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醫大師徐經世從“伏邪”論治內傷發熱的經驗探析

2018-01-24 06:20
中國民族民間醫藥 2018年16期
關鍵詞:徐老伏邪鱉甲

1.安徽中醫藥大學, 安徽 合肥 230038;2.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安徽 合肥 230031; 3.安徽中醫藥大學國醫堂門診部,安徽 合肥 230061

徐經世教授系第二屆國醫大師,全國第二至六批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執醫數十載,擅長診治中醫疑難雜病,療效顯著,理論上多有創新闡發,名譽杏林。導師張進軍副主任醫師系徐老第六代學術經驗繼承弟子,故筆者有幸跟導師隨徐老侍診學習,較為系統記錄徐老對內傷發熱診治過程,將先生診治內傷發熱經驗淺述如下。

傳統理論認為內傷發熱是指以內傷為病因,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陰陽失衡為基本病機,以發熱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證。一般起病緩慢,病程較長,熱勢或輕或重[1]。但臨床所見發熱,除以上特點外,還有病情反復,移時而發的頗為常見,如西醫病因為潛伏性的感染性疾病(結核病、慢性肝炎、艾滋病等)、月經期發熱、腫瘤發熱、不明原因發熱等。故而徐老認為內傷發熱病因雖由內熱而起,但又不局限于七情飲食勞倦,臨床可分虛實兩個方面,虛為功能紊亂,實則為隱疾內伏,這里的“隱疾”即為“伏邪”,“伏”就是隱匿、潛伏;“邪”是指隨著氣候變異所產生并有一定毒性的致病因素,這種毒素內存于中,一觸即發[2-3]。故徐老提出從“伏邪”理論論治內傷發熱,見解獨到。

1 “伏邪致熱”理論溯源

伏邪致熱是中醫傳統熱病理論的組成部分,其萌芽于《內經》時期,發展于宋元,鼎盛于明清時期,一直是熱病病因學說的主導理論[4-5]?!端貑枴ど鷼馔ㄌ煺摗吩唬骸岸瑐诤?,春必病溫?!边@是伏邪學說的起源。漢代張仲景首次明確提出“伏氣學說”,其著作《傷寒論·平脈法》中說:“伏氣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內,欲有伏氣。假令舊有伏氣,當須脈之?!?宋代朱肱《傷寒類證活人書》:“伏寒化溫而發病,實必感受時令之氣?!敝赋鲋委熗飧胁№毟鶕唧w情況靈活加入寒涼清熱等藥。到元代劉完素倡導“火熱論”,以寒涼清熱法為主治療,在伏氣致病的治法上正式突破了長期治療外感熱病“法不離傷寒,方必宗仲景”的局限。至明清時期,伏氣溫病發展到鼎盛,明末吳又可在《瘟疫論》下卷云:“凡邪所客,有行邪,有伏邪……”,創造性地提出了伏邪概念。到葉天士、吳鞠通為代表的溫病學家則提出“衛氣營血辨證”和“三焦辨證”,為伏氣溫病辨治的內容注入新的血液?!胺爸聼帷崩碚摻洑v了千年歷代醫家的不斷完善和發展,為現代應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 徐老對“伏邪致熱”的病因病機論述

有感于內傷發熱病情反復,移時而發的特點,徐老根據多年臨證經驗,對伏邪理論進行了創新性的發揮應用。徐老認為伏邪致熱,與少陽經密切相關,因少陽為半表半里之經,為內外交界之地,它既是外邪入里的必經之地,又是體內邪氣排出體外的必經通路,故六淫之邪入侵或是正氣抗內生之邪外出之時,而致發熱。其病因病機有三個方面:

2.1 熱毒內伏,邪及少陽 徐老根據疾病不同,熱毒或為某些疾病(結核、病毒等)的潛伏期、前驅期;或為臨床上抗生素的廣泛應用,未能使表邪及時宣散,以致邪氣內伏于里。一遇正氣虛弱(亞健康狀態或易感體質),熱毒向外傳變,邪及少陽,樞機不利,少陽膽腑郁熱而發生高熱不斷。

2.2 郁熱內伏,邪及少陽 當今社會,多數人處于高壓力狀態,苦于所求與所得的差距,多致人憂郁,故徐老提出內科雜病致因在“郁”,為功能性病變,氣郁化熱,內伏于里,一遇誘發,則邪及少陽,少陽樞機不利,肝膽疏泄失司而發熱見癥。如臨床所見經期發熱病人,即是素懷抑郁,郁熱潛伏于內,平時不作,一遇經期,正氣不充,則易遇感誘發。

2.3 余邪內伏,邪伏陰分 《黃帝內經》云:“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闭龤獾膹娙鯖Q定了邪氣能否侵入、能否伏留。徐老認為臨床所見腫瘤發熱病人,正是瘤損日久,正氣日漸虛弱,氣陰兩傷,余邪伏于陰分,呈本虛標實之勢,一遇有新感引動,無力抗邪,而見發熱。

