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體育人文科學的研究旨趣與邏輯進路——基于卡西爾文化哲學的方法論視角

2018-01-27 11:39
體育科學 2018年6期
關鍵詞:體育精神符號人文

楊 韻

?

體育人文科學的研究旨趣與邏輯進路——基于卡西爾文化哲學的方法論視角

楊 韻

中國海洋大學 體育系, 山東 青島 266100

體育人文科學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概念,長期被混淆于體育社會科學領域中,既造成了學科認識層面的嚴重誤讀,也使體育人文科學面臨更為嚴峻的生存危機?;谶@一研究現狀,依循卡西爾文化哲學對人文科學邏輯的建構之路,對體育人文科學的研究旨趣與邏輯進路進行解析。研究認為:體育人文科學的研究對象是作為一種意義而存在的體育,對其研究方法的選擇應當摒棄舊有的社會科學研究思路,轉向對體育之意義的理解與解釋。這一解釋性研究方法的運用需要研究者傾注自身的情感體驗于其中,充分激發人文科學研究者所獨有的創造力,促成體育精神世界的客觀化這一體育人文科學研究的目的,構筑體育的人文世界。

體育哲學;文化哲學;卡西爾;方法論

1 體育人文科學:一個長期被混淆和誤讀的學科概念

在現今的體育學界,“體育人文科學”很少會作為一個獨立的概念出現。每有提及,也往往是和體育社會科學一起被籠統的劃分到“體育人文社會學”這個寬泛的學科范疇中?;蛟S是受“體育人文社會學”這一專業名稱的引導,又或許是緣于“人文社科”這一名詞在大眾語境中的濫用,這種籠統的學科范疇界定方式很少有人質疑。更有一種觀點認為人文社科這一指稱過于局限,秉承文理之分的學科觀念,認為只要能夠與自然科學區別開來,所有文科意義上與體育相關的理論研究皆可歸納到體育人文社科的范疇,無需再細分人文與社科之間的差異。因此,即便有明確的專業名稱劃分,但在學科層面,體育人文、體育社科、體育人文社科依然是長期被混淆在一起的概念,體育人文科學置身其中,始終難以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與邊界。

人文與社科引發的學術爭鳴由來已久,并非體育學界所獨有。早在20世紀90年代,有關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差異、人文科學的屬性界定等問題就引發了國內學界的普遍爭議,幾乎遍及各個相關學科領域[19]。體育學科對此也略有涉及,但大多停留于粗略的學科認識層面,未有深入。近些年也曾有學者就體育人文科學的學科屬性進行探討[16],并明確指出了區分人文與社科之間概念差異的重要性,但因同類研究成果數量始終較少,未能引起足夠的重視。

然而,國內體育社會科學研究對自然科學研究范式的普遍推崇,讓這種混淆與誤讀的現狀愈發趨向惡化?,F今我國體育社會科學研究的主流,仍是“以實證主義、整體系統論、演繹式的宏大敘事的研究傳統與范式為基礎”[15],注重研究方法的實證性與客觀性。在西方體育學界日趨成熟的,建立在解釋主義基礎上的質性研究范式,雖然在國內學界也產生了一定程度的積極影響,但目前還難以形成與實證主義相抗衡的態勢。至于社會科學范式中原本必不可少的哲學思辨,更是常常被冠以空洞無物之名而被多數研究者所忽視甚至拒斥。正像有學者曾批判的那樣,“在自然科學之‘科學性’的推衍下,我國的體育社會科學研究似乎正日趨顯現出一種被科學化改造的傾向”[17]。長期被誤認為與社會科學幾無差異,又浸染在這樣一種科學研究環境中的體育人文科學,也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與批判。質疑體育人文研究只會空談虛玄而缺乏實證,只有哲學思辨卻沒有數據支撐,只有理念觀點卻沒有模型構建……上升到學科價值的評價高度,認為體育人文研究在根本上就是缺乏科學性的,不應當被看作是一種科學研究。

體育人文科學如今面對的質疑與爭議,說是生存危機亦不為過??瓷先ミ@似乎是個簡單的誤讀邏輯:概念混淆引發學科認識偏差,認識偏差又引發對研究方法的理解偏差,最終導致人們用自然科學的科學性標準去衡量體育人文科學,使質疑與批判成了必然。但事實上,混淆與誤讀中潛藏著的,并非只是對體育人文科學的認識問題,更是體育學界對人文科學本身的認識缺失:什么是人文科學?所謂“人文”指的究竟是什么?其科學性又是如何突顯的?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所謂“科學性”是否相同?人文科學是否有其無可取代的獨特價值?對體育而言,人文科學的價值又體現在何處?厘清這些基本問題,體育人文科學的屬性、內容、方法等問題才真正具備能夠加以研究的前提和基礎。本研究以此為出發點,嘗試通過對人文科學本質與邏輯的理清,進一步明確體育人文科學的研究旨趣,構建其基本的邏輯理路。

