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卜奎“三杰”藏書題識輯考

2018-01-28 20:19
圖書館學刊 2018年12期
關鍵詞:三杰齊齊哈爾唐詩

于 勇

(齊齊哈爾市圖書館,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0)

齊齊哈爾清代時為黑龍江省省會,舊稱為“卜奎”。清末民初在黑龍江有三位著名的學者——張朝墉、張伯英、張延厚。此三人長居省城齊齊哈爾,并在政府部門內任職,在政界內享有很高聲譽,尤其在詩詞、書法藝術上有很深的造詣,被地方志研究者稱為卜奎“三杰”,又稱卜奎“三張”。三位不僅是書法界的精英,也是藏書愛好者,齊齊哈爾市圖書館(以下簡稱齊圖館)藏有他們捐贈的大量古籍珍本,其中古籍圖書13種,書法碑拓類33種,計有百余冊。這些藏書中有被《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收入的《楚辭》,有《古籍善本書目》收入的《奉天錄》《空同集》等。卜奎“三杰”也是編修《黑龍江志稿》(以下稱《志稿》)的有功之人,對黑龍江地方志的撰寫貢獻巨大。

筆者從齊圖館收藏的此三人的古籍文獻中,選出6種從未發表過題識者進行考釋,以豐富對卜奎“三杰”藏書特色的研究,也希望通過這些藏書題識的考釋,了解此三人為黑龍江文化藝術做出的貢獻。

一、張朝墉

張朝墉(1860-1942),字北墻,一字伯翔,晚號半園老人。以蓄長須,又被稱為張髯。四川省奉節縣永安鎮人(今屬重慶市)。自幼聰慧好學,工詩文,精書法。光緒年間中拔貢,有“夔門才子”之稱[1]。光緒三十二年(1906)他離川遠游至黑龍江,入署黑龍江將軍程德全(1860—1930)幕府。民國3年(1914)受聘于黑龍江通志局為纂修,纂成《黑龍江物產志》,后人評論此書“廣博詳實,超過前人”。

1.《楚辭》

《楚辭》二卷,(楚)屈原、(漢)賈誼等撰。明萬歷四十八年(1620年)烏程閔齊伋??倘子”?,二冊。白口,四周單邊無格,無魚尾,半葉9行,行19字,小字雙行,行18字。入選第二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編號(05037),編入《中國古籍善本書目》,收錄至《黑龍江珍貴古籍要覽》。書中鈐有“白翔”“半園”“張朝墉印”。

光緒三十三年九月朔日,黑龍江卜奎倉西公園落成,蜀東張氏敬置此編,以供好古者瀏覽焉。白翔記(下有鈐印“白翔所作”)

按:光緒三十三年(1907),張朝墉受黑龍江將軍程德全委派,于卜奎(齊齊哈爾)城西廣積倉址拓土辟地,創建公園。張朝墉利用自然地勢,“筑臺鑿池,橫架長橋。池西列白石幾案,迤東穴洞通道,達于園表,稱眾妙之門。亭南建一大廳,雕梁畫棟,備極顯敞”[2]。公園內還建有花圃、軍政俱樂部、球房、茶座等設施。因位在廣積倉舊址,故名倉西公園(1917年改名龍沙公園),為邊塞首創第一座公園。

1907年5月,俄國沙皇在倉西公園內建立領事館,占據公園近一半的面積,張朝墉十分氣憤,遂改號為“半園老人”以表憤慨。1907年9月,為慶祝倉西公園建成,張朝墉將《楚辭》贈與倉西公園,與其他圖書一并放在軍政俱樂部內供游客休息閱讀。1914年8月,朱慶瀾(1874—1941)督理黑龍江軍政要務,組建黑龍江通志局,辦公地點設在卜奎城西黑龍江圖書館內,聘請張朝墉任纂修。張朝墉在離開倉西公園時,將這本珍貴的《楚辭》帶到了黑龍江圖書館,并轉贈給黑龍江圖書館收藏,是書流傳至今。

2.《朱伯廬先生治家格言》

《朱伯廬先生治家格言》一冊,(民國)張朝墉臨,民國22年(1933)寫本,經折裝,12幅,書內鈐有“張朝墉印”“白翔”印。

格言凡五百一十字,語語質實可守,此清初朱致一先生所作,或誤以宋朱文公且混入本集者也,致一先生名用純,江蘇昆山人,父集璜,前明貢生,殉國亂用純痛之,取王裒攀柏事,自號柏廬,其生平所學以主敬為程著,有《愧訥集》行于世。

