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性與情感角力下的斷裂
——師陀《果園城》文本細讀

2018-01-29 12:29馬桂君
關鍵詞:小城果園情感

馬桂君

(山西大同大學文學院,山西 大同 037009)

鄉土通常是作家審美理想的棲居地,如沈從文的湘西、老舍的北平,甚至蕭紅筆下令人窒息的生死場,也流露出漂泊的作者對那片永恒輪回黑土地的痛切之情。自“九·一八”事變到抗戰全面爆發,在啟蒙和救亡的時代雙聲之下,首先選擇做一個中國的赤子之后,離亂中的知識分子進入各自思想的沉潛階段,尋找故園的記憶描寫成了一種集體的行為。誕生了諸如《呼蘭河傳》、《北望園的春天》、《果園城記》等藝術成就很高的作品。記憶之所以這樣迷人,因為它立足當下,卻能聯接起流逝的歲月與即將到來的日子。來自環境和人群的擠壓,都讓敏感的身心無所適從,最本能的選擇就是回到過往。關于家園的思慮向往,其實是人遙望曾處的空間與時間進行對話,在過往和未來之間穿行,汲取支撐當下的力量。

《果園城記》的作者師陀原名王長簡,生于河南杞縣,而作品中小城真實的原型更多來自其好友趙伊坪的家鄉河南郾城?!懊駠迥昶咴碌?,我從北平來上海,繞道靠漢平路一位朋友祖居的小城?!@城里的果樹,它們一開頭就把我迷住了。我生平還是第一次看見城里栽這么多果樹,……民國二十七年九月間,我在一間像棺材的小屋里寫下本書第一篇《果園城》?!盵1](P451-452)在作者心中,這個小城是有生命有情感的,如同蘇童的南方和莫言的高密東北鄉一樣,他更樂意將其作為一個自己在困境中的朋友來構筑,于是他用形式獨立實際彼此關聯的人物故事編織家鄉的記憶,試圖重建過往。

一、文本中的斷裂

因城市的喧囂導致自我喪失的落寞中,回到曾經的故鄉去暫時休憩,頤養一下身心。作者這個決定是偶然為之,也說明了小城強大的吸引力,只因為在車窗外看到了它的影子,便聽到了家鄉那種具有尋根意義的召喚:“當臨危的一瞬間,你會覺得你和它——那曾經消磨過你一生中最可寶貴的時光的地方——你和它之間有一條永遠割不斷的線;它無論什么時候都大量笑著,溫和的等待著你——一個浪子?!盵2](P131)這個作者曾經住過七年的小城,容納了他一生中最好的年華,其生活節奏緩慢到了不變的地步,與快節奏的城市形成鮮明對照。

故鄉是過往的載體,而隨著時光的流逝,人的選擇性記憶往往會給故鄉覆上了一層光環。在魯迅小說《故鄉》的伊始,我們就看到了這樣的光環的幻滅,以致于看到深冬灰黃的天底下橫著蕭瑟的荒村時,魯迅不敢相信這就是在記憶中要好得多的家鄉。而果園城沒有讓人失望,在下車前,那種對靈魂來說永遠帶有誘惑的“夢幻感”便在文本中縈繞不去。作者下車前的鋪墊非常充分,使小城在尚未顯現前便已經占有了讀者很多向往:“從旅途的疲倦中,從乘客的吵鬧中,從我的煩悶中喚醒了我。我無目的的向窗外望著。這正是陽光照耀的下午,越過無際的蒼黃色平野,遠山宛如水彩畫的墨影,應著車聲在慢慢移動?!盵3](P1)柔和的光線中,暖色調的大地,泱泱大族、綿綿黃土,在光和影實現完美對照時,紋理和質感都清晰而細膩,共同構成一幅意蘊悠長的農耕文明畫卷。樸拙沉靜、意蘊悠遠,任是誰都會對之懷有美好的向往。當主人公走下車站之時,讀者也期待著小城美妙古樸的風光能給枯寂的自己帶來救贖。