2 探尋體育人文科學之研究旨趣與邏輯理路的前提和基礎

為確保研究的針對性與嚴謹性,避免有可能存在的概念爭議,需要對研究所涉及的幾個基本問題做出相應界定。

2.1 關于研究性質:無意確立體育學的學科歸屬問題

論及學科概念,很容易會被認為是對學科歸屬問題的辨析。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生命科學、運動科學……對體育學的學科歸屬,學者們闡發著層出不窮的觀點,始終處于自身理據充分卻無力駁斥他者的狀態,至今無解。即便是相對成熟的教育學,對學科歸屬問題依然沒有定論。前有學者提出教育學是一種人文科學[18],后便有商榷文章予以辯駁,認為教育學理應是一種綜合科學[14]。事實上,難以形成定論,并非是理據不足而難以服眾,而是人們過于強調“歸屬”所明確的界限和標準的唯一性。像體育這般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又豈是一種學科視域所能容納的了的?;蛟S正如有學者所言,“分類和歸屬更應體現的是一種學科的使然狀態”[3],不必非要在研究之初就設下種種框架去限制研究內容的展開。在跨學科研究趨勢為主導的當下,綜合科學的屬性界定也的確更為適切。因而,本研究將體育學視為一種綜合科學,體育人文科學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構成體育科學研究體系的重要分支。體育學研究有其必要的人文屬性,但這并不意味著體育學就是一種人文科學。

2.2 關于核心概念:無意回避體育人文科學的科學性問題

對人類知識進行分類的方式有很多種,普遍得以共識的是在科學層面將知識分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三大部類。前兩個學科屬性向來毋庸置疑,而對人文是否可以稱之為“科學”,卻始終存在爭議。學界的主流觀點大致有:1)“人文科學”,這是科學知識體系構建視角下的定義,意欲表明人文與自然、社科之間處于對等的科學研究層面;2)“人文學科”,這類觀點認為人文研究之所以飽受質疑,并非緣于人文本身,而是因為學界太過強調本就不屬于人文研究的科學性,因此,這類觀點呼吁將人文研究稱作人文學科,回避人文研究的科學性,以此來為人文研究正名[10];3)“人文學”,此類觀點認為人文研究的確不具備科學研究的特性,稱科學的確不妥,但若稱之為學科,又將人文的價值局限在了學科層面,與其他兩類知識相比顯得低人一等,因此,選擇一種折中的觀點,籠統的稱之為人文學,便可避免科學與學科間的爭議。

其實,爭議的根源還是在于:人文研究是否具有科學性。這個問題事實上在基本概念層面就存在著誤讀。人們之所以會質疑人文研究的科學性,事實上是先將“科學”等同于“自然科學”,而后再用自然科學的科學性標準來衡量人文研究的價值。這種評價標準的錯位,使人們自然而然的推導出人文科學缺乏科學性的結論。就此問題曾有學者指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是從學科區分角度對知識性質的劃分,而并非是對知識科學性和科學化程度的分類,自然科學也并非是科學的唯一模式?!盵2]換句話說,我們不應當局限在自然科學的語境中審視人文科學,人文自有其科學性和相應的評價標準。用這種觀點來化解人文研究之科學性的爭議,似乎頗為合適。人文科學理應是在科學研究的進程中不斷確立自身獨特的科學性,這對年輕而迷茫的體育人文科學而言,無疑也是最適切的學科定位。

2.3 關于理論基礎:選擇卡西爾文化哲學作為理論視角的緣由

也正緣于體育人文科學自身發展的茫然無措,對其研究旨趣與邏輯進路的辨析,就不得不跳出體育這個相對具體的研究范疇,轉而到人文科學這個更為宏觀且成熟的體系中探尋理論依據?,F有的人文科學研究成果眾多,一方面,冠以《人文科學概論》《人文學導論》之名的教材和專著比比皆是,大多是對人文研究進行概念界定與分類,全面但理論深度不足;另一方面,學術論文的研究視角各異,卻難有普遍得以共識的理論觀點。因而,很難在宏觀的人文科學研究中找到明確而具體的理論依據。