艮廬先生治國才也,而不忘齊家之。文囑書一過以為家范,以教子孫是守大學家齊而后國治之義也,圣門之徒也。癸酉十一月,七四老人蜀東張朝墉,時同客齊齊哈爾書訖并志(朱方印“張”白方印“心香”)。

按:書衣題“朱伯廬先生治家格言,半園題,艮廬藏,逷廬署”。下鈐有“厚印”、“公竺”。此本由張朝墉書寫,于駟興收藏,張延厚題寫書名。

于駟興(1878—1942),字振甫,號艮廬,安徽壽州(今壽縣)人。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入吉林將軍恩澤幕府,隨恩澤調任黑龍江省城齊齊哈爾。光緒二十四年(1898),于駟興轉入壽山將軍幕府,在黑龍江將軍署司文案工作[3]。曾于1934年至1936年任黑龍江省立圖書館館長。于駟興一生酷愛讀書,收藏經史子集一萬余冊,大多為新刊大型古籍圖書。這些珍貴藏書由他的后人于1946年捐贈給齊齊哈爾圖書館收藏。

朱柏廬《治家格言》,也稱為《朱子家訓》,在清代奉為“治家之經”,世間流傳甚廣,其宗旨是勸人勤儉守己,修身治家,誠實待人,與人為善,為歷代家庭教育的經典,在現今社會也有其積極的一面。張朝墉與于駟興私交甚好,他74歲時為于駟興臨寫《治家格言》,可見關系非同一般。1933年,兩人一同參與創建卜奎龍沙詩社活動,張朝墉被公推為社長,于駟興為社監,兩人在此期間結下深厚情誼,以此推斷此本就是在此階段臨寫?!吨渭腋裱浴?22字,冊內寸方紅格,每幅42字,字跡端莊,嚴謹穩健,行筆流暢純熟,精致典雅。

3.《王寶常臨大唐王居士磚塔之銘》

《王寶常臨大唐王居士磚塔之銘》一冊,(清)王性存臨,清光緒八年(1882)寫本。經折裝,10幅,書內鈐有“半園”。

寶常先生能書能畫,蓋中州聰明才智之士也,所臨磚塔銘尤得其神似,足見平日伏案之勤。

矞文兄得而師事之,故學有根柢,修己教人,罔不篤守其師法。寶常去今已甲子一周,而其流風余韻,尚得游衍于邊方之藝林誠非偶然也。癸酉十月西蜀張氏朝墉(下鈐有白方印“半園”)

按:書衣由張朝墉題寫“王寶常臨磚塔之銘,矞文珍弆,半園”。

王性存(1844—?),字味余,號寶常,河南光山縣人,優貢生,光緒初以同知署山西榮和縣知縣。光緒四年(1878),因捐納接濟案被山西巡撫奏參革職[4]?!肚鍖嶄洝返伦诨实垆浀诎耸呔碛涊d“光緒五年,壬午,王性存。藉罰捐賑款為名。藉端漁利。復降旨將王性存革職”?!巴跣源嬷鴱闹匕l往黑龍江效力贖罪。以儆官邪”。王性存發配至齊齊哈爾后,隸屬齊齊哈爾水師營,釋罪效力。光緒十一年(1885),王性存獲赦歸里,卒年不詳。

《磚塔之銘》為歷代奉為楷書名帖,此碑成于唐高宗三年(658年)十月,明萬歷年間出土,因碑石質薄且脆,出土后碑體斷裂多塊,完整的拓本十分罕見,故拓本在世間流傳極少。該石刻書法婉潤秀整,深獲世人喜愛,歷代書法名家都曾臨寫過此帖,后人稱之為“小碑之最”。王性存所臨《磚塔之銘》乃光緒壬午年(1882)“展重陽”節,為詩友王云端而臨。王云瑞,字矞文,喜詩,工書法。張朝墉認為王性存所臨《磚塔之銘》深得原作之“精髓”,字體勁健,深秀精工,書風娟秀、暢朗瘦勁,達到“神似原碑文”的程度。

