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樣正確指導學生分段

2018-02-13 01:37吳忠豪
湖北教育·教育教學 2018年12期
關鍵詞:草塘景美火燒云

吳忠豪

閱讀一篇文章,除了要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外,還應該進一步理解文章是按照怎樣的順序表達的。理清文章的寫作順序,教學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分段。

不少教師每教一篇課文都習慣讓學生分段,而且習慣以教師參考用書劃分的段落為標準判斷學生分段是否正確。這樣的做法并不可?。旱谝?,每篇課文按照不同的寫作思路,可以有不同的分段方法,如果將編者認定的一種分法作為分段標準,勢必對學生的思維產生負面影響。其二,并非每篇課文都適合小學生獨立分段。其三,課程標準在第三學段目標與教學內容中才明確提出“在閱讀中了解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梢?,在低年段和中年段教學中要求學生獨立分段是超越課程標準要求的,合理性值得商榷。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合理、正確地指導學生分段?我們一起來研究支玉恒老師指導學生分段的三個課例。

課例一:《第一場雪》

師:誰能用最簡單的一句話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生1:這篇課文寫膠東半島冬天下雪的景象,這場雪預示膠東半島明年將是一個豐收年。

生2:這篇課文寫了膠東半島雪前、雪中、雪后的情景,還寫了作者的聯想。

師:他們的發言有什么區別?

生3:生1是按主要內容概括的;生2是按下雪的線索,也就是下雪的過程概括的。

師:按照生1的說法,課文可以分成幾部分?

生4:按照生1的說法,課文可以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寫下雪;第二部分寫雪的聯想。

師:按照生2的說法,課文又可以分為幾部分?

生5:按照生2的說法,課文可以分成四部分:第一部分寫下雪前的景象;第二部分寫下雪時的景象;第三部分寫下雪后的景象;第四部分寫作者的聯想。

師:兩種分法都可以。為了學習的方便,我們按照雪前、雪中、雪后和聯想的分段方法學習這篇課文。

在這個課例中,教師巧妙地將概括主要內容與分段結合在一起,充分利用學生概括主要內容的兩種不同說法給課文分段,以最少的教學時間讓學生認識了兩種分法的不同依據。兩位學生之所以產生不同的分段結果,是因為他們按照兩種不同的思路來理解課文結構。兩種分法都有依據,支老師沒有因為自己的教學設計思路去否定學生的另一種分法,而是肯定兩種分法都可以,只是“為了學習的方便,我們按照雪前、雪中、雪后和聯想的分段方法學習這篇課文”。這樣處理是非常明智的,因為它既可以讓學生清晰地把握文章的脈絡,又可以讓他們明白同一篇文章按不同思路可以有不同的分法。

課例二:《火燒云》

師:現在我們研究文章的結構,也就是文章可以分幾段。我不要求同學們說從哪兒到哪兒,只要求你們說說文章分幾部分,每部分主要寫什么,說的時候要按先總后分的順序。

生1:我認為這篇課文分三段:第一段講火燒云上來了,霞光照在大地上,景物的顏色發生了變化;第二段講火燒云形狀和顏色的變化;第三段講火燒云下去了。

生2:我認為這篇課文應該分四段:第一段,火燒云上來了;第二段,火燒云顏色的變化;第三段,火燒云形狀的變化;第四段,火燒云下去了。

師:兩位同學的意見,分歧在什么地方?

生3:生2把火燒云顏色和形狀的變化各分為一段,而生1把顏色、形狀的變化合并為一段。

師:你傾向于哪種分法?

生4:我認為把顏色變化和形狀變化各分為一段好,因為這樣更明白,更清楚。

生1:我不同意生4的說法,不論是顏色變化還是形狀變化,說的都是火燒云的變化,不應該分開。

師:這個問題不再爭論了。我裁決一下,生1和生2的思考都正確,這篇課文既可以分三段,也可以分四段。這兩種分段方法,哪一種比較好?(90%的學生認為分三段好)對,這樣分概括性更強一些。