選擇卡西爾文化哲學作為理論視角,一是緣于他的代表作《人文科學的邏輯》《人論》,皆是以人文科學、人的科學研究為核心的哲學思想集聚,在人文科學領域有著舉足輕重的位置;二是卡西爾對人文科學的思辨,緣起于對自然科學之科學性及其權威性的質疑,這與如今體育人文科學面臨的科學性質疑現狀頗為一致。面對相似的質疑,提出的人文科學建構邏輯也相對更具有理論運用的適切性。同時需要表明的是,本研究選擇卡西爾文化哲學思想作為理論視角,是從方法論層面做出的限定。也就是說,卡西爾的理論觀點提供的是一個探尋體育人文科學建構之路的思維方式,是對其內在邏輯體系的一種思想指引,而不是體育人文科學建構的唯一理據。哲學思想之于體育研究,更多的是思維方式的啟示與引領,而并非簡單的將哲學思想與體育現實相結合。因而,本研究意欲闡明的是,在卡西爾文化哲學的方法論視角下,體育人文科學有著怎樣的學科定位,它的研究目的與意義是什么,應當依據怎樣的邏輯理路進行研究,又應當如何研究。

3 卡西爾的文化哲學思想及其對人文科學邏輯的建構

恩斯特·卡西爾(Ernst Cassirer ,1874-1945),德國哲學家,先后師從德國知名社會學家齊美爾(Georg Simmel)、新康德主義馬堡學派創始人柯亨(Hermann Cohen),創立了自己獨特的符號形式哲學??ㄎ鳡柍幸u康德哲學思想,將康德的理性批判擴展至文化批判,將傳統認識論擴展成為文化哲學[13],這些思想集中體現在了其代表作《人文科學的邏輯》(1942)與《人論》(1944)中,在人文科學領域產生了極大影響。德國哲學家伽達默爾(Hans Georg Gadamer)曾如此評價:卡西爾哲學為全部人類文化活動提供了一種先驗的基礎[6]。其在德國哲學乃至整個文化哲學領域的地位與影響力可見一斑。

3.1 認識論的文化哲學轉向:自然科學認識范式的局限與人文科學價值的突顯

作為新康德主義的承繼者,卡西爾對康德哲學的基本立場,即“哲學的主要任務不在于研究存在或客體,而在于研究人們認識客體的方式”[7]。

在17、18世紀的西方哲學界,大多是受自然科學方法論所支配的。哲學家們所普遍信奉的“是將自然科學中的某一方法上升為哲學的原則,去解答認識論和形而上學的問題”[4]??ㄎ鳡柶鸪鯇Υ藞孕挪灰?,也遵循傳統在自己的早期著作中詳盡探究數學和物理學等精密自然科學的認識形式。然而,當他“將這些科學概念用于分析更多人類文化現象的時候,卻不可避免地發現了自然科學認識范式的局限性”[12]??ㄎ鳡栐晕乃噺团d時期人文作品的價值為例對這一問題進行反思:倘若人們面對著米開朗琪羅的雕塑,卻只在思考它的大理石構造;看著拉斐爾的畫作,卻只能分析油畫布的材質與繪畫技巧,那么它們與其他客觀存在的物質相比,似乎并沒有任何特殊性可言[7]。那么,其中蘊含的豐富藝術價值與文化底蘊應當如何解讀;倘若人們堅持用自然科學的標準去衡量人文作品的價值,又應當怎樣衡量;如果自然科學的認識范式還不能夠解讀人文作品,又何以能夠詮釋更為繁雜的人類社會現象呢。

對自然科學認識范式的反思,促使卡西爾進一步反思認識論的根源問題,也是哲學研究的根本問題。人類社會現象之所以紛繁復雜而難以通過自然科學得到詮釋,是因為它不僅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物質現象的集合,更是一個蘊含著人的價值和認識的精神世界。哲學既然意欲探究人類社會現象,就不能只在物質世界中探尋客觀規律,也應當在精神世界中找尋人的價值歸屬,探究融物質與精神雙重世界于其中的人類文化。在卡西爾這里,哲學的研究對象也由此從物質世界擴展到了更廣泛意義上的人類文化活動,認識論也轉而以一種文化哲學的形式呈現出來。