此題為“癸酉(1933)十月”所題,題中所語“寶常去今已甲子一周”,指王寶常1885年獲赦離開齊齊哈爾已近六十年之意,實則為五十七年,而非整六十年。

二、張伯英

張伯英(1871—1949),字勺圃,一字少溥,號云龍山民,晚號東涯老人。江蘇銅山(今徐州市)人,為著名書法家和學者。32歲中舉,宣統二年(1910)考得七品京官,遂入京供職。辛亥革命后,于北洋政府陸軍部、國務院秘書廳任執政秘書。民國14年(1925)辭職。民國18年(1929)11月,聘請張伯英至齊齊哈爾出任黑龍江通志局總纂、省政府參議[5]。張伯英主持編修《志稿》工作后延聘“夙著文望”的張從仁、孫宣、黃維翰、孫雄等著名學者與原任分纂的魏毓蘭、韓樸全、張家璠等分任通志局纂修和分纂。

1.《唐詩英華》

《唐詩英華》二十二卷,(清)顧有孝編輯,清順治十四年(1657)嘉興九思堂刻本,十二冊。白口,單白魚尾,左右雙邊,半葉9行,行20字,編入《中國古籍善本書目》(18235)。書中鈐“吳氏書林”,書衣鈐“萬福麟印”印,名下有“瑞錦堂藏書”印。

此書于甲寅春得自武昌,攜至開封軍書房,午中時展讀以自遣,及來都不久,置高閣。適見《唐詩鼓吹》評本,取以相校,如見故人也。癸亥九秋,伯英識于小來禽館。

按:顧有孝(1619—1689),字茂倫,號雪濰釣叟,江蘇吳江人,明末諸生。著有《雪濰釣叟集》《江左三家詩鈔》《樂府英華》等[6]。

《唐詩英華》在清初期曾列為禁書,康熙朝后得釋。是書從唐詩諸集中抄錄輯編,卷一至卷二十為初唐至晚唐詩,卷二十一為內子名媛詩,卷二十二為五代詩,卷二十三至卷二十四為補遺、嗣刻,收錄唐詩約三千余首。張伯英題中語“此書于甲寅春得自武昌,攜至開封軍書房,午中時展讀以自遣”。民國甲寅年(1914),張伯英參加段祺瑞領導的北洋政府軍“圍剿”河南白朗起義軍,將《唐詩英華》帶至開封,以作休閑閱讀。由于國內軍閥連年混戰,張伯英一直忙于軍務,無暇靜心閱讀。民國十二年(1923)閑居北京,看見《唐詩鼓吹》評注本,喚起重讀《唐詩英華》的興趣,并作此題。題中所言“適見《唐詩鼓吹》評本,取以相?!?。史上有關《唐詩鼓吹》的評注本很多,版本十分復雜,許多名家都曾評注過此書,有元代郝天挺,明代廖文炳,清代錢謙益、楊三餳、吳汝淪等,張伯英沒說明此本究竟是何人所注。

2.《王奉常書畫題跋》

《王奉常書畫題跋》二卷,(清)王時敏撰,清松竹齋紅格抄本,二冊。白口,紅單魚尾,四周雙邊,版心下鐫“松竹齋”,半葉9行,行24字。書衣有“萬福麟印”,書中鈐有“李在銑印”“芝陔”“入境廬”。

今所傳者即李氏刻本。奉常,一字大年,他書中所未見“惟岳云樓所藏”,長卷有之(朱文印“勺圃”)。

按:王時敏,明崇禎初曾任太常寺卿,人稱“王奉?!?。王時敏(1592—1680)字遜之,號煙客,又號西廬老人、西田主人,江蘇太倉人。明代大學士王錫爵之孫。萬歷二十九年(1601)進士,崇禎初,蔭官太常。入清不仕,陰于歸村。姿性穎異,淹雅博物,工詩文,善書,行楷摹枯樹賦,隸書追秦漢[7]。

