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席卷臺灣樂壇的“文藝復興”運動
——淺析70年代“臺灣現代民歌運動”

2018-01-25 20:48高悉淼
黃河之聲 2018年19期
關鍵詞:文藝復興民謠民歌

高悉淼

(美國波士頓大學)

一、一場爆發于時代背景作用下的運動

任何形式的藝術都不會憑空產生,其背后一定承載著厚重而強大的歷史、時代、文化背景。好的作品來源與時代,并能成為這個時代強有力的發言人,為后人傳達著當時社會的思想與時代文化特征。時光是不可逆的,但這些被時代定格了的優秀作品卻能夠攜帶著那個時代所蘊含的社會文化背景,一直流傳下去。

就是在某個特殊時代背景的作用下,催生了一場名為“臺灣現代民歌運動”的音樂革命。

60年代的臺灣地區經濟發展不景氣,島內居民的處境也尚不安定。臺灣地區宣布全面禁止臺語歌謠的傳播,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臺灣本土音樂的發展。而樂壇的版權法也還不健全,大多數唱片公司都選擇翻版外國的唱片,愿意投資本土音樂的人實在少得可憐。那時充斥于大眾生活中的音樂除了20世紀初老上海流傳過的那些舊式情歌,就是從外國傳來的音樂。尤其是這些外來音樂深深浸入了年輕人的生活,由此日積月累,在外來音樂慢慢占據主導市場的同時,本土音樂已經幾乎被大眾遺忘。到了70年代,臺灣地區社會開始發生變化,度過了經濟低迷期并逐漸步入正軌。然而,青年人的精神生活極度貧瘠,只能仰望稀缺的舶來文化。在社會變革時期,文藝思潮總是與各種社會思潮激蕩碰撞、交織互動、此消彼漲。強烈的文化缺失感促使臺灣人努力尋找并創造一種屬于自己本土的文化。于是,在文學方面就發生了一場現代詩與鄉土文學的論戰,而談及音樂,則促成了這場轟轟烈烈的“現代民歌運動”。這場民歌運動可以說是樂壇史上的“文藝復興”,其作品的主題開始不僅限于燈紅酒綠、浪子心聲、酒廓情歌,而是開始表達個人的、真切的、能真正打動人心的情感,到了后期也開始有明顯的政治、社會訴求,體現著那個時代臺灣地區的人文特征。臺灣自己的流行音樂史也由此開啟。

二、關于“民歌”的爭議

事實上,這場運動在初期曾備受學界爭議,原因就在于什么是民歌?!冬F代漢語辭典》對于“民歌”一詞的解釋是:“民歌是指民間口頭流傳的詩歌或歌曲,多不知作者姓名?!币簿褪钦f,在一些學院派傳統民歌論者來看,民歌必須產生于民間,一旦流傳之后就演變為集體創作,且未被最終寫定之前,它必須口頭流傳過相當長的歲月。而他們認為這場所謂“民歌運動”中的音樂既非口耳相傳、又未經歷史淘汰,這有?!懊窀琛钡脑純群?,不能稱之為“民歌”。當時還在報刊上引起了一番不小的論戰。其實,這場運動之所以被稱為“民歌”運動,究其本源,還是受到了美國鄉村民謠的影響。60年代,鮑勃迪倫、瓊貝茲等人為美國民謠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整個音樂界的發展,一批臺灣音樂人就是在他們的影響下開始寫自己的歌。所以這場運動的命名,在很大程度上是受60年代美國民謠運動的影響。陶曉清被稱為“民歌之母”,她長期扶植臺灣民歌,在她看來,只要唱歌的人是發自真心地唱自己的歌,走下舞臺的歌者和臺下的人能坐在一起享受音樂,他們唱的歌就可以被稱作是民歌。

三、臺灣現代民歌運動中出現的三種音樂形態

這場席卷臺灣的現代民歌運動從上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直至80年代初終結,其音樂形態大致可分為三種:

(一)醞釀與萌芽——中國現代民歌(始于1975年)

第一種形態是以楊弦、韓正皓、吳楚楚等為代表的“中國現代民歌”。1975年,楊弦和胡德夫在臺北中山堂舉行了一個小型音樂會,作品唱的是由余光中的詩改編成的歌。余光中是當時在臺灣青年中備受歡迎的詩人。這場音樂會也被臺灣樂界視為“民歌運動”的起點。

