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矢志不渝四十載 鄉村振興續華章
——阿拉善盟農村牧區改革發展成就與啟示

2018-02-13 16:31魏建春
精品 2018年7期
關鍵詞:全盟農牧區農牧業

■ 魏建春

阿拉善盟委農村牧區工作部

關鍵字:農村牧區,改革開放,鄉村振興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阿拉善盟的農村牧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牧業增加值、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由1980年建盟時的1642萬元、209元,增加到2017年的13.25億元、18186元,分別增長80.7倍和87倍。40年滄桑巨變,兩端的數據讓我們感嘆變化的巨大,而中間的歷程更讓我們深知40年發展的不易。

1 改革發展歷程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阿拉善盟農村牧區改革發展經歷了四個重要階段:

第一階段:體制改革推動發展階段(1978—1982年)。全盟實行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后,實行“土地承包到農戶、草畜雙承包到牧戶”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統分結合、雙層經營體制,并針對草原廣闊、沙漠地區適宜駱駝生存的地理優勢,將經濟發展的重點放在了養駝業,1982年牧業年度駱駝存欄數達到了歷史最高的25.18萬峰。

第二階段:抗災保畜強化基礎階段(1983—1994年)。受草原植被遭破壞、生態環境惡化的影響,全盟出現連續12年干旱的極端現象,農村牧區工作主要以抗災保畜、加強大中型飼草料防災基地和五配套畜群草庫倫建設為中心。

第三階段:收縮集中轉移發展階段(1995—2017年)。這一階段又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1995—2004年):這是“轉移發展戰略”的順勢提出和整體部署時期,其突出特點是提出和實施了以“適度收縮, 相對集中”為核心的“轉移發展戰略”。第二個時期(2005—2014年):這是“轉移發展戰略”的豐富完善時期,其突出特點是提出了推進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思路。第三個時期(2015—2017年):這是“轉移發展戰略”的實踐升華時期,其突出特點是提出了“農業收縮、農村整合、農民集中,牧業適度發展、牧區合理布局、牧民興業護邊”的發展理念。

第四階段: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階段(2018年至今)。黨的十九大作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部署后,阿拉善盟因地制宜提出“堅持六項基本原則、實施六項重點任務”,大力推動農牧業全面升級、農牧區全面進步、農牧民全面發展,聚力打造“有實力”“有顏值”“有底蘊”“有秩序”“有福祉”的鄉村,書寫阿拉善鄉村振興的新篇章。

2 主要發展成就

撫今追昔,改革開放四十年,從“念草木經、興畜牧業”到“強牧興工、資源轉換”,再從“適度收縮、相對集中”到“農業收縮、牧業適度”,全盟上下在實踐中不斷深化對盟情的認識,在把握規律、融入大局中形成了完整科學的發展思路,指引著阿拉善農村牧區步入高質量發展的軌道。

2.1 產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發展協調性增強

改革開放以來,全盟農牧業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優化,實現了由粗放經營、靠天養畜的傳統畜牧業向種養結合的生態農牧業轉變。從規模結構看,1978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為13.2萬畝;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78.5%,牧業年度牲畜存欄頭數達174.32萬頭(只)。經過近40年的發展,農牧業產業結構日益協調合理。種植業深入實施“壓糧、擴經、增草”行動,農作物播種面積控制在50萬畝以內;畜牧業積極向質量效益型轉變,重點增加農區舍飼比重,有保有壓牧區牲畜頭數,牧業年度牲畜存欄頭數達149.45萬頭(只)。在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下,全盟圍繞市場需求變化,加大市場短缺的農產品生產,有機、綠色等生態、質量安全水平較高的農畜產品生產加快,具有顯著地域特點的特色農畜產品快速發展。據統計,截至2017年底,全盟“三品一標”產品總數達185個,其中無公害農產品153個、綠色食品22個、有機產品4個,地理標志登記保護產品6個。

