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城鎮化視角下鄉村社會治理轉型研究

2018-01-25 19:12
山西青年 2018年17期
關鍵詞:城鎮化農業農村

李 丹

(中共漯河市委黨校,河南 漯河 462000)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主義事業的快速推進,我國國民經濟水平不斷提高,新型城鎮化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目前我國發展的區域之間、城鄉之間仍然存在著很大的差異,發展不平衡、不均衡現象仍然存在。發展的不平衡容易激發社會矛盾,客觀上增大了鄉村社會治理的難度。在目前社會發展的新時期,要想做好鄉村社會治理,就必須要以新型城鎮化的視角來推動鄉村社會治理轉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推動鄉村社會治理工作再上新臺階。

一、新型城鎮化視角下鄉村社會治理轉型研究的必要性

(一)新型城鎮化開展的背景及政策解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取得良好發展,城市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文化素質也在日益提高,但作為一個發展中的人口大國,社會發展仍然面臨著很多困難,包括經濟發展不協調、城鄉差異過大、社會資源分配不均等問題,這意味著中國的社會轉型仍需要一個長期的階段性過程。而長期發展過程中如何維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其中鄉村經濟的發展決定著社會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水平。

2012年中央召開的經濟工作會議上,我國就提出“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戰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合理調節各類城市人口規模,提高中小城市對人口的吸引能力,始終節約用地,保護生態環境;城鎮化要發展,農村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也要發展,同步發展才能相得益彰,要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p>

與傳統城鎮化不同的是,新型城鎮化注重“以人為本”,切實保護農民利益,與農業現代化發展緊密相連。新型城鎮化不再是簡單的擴張城市規模和增加城市人口數量,而是強調在人居環境、社會保障、生活方式、產業支撐等方面實現由“鄉”到“城”的轉變,實現可持續發展和城鄉統籌,最終達到人的“無差別發展”。

(二)目前我國鄉村發展存在的問題

留守兒童問題。近年來,為了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開始向城市轉移,他們為城市的發展注入了很多活力,但更多的留守兒童卻成為了這個遷移過程中的“附屬品”。每一位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陪伴和教育都至關重要,可缺少了這一環節會對他們的成長帶來哪些問題呢?首先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學習成績不理想、日常生活質量下降,其次與監護人情感交流存在障礙,容易產生自卑、敏感、膽怯心理甚至沾染不良惡習。這是目前中國很多農村地區存在的普遍現象,他們是中國的未來,他們身上所肩負的,是一個民族發展的希望。因此,如何保障他們的成長至關重要。

農村空心化。與快速發展的城市建設相比起來,我國大多農村經濟緩慢、物資匱乏、交通不便、教育落后,這些問題的背后帶來的是大量的人口遷移。青壯年走向城市,老人、婦女、兒童留守農村。他們無法承擔起農業生產的重任,也使得鄉村治理主體乏力。目前國家積極響應村民自治,可農村空心化嚴重影響了我國村民自治的進程,同時,也對基層治理提出挑戰,我國城鄉發展本來就存在著很多差異,而農村空心化的問題只會使得城鄉之間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一方面會引發城市資源緊張、交通住房擁擠等一系列問題。另一方面對每一位走出去的農民來說,離開了土地,城市對他們的接受度遠遠不夠;被貼上了流浪者、三無人員等標簽,他們沒有一個穩定的住所,孩子上學戶口無法安置,這些問題,都是新型城鎮化發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鄉村陋習。要提高國家文明程度,城市端作為發力點,農村就是后方補給。農村源源不斷地為城市輸送著物質和人才,但由于農村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科學技術普及率低,整體文化素質較低等因素,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仍遺留著各種各樣的陳規陋習,如賭博、迷信、“天價”彩禮、盲目攀比之風等,不僅給村民的生產生活帶來困擾,也深刻影響著整個文明發展的進程。為響應新時代的號召,摒棄這些陋習之風是鄉村轉型的關鍵。古訓有云:矯枉不妨過正,戒掉陳規最好的辦法就是要養成新的良好習慣,這需要政府的有效領導,以及村民自身素養的不斷提高。

