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新詩百年論壇系列活動·總結論壇綜述

2018-01-26 07:10
揚子江 2018年1期
關鍵詞:新詩詩人詩歌

2017年11月24日至26日,由中國作家協會詩歌委員會、江蘇省作家協會主辦,《揚子江詩刊》承辦的“中國新詩百年論壇系列活動·總結論壇”在南京隆重舉行。

25日上午,中國新詩百年論壇總結論壇開幕式由《江蘇百年新詩選》新書首發式、第二屆“紫金·江蘇文學期刊優秀作品獎——《揚子江詩刊》獎頒獎儀式”、“新詩百年與江蘇抒寫”研討會等議程組成。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副主席吉狄馬加,江蘇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統戰部部長王燕文,江蘇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徐寧,江蘇省作家協會主席范小青,江蘇省作家協會黨組書記、書記處第一書記、副主席韓松林,江蘇省作家協會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副主席汪政,江蘇省作家協會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鐘山》主編賈夢瑋以及謝冕、曉雪、葉櫓、葉延濱、吳思敬等國內著名的專家、學者、詩人、評論家,國內重要文學刊物主編、編輯,江蘇中青年詩人代表,媒體記者等百余人出席了本次開幕式。

總結論壇開幕式由韓松林主持。

范小青在歡迎辭中簡要回顧了三年來“中國新詩百年論壇”系列活動的歷程。她認為,新詩百年論壇以關乎中國新詩百年有意義、有價值、有深度的話題為研究課題,聚集了中國最具權威性的詩歌評論家和著名詩人,對中國新詩百年來的成果進行全方位、多維度的深度研討,同時不斷進行修正和拓展,促進論壇成果既具深刻性和延伸性,又具建設性和前瞻性。此次總結論壇對百年中國新詩進行全方位的回顧和梳理,深入總結百年新詩的經驗和教訓,對新詩的發展趨勢進行理性客觀的分析和探討,進而為繁榮當下詩歌創作提供助益。

葉延濱首先對獲得第二屆《揚子江詩刊》獎的獲獎詩人、《江蘇百年新詩選》首發和“中國新詩百年論壇”系列活動總結論壇在南京召開表示衷心的祝賀,對“中國新詩百年論壇”系列活動的組織者和承辦者——江蘇省作家協會和《揚子江詩刊》表示了衷心的感謝,對三年來參加“中國新詩百年論壇”系列活動的作家、詩人、批評家表示衷心的感謝。他認為,“中國新詩百年論壇”系列活動對推動舉辦地當地的詩歌事業向前發展、聯結當代作家詩人和批評家們的友誼、總結和傳承百年中國新詩創作傳統、促進當代中國詩壇繁榮向上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徐寧在講話中指出,中國擁有悠久的詩歌傳統和璀璨的詩歌文化,詩歌是中國文學的重要傳統,唐詩宋詞更是中國古典文學最璀璨的明珠。自1917年發軔的百年中國新詩,在無數詩人的艱苦努力下,也取得了輝煌成就,涌現出大量優秀作品。江蘇作為文化大省,在詩歌創作和詩歌研究方面都有重要成果。她強調,廣大詩歌工作者應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思想為引領,從更高的高度來認識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在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中承擔的使命和責任,深刻認識我國迎來的嶄新時代和時代特點,深刻認識人民的歷史地位和歷史需求,繼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弘揚中國精神、堅持推陳出新的詩歌創作才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詩歌創作,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吉狄馬加說江蘇詩歌歷久彌新生氣勃勃,詩歌創作一直富有生機和活力,具有豐富多元的面貌和深邃開闊的空間,始終是中國詩歌創作版圖中的一塊重要拼圖,為百年中國新詩做出過巨大貢獻。他認為,新時代下,要走好新的長征路,文藝工作者尤其是廣大詩歌工作者,應深入學習領會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講話精神,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努力繁榮詩歌創作,使黨的文藝方針政策得到全面貫徹落實,不斷開創我國文藝事業發展新局面。

自2015年起,《揚子江詩刊》已在全國各地舉辦了二十余場中國新詩百年論壇系列活動,并在《揚子江詩刊》上特辟專欄,同步刊登論壇研討成果,進一步深化論壇研討成果的參與度、擴大論壇系列活動的影響力。