于是作者決定下車了,可是猝不及防地,“果園城,聽起來多么動聽的名字,可又是有多少痛苦的地方呵!”[3](P1)這句主觀性議論橫在讀者面前。當眼前風物的卷軸徐徐打開,人們還未從詩畫般的意境中抽離,議論卻意外地植入。前面沒有預示,后面也沒有接應,作者并未解釋為什么這里有痛苦。是因為接下來提到的孟林太太,她悲慘的命運才是這個小城痛苦的癥結?這個回答在邏輯上行不通,因為個人的悲歡還不足以能夠更改小城的面目,若是如此輕易可以撼動,它的寧靜恒久也不會存在。因為“鄉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會。常態的生活是終老是鄉……這是一個‘熟悉’的社會,沒有陌生人的社會”。[4](P4-5)熟悉的地方、熟悉的鄰人,任是什么波瀾都會被日復一日的平靜吸收。

很快作者漫步到了河岸上,讀者的神經跟著松弛下來:“我在河岸上走著……我要用腳踩一踩這里的土地,我懷想著的,先前我曾經走過無數次的土地。我慢慢地爬上河岸,在長著柳樹以及下面生著鴨跖草、蒺藜和蒿薊的河岸上……我緩緩向前,這里的一切全對我懷著情意……這里的每一粒沙都留著我的童年、我的青春、我的生命。你曾看見晨曦照著靜寂的河上的景象嗎?你曾看見夕陽照著古城野林的景象嗎?你曾看見被照得嫣紅的帆在慢慢移動著的景象嗎?”[3](P2-3)剛剛想到了孟林太太的命運,很快眼前的現實把不愉快的回憶截斷。青草、土地、夕照,這些富有永恒生命力的意象,在純凈自然的世界背景下,像水一樣將人的思緒浸泡得柔和溫存。他想起了童年、青春這些生命中如歌的歲月,而且這些歲月伴隨著詩情畫意般的景象,帶著充沛感情的思緒漫游,傳遞出的是對美好過往的眷戀,對生命力的贊嘆。因為憶起美好的過往,現實也被照亮,而變得富有意義。人在這樣的情境下,可謂進入真正的澄明狀態,雖然如此短暫,但是進入了物我兩忘的無我境界。所以這種漫步可以稱之為人生的高峰體驗,即在此時此刻,人只有幸福的體驗,忘記了曾經所有的不美好,與整個世界達成和解。

接下來作者講述了關于白塔的美麗傳說,它某一天從神仙的袍袖里掉落在凡間:“它看見多少晨夕的城內和城外的風光,多少人間的盛衰,多少朵白云從它頭上飛過?世界上發生過多少變化,它依然能置身城巔?!盵3](P3)這一番關于塔的感慨,表達的仍舊是對獨立于時間沖洗下恒定偉力的贊美。街巷上女人和孩子的面影,古風淳淳的小郵政局、佛寺、天主堂,一切也都靜謐和諧,井然有序?!岸嘈腋5娜?!多平和的城!”[3](P4)由衷而發的感慨,讀者的情緒也生發到此,所以這樣的抒情議論達到了主客體的一致,是敘事節奏自然發展到的一個小小和聲。

走到了最能代表小城風格的果園,“假使你恰好在秋天來到這座城里,你很遠很遠就聞到那種香氣,葡萄酒的香氣。累累的果實映了肥厚的綠油油的葉子,耀眼的像無數小小的粉臉,向陽的一部分看起來比搽了胭脂還要嬌艷?!盵3](P6)還有活動的生活場景:“果園正像云和湖一樣展開,裝飾了這座小城。當收獲季節來了,果園里便充滿工作時的蟋蟀聲,小枝在不慎中的折斷聲,而在這一片響聲中又時時可以聽見忙碌的呼喚和笑語?!盵3](P7)作者選擇了富有感情意味的詞匯,帶著甜蜜親切的喜愛之情,描述果園秋天的情景。與收獲活動相對應的人們情緒也歡樂祥和。于是傳說又一次登場了,于不期然之間,悲劇結局的傳說反轉,畫面又開闊明麗起來。過了果園到達林場,這里有一個民間老中醫,他的工作在古中國風格的閑適里進行,草藥特有的清潔純凈給敘事增添了超越凡俗的意味。