2.2 生產區域布局日趨優化,品牌優勢逐漸彰顯

改革開放以來,廣大農牧戶生產經營決策自主權增強,經歷了發展羊、駝為主的畜牧業經濟,建設沿黃、沿河和沿洪積區為主要分布的十個綠洲種植區,重點打造“有機農業、高端畜牧業、特色沙產業、精品林果業、休閑農牧業”五大特色產業等階段,農牧業生產區域布局日益優化,品牌優勢逐漸顯現。有機農業方面,以十個綠洲種植區為主,主要種植小麥、玉米、谷子等糧食作物,西瓜與油葵套種、有機蜜瓜與優質棉花輪作、果菜、沙蔥等經濟作物,以及優質苜蓿和青儲玉米。高端畜牧業方面,牧區以養殖阿拉善白絨山羊和雙峰駝為主,農區和半農半牧區以舍飼“滿達·阿杜”肉羊為主,奶牛則集中在烏蘭布和沙漠北部地區。特色沙產業以種植梭梭-肉蓯蓉和白刺-鎖陽為主,重點分布在牧區和半農半牧區。精品林果業以黑果枸杞、沙地葡萄和紅棗為重點。休閑農牧業主要布局在三旗旗府所在地。

2.3 農牧區始終堅持綠色發展,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改革開放以來,全盟堅持把保護生態作為謀劃發展的基本前提,堅持以保護為主、保護與建設并重,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路子,生態環境呈現總體遏制、局部好轉的歷史性變化。在農區,認真落實農業面源污染防控措施,推廣應用緩控肥、水溶肥等新型肥料工作取得成效,開展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面積20萬畝,化肥、農藥、農用薄膜實現零增長,胡楊林保護區退耕0.99萬畝。在牧區,自20世紀90年代率先實施了生態移民工程,2004年率先實行了退牧還草牧民養老保險制度,賀蘭山森林面積由退牧還草前的36萬畝增加到58.2萬畝,全盟草原植被蓋度由1980年的15.2%提高到2017年的23.3%,森林覆蓋率由2.9%提高到2017年的8%,沙塵暴發生頻次由

20 世紀90年代末的每年10-12天減少到每年3-9天。

2.4 農牧區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人居環境明顯改觀

改革開放以來,全盟農村牧區基礎設施和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公共服務逐步向農村牧區延伸。從第二次和第三次全盟農業普查數據對比來看,2006年末,有22.9%的嘎查村飲用的水經過集中凈化處理,5.2%的嘎查村實施垃圾集中處理;到2016年末,63.33%的鄉鎮集中或部分集中供水,34.34%的嘎查村生活垃圾集中或部分集中處理,31.82%的嘎查村完成或部分完成改廁。2006年末,20.8%的嘎查村在3公里范圍內有小學,17.2%的嘎查村有圖書室、文化站,22.4%的嘎查村有衛生室;到2016年末,36.67%的蘇木鎮有幼兒園、托兒所,33.33%的蘇木鎮有小學,96.67%的蘇木鎮有圖書館、文化站,57.07%的嘎查村有衛生室。農牧區實現村村通電話、鄉鄉能上網、廣播電視基本全覆蓋。農牧區教育基礎設施繼續改善,農牧區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與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并軌,實現制度全覆蓋。

2.5 農牧民經濟收入穩步增長,生活質量持續改善

改革開放以來,全盟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170元增加到2017年的18186元,農牧區貧困人口由1978年的4.3萬人減少到目前的320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0.6%以下,農牧民幸福指數節節攀升。根據近三十年全盟農牧區住戶調查數據對比分析,全盟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在持續快速增長中,家庭經營性收入的比重呈下降趨勢;財產性收入、工資性收入的比重不斷增加,特別是政策類轉移性收入大幅增長,成為農牧民增收的亮點。從與城鎮居民的收入差距來看,2017年農村牧區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為8.6%,高于城鎮居民收入增速0.4個百分點,城鄉收入倍差由1978年的2.69:1縮小至2.07:1。同時,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廣大農牧民的消費觀念和消費重點也發生了質的變化。進一步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生活質量和精神面貌,實施鄉村振興已成為新時期廣大農牧民追求的目標。