3 徐老從“伏邪”論治發熱的常用治法

伏邪致熱的病機以熱毒、郁熱、積損內伏,或邪伏少陽、樞機不利,或邪伏陰分、陰虛發熱,終致氣血陰陽失衡而發熱。因此,治療上徐老運用“轉樞少陽”、“益氣養陰”、“清熱解毒”等治法,取得良好療效。

3.1 轉樞少陽 少陽為樞,邪正交爭之地,故徐老善用小柴胡湯轉樞少陽,認為本方為退熱之圣劑。但在溫病學派之后,此方的應用有一定的爭議,主要認為其有“柴胡劫肝陰”之弊。徐老在臨床應用中并不拘泥于寒溫派系之爭,倡導六經辨證與衛氣營血辨證相結合,臨床巧用小柴胡湯,可收升降協調、疏利三焦、調達上下、宣通內外、和暢氣機之功。臨床運用中不可完全原方套用,須根據病機病位的不同加減化裁。如熱毒內伏,邪及少陽之證多配伍白虎湯、犀角地黃湯;郁熱內伏者,多配伍逍遙散或一貫煎;若邪伏陰分,陰虛發熱之證多配伍青蒿鱉甲湯、生脈飲或竹葉石膏湯。徐老在臨床實踐中以創造性的思維,對古方根據病癥特點加減化裁甚至重新組合,或是用其法而不用其藥,臨床實踐每多出奇效。

3.2 益氣養陰 伏邪化熱,最易傷津耗氣,氣陰兩傷津液不足時致少陽不和,營陰郁熱無法外透,而致低熱反復。因此徐老認為顧護陰液,扶正達邪也是治療伏邪的原則。方劑常選用生脈飲、竹葉石膏湯,藥用太子參、北沙參、杭麥冬等養陰增液的中藥,以期陰液恢復,從而有利于透邪外達。

3.3 清熱解毒 臨床上見熱毒內蘊、入于營陰,僅用轉樞少陽、益氣養陰之法,往往熱勢難退,故徐老予以清熱解毒之法,常用羚羊角、水牛角、人中黃,甚至安宮牛黃丸等藥。如治療一肺部感染病人,多種抗生素聯用熱勢仍未退,徐老視患者有動風之虞,考之其為熱毒內伏引動肝風,予以羚羊角粉兩包,兩日熱退。又如一腫瘤患者發熱,以和解少陽、益氣養陰之法發熱未退,考之為熱毒內蘊,予用水牛角、人中黃加強清熱解毒之力,藥后熱勢即退。再如一不明原因長期低熱病人,診脈滑數,舌苔厚膩,質偏深紅。此為濕熱蘊久產生內毒,一般藥物難以奏效,因單純化濕有傷于陰,而偏于滋陰又有礙濕化,徐老借取安宮牛黃丸之功,既清熱解毒,又芳香化濁,僅服2丸即舌苔消退,熱解病除。故本方雖為高熱入營所設,但也可用于濕毒內伏而生低熱,為一方多效之明證。

4 驗案舉例

4.1 情志內傷,少陽郁熱案 冉某,女,31歲,合肥人,2013年1月17日來診:年過三旬,素懷抑郁,反復經前發熱3年余,發熱前畏寒(體溫最高38℃),手足發涼,汗出熱退,經來腹痛,經血量少,兼夾血塊,月事周期尚正常,便秘溲黃,納食尚可,睡眠不穩,舌紅,苔薄,脈細弦。診斷為:內傷發熱,證屬少陽不和、沖任失調,擬予小柴胡湯合逍遙散加減為治。處方:太子參25 g,春柴胡10 g,黃芩10 g,淮小麥50 g,杭白芍30 g,制香附20 g,合歡皮30 g,延胡索15 g,桂枝6 g,杏桃仁各10 g,貫眾15 g,甘草5 g。20劑,水煎服,日1劑,至下次月經來時停藥觀察。

二診:2013年2月15日服上藥后,痛經緩解,仍有經前發熱畏寒,手足發涼,汗出熱退,眠差口干,納食可,二便調,舌紅,苔薄,脈細弦。此乃少陽不和,氣陰兩傷,擬予生脈飲合小柴胡湯加減,處方:太子參25 g,杭麥冬12 g,五味子10 g,春柴胡10 g,黃芩10 g,遠志10 g,酸棗仁30 g,杭白芍30 g,桂枝6 g,嫩青蒿15 g,甘草5 g。20劑,水煎服,日1劑。

三診:2013年3月18日服上藥后,熱度白天顯減,夜間仍熱,汗出熱退,睡眠欠佳,晨起口干甚,余皆好轉,舌紅,苔薄,脈細弦。此乃熱邪伏于陰分,氣陰兩傷,少陽不和之證,擬予生脈飲、小柴胡湯合青蒿鱉甲湯加減為治,處方:太子參25 g,杭麥冬15 g,五味子10 g,春柴胡10 g,黃芩10 g,醋鱉甲15 g,嫩青蒿15 g,杭白芍20 g,酸棗仁30 g,合歡皮20 g,煨葛根25 g,甘草5 g。20劑,水煎服,日1劑。藥進20劑,身熱已退,諸癥亦減,囑停藥觀察。