這一形態的作品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楊弦的唱片《中國現代民歌集》。這些作品就像是中國的水墨畫一般有著清新的格調,歌詞優美而簡潔,配器并不華麗,較多地采用分聲部合唱的形式。這一時期的歌手多以音樂來表達思緒,簡單的歌詞背后散發著迷人的純真情感。

楊弦,被稱為“臺灣現代民歌之父”。當年,他把余光中先生的詩譜成了曲,在民歌餐廳演唱后頗受歡迎,推動了整個歌壇“民歌風潮”的掀起。后來這些歌曲被收錄在一張唱片中,在余光中老師的支持和鼓勵下,楊弦大膽地將這張唱片稱為《中國現代民歌集》。其中,他最早叫響的作品,是以余光中先生的著名詩歌《鄉愁》為基礎,改編作詞并譜曲的《鄉愁四韻》。詩言志,歌詠情,將二者結合起來,無疑更加深了作品的情感魅力。

整首歌借以長江水、海棠紅、雪花白、臘梅香四種極具中國特色的意象來抒發詩人久積于心、耿耿難忘的鄉愁情結?,F在多數人聽過的都是羅大佑版本的,一聲聲的吉他掃弦,如同撕心裂肺的哭喊。而楊弦版的整首歌曲流暢、悠揚,給人一種淡淡的憂傷。歌曲以鋼琴、小提琴為主要伴奏樂器,鋼琴的聲音明亮、空靈,給人一種安靜祥和之感;小提琴的聲音悠揚、沉郁,給人一種揪心、愁悶之感,與歌曲的主題相呼應。整首歌曲分為四個樂段,每段分別由一種意象引導。第一段為女聲獨唱,以長江水為意象,女聲高亢尖銳,似乎在表達期盼回到故鄉的急切心情,希望長江水也能帶去心中的思念;第二段由單一的獨唱變為為男聲分兩聲部演唱,以海棠紅為意象,高聲部男聲明亮,低聲部男聲低沉,明暗對比,就像盛開在秋季的海棠花那微紅,像血一般的紅,過于燦爛的紅叫人實為不安,體現出內心難以言表的鄉愁,熱烈卻也無奈。接著從第三段開始一直到第四段,在原來男聲兩個聲部的基礎上又加入了女高聲部,形成了三個聲部。女高聲部的加入,使音樂的情緒更加飽滿豐富,呈現出立體感,女聲與男聲形成對比,女聲明亮、清透、婉轉,男聲渾厚、暗淡,加上雪花白和臘梅香等意象的渲染,使人感受到那濃濃的說不盡的鄉愁,使聽者感同身受,也不禁傷感。

值得注意的是,四個樂段的演唱形式不斷遞進改變,先是獨唱,后來慢慢加入越來越多的聲部,鋼琴及小提琴的伴奏也逐漸明亮緊湊,使整個音樂富有層次感,情緒逐漸飽滿,鄉愁越來越濃烈,步步推進,最終達到情感上的高潮,使聽者的情緒也隨著音樂的起伏而漸漸達到最高點。此外,四個樂段之間結構非常相似,反復演唱,形成了回環復踏、一唱三嘆的音樂節奏,使主題思想得以不斷深化,從而產生了蕩氣回腸的藝術效果。歌詞重章疊句的構思,也正體現了中國民歌的回旋曲式的特點。

(二)“淡江”事件(始于1976年)

1976年12月3日,在臺灣淡江大學西洋民歌演唱會上,一個名叫李雙澤的留洋返臺青年畫家摔碎了一個舶來牌子的飲料瓶,向著臺下高喊“為什么唱的都是西洋作品?我們自己的作品在哪里?”隨后他就上臺演唱了《補破網》、《國父紀念歌》等中文歌曲。這就是校園民歌史上有名的淡江事件。民歌運動的第二種音樂形態也由此出現。當時的代表人物有李雙澤、胡德夫、楊祖珺等,但到了現在只有以保護少數民族文化為己任的胡德夫依然活躍。