(三)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治理關系

新型城鎮化是鄉村治理的助推器。我國目前仍處于城鎮化發展階段,新型城鎮化的持續推進,主要是由城鄉之間、農業與非農業之間巨大的差異所決定的。這種差異除了體現在工資薪酬以外,還包括公共設施、社會資源、勞動產業等方方面面。我國鄉村經濟發展主要依賴于農業,但目前,農業和非農業之間的勞動生產率仍存在很大差異。這種差異意味著還會有更多的農業勞動力向非農業勞動產業及城鎮化道路轉移。一般發達國家從事農業的人口占總就業人口的比率不超過10%,而在我國,這個比率還要再翻上一倍。因此,鄉村要轉型,農業要發展,首先就要從農業的產業化、規?;凸I化入手,提高糧食種植效率,以讓大量的農業勞動力可以從土地中解放出來,選擇其他更多的職業,這是鄉村治理轉型的關鍵。另外從新型城鎮化的角度來說,新型城鎮化歸根結底是人的城鎮化,一切發展要立足于廣大人民群眾。要讓城市中的農業轉移人口真正成為市民,可以先通過就地發展小型城鎮來實現農業轉移人口的小市民化。衡量城鎮化發展是否取得成功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看它是否帶動鄉村社會治理轉型,是否合理吸納利用農村剩余勞動力。

新型城鎮化是城鄉產業發展的催化劑。推動鄉村產業發展是鄉村治理的核心,農民想要獲得高收入,依賴傳統農業發展的可能性不大,目前我國農業企業是農業產業領域中最具活力和創新力的主體??梢酝ㄟ^大型的農業企業發展來引領農業生產。工業化的生產農產品及加工制品銷往全國各地,可承包城市“菜籃子”市場份額的50%以上。用這種以龍頭企業為主的各類產業化輻射帶動農戶的生產方式,為鄉村治理提供了良好的經濟產業支撐。新型城鎮化的作用就是將城鎮建設與產業發展兩者之間有機結合起來,在發展新技術、新業態、新產業、新模式中加快推進鄉村治理改革的現代化進程,形成產城融合發展態勢,以縮小農業勞動生產率和非農業勞動生產率之間的巨大差距。

新型城鎮化是鄉村治理的融合劑。鄉村治理首先要形成全面的城鄉發展戰略,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機制和政策體系。目前,我國城鄉人口分布極不平衡,只有帶動鄉村經濟發展,做到城鄉協調,才能使整體社會格局變得穩健。對此,十九大工作報告中也指出:“要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這是實現治理鄉村和發展城鎮化的共同目標,同時城鎮化的推進也合理地解決了鄉村社會存在的發展障礙。

二、如何帶動鄉村社會治理轉型

(一)發展生態經濟

十八大以來,習總書記發表的一系列重要講話中蘊含著豐富的以綠色為基調的生態經濟思想。他強調經濟發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鼻О倌陙?,儒家思想和中國哲學始終在強調生態環境的重要性,講究“天人合一”“天地萬物之心”等等。自然與人類的發展緊密相連,是一切物質發展的前提條件。

早從工業革命開始,歐洲許多國家一味追求經濟生產總值,而忽視了對生態平衡的保護,最終導致的問題是,環境污染嚴重,資源枯竭,中國要追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切不可走資本主義國家的老路。但是目前在我國一些監管薄弱地區,仍然存在著一些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的事件,某些企業長期傾倒工業廢渣,利用滲坑排放有害物質,導致土質水源污染嚴重,農民種植的糧食農作物受到影響,這些問題的背后多來自于當地政府為片面追求GDP而放任企業,實行監管不作為。新型城鎮化想要發展,就一定要打破鄉村地區原有的經濟發展模式,而要更多的注重對鄉村的生態建設。對此,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社會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政治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p>

要發展農村生態經濟,首先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以人為本原則。新型城鎮化走的是一個以人為核心的發展道路,鄉村社會治理轉型,首先要考慮的是如何維護農民的切身利益,這是一切物質發展的前提。在治理過程中,要充分體現村民自治,廣泛發動村民參與,聽取農民群眾的意見,如人居環境方面,村民們比較關心的是醫療衛生、公共交通、子女就讀等;生態環境方面,也要注重對農村垃圾和污水排放的治理,改善村容村貌。社會環境方面,維護鄉村的本土優良特色,并加以保護和弘揚,同時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文化特色原則。每一個村莊都有它自己的歷史文化底蘊。農耕文明,山水文化中所蘊含的,是深厚的文化特色,新型城鎮化的發展,就是要把新時代的發展觀與鄉村本土的文化底蘊緊密聯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注重發掘和保護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及古樹名木。

因地制宜原則。一村有一村的景觀,一村也有一村的特色。發展是在大的整體規劃下選擇一條最適合自己的道路。根據不同鄉村的地形地貌、民族特色等,決定不同的生態治理方案,這樣才能使得治理更加人性化和貼近化。