在交替進行風景的描述和傳說的講述之時,在喚起了讀者對小城的一片詩意想象之際,小說接下來卻是這樣的字句:“必須承認,這是個有許多規矩的單調而又沉悶的城市,令人絕望的城市?!盵3](P7)又一次毫無鋪墊的反轉,帶著毋庸置疑的強硬。敘事再面臨斷裂,讀者情感節奏被打破,必然造成閱讀體驗的離間。延續著滿目風光并聽聞著瑰麗的傳說,主體對小城的情感定位已經是不庸置疑的美好。作者如此的判斷給予讀者的是矛盾和無可適從,無法承認。

不管怎樣猶疑,帶著怎樣的矛盾糾結,“我”還是來到了目的地。孟林太太家依舊是那么整潔,庭院如同水洗過一般。園里還留著謝了的蜀葵、鳳仙、石竹、桃紅。按照正常的邏輯推理,保持環境的整潔是由人的生活態度決定的,表明主人積極向上的態度,起碼說對生活葆有熱情。這樣的庭院,即便是在秋之將至,還是給人一種積極歡欣的氣象。

院子里的喜鵲“幸災樂禍”的叫聲讓人一時無法領會。廳中的老家具、瓶中干枯的花草、空氣中的陰影,都給現實的氣氛抹上了一層晦暗之氣。女仆的聲音是“神秘、單調而且枯燥”,這也和喜鵲的叫聲一樣讓人莫名其妙,因為神秘和枯燥很難聯系到一起。描述的混亂實際折射的是作者內心的沖突,他無法用既有的經驗明確判斷眼前的人和事物。

在作者看來,孟林太太和素姑因為這小城的不變而喪失了活力:“她失去了一樣東西,一種生活著的人所必不可少的精神。她的銳利的目光到哪里去了?她的我最后一次看見她時還保持著的端肅、嚴正、靈敏,又到哪里去了?”[3](P10)素姑也一樣:“她的全身是呆板的,再也看不出先前的韻致;她的頭發已經沒有先前茂密,也沒有先前黑,她的鵝卵形的沒有修飾的臉蛋更加長了,更加瘦了;她的眼梢已經顯出淺淺的皺紋,她的眼睛再也閃不出神秘的動人的光?!盵3](P11)

可笑的是,作者帶著同情審視小城中漸漸枯萎的母女時,卻聽到對方這樣的話:“你老了……”作為逃離死氣沉沉小城生活的人,按照作者的邏輯,應該與枯萎的生命相比表現出鮮活的氣象,可事實卻相反。所以真正讓人事無常的直接操縱者,應該是無處不在的時間,而不是在鄉間的這座小城?!皶r光是無聲的——正像素姑般無聲的過去,它在一個小城里是多長并且走的是多慢??!”[5](P484)對于時間,沒有所謂是與非的價值評判,它永恒存在公正公平。孟林太太曾經的青春活力是在小城誕生,今天她的衰朽遲暮依舊屬于不變的小城,所以將改變歸因于時間更加合理。素姑的改變也是如此,在這里面起作用的是自然從不停歇的腳步,并不是人為的更改。

二、敘事方式對斷裂的彌補

《果園城記》在敘事方面,表現出明顯的復調性,形成一個多聲部的話語場,這體現出作者對現實復雜的心理反應。文本中除了客觀敘事部分之外,“我”的視點、“你”的視點,又加入了獨立的議論的聲音。與聲音相對應作者將人物不同時空影像進行立體疊加,試圖在多重維度上呈現其復雜的面目。以對孟林太太的描述為例,回憶中的她穿著深色衣服,用低低聲音講話,透出一股神秘氣息;最后一次見到她的時候,她還保持端肅和靈敏;而此時眼前的孟林太太,肥胖蒼老,并失去了活人所必不可少的一種精神。孟林太太不可謂變化不大,但是這變化似乎是自然規律,與真正意義上的“改變”完全不同,她的生活地點沒變,生活環境沒變,生活狀態沒變,改變的是依著時間的推移,她走到了老年階段。所以在復雜的疊加中,她不變的本質卻和小城一樣彰顯出來。