3.2 文化哲學的符號形式本質:意義世界的生成與客觀化

面對人類文化活動這一龐雜多變的認識對象,卡西爾將其對認識論的探究訴諸于“符號”這一人類文化的特殊表現形式。在他看來,人與動物之間最根本的差別在于動物依靠感受器系統與效應器系統面對外界環境,而人在此基礎上還多有一個符號系統。符號的存在使人不再簡單的生活在物質宇宙中,而是生活在一個符號宇宙中[8],連接著人所面對的物質世界與人之內在的精神世界。這里所說的符號,并非是簡單的經驗記號或事物圖像,而是人類精神的客觀化成就[12],是人類精神得以呈現的基本形式。

卡西爾進一步將這一“符號形式”區分為三類:1)作為普遍符號形式的語言;2)作為原始符號形式的神話思維;3)作為精確符號形式的科學認識。這一區分意味著,人類精神世界皆可納入到符號的范疇,通過符號這一統一的形式呈現出來。與此同時,作為原始符號形式的神話思維和作為精確符號形式的科學,則是同一符號內涵基礎上的不同表達形式。這也意味著人文與科學也只是人的認識的不同表現形式,是在符號基礎上內在關聯又相互影響著的統一整體。

符號之所以能有如此強大的維系能力,源自它內在的意義本質。意義是符號的本質,更是抽象的符號表象下的內容所在。正如數字倘若沒有其內容的指涉,就只能是一堆數字式的記號,不具有意義,也就無法被看作是一種符號而成為人建構思維邏輯的工具。很多人會認為符號之所以有意義,是人們對符號進行認識后的一種理性解讀,即人使符號具有意義??ㄎ鳡杽t認為,意義是先于符號而存在的,不同形式的符號系統只是對意義的運用,而不是創造[5]。

對意義的這種界定,緣于人的意識的產生及其促使認識生成的過程。以往對認識生成過程的理解,往往被簡單的表述為人的意識對客觀事物的反應。而在卡西爾看來,所謂客觀事物,當它進入人的感知范圍時,就不再是純粹的客觀存在著的事物,而是“被人所感知的事物”。這種被感知的身份使事物在其客觀性基礎上,融入了人的感知與認識成分。此時呈現在人面前作為人的認識對象的客觀事物,具有其原有的客觀屬性與人的感知的雙重內涵,這種雙重內涵就是卡西爾所說的意義。不同的感知會生成不同的意義,也會因此建構出對同一事物產生不同認識的可能性,再以不同的符號形式呈現出來。感知的不確定性使意義的賦予具有建構性與可能性[1]。因而,由意義生成的符號不會是固定不變的圖式,而是一種生成性的過程性存在。

3.3 人文科學的價值:對意義世界的探尋和對人文世界的構建

顯然,對事物的感知和對其意義的賦予是人所特有的認識能力。用卡西爾的話說,這是“人類精神特有的一種本原性的、賦予形式的力量。通過這種能量,現象的單純在場獲得了一種確定的意義,獲得了特殊的、觀念化的內容”[9]。藝術、神話、宗教等人文作品的產生,皆源于此。然而,人們能夠確定的只是意義先于符號而存在,卻對意義本身的內容并不明晰,對自身的感知、意義的生成乃至認識的邏輯而言同樣如此。正如人們時常會驚嘆于藝術創作的靈感與不可思議,卻很難表述出靈感與驚異究竟指的是什么。這時,對其中緣由與邏輯關系的厘清,就顯得頗為必要且重要了,而這也正是人文科學最為重要的價值所在。

如果說人文作品是一種符號形式的呈現,也就意味著其符號生成過程中蘊含著先于符號而存在的豐富卻并不明晰的意義。人文科學研究就是這一意義的明晰化過程,其目的在于探究人文作品何以產生、如何產生、又如何形成其特質等認識論層面的規律性問題。實質上,這種探究本身就是在意義層面對人文作品的又一次描述與刻畫,是在探尋其意義世界的過程中構建起一個內在一致的人文世界。

3.4 人文科學的特質:方法的解釋性、內容的建構性與研究者的創造力

論述至此,卡西爾文化哲學對人文科學邏輯的勾勒已經逐漸清晰:人對事物的感知生成著事物的意義,符號賦予意義以形式,而使事物的意義得以存在于人的認知范疇中,成為人的認識對象。人對這一認識過程的把握和對意義世界的探尋,即是人文科學研究的過程。由于意義本身源自人的精神世界,又在人的認識過程中生成,因而,對意義的探尋不像自然科學探尋物質世界規律那般有著確定的規律性和客觀性,它并不對應著物質世界某個實體性的存在,它指向的是人的認識、人的精神以及在此基礎上構建起的人文世界。因此,對意義的探尋方式也必然不會依循自然科學的思路,而有其獨特的研究范式。

