例舉,總之,面對紛至沓來的生成信息,教師要靈活進行篩選點化,或激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或拓寬教學內容,或對問題引深追問,做生成信息的剪裁者,做有效生成的催發者,使課堂走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不斷創生出精彩。

精彩課堂,源于有效生成。有效生成源于教師的精心預設和智慧調控。精彩的生成使課堂教學變得具體、豐富而充實,使課堂教學充滿著變化和靈動,充滿著詩意和創造,充滿著人性的光輝,讓我們不斷探索,生成、實現、享受無盡的數學課堂的精彩。

猜你喜歡
周長預設測量
認識周長(部級優課)
周長面積變變變
一課三磨:淺談化學課堂教學中的預設與生成
論德語網絡新聞標題中的預設觸發語
二十四節氣簡易測量
一道中考試題解答的預設與生成
日出日落的觀察與測量
你所不知道的測量秘密
測量
淺析預設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