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托園區建設推進商洛市農業走向現代化的路徑研究

2018-02-10 22:59
鄉村科技 2018年13期
關鍵詞:商洛市現代農業園區

李 莉

(柞水縣委黨校,陜西 柞水 711400)

現代農業園區具有科技含量高、綜合經濟效益高、經營管理機制新等特點,兼具示范引領、導向服務、輻射帶動的社會功能以及休閑觀光的生態功能,日益得到陜西省商洛市各級政府部門的青睞,正在逐步發展壯大。近年來,商洛市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企業經營、社會參與、農民受益”的思路,大力推進現代農業園區建設。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為農業走向現代化插上了騰飛的翅膀。結合商洛市發展實際,筆者認為,在鄉村振興背景下,依托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是商洛市推進農業走向現代化的現實途徑。

1 依托園區建設推進商洛市農業走向現代化的戰略選擇

1.1 立地條件使然

商洛市地處秦巴山區,是全國14個集中連片貧困區之一,“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立地條件決定了商洛市土石山區地貌和人地關系緊張的特點,而且中低產田占耕地面積的84.3%。傳統小農戶生產的結果是規模小、產量低、抗風險能力差,只有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走集約化、專業化、標準化經營之路,才能提高生產效率,增加經營效益,讓農民的口袋鼓起來。那么大力推進農業園區建設,培育新動能,以規模和科技取勝,才是明智的選擇。

1.2 發展環境使然

有學者認為陜西省農業發展方式正處于新的歷史變革時期,陜西省農業已經由傳統農業成功轉向機械化、水利化和電氣化的農業2.0時代,正逐步邁向生產技術化、標準化、組織化、三產融合化的農業3.0時代,而且必將走向“互聯網+社會化+生態化”的農業4.0時代。商洛市農業發展處在這樣的大環境中,必將隨之發生深刻的變革,以農業園區為載體補齊農業發展短板,為21世紀中葉實現農業強國目標做出貢獻。

1.3 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使然

商洛市農業資源開發過度,面源污染嚴重,化肥、農藥、地膜使用量連年攀升,不符合綠色、清潔生產理念。同時,商洛市又是“一江清水供京津”的重要水源涵養地,資源、環境兩道緊箍咒越念越緊,農業要想實現穩定持續的發展,只有轉變發展方式,依托園區建設,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從粗放經營轉到提質增效的生態化、集約化經營上來。

1.4 鄉村振興的要求使然

鄉村振興戰略是鄉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的全面振興,其中產業興旺是重點也是基礎,因為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筑。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推進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創建,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科技園。實施產業興村強縣行動,推行標準化生產……”,為大家清楚地指明了依托農業園區建設走向產業興旺進而邁向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發展方向。

2 依托園區建設推進商洛市農業走向現代化的發展瓶頸

2.1 發展現狀

2.1.1 政府規劃引領,政策落得實。商洛市委、市政府先后出臺了《加快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的意見》《加快特色現代農業發展的決定》等文件,為農業園區建設提供了政策依據。商洛市成立了農村土地流轉服務中心,規范土地流轉程序和流轉合同。全市園區已流轉土地0.69萬hm2,占計劃流轉總面積的59%,為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2.1.2 園區建設有成效,帶動作用強。目前,全市建成現代農業園區110個,面積1.32萬hm2,其中省級園區19個、市級園區34個、縣級園區57個。2017年,全市農業園區實現產值14.89億元,利潤2.80億元,輻射帶動農民14萬人次,園區內農民人均純收入1.45萬元,高出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72.6%,成為提升農業綜合效益的主戰場。

2.1.3 產學研相結合,科技成果引進多。全市農業園區良種覆蓋率達到100%,先后引進新品種406個、新技術227項[1],鮮切花、木耳菌包生產工藝、設施蔬菜、荷蘭香水百合、肉雞熟食品加工、魔芋仿生食品加工及太陽能光伏農業等高科技、高收益項目相繼入駐園區。培育職業農民1 994人,產學研互促,園區成為新型職業農民的搖籃和實訓基地。

2.2 發展瓶頸

2.2.1 體制機制不暢,園區建設進程慢。首先,土地流轉阻礙多,拖長了園區建設周期。一是思想保守,有的農民把承包地看作是“活命田”和就業“保險田”,寧可粗放經營,甚至不惜撂荒棄耕,也不愿將土地轉讓出去。二是長期以來,村干部侵害群眾利益的現象時有發生,造成了群眾對政府、對村干部的不滿和信任危機,不敢放心出讓土地,導致一些項目不能如期上馬。其次,資金投入不足,投資機制單一。商洛市現代農業園區開發項目投資基本以政府為主,社會融資渠道不暢通。商洛市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市縣財政都很緊張,扶持獎勵性資金少且遲遲難以到位?,F代農業園區具有投資大、周期長等特點,很難吸收社會資金和集體經濟投入,投資主體力量單薄。