按語:本案發熱多年而有規律,與經期相關,癥見寒熱往來,汗出溲黃,是為邪伏少陽,樞機不利,營衛不和之象,又伴見經水失調之證,故擬小柴胡湯、逍遙散、桂枝加芍藥湯合而用之,以圖和解少陽,調和營衛,調理沖任。二診之時,經水已調,然發熱未退,陰液已傷,故當顧護陰液,扶正祛邪為治,擬生脈飲合小柴胡湯加減。三診時,熱度顯減,惟夜間發熱盜汗,乃余邪未盡,深入陰分,故取吳鞠通青蒿鱉甲湯之意,以鱉甲引諸藥直入陰分,咸寒滋陰,以退虛熱,青蒿芳香透熱,引邪外出。久病伏熱,三診而解,小柴胡湯貫穿始終,概因小柴胡湯乃退熱之圣劑,但最后能夠取效,妙在配伍。

4.2 瘤后氣陰兩傷,邪伏于內發熱案 孟某,男,70歲,2015年6月23日初診患者反復無明顯誘因下低熱,體溫37.2~38℃,今年5月初在上海肝膽醫院查彩超及CT示肝臟占(7.7 cm×6.6 cm),診斷為“肝癌”,未行手術及放化療,而來求診??滔拢何绾蟮蜔?,形體消瘦,納食不香,厭油膩,惡心便溏,眠差口干,舌紅,苔薄,脈弦。診斷為:內傷發熱,證屬氣陰兩傷、肝郁瘀結,予以益氣養陰,調和肝脾為先策。處方:北沙參20 g,石斛15 g,杭白芍30 g,杭麥冬12 g,嫩青蒿15 g,醋鱉甲30 g,綠梅花20 g,蛇舌草15 g,竹茹10 g,酸棗仁25 g,水牛角3 g,谷芽25 g。10劑,水煎服,日1劑。

二診:2015年7月6日病史同前,仍午后低熱,多在37.4度,入夜無汗熱退,納食不香,疲倦乏力,晨起刷牙惡心,睡眠改善,大便調和,舌暗紅,苔薄膩,脈弦數。按其藥后轉歸,擬改用大補陰丸和二至丸、青蒿鱉甲湯、小柴胡湯化裁以清內熱。處方:炙龜板15 g,熟女貞15 g,旱蓮草15 g,醋鱉甲30 g,嫩青蒿15 g,北沙參20 g,石斛15 g,竹茹10 g,綠梅花20 g,柴胡10 g,黃芩10 g,甘草5 g。10劑,水煎服,日1劑。另:羚羊角顆粒1包,2次/日,開水沖下。

三診:2015年7月18日病史同前,服前藥后,熱勢已平,乏力明顯,食欲差,大便溏,日行一次,舌暗紅,苔薄膩,脈弦數。經診數次,癥情有減,今按其體征,擬方繼以調節。處方:北沙參20 g,熟女貞15 g,旱蓮草15 g,柴胡10 g,炒黃芩10 g,嫩青蒿15 g,白薇10 g,石斛15 g,蛇舌草15 g,姜竹茹10 g,綠梅花20 g,醋鱉甲30 g,炒川連3 g,甘草5 g。10劑,水煎服,日1劑。

按語:本案為腫瘤患者,瘤后陰傷,脾胃受損,治當以“不斷扶正,適時攻邪”為要。首診患者反復發熱,伴見納差口干,眠差等癥,治從脾胃,益氣養陰清熱。二診熱勢未退,伴口苦咽干,考之乃肝腎陰虛,虛火上炎,治當培本清源,清上補下,改用大補陰丸、二至丸、青蒿鱉甲湯合小柴胡湯化裁。又因患者食少便溏,故僅擷取龜板一味,并酌加綠梅花、谷芽等醒脾和胃之品,以防滋膩礙胃。藥后取效,三診之時即棄用龜板,而以顧護脾胃,滋養化源為治??v觀醫案,轉折在于二診之時。一診滋陰清熱之法不效,故二診在加強滋陰的同時,酌加小柴胡湯,而后果然取效,考之此證雖無明顯寒熱往來之少陽證,但小柴胡湯具有升降協調,宣通內外之功能,只要配伍巧用,亦可收效,不必拘于少陽證發熱。

猜你喜歡
徐老伏邪鱉甲
李忱主任從“伏邪成瘀”論治DKD理論經驗*
尋找伏邪的蛛絲馬跡
《黃帝內經》伏邪理論探析
“紅雪繽紛”憶徐老
青蒿鱉甲顆粒一步制粒工藝的優化
鱉甲煎丸對大鼠肝星狀細胞中NF-κB信號通路的影響
鱉甲煎丸聯合西藥治療血熱型尋常型銀屑病的療效觀察
伏邪概念實質探析
自擬葛根鱉甲湯治療急慢性咽炎咽喉疼痛76例臨床觀察
徐光耀“四不”養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