在具體治理中,可以打造“生態人居”,對舊村進行改造,連片拆除危舊房,然后統一規劃一個布局統一,環境優美,配套設施完善的新農村,做到安全、美觀、實用,同時要加強扶貧建設,提高農村住房標準。其次要改造生態環境,鄉村往往蘊含著豐富的生態資源,也是最接近大自然的地方。要注意補植、新造、封育等措施,優化美化森林景觀。在村民居住中心擴大綠化覆蓋面積,為了保障村民能有一個舒適安心的生活環境,還要注重對公共設施的維護,排水、通電、通信、網絡等基礎設施。

此外還要對之前鄉村存在的問題進行治理,要解決污水排放。農村生活條件差,露天糞坑、簡易茅廁仍舊大面積普及,發展生態經濟,首先要全面推行無害化衛生廁所。并利用沼氣池、人工濕地等方式開展農村污水治理,以提高水體的自我凈化能力。

治理畜禽污染。對農村飼養的生禽,豬羊雞之類進行合理規劃,嚴禁把死獸禽丟進溪河現象,實行人居與飼養分離,實現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

大力發展鄉村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工業。淘汰落后產能,推進技術創新,注重“減降、循環、再利用”等綠色技術,調整農村工業產業結構。嚴格執行污染排放標準。

(二)健全鄉村教育體制

教育的價值,是為國家提供博學多才、道德高尚、技藝精湛并具有崇高信仰的人才,這些人才是帶動未來社會發展的關鍵。所以國家要發展,教育首先得跟得上。同樣鄉村治理也一定不能忽略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但在現階段,由于鄉村經濟、文化水平的落后,導致在師資力量、教學設備、教學方法及家長的重視程度各方面都與城市教育存在巨大差別。對此,鄉村社會治理轉型,在孩子教育方面就得下足了功夫,首先,在師資方面,引入大量人才,同時如何留住人才也是關鍵,這并不是簡單“讓誰去”,“讓誰留”的問題,而是如何讓優秀教師“愿意去”“希望留”。當地政府部門應當大力扶持,提高鄉村教師的工資收入,提供更多的評優評選資格,以提升教師的職業認同感和歸屬感。其次,在教育軟件設施方面要跟得上,完善學校的基礎設施和校園文化建設,保障教師住房和學生食宿、教學教具以及多媒體教學。還有,針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除了為他們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教育條件以外,更要注重對他們的心理教育,給他們更多生活和心理上的關愛,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缺乏一定的家庭教育,因此,學校方面,要對孩子做到正確的引導,給孩子們樹立一個正確的價值觀。最后,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國家政策明文規定,要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權利。造成城鄉差異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合理。對此,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合理分配教育資源,重點向農村和貧困偏遠地區傾斜,積極推進貧困地區辦學條件符合國家基本標準,提高對貧困家庭學生的資助水平,還要努力保障農民工子女外地上學的受教育權利。

鄉村要治理,教育要發展,在完善體制的同時,也要及早把措施落實。鄉村教育涉及范圍廣,跨度長、難度大,因而實施起來離不開各方部門的付出和堅守,也需要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以此共同打造高質量高水平美麗鄉村。

(三)加強鄉村法律法規建設

我國是依法治國的社會主義國家,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是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鄉村社會治理要轉型,就必須加強農村法制化建設。而農民法律意識的強與弱,也直接影響著農村法律建設的成與敗。目前在我國農村基層,大多人民群眾學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意識仍然淡薄,仍需要不斷得加強和提高,這也是鄉村治理的一個重要內容。

首先,要加強農村法律體系建設,推進平安鄉、平安村莊建設,開展突出治安問題專項整治,引導廣大農民群眾自覺守法用法,用法律維護自身權益。當前,我國個別農村地區,“村霸”橫行、聚眾賭博、非法斗毆,非法傳教,盲目攀比,浮夸成風等問題不同程度上存在,對農村社會秩序造成了一定影響,不利于我國農村社會的治理。這種復雜的局面決定了鄉村治理不能是片面化的,單向化的,應堅持“一體化”布局:黨的統一領導,點、線、面結合:以縣、鄉、村三級為統攬,協調各方、發揮各級政府以及賢士的聰明才智,才能形成治本之策。改革的實質是體制創新,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改革不是制度的重新選擇,而是政策的重新選擇、體制的加強完善。鄉村治理體制改革有助于更好的鄉村建設,促進鄉村政治經濟良好發展,有助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早日到來。