2.2.2 龍頭企業少,帶動能力不足。雖然商洛市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持續推進,但是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力度不夠,不能為農民多樣參股提供更多的平臺,把所有貧困戶脫貧及后續收益拴在產業鏈上的能力嚴重不足,龍頭企業帶動力不強,對現代農業發展的制約作用仍很突出。

2.2.3 品牌建設滯后,市場競爭力弱。農產品種類繁多,但取得綠色無公害證書的產品較少,許多大宗農產品無法進入大型超市。區域品牌建設滯后,出現了同類產品多個商標、多個產品無商標的現象,難以形成品牌效應,使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大打折扣。

2.2.4 三產融合不足,農民難以致富。農工、農旅、農文深度融合遠遠不夠,尤其是產業鏈不完善,農業生產還基本處在種原料、賣原料階段,農業生產經營者分享不到農產品進入二三產業的增值利潤,難以達到致富目的。

2.2.5 農業結構不優,生態產業項目不足。從農業發展趨勢來看,商洛市農業結構中畜牧業和飼料業所占比例偏小,優質高端農產品的數量不足,必須持續推動供給側改革,從過去追求農產品數量向提質增效轉變。秦嶺生態農業產業項目推動不力,尚未把商洛市的生態優勢轉化為生態經濟優勢。

3 依托園區建設推進商洛市農業走向現代化的對策

鄉村振興戰略為農業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會,同時倒逼政府將“三農”工作向前推進。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科技園,提高農業創新力、競爭力和全要素生產率是今后農業發展的方向,是商洛市推進農業早日走向現代化的重要切入點。

3.1 創新體制機制,破解瓶頸制約

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焦點是解決“人、地、錢”的問題,而鄉村振興戰略已經給出了全部的解決辦法,政府要做的就是創新體制機制,因地制宜,排除各種掣肘,讓這些政策落地,服務農業農村發展,讓老百姓分享政策紅利。首先,造就鄉土人才,凝聚天下英才。著重培養大批職業農民,做好職業農民的培訓、職稱評定和管理工作。加大城鄉要素自由流動,鼓勵經營、管理、技能、規劃和科研等各行各業人才來現代農業園區建功立業,允許科技人員帶著自主知識產權通過承包和入股的方式參與園區建設,政府每年拿出一定的獎勵資金對技術成果研究、推廣做出重大貢獻的科技專家、企業家給予獎勵。其次,土地二輪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2050年之后),使土地承包者和經營者都沒有后顧之憂。著力加強農村黨建,增強鎮政府和村級基層組織的公信力,用好土地、宅基地三權分置和優化村莊用地布局政策,主動作為,鼓勵發展設施農業、農村電子商務、康養、農產品加工、餐飲和酒吧等新產業、新業態,積極建立市場準入標準和事中事后監督管理辦法。最后,加快落實“普惠金融重點要放在農村”和“公共財政更大力度向‘三農’傾斜”政策,做好招商引資工作,鼓勵PPP模式,強化擔保融資增信功能,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更多地投向農業園區,形成“政府引導、社會參與、企業投入”的多元化投資機制。

3.2 培育龍頭企業,增強帶動能力

首先,加大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社會化服務組織和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力度,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引領作用。圍繞特色產業開發,實施“園區+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運行模式,增強帶動能力。其次,尊重龍頭企業首創精神,依法保護個體工商戶和民營企業家產權,落實中央“放、管、服”精神,營造“親清”的政商關系,降低企業行政成本,促進龍頭企業快速發展。最后,研究扶持小農生產的政策,幫助沒有條件和不愿入園入社的小農戶改善生產設施條件,提供全程的社會化服務,幫助他們發展生態農業、設施農業、體驗農業、定制農業,讓他們也能夠進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分享發展紅利。