卡西爾將意義與理解相對應,將對意義的探尋指向了解釋。誠如他在論述人文作品的分析方式時所言:“我們需要了解人文作品的深層含意,理解它們究竟向我們傳遞了什么。實現這種理解需要一種特定的解釋程序,即一種獨立的、復雜的詮釋學?!盵7]解釋雖不像自然科學方法一樣有著明確的科學標準能夠衡量,使研究能夠以數據化的方式呈現,卻也在意義的統領下能夠確立自身解釋的方向,使解釋的目的與指向能夠始終與意義相一致。

面對同一意義生成的不同符號形式,人文科學可以進行多角度不同程度的解釋,而解釋過程本身,一方面是對意義的深入挖掘與還原;另一方面,也是對意義的豐富與充實??梢哉f,人文科學研究的內容始終處于一種不斷豐富的、生成的過程中,是生成性的,更是建構性的。

更重要的是,人文科學之所以能夠探究意義繼而對其進行理解和解釋,是因為人文科學研究人的精神世界、人的認識過程,是對人本身的回歸。同樣是科學研究范式,自然科學面向物理世界中存在的人,社會科學面向人類社會中存在的人,而人文科學指向的則是精神世界中存在的人。而人的精神世界是唯有人自身才能夠把握、認識,進而將其客觀化顯現出來的。人所獨具的這一認識能力,既是人的主體性的集中體現,也是人文科學研究中研究者自身的獨特優勢。在卡西爾的文化哲學思想中,研究者的這種獨特優勢,更為具體的指向了人類精神的創造力。在卡西爾看來,人自身具有一種獨立的人類精神能量[12],正是這種能量才讓人能夠在面對客觀物質世界時,超越簡單摹寫的層面,充分利用符號創造出一個完全不同于物質世界的“理想世界”,一個能夠充分展現人的主體精神,徹底解放和提升人的思想與情感的世界[11],即人文世界。因而,對研究者的這種創造力的激發和釋放,儼然也是人文科學之解釋與建構性得以存在的必要前提。

4 體育人文科學的研究旨趣與邏輯進路

卡西爾文化哲學對人文科學邏輯的建構是宏觀的,也是深入的。從事物的被感知階段發覺意義的存在,從而將人文科學的研究對象指向意義,將研究目的指向對意義的探究,使研究始終存在于對人文世界的構筑過程中,呈現出內容的生成性與建構性。探究的方式在于解釋,而解釋之所以能夠具有解釋力,源自作為研究者的人所獨具的對人類精神世界的認識能力,即創造力。這是對人文科學研究旨趣的界定與邏輯進路的勾勒,也是本文進一步解析體育人文科學邏輯進路的基礎。

4.1 研究對象的確立:作為一種意義而存在的體育

研究對象顯然是需要首先被提及的問題。對體育人文科學而言,這似乎又是個無需爭議的問題。以往研究論及這一問題時的觀點往往是大同小異的,寬泛的說可以是體育運動中的人,具體的說可以是體育運動中人的行為、觀念等因素的集合,或是體育研究應當回歸到“人本身”。種種觀點,基本是圍繞著體育、人、身體活動這幾個核心概念展開,無論寬泛還是具體的論述,至少都會是一種合理的解釋。然而,在對體育人文科學的認知現狀和卡西爾人文科學邏輯進行梳理之后便不難發覺,目前學界對體育人文科學研究對象的界定,雖不存在內容的不妥之處,卻似乎并不能體現“體育人文科學”的研究特點。倘若把這些界定置于體育社會科學領域中,似乎也沒有任何不妥。那么,人文科學的特性,又應當如何在體育研究對象的界定問題上得到明確體現?

卡西爾對意義及其價值的發覺對此提供了一個解釋的可能。人文科學的研究對象源自事物在被人感知時所產生的、在人的認識過程中不斷發展變化著的意義,指向人的精神世界。體育是由人所創造出來的,通過人的身體運動體現的行為方式,它在產生之初就自然的包含人的感知與認識于其中,也就自然的有其意義的存在。這種指向精神世界的意義,在體育中指向的是體育運動中人的精神世界,這是在人所能直觀感受到的、實體化的體育行為中所無法把握和認識的內容。也可以說是體育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存在的具體體現,即作為一種意義而存在著的體育。