今年,由江蘇省作家協會主編的《江蘇百年新詩選》上、下卷順利出版。吉狄馬加主席和王燕文部長為《江蘇百年新詩選》新書首發揭幕。著名評論家葉櫓教授為《江蘇百年新詩選》做點評,他認為,這本書的編選是一項具有開創性意義的工作,有著非常重要的史料性價值意義,通過閱讀這本詩選,我們可以認識和體會到詩的時代性特征。最后,他對編輯出版人員的辛勤付出和慧眼識珠表示了崇高的敬意。

為擴大江蘇文學期刊在全國的影響力和輻射力,自2013年起,江蘇省作家協會設“紫金·江蘇文學期刊優秀作品獎”。今年,是該獎的第二屆。本屆《揚子江詩刊》獎的獲獎者為李南、王小妮、龐余亮、張執浩、王學芯、顏煉軍。賈夢瑋向大家介紹評獎情況并宣讀獲獎結果。吉狄馬加主席和王燕文部長等領導為六位獲獎者頒獎。獲獎代表龐余亮發表獲獎感言。

11月25日下午,由中國作家協會詩歌委員會、江蘇省作家協會主辦,《揚子江詩刊》承辦的“中國新詩百年論壇·南京”研討會在南京召開。研討會圍繞“當下詩歌生態與問題”“詩歌媒體的流變,互聯網時代傳統紙媒的應對策略”“西方詩歌譯介與新詩的發展”三個議題展開。上半場由江蘇省作協書記處書記、副主席汪政主持,下半場由中國作家協會詩歌委員會主任葉延濱主持。謝冕、曉雪、徐敬亞、耿占春、楊克、羅振亞、霍俊明、傅元峰、舒晉瑜、陳東捷、宗仁發、朱燕玲、劉颋、高興、余澤民等專家、學者、詩人進行了深入的討論和交流。

北京大學中國詩歌研究院院長謝冕從歷時性的角度認為,新詩的產生和發展是百年文學史上的大革新,是一次明智的大開發,更重要的是使中國的想象空間得到了一種擴展。百年來,中國新詩本身也已形成了自己的傳統。他還認為,詩歌應當是柔軟的、自然的,無法用一種方式去統一的。

詩人、詩評家曉雪主要反對遠離時代和人民的低俗、庸俗、媚俗的詩,以及語無倫次、不知所云的詩。他認為,網絡示范的詩歌生產力,由于大大降低了發表的門檻,進一步助長了詩歌審美標準的缺失和詩壇的混亂。

海南大學教授徐敬亞認為詩歌應該是高貴的、稀有的、不可接近的、令人靈魂震撼、不可企及的高尚,而當下新詩的弊病在于碎片化、平面化、空心化,這些弊病的根源不在詩歌本身,而在現實生活中。endprint

大理學院教授耿占春認為,除了某些特殊的時刻如地震,詩歌很少有實際的功能。而如今網絡已經成為一個社會、一個民族的發聲載體,但當一個新聞事件從網絡媒體消失時,思考才真正開始。因此,文學包括詩歌依然不可能被替代。

中國作協詩歌委員會副主任、《作品》社長楊克作為廣東詩人和廣東文學刊物的主編,從地域性角度說明即使在互聯網時代,東方思維、中國情懷與新詩之間的關系依然沒有割斷,因而他對微信等電子平臺呈現出的是一種擁抱的心態。

南開大學文學院副院長羅振亞強調了21世紀詩歌創作的“及物”性,認為詩歌創作應觸及生活本質和核心,承擔倫理內涵和價值,謀求現實的存在,以行動化的方式進入現實,杜絕過分個人化的自我撫摩。

中國作協創研部研究員霍俊明在談到中國新詩生態問題時,強調了新時代的詩歌和詩歌的新時代的區別,認為新時代的詩歌是一個急切的命題,而詩歌的新時代是一個緩慢的過程。

南京大學中國新文學研究中心新詩研究所副所長傅元峰認為當下詩歌生態最嚴重的問題是詩學的孱弱。此外,他呼應了徐敬亞的觀點,認為中國當下詩歌墮落的主要原因不是詩,而在于詩人現代人格抒情主體尚未完全確立起來。

