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井底之蛙”的固守

2018-01-27 18:02薛麗琴
高中生學習·高一版 2017年12期
關鍵詞:資訊科技材料

薛麗琴

試題展示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隨著手機的智能化和網絡化,人們每天不由自主地花費大量的時間在手機上瀏覽信息。通過手機,人們掌握了大量信息,世界變得越來越小。以前,人們曾諷刺對外界了解很少的人為“井底之蛙”,而今,人們又發現自己似乎知道得太多,以至于無暇分辨真假,無法明辨是非。我們究竟是該知道得多,還是該知道得少?

綜合材料內容及含義作文,體現你的思考和選擇。要求選好角度,自定立意,明確文體(詩歌除外),自擬題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襲。(選自2018屆湖南省重點名校高三入學大聯考)

優秀作文

愿做一只“井底之蛙”

對處于這個時代的人們來說,他們是幸福的——科技日新月異,資訊空前發達,曾經一些可望而不可即的東西,如今都變得唾手可得。然而,他們又是痛苦的,因為他們知道得太多。

何為“知道得太多”?就是當你每天醒來時,只要打開手機,各種消息就會從各種渠道撲面而來,讓你整天都昏昏欲睡;就是當你和旁人談起各路八卦之時,你會在眾人面前“侃侃而談”,卻又猝不及防的轉移話題,給人一種你無所不知的假象,以掩蓋你內心的空虛。

當你覺得自己“無所不知,無所不曉”之時,事實往往是你“無所不知,卻樣樣不精”。

著名電影《心靈捕手》中有這樣一段話:“如果我問你藝術,你可能會提到藝術書籍中的粗淺論調,但你連西斯汀教堂的氣味也不曾嗅到;如果我和你談論戰爭,你會向我大拋莎士比亞的詩句,但你從未親臨戰場,未試過把戰友的頭擁入懷里,看著他吸著最后一口氣,凝望著你,垂死向你求助……”

正如這段話所說,“知道得太多”有時并不值得夸耀,因為你從未切身體會、領悟過,也沒有考證落實過。那些資訊如春汛,帶來潤澤的同時,泥沙俱下。與其花大把的時間去過濾泥沙,不如退守“井底”,做一只“井底之蛙”, 洗去喧嘩與躁動,守護一方清泉,方能更純粹些。我們擁抱科技,享受資訊的快捷,同時,當我們駐足回望,好像越是那些資訊匱乏的時代越能讓人記住有用的東西。

王開嶺曾說過:“正是滿眼的浮塵和不實感,讓我急于尋求有根的生活?!倍蚁胝f的是,正是因為人們“知道得太多”,我才懷念起“無知”的生活?!笆掳胪?,不如一事精通”,安守本分,守望星空便是“井底之蛙”的可貴精神。

著名作家福樓拜可謂是“井底之蛙”的代表。他每天上午用四個小時寫作,下午用四個小時來寫作,晚上再用四個小時來寫作,守住“寫作”這方凈土,埋頭耕耘,就是他成功的最大秘訣?!膀緹o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避髯拥摹秳駥W》也告訴我們“專精”才是獲得成功的法寶。

我愿做一只“井底之蛙”,守望一方凈土,修得一事精通。

考場點擊

此文立意切合材料命意,在充分肯定科技的進步和資訊的發達給人們帶來方便快捷生活的前提下,批判地分析了資訊泛濫的弊端——浪費時間卻不能求得真知,似乎樣樣都懂卻又一樣不精。然后作者引用《心靈捕手》中的臺詞,諷刺那些夸夸其談者的淺薄無知,又巧妙地設喻,將泥沙俱下的資訊潮比作“春汛”,說理形象透辟。作者先破后立,在批評了泛濫的資訊讓人沉迷其中而不自知的狀態后,旗幟鮮明地主張做“井底之蛙”,并且將“井底之蛙”界定為“固守本心、專注不移”的精神,再用具體例子加以佐證,最后明確回答材料中的問題。全文運用對照式的結構模式,觀點鮮明,思維辯證,語言流暢,說理形象。