從體式上看,《果園城》這篇小說更接近散文。散文化小說可以說是現代文學中富有先鋒性的一種創造。相對于散文來講,小說因其虛構的本質使其結構趨向更加獨立完整,也更利于隱藏作者,哪怕作者刻意選擇了“我”來做敘述視角。而散文相對松弛開放,更利于感情和認識的交流。散文化的小說,可以從那些給予小說的規約中游離開來,在故事性、情節沖突、結構嚴謹等方面拓展更寬松的活動余地,從而有針對性地表現作品一些非小說的特質,比如情感、審美等維度。

散文化的小說體式,有利于表達如夢似幻的復雜情感?!豆麍@城記》重點刻畫了小城特有的面貌,其風土人情,在今天看來已經和古老的贊美詩一樣,只能懷念追憶,心向往之。這種向往建構了讀者自己心中的小城形象,并深深植入各自的記憶。散文化使小說在表現小城的精神特質上更加深入,虛化了線性時間的規定,從不變的深層眷戀一步步傳遞出來。

從視角看,作者采用了第一人稱和第二人稱交插敘述進行。這種手法比較少見。通常來看,限制性敘事包括第一人稱和第二人稱敘事,表現的是平等、閑適的姿態,形成通常所謂的對話風格:娓娓道來,親切隨意,不是居高臨下,而是從感情上拉近與客體的關系,然后自然而然地傳輸出情感信息,解碼過程也相對簡單便捷。第一人稱敘事比第二人稱范圍要大,同時語氣更強烈,適合傳遞更主觀的經驗。而全知性敘事則打開了上帝的眼睛,作者的權力更大。

在第一人稱和第二人稱的交替中,讀者一直在“我”的提醒中參與敘事:你已經明白……若是你要問……假如你不熟悉這地方。和“我”、“他”這樣的人稱對比,“你”的指代范圍最大,含混性隨著增強?!澳恪痹跀⑹轮兄辽倏梢猿袚@樣三個職責:敘述者、人物、受述者。這種敘事將讀者拉進文本,實現最大程度的交流,最終指向文本的開放性。開放性又衍生出多元寬容的個體解讀,小城最終脫離了作者的掌控,在感情上征服了讀者。

具體的寫作中,作者采用了中國畫的寫意手法,描述追求神韻,而不是力求形似。視角與描述對象隨時流動轉換,平淡而自然。寫意手法適合表現內在的諸如心理、情感、潛意識等等在冰山之下的東西。這種手法要求受述者合作,共同參與編碼解碼的過程,淡化情節,而拓寬想象的空間,從而擴大讀者的權力。在賦予解讀者的權力推進下,文字本身的邏輯超越作者的設定,對小城的情感認知逐漸被確認。作者一路走來,帶著滿滿的回憶,甚至惋惜如此快就走到了目的地。這都說明了他對小城的愛戀之情。而且他在刻意強化鄉愁,要給自己制造某種戲劇性的結果:“像個遠游的客人,一個蕩子,誰也不知道地來了一趟,又在誰也不知道中走掉,身上帶著果園城的泥土,悄悄走回車站?!盵3](P8)當初作者需要和現實拉開距離,離開紛擾的現實,然而當他來到卻面對這樣仿佛亙古不變的地方時,他又茫然起來。飄忽不定的情感體驗,源自小城特有的環境氣氛,使人產生夢幻般的體驗,其通透空靈,讓人愧怍于承受只有天堂才會有的靜謐安逸。

