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民營經濟發展短板的理性思考

2018-02-12 03:45汪亮
上海企業 2018年12期
關鍵詞:民資國資資本

汪亮

民營經濟發展的短板是上海存在的客觀實際。在改革開放40年后的今天,假如我們再用思想不夠解放、觀念比較傳統、發展環境欠佳,抑或是民營企業融資難、成本高、不平等、用工難等等來予以述事顯然是淺表的,不足以客觀地揭示民營資本發展得不充分和不均衡的深刻內在邏輯關系。

事實上,上海民營資本在過去的40年間,在政府的扶持和政策的支持下,取得了不少的發展成就。如今的現狀可以用一句話予以概括,那就是發展取得成就,但發展并不充分和均衡。那么什么是導致上海民營資本發展不充分和不均衡的真正原因呢?本人思考如下。

上海城市發展定位客觀上形成了對民營資本的擠出效應

早在1992年,上海面向2020年中長期發展戰略就提出,上海要建成國際金融、貿易、航運、經濟中心的社會主義國際大都市。根據這一戰略目標,上海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起就以擴大開放為主戰略,在加快國資國企轉制的同時,通過上海的資源稟賦加快引進外資外企的步伐,并且制訂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吸引外商合資和合作,以引進國際先進的企業管理經驗和先進的技術及覆蓋全球的市場網絡。通過擴大開放,以加快在又一輪國際分工中搶占先機。從1992年到2002年的十年間,上海就引進了外企675家,吸納外商投資622.36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392.01億美元,使上海的國際化程度得到了明顯的提升。截至2017年末,上海外資規模已超過8000億美元,年增加值平均為185億美元。隨著浦東開發開放不斷推進和陸家嘴金融區的建成,至2017年末,全市各類金融單位中,在滬經營性外資金融單位達到251家,國際金融區的初步框架基本建成。

與此同時,我們不可否認的是,新中國建立以來國家在上海的工業化投入比重十分龐大,從而使上海成為了國有資本比重最為龐大的省市之一。保持國有資本的競爭力,也是上海最為艱巨的任務之一。隨著國企轉制不斷深入,國有資本迅速完成了有進有退的戰略性調整,承擔了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主力作用。盡管有些國有集團仍然處在競爭性領域,但是對于其在保障城市供給穩定和物價調控方面,仍然起到的是定海神針的作用。這在2003年的非典疫情和以后的一系列重大的供給和物價波動中,一再證明了其動員力的強大和行動的迅捷。因此出于上海作為國際化大都市的城市保障需要和承擔國家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大任務需要,上海對于國資國企也是給予了相當力度的一貫支持。近年來也同樣支持中央在滬企業的發展,以圖在余下的三年時間內,在高水平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開放,加快完善“五個中心”建設,打造高能級、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國際化大都市。截至2017年末,上海地方國有企業資產總額超過18萬億元。

雖然上海建設“五個中心”的社會主義國際化大都市的目標至今已經基本實現,然而在這一過程中的政策導向客觀上導致了對民營資本的擠出效應。雖然今天我們單純以企業數量而言,民企可謂不少,經濟規模也可謂不小,但這僅僅是上海民營經濟自身的縱向比較,尚未進行緯度上的橫向比較。40年來上海真正強壯的民企卻不多,特別是布局在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民企更是鳳毛麟角,能夠走向全球、參與全球資源配置的民營準跨國型公司更是少之又少,絕大部分的民營資本在這一特殊發展時期的市場格局中,只能布局于整個價值鏈和產業鏈的末端環節,難以做大,從而根本上也難以做強。當新一波產業結構調整和去產能時,上海絕大部分民營企業又處在被淘汰出局的風口浪尖,面臨被動淘汰的尷尬局面。因此從這一層面上來看,上海大部分民營企業面臨的融資難、用工難、技術升級難等諸多難題并不容易就事論事地單個解決,而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

新時代呼喚上海民營資本做大做強整裝出發

當前中國已然進入了新的發展時代,《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指出:到2035年上海要基本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和國際文化大都市。什么是全球城市呢?全球城市就是與世界互聯互通的重要網絡節點城市和全球性重要功能的主要承載城市。這就需要這座城市不僅具有對全球跨國公司巨大的吸納能力,更需要有出自于這座城市的本土跨國企業走向世界各地、參與全球資源配置與全球市場的布局,從而使這座城市充滿資源和要素充分流動起來的活力。那么從當下的現實情況來看,隨著內外環境發生的重大變化,尤其是上海在創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時,單純依靠外資外企給我們帶來關鍵的核心技術那是不可能的。上海乃至整個中國至少目前還是外資跨國公司配置全球資源中的一個節點,當下我們正處在資源被配置的從屬地位向配置資源的主動地位轉變的關鍵轉折時期,必須依賴本土科研院所和企業的深度融合,加快科學技術原始創新和成果轉化的步伐?;诳茖W技術向實用產品轉化的研發投入時間長、失敗風險高,需要有靈活的創新和激勵機制,相對于民資民企來說,國資國企當下的體制和機制都是難以長期承受的,尤其是在產品技術根據市場導向更新換代關鍵領域,顯然民資民企則更能體現出它與市場深度融合和接軌的靈活性,因此其也更具市場的活力。