3.3 創建區域品牌,健全監管體系

農產品品牌就是農產品安全和效益的重要保障。在未來國際農產品競爭中,地理標志農產品具有絕對優勢[2]。首先,加強政策扶持和宣傳推廣,加快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步伐,加大“三品一標”認證力度,使農產品地理標志成為商洛市的農業名牌和政府名片。盡快制訂出臺農產品品牌創建激勵制度,做實叫響秦嶺綠色生態有機品牌和“商洛山地農產”品牌。保護好“洛南豆腐”“云蓋寺掛面”“商洛丹參”等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推動“商南泉茗”“柞水木耳”“丹鳳核桃”等一批知名度高的特色農產品品牌占領省內外更大的市場份額,反過來又帶動農產品基地的發展,推動農業生產走向標準化、產業化、市場化。其次,進一步健全市縣兩級農產品質量安全和食品安全監管體系,配備專職農產品監管員和農產品檢測儀器設備,加強質檢,推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最終建立從田間到餐桌全鏈條的、有明確標準、可以監測、出現問題能準確追溯到責任人的質量監管體系,憑借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提升市場競爭力。

3.4 完善利益鏈,放大農業格局

首先,三產融合的重點是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利益鏈,目的是使農業從業者分享到農產品進入二三產業的增值利潤,提高收入。按照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的思路,折股量化到農戶,投資入股到龍頭企業、合作社發展產業,讓新型經營主體進入產前、產后環節,享受到生產領域增值收益。加強農產品產后分級、包裝、倉儲、物流和營銷,加快補上冷鏈物流短板,推進農產品流通現代化。其次,構建農村三產融合發展體系,就要開發農業的多種功能,發揮其除了提供農產品之外的生態涵養、休閑觀光、農耕文明傳承等功能,放大農業格局。一是發展以柞水西川、九天山休閑農業示范園以及商南試馬、丹鳳棣花、山陽漫川關生態農業園區等為龍頭的現代農業新業態,集種養、養殖、垂釣、生產體驗、休閑觀光和娛樂為一體,豐富農業業態,滿足不同人群休閑消費需求。二是發展以商州佳騫、丹鳳華茂和民樂、柞水街垣和中坪等為龍頭的循環農業發展模式,采用“畜、魚、沼、菜、果”+“游”循環發展模式,實現產業效益疊加、資源循環利用、生態均衡優化。三是發展以柞水朱家灣村、鎮安玫瑰小鎮、商南試馬、山陽萬福村和丹鳳桃花谷等為樣板的高端民宿、健康養生養老項目,把商洛市生態優勢轉化為生態經濟優勢,健全從種養業生產、農產品加工、休閑觀光到市場營銷的全產業鏈條。

3.5 優化農業結構,打好綠色生態牌

首先,以“市場→生產→原料”的逆向發展為路徑,繼續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優種植業結構,對雜糧、雜豆等低產低效作物進行壓縮;調整養殖結構,緊跟畜產品市場消費需求變化,突出生態養殖、標準化生產,滿足高端肉品需求;調優品種結構,積極引進名優品種,在區域優勢產業中培育精品。在此基礎上,各縣區要找準自己的主導產業,明晰發展思路。其次,商洛市生態底色好,生態創建卓有成效,已創建成國家級生態示范區、村各1個,省級生態縣、鎮、村分別為2、46、40個,市級生態鎮、村分別為87、184個,所以要主打生態牌,大力推進商洛市秦嶺生態特色農業產業項目。著力培育商洛核桃和板栗、商藥、秦嶺生態豬、生態羊、商洛土雞、秦嶺生態茶、商洛木耳香菇及高山蔬菜等“八大件”為主的特色農業園區,設立以農副產品二次開發為主的加工、包裝園區以及以吃住游娛為一體的生態休閑觀光農業園區,著力促進園區向高端化、集聚化、融合化、綠色化方向發展。

3.6 用好宏觀管理,增強發展活力

建立園區宏觀管理機制,不能過于細化和過多政府干預,以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和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不斷健全園區管理機構,完善園區管理政策法規,強化動態管理,建立淘汰退出機制。建立由進園企業、農民組織和農戶共同參與的風險防控與保險機制,推進園區實現現代企業化管理。建立園區統一的信息平臺、交易平臺、成果平臺、專家平臺,實現園區資源整合和互聯互通[3],盡量提高園區信息化和對外開放水平,增強園區可持續發展能力。

猜你喜歡
商洛市現代農業園區
“用好現代農業科技,多種糧、種好糧”
商洛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柞水縣委書記崔孝栓專訪——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篤定前行
現代農業離不開化肥
砥礪奮進 打造現代農業強市
現代農業
我國農村水污染防治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蘇通園區:激蕩開放潮 十年再出發
園區的開放樣本
從園區化到國際化
商洛市旅游精準扶貧的現狀與對策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