題中所語“今所傳者即李氏刻本”,是指通州李玉棻??瘫?。此書就是以李氏甌缽羅室刻本為底本而抄寫,是本曾由李在銑收藏,后轉張伯英手中并作識。1929年萬福麟(1880—1951)聘請張伯英任《志稿》纂修,張伯英將此書贈送萬福麟,1930年萬福麟又將此書捐贈給新建黑龍江圖書館(齊圖館前身)。此書小楷精抄,書中無敘無跋,書內四周空白處有無名氏小字批語,疑是張伯英所批。題跋目錄最后一題由他人續抄,為小字行書,與原書字體相遠。與李氏刻本校之發現是遺漏后續補,由何人續寫無從考證。題中所語“一字大年”,為王時敏三子王撰,王撰(1623-1709),字異公,一字大年,號隨庵、蘇州府太倉(今屬江蘇)人。工隸書、山水,筆墨超逸,峰巒樹石,無不肖似時敏[8]。張伯英認為此書不是岳云樓藏本,因為書中沒有岳云樓藏書印,“長卷有之”是指王時敏真跡《溪山雨意圖》長卷上印有“惟岳云樓所藏”之印。

三、張延厚

張延厚(1871—?),字伯未,號公竺,安徽桐城人,日本政法大學畢業。民國初年張延厚任洮南縣知事,后任黑龍江督軍公署秘書,又任黑龍江省通志局總纂。著有《英法政教概論》《歐洲各國憲法管窺》和《惜味軒詩文鈔》《古韻今通》等[9]。他長于詩文,并工書法。他在1926至1928參與了《志稿》編纂工作,于駟興在《志稿》敘中語“雖以桐城張孝廉、延厚補金君之所未竟者”,足以證明張延厚在編撰中之重要,他雖沒有參與其后續工作,但也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他在黑龍江客居期間與張朝墉、于駟興、魏毓蘭等人交情深厚,常以書會友。

《端刻天發神讖碑》

《端刻天發神讖碑》一冊,(清)姚京受刻,光緒三十四(1908)年拓本。經折裝,52幅,書衣鈐有“張祖冀”“逖先”“磊龕”。

憶戊申三月,余自京城乞假省先君子于金陵,其時巨農適寓予家,承浭陽端公之囑為復刻黃初及此碑,余弟仲甲為之助較量。伯末(白文印“延厚私印”)

按:拓本末有張延厚作識,識中語“弟仲甲為之較量”。張延奐(生卒不詳),字仲甲,又字公媺,張祖冀次子,張延厚之弟。篆、隸、楷皆有可觀。未弱冠,所臨漢、魏、唐碑已不下八百種,有《蝸廬印稿》[10]。此本是端方(1861—1911)任兩江總督時,命桐城縣令姚京受覆刻《天發神讖碑》,此碑于光緒三十四年(1908)刻成,由姚京受拓印成冊,冊內有張祖冀、馬其昶、姚永樸、吳芝瑛、廉泉等名家題識。張延厚在“戊申三月”回鄉探親經過金陵(南京)時,曾見張延奐作為姚京受的助手參與覆刻工作,拓本上有張延厚作識,證明此本為初拓本。

端刻《天發神讖碑》拓本由張延厚帶至齊齊哈爾,1931年“九一八”后,東三省局勢日益動蕩,張延厚離開齊齊哈爾時將此拓本散佚坊間,1935年鄂士翹購得此本。鄂士翹(生卒年不詳),字弌鶚,號輟耕齋主人,沈陽人,黑龍江?。駠┱貢?。鄂士翹在此本中有識,識語稱“乙亥秋,有人持帖求售,啟視之,知為姚公重刻本,且有磊翁張祖冀先生題志暨各名流鑒賞”,“故以百金易之”。講述了購買拓本的經過。1946年,他將此本同其他古籍一并捐贈給齊齊哈爾圖書館。

綜上所述,齊齊哈爾圖書館收藏的卜奎“三張”藏書,多為三人的書法類作品,也集中反映出三人在“九一八”事變后,逐漸淡出政界,不問世事,潛心研究書法藝術的隱居生活。

猜你喜歡
三杰齊齊哈爾唐詩
齊齊哈爾老年大學校歌
齊齊哈爾地區一例鵝圓環病毒的PCR診斷
唐詩寫柳之妙
三天兩夜
齊齊哈爾冰球城市社會影響力的提升
春夜講唐詩記
唐詩里的日與月之爭
The benefits and drawbacks of AI
白色雞湯
培養“硅谷三杰” 她是美國最酷、最美的母親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