那么在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中,單純依靠央企和上海地方國企變身本土跨國公司,通過“走出去”的方式參與全球競爭是否可行呢?基于當下國企國資的管理體制和機制以及規劃決策的短期性特點,顯然也存在著國資流失的巨大風險和諸多不確定性。雖然通過國企可以參與一些重大國際援助項目和對外的重大工程項目的建設,但畢竟相較于全球資源的配置和全球市場網絡的布局與競爭來說,國企的變裝出征相對于出生于民資的民企發展而來的本土跨國公司來說還是缺乏競爭力的,而且基于國資增值保值的制度性內在要求,不可能承受失敗的風險。

對于一個全球城市、尤其是卓越的全球城市而言,民營資本在城市的資源配置中得不到充分的和均衡的配置,是這座城市通過充分的資源配置而提升城市競爭力中的一種浪費,也是資源配置不充分不均衡的一種特殊反應,從而必將會導致這座城市的活力慢慢地弱化。因此面對新時代的當下上海城市發展的新定位和新目標,在新一輪發展時期到來之際,上海必當調整發展策略,積極大膽地支持民營企業的發展,充分做大民營資本,進而做強民營經濟。當2035年到來之時,在上海這座卓越的全球城市中孵化并培育出一大批出生于民資的本土跨國公司,走向世界各地,參與全球資源的配置和全球市場的布局與競爭,讓上海更加充滿活力。

上海要真心實意地支持民營資本的發展

通過理性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在資源充分均衡配置的過程中,無論是外資、國資和民資的三分天下格局,抑或是外企、央企、上海地方國企和民企的四分天下的格局,由于政策設計的傾向性,也使得針對民營資本發展的制度性、行政性、市場性的優勢尚未完全充分的發揮出來,從而形成如今民資民企在發展中的跛腳短板的特殊現象。截至2017年末,上海民營資本總規模約為2.8萬億元人民幣,低于同期外資約47個百分點,低于同期地方國資約83個百分點。因此當進入新時代的新一輪經濟發展時期時,我們理當通過堅定不移地支持民營經濟的發展,使上海的資源配置更充分更均衡,以此大大提振上海經濟發展的活力,從而進一步增強上海在邁向卓越的全球城市中的城市競爭力、輻射力和吸納力。

因此,上海在一如既往地支持外資和國資發展的基礎上,支持民營經濟做大做強可以分為兩步走戰略。第一步是從現在起到2025年,優先支持上海的民資民企做大。要支持民資民企做大,首先就要從觀念、制度、行政和政策的四大層面,確立起堅定不移地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思想觀念,建立制度保障,徹底地破除民營資本市場準入的“玻璃門”、“彈簧門”和“旋轉門”等三道隱性暗門壁壘,給予民資民企以最大的信任??梢酝ㄟ^建立目標承諾制和事中事后的跟蹤管理,在建設領域優先支持民資民企通過PPP模式,參與舊城改造、新市鎮建設、美麗鄉村建設和產業園區開發建設及基礎設施建設等大型項目的建設。在科創中心建設中,要優先支持民資民企在科技研發和成果轉化中發揮主力軍作用,堅決破除國資與民資之間的資本隔離墻,支持和鼓勵兩種不同性質的資本在科技創新和實體產業領域實現混合型的互相嫁接交融,以科技項目的資本合作形式,促進民營創新技術在國有總裝中的應用,促進軍民融合的技術研發和項目合作,支持以資本為紐帶,推進民營機構或企業成為當前國有為主的產業鏈和供應鏈中的重要環節與有機組成部分。通過強有力的政策措施,支持民資民企滾雪球般的做大,最終把對民營經濟支持的碎片式政策,集成為上海真心實意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系統性頂層設計的制度保障優勢。第二步為2025年至2035年,與上海建設卓越的全球城市目標相對應,在這10年間支持不斷做大的民資民企持續做強,支持其以新興技術開展跨國合作、跨境電商網絡的全球布局和海外倉的建設,以及海外制造基地的布局建設、海外跨境的產能合作。最終形成不少于100家能夠在國家“一帶一路”建設中從容走出國門、參與全球資源配置和全球市場布局、實現世界范圍內經貿合作、互利共贏的本土民資跨國公司。到那個時候上海這座卓越的全球城市必將更具活力,上海也必將成為國內外各類資本向往的美好大都市。

總之,理性分析上海民營經濟發展的短板,將有助于我們精準施策。同時也必須認識到,推動和支持上海民營經濟發展也是一個長期的戰略任務,我們必須全市上下統一思想,以功不在我、只爭朝夕的實干行動,堅定信念,盡早部署,抓緊落實,補上短板,讓上海這座全球城市未來更卓越、更美好。

猜你喜歡
民資國資資本
民營書業的資本盛夏
興業銀行:定增260億元補充資本
特力A背后的“國資”奇兵
重慶國資混改調步:先賣小企業大多虧損
地方國資改革啟動6.7萬億資本盛宴
民資參與國有項目:足欲行而趑趄
真實資本與虛擬資本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