《中華讀書報》總編助理舒晉瑜從記者的身份談了自己對詩歌和詩歌刊物的理解,認為不管詩歌的生態怎么變化,詩歌的本質、詩歌的穿透時光、穿透人心的力量都不會變化,阿爾法狗等電子寫作永遠比不上詩人的原創。

《十月》主編陳東捷圍繞“互聯網時代紙媒的應對策略”,歷數了傳播媒介變遷對文學尤其是詩歌的影響,認為每一次媒介改變都進一步促進了文學大眾化的趨勢和潮流的興起。同時,互聯網本身畢竟是一個媒介,我們應有包容的心態。

吉林省作協副主席、《作家》主編宗仁發認為,無論是互聯網還是紙媒,重要的不是傳播手段,而是內容。同時,他對創作的高產提出了警惕,互聯網時代,傳統紙媒應提高發表門檻,堅持以少勝多、以慢勝快、以原創勝復制。

《花城》主編朱燕玲從主編角度,談到了紙媒、新媒體、線下活動三者融合的重要性,并認為,當前紙媒和新媒體仍會長期處于一個并行的狀態,新媒體環境下傳統紙媒應梳理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制定方案應對新媒體沖擊。

《文藝報》評論部主任劉颋認為,簡單地把目前詩歌生態的諸多問題歸結于網絡自媒體,有失客觀,網絡文學發展20年,已經逐步沉淀出了屬于網絡文學的經典作家、經典作品。此外,她提到“愛”對詩歌表達的重要性,呼應了謝冕認為詩歌應當柔軟、自然的觀點。

《世界文學》主編高興介紹了他和朱燕玲共同主編的“藍色東歐”叢書,談論了自己對東歐文學的理解,以及中國當代詩歌應從中收獲的反思:應堅守道義擔當與時代責任,還要富于寫作智慧和反思精神。

旅居匈牙利詩人、翻譯家余澤民主要回顧了中國和匈牙利百年間的詩歌互譯史,并認為匈牙利詩歌在中國的傳播很有限,而匈牙利對中國詩歌的介紹非常系統,中國古典詩人李白,現代詩人郭沫若、艾青、楊煉等都對匈牙利詩人影響很大,。

11月26日,由江蘇省作家協會主辦、《揚子江詩刊》承辦的“江蘇青年實力詩人作品研討會”在南京舉行。

研討會由《揚子江詩刊》副主編胡弦主持。著名詩人、學者、評論家李琦、王光明、燎原、大解、敬文東、汪劍釗、娜夜、臧棣、何言宏、蔣登科、海馬、黃梵、張宗剛、王士強、顏煉軍、曹夢琰等以一一對應的形式點評了江蘇“70后”青年實力詩人蘇若兮、劉蘊慧、布蘭臣、蘇寧、管一、麥閣、白瑪、劉暢、梁雪波、純子、育邦、蘇野、臧北、蘇省、張羊羊、殷俊等的詩歌作品。

黑龍江省作協副主席李琦認為純子的詩歌面目安靜,在一種緩慢平靜的基調中,釋放出一個詩人在歲月里積攢出來的能量,不自戀,不煽情,不故弄玄虛。

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院長王光明認為劉蘊慧的詩簡潔明凈卻又敏感多情,總能在自然與生命兩者間建立獨特的關聯。他尤其稱贊劉蘊慧的愛情詩,稱其有將情色表達得很神圣、唯美、樸實的能力。

威海職業學院教授燎原認為西藏生活在白瑪的詩中留下了投影,其詩歌基調充滿漂泊感,折射出反叛性的光芒,有自毀的快感和隱秘的歡飲,但最終詩中生動的暗物質在燃燒后又可以松弛下來,領會自然的深思。

河北省作協副主席大解認為劉暢的詩歌試圖抓住生活中的瞬間情景,并向深層索要秘密。這種努力的奏效之處是,語言的穿透力和彌漫性同時存在。缺點是在處理敘事性描寫時,用筆過多,不夠簡練,留給讀者的空間被作者過多的言說所擠占。

中央民族大學教授敬文東用“輕捷”一詞評價布蘭臣的詩歌,并驚訝于這種風格與布蘭臣企業家身份的沖突,認為這種現象是對成見的巨大糾正。但他同時指出布蘭臣詩歌較為類型化,缺乏自己對事物的獨特感受。