這一時期的作品一般是歌詠山水之美、青春之情,感嘆人生。旋律清新自然,配器簡單,歌詞樸素無華。因為表達的都是真情實感,所以即使沒有太多的專業性和技巧性,也仍然能輕易深入人心。

胡德夫是在整個民歌運動發展中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可以說是一個“傳奇”式的人物,是臺灣地區文化史的一個標志。他是一位臺灣卑南族的原住民,來自偏遠山區,從小就愛哼唱父輩們唱的卑南族民歌,后來從山區走向城市,上大學,輟學,打工……后來在哥倫比亞咖啡廳期間遇到了李雙澤和楊弦,當時他們正致力于原住民音樂的收集與整理,胡德夫也加入了他們,他們開始獨自譜曲寫詞,表達自己的情感。這個“自己”,指的就是他腳踩的土地,他熟悉的人,他信仰的東西,他習慣的語言。聽他的第一張唱片《匆匆》,能感受到那濃重的土地氣息和悲天憫人的情懷,有種悲壯和蒼涼的味道。這張專輯發行時,他已年過半百,頭發全白。他用一種樸素而悠遠的聲音向我們純粹地表達音樂,不同于科班出身的專業人士,胡德夫的音樂沒有太多華麗的技巧,一切都彷佛從他的胸膛里直接流瀉了出來。他的音樂很特別,鋼琴是少不了的配器,旋律柔和簡單流暢,大量地運用了臺灣原住民的旋律和唱腔。歌詞無比的樸實自然,你會聽見海洋、山谷、水牛、牧童、田園、稻米和木蘭花。導演蔡明亮曾說:“一聽胡德夫彈起鋼琴,唱自己的歌,我們失去的山林河川,遺忘的海與天空,都回來了”。他的聲音深沉而簡單,沒有什么高難度的演唱技巧,直接得就像一個鄰居家花白了頭發的老人家。這種單純而不炫技的作品,正是當時大眾生活中所缺失的一種寶貴的音樂?!洞掖摇方o當時的歌壇帶來了一些不一樣的聲音,贏得了很多聽眾。

《匆匆》是他第一張專輯的同名曲目。整首歌就只有簡單的鋼琴伴奏,旋律簡單,沒有太明顯的情緒起伏,就像歌詞所傳達的那種時光匆匆,悄無聲息的流逝,旋律也是平靜的流過,但簡單的歌詞卻傳達給人一種力量,讓人想去珍惜眼前時光,珍惜身邊的人和事。前面的主歌部分是暗淡的小調,旋律簡單不做作,就像是在很平靜卻又無奈地敘述一些事實:四季變更之快,宇宙無窮人生卻有限,這都是我們奈何不了的事實,我們所能做的就只有珍惜眼前。歌曲進入副歌后由小調轉為大調,音樂頓時變得明亮起來,情緒上有所遞進,突出渲染了對時光易逝、人生無常的感嘆,我們應當把握住當下,不要浪費光陰。歌詞一直反復唱到“匆匆,匆匆”,每唱一次就像是在描述時光的匆匆流逝,使聽者對生命和時光的流逝百感交集。

胡德夫的偉大之處在于,他做出的音樂是純粹的、樸素的、真誠的。他的聲音溫和、平靜,卻又充滿力量。今天我們所聽的音樂,大多數都懷有商業目的。然而在這個輕浮的躁動遍地盛放的年代,胡德夫是少數可以使人心靜下來的聲音。當文化圈的顯赫人物用盡最高級形容詞贊美胡德夫的這張專輯,他只尷尬的說:“我唱歌別無所求,我所歌頌的山川和人們,早已給我所需的云海,山脈和清流,和波濤?!?/p>

(三)校園民謠(始于1977年)

自1977年開始,民歌運動的第三種形態也產生了,即以蔡琴,李建復、蘇來、齊豫等為代表的“校園民謠”。校園民謠在最初形成之期,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旋律簡單明快,歌詞直白易懂,大多數歌曲透漏出歌者對一去不復返的青春的留戀。與之前淳樸無暇的作品相比,校園民歌更多了幾分人文精神和社會責任。