這個看起來頗為抽象的界定,實質上是通過人的觀念、思想、情感等主觀形式呈現出來的內容,貫穿于體育發展變化過程的始終。正像是在觀看足球賽時,我們能看到的是球員腳下精湛的球技,卻看不到球員腦中對技術的認知和對戰術的布局;我們能看到攻防之間激烈的身體對抗,卻看不到進攻隊員與防守隊員在對抗時的心理變化;我們能看到球員在進球后各具特色又飽含深意的慶祝動作,即便動作的指向性非常明顯,但在我們看到并理解這些動作的含義時,這種“看”已經涵蓋了我們的認知,也即意義在其中了。

事實上,這里所說的看不到,指的是人所無法直觀把握的、無法使之以實體化形式呈現出來的內容,它們從始至終都伴隨著顯性的體育運動行為而存在,以一種意義的形式而存在。對這些內容的研究也無法全然依靠量化的科學標準,正如我們可以對進球后的慶祝動作進行數量的統計與內容的分類,但對其動作所指向的意義,還是需要立足于人文科學的視角進行解讀。因此,作為一種意義而存在著的體育,是對人文科學研究能力與特征的突顯,也是在確立研究對象時一種更為適切而明確的界定方式。

4.2 研究方法的轉向:對體育之意義的理解與解釋

明確了研究對象之后,對研究方法的探討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之所以說亟待解決,是因為研究方法是體育人文科學在以往被詬病最多的問題所在。人們在進行反思與質疑時頻繁提及的問題總是:體育人文研究沒有科學的研究方法,或是體育人文研究方法缺乏科學性。正如文章開篇所論述的那樣,這種質疑源自學科概念混淆導致的學科認識錯位。此處以“體育精神”這個研究對象為例,對這一研究方法的認識誤區及其轉向的必要性做進一步分析。

作為體育人文研究中被提及最多的概念之一,體育精神是個寬泛的近乎可以容納所有體育人文思想于其中的概念,可以成為學術研究熱議的話題,也可以見諸報端成為社會輿論的焦點。即便不是從事體育科學研究的非專業人士,論及體育精神也可以信手拈來幾個核心概念:公平公正、團結協作、奮勇拼搏。學界人士致力于將“體育精神是什么?”中的問號變成句號,盡可能地讓概念界定顯得完滿而充實;從功能層面不斷挖掘體育精神的價值,讓體育精神能夠蘊含越來越多積極的價值屬性以豐富自身。眾多的探究卻像是愈發將體育精神實質架空,留有一個個字面上豐富多樣實質卻空洞無物的概念。用卡西爾的話說,這樣的研究更像是缺乏意義的記號,而并非是由意義所生成的符號。

空洞無物并非緣于問題本身,而是源自研究方法的偏離。我們總是用概念化、系統化的自然科學研究思路探究體育精神這個滿是人文內涵的話題,研究走入困境也是必然。

卡西爾將人文科學的研究方法指向對意義的理解與解釋,即謀求一種方法的解釋性。在體育人文科學研究方法的角度來看,這種解釋意味著對體育精神的研究不應當局限于對“體育精神是什么”的界定,而應當轉向對“體育精神為什么會是這樣,又是如何形成、如何發展的”之類探索性問題的解釋。解釋不是對問題的回答,而是提出一種分析問題的思路,并在此基礎上探究進一步解讀的可能性。解釋也并非只有一種,而是可以多樣化生成又相互融合著的狀態。這樣的解釋總是歷史性的,生成性的,充滿著無限的可能性。人們可以因社會環境與認識能力的差異從某一個視角出發不斷更新著對體育精神的解釋,也可以從多學科視角出發對體育精神進行著各不相同的解釋。如近年來頻繁被提及的“女排精神”,既可以從歷史沿革的視角分析女排精神何以傳承,又是經歷了怎樣的社會觀念變遷過程;也可以從不同學科視角剖析女排精神得以產生,繼而化作一種精神力量的深層原因。如此,對女排精神的研究就始終處于一個不斷深化又不斷擴充著的過程,成為一種體育人文科學研究的過程性存在。

4.3 研究主體的省思:體育人文科學研究中研究者之創造力的激發

明確了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再來談論研究主體,似乎有些本末倒置般的突兀感。畢竟,相較于研究對象的毋庸置疑,研究主體更像是一個無需探究的問題域。而此處所說的研究主體,指向的是體育人文科學中的研究者,意圖探究的,是研究者在體育人文科學研究的邏輯進路中,應該如何定位自身,又應當如何將人文科學研究者這一身份充分代入體育研究領域之中。