這堂課,教師給出很多時間讓學生充分討論,追求的不只是讓學生正確分段,更是讓他們深入了解分段要有依據的道理,培養他們正確的思維方法。從學生劃分段落的兩種意見分析,將文章分為三段的學生,概括能力或者說是抽象思維能力相對較強,而把顏色、形狀變化分開,將文章分為四段的學生,則偏重直覺思維,其抽象思維能力或者說概括能力相對差一些,但是符合多數小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蛟S正是基于這樣的考慮,支老師沒有再讓學生爭論下去,而是通過裁決為這場爭論畫上了句號。這種處理既給了學生正確的導向,又保護了一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符合小學生認知能力發展的實際水平,非常恰當。

課例三:《可愛的草塘》

師(根據學生對課文主干段落的概括,梳理課文內容并板書:呆膩、景美、物富、物富、物富、景美):作者先寫膩了,再寫景美,接著連續寫了三個物富,最后又寫景美。這樣安排材料,我們怎樣給課文分段呢?

生1:“呆膩”是第一段,“景美”是第二段,三個“物富”是第三段,最后一個“景美”是第四段。

師:這樣分,從每段寫的內容看似乎是合理的。作者為什么不把景美寫到一處?這樣寫,思路是不是太亂了?

生2:“呆膩”是一段,不能和別的段合并;第一個“景美”和第一個“物富”是第二段,講這里景美物富;后兩個“物富”和最后的“景美”是第三段,也是寫這里景美物富。

生3:“呆膩”是第一段,第一個“景美”和三個“物富”為第二段,最后一個“景美”為第三段。

師:這樣分段顯得作者寫文章太隨意了。其實,按照景美、物富這樣的思路來分段,不管怎樣分都不合理。課文以《可愛的草塘》為題,雖然文中確實寫了草塘的景美物富,但作者只是把它們當作抒情的憑借。因此,這篇文章是一篇抒情散文,而不是單純寫景寫物的文章。既然這樣,我們學習這篇課文就不能用美麗、富饒這樣的思路去研究,而應該研究作者的情感,這是學習抒情散文的重要方法?,F在,我們就研究一下作者的情感是怎樣發展變化的。大家再讀課文,想一想初到北大荒時,作者愛這草塘嗎?(師生交流,完成下列板書:不知草塘、不愛草塘、遠離實際;初知草塘、贊美草塘、目睹耳聞;深知草塘、珍愛草塘、親身體驗)大家看黑板,現在你能看出課文怎樣分段嗎?

生4:按作者對草塘的喜愛程度,課文可以分三段:第一段講他不愛草塘;第二段講開始愛了,但愛得還不深;第三段講他深深地愛上了草塘。

這篇課文分段難度極高。不同教學參考書劃分的段落也不相同,有的按“看到”“聽到”“體驗到”將課文分為三段,有的按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呆膩——驚喜——贊嘆——愛戀”將課文分為四段,支老師則是按思想感情變化將文章分為三段。三種不同的段落劃分反映出教師對文章結構的不同認識,應該說都有一定的合理性。支老師在文本解讀時預設到學生分段的困難,因此在學生讀懂課文內容以后,通過試誤讓學生認識到這篇課文不能按照內容去分段。在講讀課文以后,教師通過整理出的板書再次引導學生分段,這樣不僅化解了學生分段的困難,而且讓他們認識到抒情散文應該按作者情感發展來分段的規律。

從這幾個課例可以看出,分段是一種對學生抽象思維能力要求很高的練習,教學難度很大。其實,教材中適合小學生分段的比較典型的課文并不多,因此在低、中年級一般不必要求學生獨立分段。即使是高年級,教師在設計分段練習時也必須注意:一,要求學生分段的課文必須思路清楚、段落分明,對爭論很大或者教師參考用書說法不一的課文,最聰明的做法是不給課文分段。二,不同學生對文章結構思路的理解往往不同,因此只要有一定的合理性,教師就不能輕易否定,千萬不能將參考書作為分段的唯一標準。三,指導分段不能簡單地追求段落起止劃分的正確,關鍵是能說清楚文章的結構思路,掌握分段的方法。如果學生只是揣摩教師的答案,就不能真正起到訓練思維的作用,結果反而有害。

責任編輯? 姜楚華

猜你喜歡
草塘景美火燒云
景美琰
《火燒云》的“變”
火燒云
火燒云
景美民富 桑莊新歌
海上田園 景美鮑肥
初夏
火燒云
清明節掃墓
畫里的草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