題目解析

這是一道任務明確的新材料作文。材料包含一種現象(智能手機帶來海量資訊占用大量時間)和兩種態度(欣喜還是傷悲)。立意時,要有“你的思考和選擇”,也就是說要站在材料整體的立場上,通過辯證的思考和權衡,做出你的立意選擇。參考立意為:

①資訊發達,時代之幸。知道得多,當然是好事,沒有必要視之如洪水猛獸,科學分類,恰當利用,可以帶來便利,可以創造財富,可以實現共享。②信息泛濫,時代之殤。信息不加篩選,鋪天蓋地而來,淺薄浮泛,正在吞噬人們的心靈,虛假欺騙,正在動搖社會的根基。加大整治力度,提高辨別能力,是當務之急。③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辯證地看,資訊發達是好事,可以為我所用,知道得越多越好;而信息泛濫、污人眼球、亂人心性的信息,則知道得越少越好。

為了引導同學們辯證思考,請閱讀下面的文章。

時文鏈接

駕馭手機而不是被駕馭

晁 星

398億小時!今年上半年,中國人在社交媒體上花費的這些時間,足夠建造109座金字塔。近日,波士頓大學講席教授詹姆斯·卡茨公布的這項數據,再度引人深思:手機等技術產品在引領社會進步之時,是否也在將人類推入泥沼?

不管你承不承認,我們的時間正越來越多地被手機消磨掉。不論是家人團圓還是朋友聚會,不論是上班路上還是工作之余,說話的人越來越少,埋頭“屏幕”的越來越多。最新調查發現,中國人平均每天看手機3小時,僅次于巴西,位居手機沉迷度全球第二。顯然,如今的手機已不僅僅是手中的工具,儼然變成了身體的“器官”。有人說,長這么大,唯一能堅持下來的事,就是每天給手機充電。雖有些戲謔,但的確戳中了現實的痛點。

痛在哪?不僅在于手機占據了人們的生活,更在于我們終日把目光拴在手機上,丟掉了很多能力,消磨去許多斗志。有人認為,現在的智能手機越來越“聰明”,而手機用戶卻越來越怠于思考。更有研究發現,如今年輕人的記憶力越來越糟糕,有人甚至患上了類似于腦損傷的數字癡呆癥。這并不是危言聳聽。不妨自問,那些“建造109座金字塔”的時間,我們都用來做了什么,有沒有給自己的人生成長路添一塊磚,加幾片瓦?

當然我們不拒絕科技的進步,理性來講,我們也無法逃脫技術編織的復雜網絡,但如何與它相處,考驗著人類的智慧。凱文·凱利在《科技想要什么》中介紹了阿米什人對待科技的方式:他們有選擇、有節制地運用技術元素,通過集體的選擇方式,適應科技的進化節奏,最大限度地消除其負面影響。這種方式或很難大范圍推而廣之,但其依然啟示我們——科技帶來的種種負面效應,往往是人的局限所致。當下,我們與科技之間的關系可以看作是一種博弈,如果你落入對方的棋路并迷失了自我,那么一定會是輸家。

(轉自2017年9月22日《 人民日報 》)

點化借鑒

本文探討了究竟是人在操控手機還是人被手機操控這個話題,其實質仍然是在探討人究竟該如何對待手機帶來的信息問題。我們可借鑒:一是事實清。數據確鑿,現實觸目驚心,事實勝于雄辯?!?98億小時”,“建造109座金字塔”,“每天看手機3小時”,世界第二,還不能引起國人重視嗎?二是觀點明。反對沉迷手機,呼吁國民振作,遠離手機,運用智慧,擺脫控制。三是手法新。列現象,析實質,透過現象看本質,深層挖掘人們沉迷手機的心理動因,催人猛醒。endprint

猜你喜歡
資訊科技材料
資訊Information①
科技助我來看云
科技在線
最美材料人
科技在線
科技在線
資訊
資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