如前所述,在卡西爾看來,人所獨具的對人類精神世界的認識能力,即人的創造力,是人文科學得以存在的首要前提,也是人文科學研究者的獨特優勢。對體育人文科學而言,研究者自然也具有對體育之意義的認識能力,繼而激發其獨有的創造力。然而,體育研究者具有這種能力,只能表明創造力存在著能夠被激發的可能性,并不意味著其會自然而然的釋放出來。面對鮮活多變的體育現象,想要充分把握其中豐富而深刻的意涵,還需要研究者找到其與研究對象之間在主體體驗上的一致性。這種一致性并非是要求研究者必須參與到體育運動的過程中,而是需要研究者立足于自身的情感體驗基礎,間接的參與到其所研究的體育運動中去,以形成和研究對象之間的內在關聯性。在對體育予以足夠的情感傾注與體驗的基礎上,將體育視為認識對象的研究者和體育運動的實踐參與者這一研究對象中的人的存在,才能夠在主體觀念上形成真正的內在一致性。

從事體育人文科學研究,需要研究者將對體育本身的情感與認識傾注其中,而不能像是在談論一個與己無關的客觀事物一般,堆砌冷漠而空洞的文字。研究足球未必要置身于綠茵場,但至少需要懷有對足球運動的認知欲;研究女排精神也未必要親臨現場觀戰,但至少應當保有對女排精神傳統的認識,對歷史沿革與變遷持有一種發自內心的體悟與省思。情感、情緒、精神體驗,這些看似主觀抽象且難以把握的因素,正是人文科學之所以有其不可替代的研究價值的主要原因,更是身為體育人文科學研究者的人們最需要關切的關鍵所在。

4.4 研究目的的建構:體育精神世界的客觀化與體育人文世界的構筑

如果說研究對象的確立明確了體育人文科學應當研究什么,研究方法的轉向明確了體育人文科學應當如何研究,研究主體的省思明確了身為體育人文科學研究者應當如何定位自身又如何置身于研究本身,那么,從建構體育人文科學研究的邏輯層面看來,還需要厘清的問題就只有對研究目的與價值的明確了,即體育人文科學究竟能做出什么成果,又有怎樣的價值和作用。

卡西爾最初對人文科學研究價值的發掘與突顯,緣于他發現自然科學研究范式無法詮釋繁雜的人類文化現象。對體育人文科學而言同樣如此。體育伴隨著人類社會變遷而發展至今,已經成為人類文化現象中頗具特色,內容也頗為龐雜的組成部分。這其中自然有如從生理學的角度剖析人體運動規律,從社會學角度解析作為一種社會現象的體育運動等的科學,也同樣有越來越多難以加以量化分析的,從屬于人類精神世界的體育內容。倘若沒有人文科學研究的解讀,這些體育內容即便能夠始終伴隨著體育現象的產生而發展變化,也只能始終以抽象而無法實體化的形式留存于人的感知階段,而不能得到更廣泛的人類社會的認同。女排精神之所以能夠傳承,并進一步作為一種積極的精神力量促進體育運動的發展,競技成績的優異傳統自是主要因素,但同樣重要的是在社會輿論語境中,在影視與文學作品的創作中,在理論研究的架構中,女排精神始終在以各種不同的文化形式得到積極的展現,使原本抽象的精神概念能夠以人人得以感知和認識的形式留存,使女排精神能夠以客觀化的方式呈現,形成獨具特色的精神力量。

事實上,體育人文科學所做的,正是將這些抽象卻又有著豐富內涵的體育精神世界的內容,通過感知,賦予其意義,再加以形式化的方式逐步的呈現出來,使體育的精神世界能夠以實體存在的方式被人類社會所感知、所認同。正如體育史是對體育自身及其觀念發展變化過程的記錄與承載,體育哲學是將體育運動過程中人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等精神層面的問題抽離出來加以認識和解析的科學。無論哪一種體育人文科學的研究范式,實質上都是對體育精神世界客觀化的具體體現,是體育精神內容各不相同卻又內在一致的文化承載方式。這些文化承載進程中所積累的體育人文科學認識,又在進一步構筑起一個融物質世界的體育和精神世界的體育于一身的、體育的人文世界。