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汪劍釗認為育邦逐漸形成了沖淡的語言風格和自然的節奏,同時營造了一個個催人沉思的意境,它們在近年的“中年寫作”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同時,育邦的寫作基于廣泛的閱讀和良好的知識結構,呈現出較開闊自如的氣象。

甘肅省文聯副主席娜夜認為殷俊的語言能力很強,但表達不夠有力、到位,鋪陳太多,喜歡自我解釋,如此便容易稀釋深意。她同時極其細致地列舉了殷俊詩的許多例子來說明她的觀點,并相信殷俊完全可以將作品修改得更好。

北京大學教授臧棣指出蘇省的詩即便單從手藝的角度看,已然很好;如果再從當代詩歌寫作如何重構與漢詩傳統的關系看,其詩從漢詩血脈中復活,由漢語的古典心性養育,不是為討好古典傳統人為炮制出來的“做舊”。這種寫作是對當代詩歌時尚帶有蔑視色彩的有意回避和抵制。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何言宏用“女兒性”一詞形容麥閣的詩歌,認為她的詩不同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女性詩歌,將強烈的獨白性轉換成抒情性,有時甚至有些頑皮天真,均衡了曾經的女性詩歌中的黑暗、反叛和緊張。

重慶市作協副主席、西南大學中國新詩研究所研究員蔣登科認為,蘇野一個生活在江南水鄉的年輕詩人,但他沒有忘記自己的腳下有深厚的土地。他通過古人和前人的足跡、同時結合自己的體驗和發現打量當下,由此獲得對歷史、現實、生命、理想的審思。endprint

三江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院長海馬認為管一是現實主義詩人,善于以詩化的方式融入自己的生活閱歷。但其詩尚少觸及深層或本質的部分,另一方面也較難從現實的大地上輕輕躍起,獲得精神飛升。

南京理工大學副教授黃梵指出蘇寧的詩乍看沒有什么大仁大義,卻像水和食物一樣能牢牢抓住你,因為她始終以一個戀人的眼光,去注目四季、山川、邊陲、故鄉等,戀人視角是蘇寧詩歌的重要特點。

南京理工大學詩學研究中心主任張宗剛在臧北的詩中讀出了寧靜,他認為在這個時代慣有的浮躁中,詩人只有靜心凝神,才可能使詩筆收放自如,收獲自己的洞見。

天津市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副研究員王士強認為,張羊羊的詩有“童心”“赤子之心”,單純、清澈,包含了他的鄉愁、歡喜和嘆息。語言方面也較為考究,不追求表面的陌生化,而是在語言的內部“挖潛”。但總體風格比較單一,同時由于入世不夠深、出世不夠高遠,導致一定程度上的自我猶疑和自我消解。

浙江工業大學副教授顏煉軍認為梁雪波的詩有疼痛、有道德感和社會批判立場,近期詩歌更是拓展了主題范圍和寫作方式。但面對這個失去了贊詞的世界,詩人也需要突破現有寫作的局限,把詞語的眼睛磨得更敞亮,從而于萬劫中挽救詩歌的贊詞。

江蘇理工學院教師曹夢琰在蘇若兮的詩中讀出了濃郁的女性氣質,但其詩構建的世界相對純粹,在平和的語調中隱含尖銳。這種陰性特征顯得自信而有力。

11月26日,由江蘇省作家協會主辦、《揚子江詩刊》承辦的“2017年江蘇青年詩人改稿會”在南京舉行。

研討會由《揚子江詩刊》副主編徐曉華主持。國內著名文學期刊主編、編輯榮榮、謝克強、柳沄、簡明、朱零、方文、劉汀、梁曉明、李云、潘紅莉、曉雪、何同彬等以一一對應的形式點評了江蘇1980年以后出生的青年詩人楊澄宇、楊隱、麥豆、王方方、張曉東、耿玉妍、朱慧劼、蘭童、楊萬光、王子瓜、李夢凡、崔馨予的詩歌作品。

浙江省作協副主席、《文學港》主編榮榮認為楊澄宇的詩歌作品寫作模式介于現代和后現代之間,詩歌創作中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寫作手法令人贊嘆,但有些詩歌作品顯得過于晦澀,讀來費解,建議在以后詩歌的創作中有意識地將個人經驗轉化為公眾經驗,在語言方面多加錘煉。