其次,健全及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發揮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推進村務財務公開透明化,發揮社會各類人才、大學生村官等群體在鄉村治理中的作用。當前階段的村民自治制度存在一些問題:如村干部文化水平低,綜合素質偏低,村黨支部和村民委員會的矛盾,鄉鎮政府和村民委員會的矛盾,民主選舉和民主監督問題等。村級民主選舉,民主監督是村民自治的核心,其中,民主選舉是村民自治的首要環節,民主監督是村民自治的保障環節,是事關村民自治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針對這些問題,黨委和政府應該細化選舉流程,讓選舉的每個環節都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完善監督制度,建立監督委員會,強化監督管理,做到選舉公平公正。在對村干部的任用方面,應高度重視農業農村干部的培養、配備、使用,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

最后,加大對違法犯罪行為的打擊力度。必須時刻查處發生在群眾身邊的每一件違法亂紀事件,堅決查辦村干部優待親屬,貪污違法的行為,只有在強有力的法律制約下,才能真正引領廣大人民群眾遵紀守法,從而做到鄉村社會和諧發展。

(四)發展現代化農業

農業發展是鄉村社會治理轉型的關鍵。農村人口約占我國總人數的60%,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因此,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農民,農村問題是我國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我國農業最早可以延伸到新石器時代,從早期的農耕文明到現代的機械化農業,這是時代的進步,也是農業發展的進程。新型城鎮化建設下的鄉村社會治理轉型,必然離不開農業的轉型。我國農業目前還是依賴人工較多,大多數地方仍是精耕細作的小農經濟。這需要占用大量的勞動力,但農民需要更多的勞動收入,不能僅僅依賴農業,需要有人從事別的行業來增加收入,這就造成了矛盾。同時由于這個體系自身的靈活性不足和低效性已經越來越難適應當今社會激烈的競爭環境。此外,我國目前很多農產品還存在生產率低,質量差的問題。包括化肥、農藥的過量使用,長期下來,對食用者的身體會帶來很大的傷害。因此,鄉村治理轉型中,發展現代化農業至關重要。同時農業生產也需要更高效的方式,來帶動整個農業產業發展。

把農業科技擺在突出位置。以提高單產為主攻方向,加強農業生產技術化,科技化,實施良田、良種、良法、良制的“四良”配套工程。打造優質、高產、高效的農業科技,重點推進基礎設施工程化和農業機械化,創新農業經營體制,發展農業循環經濟,著力提高農業生產能力、抗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

培育新型農民。如果農業生產中能夠有一批懂技術、有文化、會經營的新型農民。這在人力資源方面將會占領很大優勢,同時也會更好的帶動農業生產。因此,農業要創新,就首先要打造一批有創新頭腦的人,加強農業實用人才培訓,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和到村任職大學生參加培訓,帶領發展農業生產。

(五)大力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文明風尚,依托村規民約、教育懲戒等褒揚善行義舉、貶斥失德失范,唱響主旋律,育成新風尚。當前我國農民知識水平低,參與精神文明建設的積極性不高,他們認為精神文明只是鏡中月,水中花,不符合實際,作為村干部以及政府應加強宣傳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性,調動農民群眾參與精神文明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另外,農民缺乏高雅,健康,文明的娛樂方式,存在著“讀書難,看報難,看電影難”的問題,大部分農村沒有報欄,書屋等設施,基層政府應該利用財政建設報欄,農村書屋、健身場地等高雅健康的場所,提高農民整體素質。推進精神文明建設,村干部以及各級領導也要做好榜樣,以身作則。

三、總結

新型城鎮化進程中鄉村社會治理轉型是一個時代的命題,也是一場艱難而持久的改革和創新。新型城鎮化建設最終還是“以人為本”的建設,鄉村社會治理也是為了引領廣大人民群眾更好的生產生活。因而一切發展和創新都要立足于人民的根本利益。這也是社會主義新時代發展的要求,只有堅持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才能釋放更大的發展潛力,實現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進一步實現全民族的、全社會的繁榮昌盛。城鄉經濟是一個共同體,都代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水平,城市要不斷發展經濟,鄉村也要努力改革治理跟上時代化進程。不斷縮小城鄉貧富差距。國家也要立足基層。不斷加大對鄉村的治理和扶持力度,才能打造一個良好的成長一體化進程,實現共同富裕,構建和諧進步的社會主義國家。

猜你喜歡
城鎮化農業農村
國內農業
農村積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國內農業
國內農業
關于“十四五”新型城鎮化實施方案的批復
“煤超瘋”不消停 今冬農村取暖怎么辦
擦亮“國”字招牌 發揮農業領跑作用
2016年推進新型城鎮化在發力
城鎮化面臨的突出問題和應對之道
城鎮化與報紙雙贏——二論贏在守護這張紙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