既輕松歡快又莫名沉重,小城帶給作者這次逆行之旅的感受層次太過復雜。這個小城,美麗而令人憂愁。但是這憂愁的根源不來自于它的不變,而是來自作者的隱憂,和沈從文在《邊城》中的情緒一致:美是令人憂愁的。因為你知道它不會永遠存在。美好的本質易朽,轉瞬即逝,終究敵不過時間的侵蝕,可是小城卻奇跡般地保持了不變的風貌。師陀用詩意的鄉情與“你”對話,用刻意的理性與時代對話。所以時評這樣說,《果園城記》“這是古老內地中國的一個投影,也是一篇樸素的詩”。[6]

三、文本斷裂的原因——情感與理性的矛盾

通過細節真實來推理作者的情感走向很明顯。不可否認這小城確實很美,無論是傳說、風俗,具體的街巷生活,收獲時候滿城的香氣。作者對它懷有的情感也與之相符:“這小書的主人公是一個我想象的小城……我有意把這小城寫成中國一切小城的代表,它在我心目中有生命,有性格,有思想,有見解,有感情,有壽命,像一個活的人?!盵1](P453)但是現實的殘酷一直在提示作者,這平靜是不長久的,因為內憂外患中,他沒有閑暇余裕做一個游蕩的抒情詩人,歷史理性在催促他,也在催促著小城。師陀不知道小城該變成什么樣,但是他相信只要變就會是好的。因為他未曾看到,歷史還有另外一張面孔。我們卻看到了:在今天城市化進程中鄉村的破碎和解體,那些曾經的淳樸美好隨之消亡,這個令很多人憂慮的現實。

深層分析作者的分裂原因在于:主體在價值理性上對不變的眷戀和歷史理性上對不變的批判。工業文明在進入古老中國伊始,便開始迅速膨脹攻城掠地,而鄉村卻仍在超穩定社會結構中茫然不知。作者想通過重建時間來預言未來。無奈果園城已經成為一個獨立自足的世界,外來的挑剔的目光對它構不成傷害,或許若干年后的商業化才能真正撼動他。作者開篇給它的定位是一個中亞細亞式的中國小城,也就是農耕文明的典型。而農耕文明區別于工商業文明最顯著的地方是,常與不變。居有常業無變,在生活恒定缺少變化的同時,也免去了流動、未知等等干擾因素。所以這樣的地方適合休憩身心,而都市卻是打拼創造的戰場??磥碓诂F代性在進入知識分子的視野初始,就顯現出其雙刃劍的作用,只是當時人們更愿意把歷史發展的速度看做一種進步性的審美。

“當我們長久的離開某處地方,我們忽然聽見仍舊沒有改變,以前我們就在這樣靜寂的小巷里聽慣了的聲調。我們從此感到要改變一個小城市有多么困難,假使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表面,我們若不看見出生和死亡,我們會相信,十年,二十年,以至五十年,它似乎永遠停留在一點上沒有變動?!盵7](P470)在追思舊時風物時候,現代性的警鐘又一次響起?,F代中國的知識分子的社會意識和崗位責任感,提醒他們不能陶醉在隱逸里面。所以明明知道這是一個美夢,也要及時醒來。

如何平衡自己急切的思想立場與和緩的情感回歸,作者在糾結中行走在小城的路上?!跋笱乐沽?,人人站在曠野受風襲著……像盧焚先生那樣愛好誚讓的心靈,把握平衡不是一樁容易事?!盵8](P493)在他敏感脆弱的內心,不斷回響著時代的聲音,卻又堆積了綿綿不盡的留戀。錢理群這樣分析他的創作心理:“在作家盧焚的觀念中,‘不變’就具有了雙重性:它既表示這停滯不動的歷史惰性,又顯示著歷史積淀的具有長久生命力的精神力量?!盵9]也正因為如此,通過一篇小小的文本,我們看到作者思考的紋理,心理糾結的清晰痕跡。

