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亭集序》里的“樂”“痛”“悲”

2018-01-24 01:42
中學生天地(C版) 2018年1期
關鍵詞:蘭亭集序雅集集會

學習《蘭亭集序》(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五),必然離不開分析作者王羲之的情感變化。文章共三段,情感變化軌跡很清晰:樂—痛—悲。但我們常常會流于“快樂”“痛苦”“悲傷”的泛泛之意,較難準確體會其情感所指。

● “樂”是暮春之樂

有人將文章第一段體現的“樂”概括為“清雅之樂”,因為“清流激湍”,“天朗氣清”,“群賢畢至”,“引以為流觴曲水”,“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確實,從這次集會的人員檔次、活動內容來看,肯定當得上“清雅”二字。

文人雅士的集會,一般來說,他們的快樂不會只是酒肉朋友的口腹之樂。就如《滕王閣序》中的集會,“賓主盡東南之美”,“勝友如云”,“高朋滿座”,“四美具,二難并”,自然也是“雅集”了。

但似乎還是少了一點“這一篇”的獨到之處,如果我們從全文內容來看,從“生命感悟”來看,會發現有幾個句子不應忽視:“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然后才緊接著說“信可樂也”。

“宇宙之大”“品類之盛”有什么“可樂”的?聯系寫作背景,會有更深入的體悟。那是一個生命凋零、人命危淺的時代,東晉雖然偏安南方,但與北方政權對立,時局動蕩,說它“朝不慮夕”可能也不為過。從作者寫于《蘭亭集序》后三年的《喪亂帖》中,可以感知時局之亂:祖墓一再被破壞,自己卻無法前去修復,無奈且悲憤。

羲之頓首:喪亂之極,先墓再離荼毒,追惟酷甚,號慕摧絕,痛貫心肝,痛當奈何奈何!雖即修復,未獲奔馳,哀毒益深,奈何奈何!臨紙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頓首頓首。

正因為如此,在作者眼里,“暮春之初”,天地萬物欣欣向榮,才是讓人精神愉悅、倍覺開心的事。有了這里“生命力旺盛”“生機勃勃的春天”的描述,后面之“痛”“悲”才更“前有呼應”,不會顯得突兀。

● “痛”乃死生大痛

“痛”是什么?作者在第二段末尾直接點明:“古人云:‘死生亦大矣?!M不痛哉!”

當然,這并非突然之語,文章在此之前已經較充分地交代了?!叭酥嗯c”,“一世”也不過 “俯仰” 之間;“欣于所遇”,“快然自足”,不過是“不知老之將至”耳;而“向之所欣”,又在“俯仰之間”,“已為陳跡”。更難以逃脫的是,“修短隨化,終期于盡”!

相比于其他魏晉名士,比如“竹林七賢”那種逃避現實生活的“清談”,王羲之似乎對人生更有真切的痛感。他的《從弟子帖》等雜帖可以從一個側面展示這種“死生大痛”:

十一月十八日羲之頓首頓首:從弟子夭沒,孫女不育,哀痛兼傷,不自勝,奈何奈何。

九月二十五日羲之頓首:便陟(zhì,登高)冬日,時速感嘆,兼哀傷切,不能自勝,奈何。

初月二日羲之頓首:忽然此年,感遠兼傷,情痛切心,奈何奈何。

● “悲”實千古同悲

魏晉時期,玄學興盛,清談成風,士族子弟及各級官吏浸淫于清談,不以政務為要。而王羲之卻認為“虛談廢務,浮文妨要”(《晉書·謝安傳》)。在他擔任會稽內史期間,勤政愛民,體恤百姓,面對繁重賦役,“每上疏爭之”(《晉書·王羲之傳》)。在連年大旱、民生困頓之際,他不等朝廷下令,果斷開倉賑災,救民于水火。他的積極用世便是熱愛生命、珍惜生命最好的證明。

也正是這種清醒的“直面現世”“直面生命”的態度,使作者“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從而沒有陷入虛無境界。這也使他在“死生大痛”之后,又能以超脫的眼光看待這次雅集,“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然后看見了“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的“一”,就是哲理意味上的“規律”。他超越時空,脫離一時一地之痛,而上升到“悲”“悲憫”,看到人類普遍的命運,“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已屬于“哀而不傷”“悲而不愴”的智慧境界。

宗白華在《美學散步》中所說的,仿佛正是為王羲之而言:“晉人向外發現了自然,向內發現了自己的深情?!钣谇檎?,不僅對宇宙人生體會到至深的無名的哀感,擴而充之,可以成為耶穌、釋迦的悲天憫人?!?/p>

王羲之不以文學著稱,而正是如此“深情”,使這篇序擁有了超越時空的藝術力量。

猜你喜歡
蘭亭集序雅集集會
爨體蘭亭集序(局部)
《清溪雅集》
人員最“雜”的集會——玉山雅集
不僅僅是“風雅”——西園雅集
戊戌海棠雅集
書畫名人匯
丁酉海棠雅集
《蘭亭集序》教學設計
ТРИ ШЕДЕВРа
The Prettiest Angel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