《中國詩歌》主編謝克強認為麥豆的一些作品中理性大于了感受,是將生活經驗的文化經驗相結合,然后抽出思辨,但大多是較為表淺的經驗,缺乏作者個人獨到的發現。建議今后的詩歌創作要多觀察、多思考,多寫作者自己生活體驗中的感悟。

《鴨綠江》詩歌欄目主編柳沄認為詩歌的魅力在于用精準的具象來表達模糊的抽象,一首詩雖然結束了,但其韻味并未結束,朱慧劼的部分詩歌作品用詞精準、通透,有強烈的詩歌韻味和詩歌邏輯性,但有些作品寫得有點實,有些細節不夠,顯得大眾化、缺乏陌生感。在今后的創作中,不僅理性要厚重,詩性也要保持飄逸。

《詩選刊》社長、主編簡明認為詩歌是謀句不謀篇的,張曉東的詩歌作品中語言的力量感和單行的表達能力較強,但有的詩歌作品用詞不夠準確、老舊,缺乏一些細節性的語言,寫得不夠深入,離生活比較遠,應定期升級、掌握豐富的詩歌詞匯語言。

中國作家出版集團專業作家朱零認為崔馨予作為一名高中學生和“00后”詩人,在很多文學期刊上發表了很多詩歌作品,起點很高,從其具體的詩歌創作而言,短詩寫得很棒、很有感覺,但超過六行以上的詩歌作品就顯得沒有其短詩寫得棒。

《中國作家》編輯部主任方文表示,詩歌作品有經驗之歌和天真之歌之分,李夢凡作為一名“95后”詩人,其大部分詩歌作品屬于天真之歌,學校、父母親等意象常在其詩歌作品中出現,她的一些作品中已經顯現出了經驗之歌的跡象,寫出了生活中痛苦的刺痛。

《人民文學》編輯劉汀指出了王方方詩歌作品中西部元素和江南元素的結合、詩歌散文化這兩個特點,建議以后創作選擇素材時應更精確,并且遵循詩歌自身的邏輯,同時不要主動拒絕讀者的進入,作者自己的邏輯需要給外部世界的進入留一個入口。

《江南詩》副主編梁曉明認為楊萬光的詩歌創作是粘液質型的寫作方式,善于營造詩歌作品的整體氛圍,要想以這種寫作方式取得巨大的成績,會比較難。建議在今后的詩歌創作中著重從句子出發,更加重視詩歌本身的基礎——語言。

《詩歌月刊》主編李云認為王子瓜的詩歌作品中有著強烈的牧歌情調。雖是悲哀的基調,表達的更多是思考,悲中有哲學的否定和肯定。對其今后的寫作也提出了三點建議:注意和克制異國文化元素和符號的濫用和多重介入,讓詩歌意象更“干凈”,讓每首詩更加純粹,不要讓詩歌承載著太多的主題。

《詩林》主編潘紅莉認為楊隱的詩歌作品寫作手法相當成熟,跳躍性大,但有些作品顯得過于冷靜、理性和沉穩,建議在今后的創作中讓自己的作品更加生動、思想性更強一點,從而不斷促進自己的詩歌創作。

《莽原》主編曉雪認為蘭童的詩歌作品有自覺擺脫了人為的約束、真正實現了自由的表達,創作題材具有多樣性,傾向于對生活和生命的思考等優點。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部分詩歌作品缺乏邏輯性;有些自造詞語無法精準傳達作者的思想。建議在今后的創作多加思考和錘煉。

《鐘山》編輯何同彬從青年詩人代際寫作普遍性的問題出發,指出了耿玉妍詩歌作品中普遍存在的虛無感和無力感及其所指向的意義的焦慮,同時在缺乏經驗的困境下,其詩歌作品中也存在理論的痕跡、文學史的影響和世界詩歌的印記。建議在今后的詩歌創作中不斷加以改進。

改稿會在熱烈的討論氛圍中結束,12名江蘇優秀青年詩人紛紛表示收獲很大、獲益匪淺。endprint

猜你喜歡
新詩詩人詩歌
新詩之頁
“新”“舊”互鑒,詩歌才能復蘇并繁榮
新詩之頁
曬娃還要看詩人
新詩之頁
我理解的好詩人
詩人貓
詩歌島·八面來風
新詩畫
詩人與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