2.6 基層組織建設全面進步,執政基礎鞏固夯實

改革開放以來,全盟持續發展壯大基層黨組織,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和黨員隊伍建設闊步前行,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充分顯現,顯示出強大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從基層黨組織“評星分類”“標準化建設”到致富帶頭人提升、嘎查村集體經濟“清零遞增”等行動,真金白銀的投入,使我盟無集體經濟積累嘎查村實現全面“清零”,198個嘎查村組織活動場所全部實現改造升級;實現198個嘎查村派駐第一書記、35個邊境嘎查村設立民警黨建指導員全覆蓋,建立“黨員中心戶”238個,深化拓展“五邊行動”經驗做法列入浦東干部學院教學案例。在今年的嘎查村黨組織換屆工作中,大專以上學歷委員占到委員總數的30.9%,儲備有意愿回村任職青年230人,支委成員在年齡、數量、民族、性別等各方面結構上實現進一步優化。

3 基本發展經驗

在40年的改革進程中,全盟上下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為實現農牧業和農牧區高質量發展、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積累了不少寶貴的經驗。

3.1 黨的領導是農村牧區改革發展的基本前提

盟委、行署始終高度重視“三農三牧”,始終把“三農三牧”工作放在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各旗區和各有關部門從全局的高度抓好“三農三牧”工作,做到各司其職、緊密配合、上下聯動、齊抓共管。全盟形成了“黨委統一領導,行署全面負責,黨委農村工作部門統籌協調,部門各負其責,全社會共同推進”的“三農三牧”工作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為“三農三牧”工作提供強有力的組織領導保障。

3.2 解放思想是農村牧區改革發展的內在要求

農村改革發展四十年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解放思想、不斷開拓創新的歷史。如果沒有破除“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就是搞資本主義復辟,搞市場經濟就是搞資本主義”的舊教條,改革開放就無從談起,更談不上深化改革。思想解放就是不唯書、不唯上,打破傳統觀念,破除教條思想,從全盟農村牧區實際出發,創新發展理念,創新改革舉措。

3.3 城鄉融合是農村牧區改革發展的關鍵舉措

改革發展四十年,農牧業和農村牧區雖實現了快速進步,相對于工業和城市的發展依然滯后。深化農牧區改革,必須跳出“三農三牧”看“三農三牧”,改變城鄉分割、各自發展的模式,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進一步加大公共財政對農牧區的投入,全面推動政府服務向農牧區延伸,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3.4 循序漸進是農村牧區改革發展的重要原則

回顧全盟乃至全國農村牧區改革之路,都是從易到難,從點到面,從破到立,走一條漸進式改革的道路。正是由于我們堅持了循序漸進的原則和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的科學方法,農村牧區改革、發展和穩定才有機結合起來,確保了農村牧區改革的穩步推進,確保了農村牧區改革的成效顯著。

3.5 增進福祉是農村牧區改革發展的根本目的

無論是改革開放之初,還是深化改革的過程,改革發展的根本目的都是增進民生福祉,努力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我們要始終堅持農牧民的主體地位,維護和發展農牧民的根本利益,在經濟上保證農牧民的物質利益,政治上保障農牧民的民主權利,促進農牧民全面發展。

回望過去,春華秋實,碩果累累;展望未來,胸有成竹,信心百倍。在邁向全面小康、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道路上,阿拉善盟農牧業和農村牧區正在奏響現代化發展的強勁樂章,奮力譜寫新時代改革發展的嶄新篇章。

猜你喜歡
全盟農牧區農牧業
藏北農牧區縣域醫共體建設實踐與成效:比如經驗研究①
錫林郭勒盟重點民生指標對比分析
基于多種模式的內蒙古農牧業特色化研究
“無人機放?!弊屴r牧業走在時尚前端
內蒙古農牧業生產資料股份有限公司
西藏農牧區戶用沼氣發展的思考
2018年錫林郭勒盟草地生產力大幅提升
2017年錫林郭勒盟氣候事件與災害及對多個行業的影響
淺談西藏農牧業信息資源管理
農牧區中小學音樂教師專業素養的提高要對癥下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