青春的題材,總是能夠輕易地引起共鳴。70年代中后期,校園民謠在臺灣迅速發展并達到了一個歷史高潮,同時也成為臺灣民歌運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锻馄诺呐旌场肪褪切@民謠的代表作品之一,在當時被廣泛傳唱,深受年輕人的喜愛。

《外婆的澎湖灣》是歌手潘安邦的成名作品,至今已被傳唱了三十多年。歌曲講述的是潘安邦童年時期和他外婆的真實故事。葉佳修是臺灣校園民謠的重要奠基人之一,1979年,他在唱片公司的安排下結識了歌手潘安邦,并了解到潘安邦童年時期在澎湖與外婆之間的感人故事,于是就為他寫下了這首紅遍大江南北的歌曲——《外婆的澎湖灣》。

歌曲的主要伴奏樂器是吉他,氛圍悠閑又溫馨。歌曲旋律優美,節奏明亮輕快,充滿激情地表達著對美麗的外婆澎湖灣的贊美與懷念。潘安邦聲音明亮而厚重,深情款款的演唱很容易勾起人們對童年美好回憶的懷念。整首歌的曲調比較平穩,起伏不多,這種平靜的詮釋就像是在講一個故事,很容易使聽者產生共鳴,感覺自己似乎漫步在童年熟悉的沙灘上、身后留下一個個腳印的生動場景呈現在眼前,歌詞中的陽光、沙灘、海浪、仙人掌、老船長,這些事關歌者童年回憶的事物,在優美旋律的渲染下,匯聚成一幅優美的圖景,仿佛讓人身臨其境,深刻地體會著那美好而又一去不復返的童年回憶,

校園民謠樸實明快,充滿朝氣與活力,深受人們的喜愛,有很多產生于當時的校園民謠一直傳唱至今,比如老狼的《同桌的你》,羅大佑的《童年》等。不管處于什么時代,校園民謠的影響力總是不可估量。它朝氣蓬勃,富有青春的味道,毫不掩飾地流露出青年一代率真的性情,容易使人產生共鳴。

四、小議臺灣現代民歌運動

這場轟轟烈烈的樂壇“文藝復興”運動在臺灣大約持續了10年之久,這是一個在華語流行音樂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件。不僅開啟了臺灣本土音樂的新篇章,甚至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80年代大陸流行音樂的發展。

民歌運動的早期,歌曲多為歌詠山水、青春,寓情于物,旋律清新自然、歌詞樸素,體現出濃厚的中國風,例如中國景物懷詠、古典文學意識等;而到了中后期,除了初期那種淳樸無暇之外,歌曲中更多的包含了一種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無論哪個時期,歌曲中無不透漏出樸實與真誠。通過對這場民歌運動每一條主線的分析,再結合時代背景,不難發現,這場運動中涌現出的優秀作品都有一些共性。這些歌曲的作者大都是一些有思想、有文化的大學生,他們都正值青春,自由隨性,有抱負,有希望,他們的作品中很少有被專業刻畫過的痕跡,聽起來感覺就是真情實感不由自主地傾瀉,毫不做作。他們創作的目的十分純粹,就是想最簡單直接地表達內心的情感,沒有任何功利驅使,單純而自由地用音樂寫下心情、記錄人生。創作者不需要去刻意迎合誰,這些作品就能輕易地被大眾所接受和喜歡。

歷史上的無數革命,帶給我們的都是一個標志、一個分水嶺,革命前后的某一事物發生了質的改變。而這場音樂革命帶給我們的,卻不僅僅是這些,它不僅僅開辟了臺灣的流行音樂史,其中更留下了這些令我們感動至深的,淳樸又隨性的音樂作品,他們不會隨著時代的改變而被擱置、失去活力,不論過多久,它們總能給人感動,牽動人的情緒,這就是音樂的魅力?!?/p>

猜你喜歡
文藝復興民謠民歌
十唱共產黨
臺灣民謠之父胡德夫 這個大地,我過來了
民歌一樣的小溪(外二章)
藤縣水上民歌
“民謠泥石流”花粥:唱出自己
中呂 十二月帶堯民歌 十九大勝利閉幕
中國當代藝術與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
淺談古希臘藝術,基督教藝術與文藝復興藝術間的關聯
心沐光影次第綻放
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宗教音樂中人文主義精神的展現與表達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