5 結語

出自于對體育人文科學研究現狀及其困境的反思,將體育人文科學作為一個獨立的學術研究概念提出來,繼而嘗試回到人文科學的基本問題認識層面,對體育人文科學研究中存在的根本問題進行更為深入的反思與梳理。依循著卡西爾文化哲學對人文科學建構的邏輯,從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研究主體與研究目的4個主要方面解析了體育人文科學的研究旨趣與邏輯進路?;诳ㄎ鳡栁幕軐W的方法論視角,體育人文科學研究的對象表現為作為一種意義而存在著的體育,對這一對象的研究不能依托于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中的標準化、科學化的研究范式,而需要遵循解釋性的研究方法,對體育中蘊含的豐富意義進行理解與解釋性的探究。這一解釋性的研究方法需要研究者自身充分而積極的情感體驗與傾注,以達成與研究對象之間主體體驗的一致性,從而進一步促成體育精神世界的客觀化這一體育人文科學研究的根本目的,構筑專屬于體育的人文世界。

[1] 曹暉. 符號性、系統性、構形性——卡西爾的文化形式特征闡釋[J].哲學研究,2014,(12):112-116.

[2] 陳先達. 尋求科學與價值之間的和諧——關于人文科學性質與創新問題[J].中國社會科學,2003,(6):14-24,205.

[3] 董德龍,劉文明,SEAMOS KELLY. 歸屬、規模、規制:對中國體育學科發展的認識——一種學科方向探究[J].體育科學, 2015,35(3):83-89.

[4] 何萍.卡西爾眼中的維科、赫爾德——卡西爾文化哲學方法論研究[J].求是學刊,2011,38,(2):12-22.

[5] 何萍. 論卡西爾的符號形式哲學[J].學海,2010,(4):5-24.

[6] 伽達默爾. 哲學解釋學[M]. 夏鎮平,宋建平,譯.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78.

[7] 卡西爾. 人文科學的邏輯[M]. 沉暉,譯.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2,96,173.

[8] 卡西爾. 人論[M]. 甘陽,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3:35.

[9] 卡西爾. 語言與神話[M]. 于曉,等,譯. 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8:209.

[10] 劉恒健. 為人文學科正名——兼論人文學科的特性[J]. 學術月刊, 1996,(10):16-20.

[11] 劉珂珂,張梅. 人·符號·文化——卡西爾三位一體哲學思想解析[J].江蘇社會科學,2012,(5):28-31.

[12] 歐陽謙.卡西爾的文化哲學及其廣義認識論建構[J].哲學研究, 2017,(2):120-126.

[13] 田盛頤. E·卡西爾和他的文化哲學[J]. 哲學動態, 1987,(10):29-33.

[14] 王洪才. 教育學:人文科學抑或社會科學?——兼與張楚廷先生商榷[J]. 教育研究, 2012,33(4):10-17.

[15] 熊歡.論質性研究范式對我國體育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困境的消解[J].體育學刊, 2018,25(1):1-10.

[16] 熊文. 體育人文科學的凸顯及困境[J]. 武漢體育學院學報, 2011,45(9):5-10.

[17] 熊文.體育社會科學研究:“科學”化的困境及反思——兼論個案研究的凸顯[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4,31(2):133-139,160.

[18] 張楚廷. 教育學屬于人文科學[J].教育研究,2011,32(8):3-8,12.

[19] 朱紅文. 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關系之爭述評[J]. 哲學動態, 1994,(5):5-8.

Research Purports and Logistic System of Sports Humanities—Based on the Methodological Perspective of Ernst Cassirer's Cultural Philosophy

YANG Yun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100,China.

As an independent discipline concept, sports humanities has been confused in the field of sports social sciences, which not only causes serious misunderstandings in the subject level, but also makes the sports humanities face a more severe crisis. Based on this research statu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research purport and logical approach of sports humanities according to the way that Cassirer's cultural philosophy constructs the humanities logic. The study believes that the object of sports humanities is a kind of sports which exist as a meaning, the choice of its research method should abandon the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thought, and turn to the understanding and explanation of the meaning of sports.The application of this interpretive research method requires researchers to devote their own emotional experience to inspire the unique creativity of the humanities researcher, to promote the objective of the sports spiritual world, and to build the humanistic world of sports.

G80-05

A

1000-677X(2018)06-0038-06

10.16469/j.css.201806004

2018-02-07;

2018-06-05

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青年項目(16DTYJ01);中國海洋大學青年教師科研專項基金項目(201703007)。

楊韻,女,滿族,講師,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體育哲學、體育史, E-mail: yypiero87@126.com。

猜你喜歡
體育精神符號人文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樸素的人文
拼搏熱血的靈動之美
統計學符號使用的說明
真正的體育精神
The true sportsmanship 真正的體育精神
讓閱讀更方便的小符號
真正的體育精神
人文社科
草繩和奇怪的符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