2004年出版的《師陀全集》在收錄《果園城》的時候,將突兀的議論文字做出了刪減。當然在閱讀體驗上,這樣做可以使文字的節奏平復順暢。但是修改破壞了文本最初的誕生形態,作者的思考痕跡亦被遮蔽。斷裂在本質上由于主體的道德立場或者經驗認識與時代環境有沖突。當作者過于急切地要表達個人意愿時,很難保持淡定從容,通常會采取峻急激越的態度,力圖說服讀者。但是從《果園城》文本看,這功利性的表達并未占據敘事的主體,感情與理性的角力孰輕孰重即可推知。小城依然呈現出舊有的風貌,因其保留著過往的記憶和生活方式,是個人返回自身的一個神秘通道,所以作者的選擇自然有了傾斜。

對中國鄉土的思考從魯迅、廢名、沈從文、師陀開始,延續到趙樹理、孫犁,直至當下的鄉土文學寫作。從思考軌跡中可以發現一個大致的規律,即在描述鄉土的時候,作者漸漸不愿或者無法表達自己的立場和選擇。如果說作者已經死去并不恰當,恰當的是這個規律實際上是一種更客觀化的趨向,敘述者的根本職責是呈現鄉土的真實面貌。曾經知識者從理性上確信自己看到了時代發展的方向,而現在他們自動放棄了對解說未來的權力。在拱手奉還了預言家的桂冠后,甚至對虛構也喪失了熱情,而更愿意用情感去賦予寫作對象溫度。

在幾千年前,亞里士多德說過,詩人的職責不在描述已發生的事,而在描述可能發生的事。這并不是要求詩人(實際上是作者)承擔歷史預言家的職責,而是要求作家帶著深邃的歷史穿透力摹寫現實。主體從高高在上的姿態重新回到土地中,這反倒提高了其對現實的觀察力,從寫作的本質上看是一種理性的回歸。女作家蕭紅也表達過這樣的認識,自己沒能力沒權利悲憫人物,自己和他們一樣,甚至比他們更低微可憐。所以,作品的影響力不在于指導現實預見歷史,而是在描述創作主體所見所思之外,加入的主體的情感體驗,這情感和真實一樣,是一種稀缺而崇高的審美資源。

鄉土文學早已走出了國民性建設、意識形態的陰影,也不再能夠隨意生產出田園贊美詩。勉力地承擔各種社會責任失效后,其本體性的存在意義卻逐漸凸顯出來:即用詩性的語言工具,真實記錄時代的立體影像。在今天的鄉土上我們看到了不一樣的風景,文學作品關注了農耕文明在現代性進程中,歷史的車輪下小人物的生活場景和歌哭。當變革走過最艱難的時段,未來時代的人們看到今天鄉土破碎的情景,也會感受到宛如大革命般的驚心動魄吧?這些紙上的火光,記錄在大時代的隧道中,那些逐漸荒涼的土地上卑微的靈魂。時代巨擘下土地變幻的圖景,長久地吸引著人們的注意力。越是時間阻隔,越能透出悠遠神秘的誘惑力,因為這悠遠恰恰就在距離心靈最近的地方。

[1]盧 焚.《果園城記》序[A].師陀全集·短篇小說卷[C].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

[2]師 陀.鐵匠[A].師陀全集·散文卷[C].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

[3]師 陀.果園城[A].果園城記[C].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0.

[4]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三聯出版社,1985.

[5]師 陀.桃紅[A].師陀全集·短篇小說卷[C].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

[6]唐迪文.“果園城記”[N].大公報,1946-07-12.

[7]師 陀.葛天民[A].師陀全集·短篇小說卷[C].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

[8]李健吾.里門拾記[A].李健吾創作評論集[C].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

[9]錢理群.試論盧焚的“果園城”世界[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社版),1990(01):53-60.

猜你喜歡
小城果園情感
天、空、地一體化“未來果園”看一下
小城雪花
小城大愛
秋天的果園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長,保持獨立
即使從未走出小城的孩子,也不會有逼仄的童年
情感
詩歌與情感的斷想
果園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長,保持獨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