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國北京的聾啞教育

2018-02-14 09:06王娟許婉萍
北京檔案 2018年1期
關鍵詞:北平市聾啞學校聾啞

王娟+許婉萍

1992年聯合國通過決議,將每年的12月3日定為“國際殘疾人日”,呼吁人們關注殘疾人事業,保護殘疾人的尊嚴、權利和幸福。民國時期北京地區曾經開展的聾啞殘疾特殊教育,在殘疾人道事業的歷史天空中留下了一道絢麗的色彩。

民國時期,北京地區對聾啞兒的教育與救助水平居于全國前列,這應當歸功于美國人梅耐德夫人(亦稱梅牧師Charles Rogers Mills,見下圖)。1887年,梅耐德夫人把在西方國家創設并逐漸推廣的聾啞人特殊教育方式傳入中國,在山東登州府創設“啟喑學?!?,開創了中國聾啞教育之先河。我國近現代聾啞教育的師資多由該校培養,除山東、北平以外,諸如遼寧、天津、南通、上海、南京、杭州、福建、成都、昆明等地亦辦有聾啞學校。曾經跟隨梅耐德夫人學習聾啞教育長達五年的杜文昌,于1919年在北京創辦私立聾啞學校,由此拉開了北京聾啞殘疾教育的序幕。民國北京的聾啞教育歷史經歷了三個階段,以下簡要介紹。

一、北京(平)市私立聾啞學校

杜文昌始創北京聾啞學校時條件極為簡陋,只能借址辦學。校址初租于交道口夜校,1921年秋移址到頭條道濟醫院。1924年,各界熱心慈善教育者忝列董事,并蒙京師學務局核查立案,再移至東城十二條老君堂,夏季改遷到德內前清攝政王醇親王府邸東院馬圈,有房屋80余間,占地7畝。學校坐落于后海之畔,景色宜人。

顧頡剛為《北平聾啞學校特刊》所做的序言中寫道:“以往社會對那班廢疾的人只管‘養,而沒有管‘教,只使他們分利而不使他們生利,只使他們受人矜憐而不使他們自立,依然滅了他們的人格”,此言道出以往殘疾事業重養輕教的弊端。鑒于此,聾啞學校的成立以專門教育聾啞兒童、助其能夠自立謀生為宗旨。

聾啞學校初設之時為私立性質,學校宣稱“本校為救濟殘疾、普及教育起見,學生家庭有力不及者,由本校調查確定,努力酌減”,說明聾啞學?;緦儆诜怯陨鐣C構。蔡元培為學校題字“功補造化”,胡適題字“巧奪天工”,黎元洪題字“征服自然”,其他如孔祥熙、閻錫山、顏惠慶、王寵惠、張伯苓、戴傳賢、陶行知等社會名流亦分別予以題字,周作人、錢玄同等人相率捐款,無疑幫助學校擴大了社會影響。學校每年經費數千元,一半來自學生學費,一半由官廳補助及私人隨時捐助。捐款來源非常廣泛,如有內政部、衛生部、北平女子師范大學、太原女子師范及鄭州市政府等,也有如某某夫人、女士、太太等匿名捐款,還有合捐和代募,其他除澡堂、號鋪、青年會、紗廠、公司、銀行、飯莊等亦有參與捐助,還有保定紳商、南京市長,甚至傳教士與公娼等也在捐助人員之列,社會各色人等幾乎都有捐款。

私立聾啞學校的教育方法為實物直觀學習、圖表刺激、口氣觸摸等。學習課程有習字、美術、公用衛生、三民、國語、社會、自然、歷史、地理、算術、會話、看口、音樂等,既涵蓋當時普遍流行的教養知識,又富含殘疾教育的特色內容。北平聾啞學校的教職員大多是掌握近代專業知識的人員,例如聾啞學校創辦者、校長杜文昌畢業于山東大學、齊魯大學和煙臺聾啞教育傳習所,學校教員有燕京大學肄業者,有通州女子師范學校、上海美術學校、煙臺啟喑學校畢業者,也有教員畢業于蓬萊女子中學、北平慕貞學校、北平市第三中學等。

從學生構成來看,以1924年為例,學生有51名,其中39名為男生;從年齡上看,最小8歲,最大20歲,平均14歲;學生來源方面寓平者33名,各省來京者18名,甚至有的遠自吉林、廣州、香港等地;寄宿43名,走堂8名;全費生26名,減費生19名,免費生6名。學生的費用中,每期學費30元、膳費27元、宿費12元、雜費1元。

學校設有織襪工廠,專為無力繳足學、宿費的學生提供半工半讀機會。經過教養救助,一些畢業生已能發音說話,直接與人口談,并讀完普小課程,能自行閱讀寫算,效果明顯。對于聾啞學校取得的成就,曾有不下千余來賓到校參觀,贊嘆不已。

二、北平市立聾啞學校

1935年,以吳燕生為首的專攻聾啞教育的有識之士“為救濟聾啞與建設中國聾啞教育基礎起見”,提倡重新籌備聾啞學校,北平市年度行政計劃亦將創設聾啞學校事項列入其中。校址初選西單牌樓北西斜街宏廟八號,面積五畝有余;1937年5月遷至府右街餑餑房十二號,當年7月學校正式成立,9月開學。

北平市立聾啞學校承續私立聾啞學校的宗旨與目標,即“培育聾兒強健的身心,陶冶聾兒良好的性格,養成良好的公民習慣,啟發聾兒科學的思想,培養聾兒互助團結愛國愛群的精神,養成聾兒進取的決心”。學校采用“積極的指導法、間接的暗示法、酬用懲獎法、反復的練習法、社會的制裁法”等教育方法。儀器設備方面亦較前先進,有聾啞教育專用助聽器1架、聾啞聽覺練習器16件。

校內還設有聾啞教育研究會及各科教學研究會,并發起組織中華聾啞教育促進會。學生學習科目包括國語、算術、社會、自然、衛生、體育、視覺練習、說話、讀書、作文、勞作、工藝美術、科學游戲等。課程與班次的設立更加細化與合理,例如,面對6周歲到10周歲的學生設立預科班,學制兩年,培養目標是以目代耳,理解淺易語言。此外,對于8周歲到20周歲的學生分別設立初級班、高級班和特級科,因人而異地授予初小和高小課程,或者按照學生智力的實際情況進行相應的訓練和授課。

在學校的行政管理方面,專設事務員2人,分別辦理文書、會計、庶務等事宜,有教員5人講授各級課程,訓育員1人負責對學生進行日常管訓。全校教職員總計9名,男性為6名。教職員的學識較前普遍提高,例如校長吳燕生曾在日本東京聾啞學校師范部研究科學習兩年,其他教員畢業或肄業于奉天省立女子師范學校、遼寧省立女子師范學校、遼寧女子師范學校、吉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北平中國大學政經系、東北大學教育系等,且大多曾在聾啞特殊教育機構有過服務的實際經歷。endprint

由上可見,北京地區的聾啞教育事業逐步走向進步。惜乎七七事變后吳燕生忍痛離校,直到1946年學校一直處于敵偽統治之下。

三、抗戰后的北平聾啞學校

抗戰勝利后,1946年4月北平市政府正式重新接手聾啞學校,仍延舊名,杜文昌短暫擔任校長,后由孫瑞明任校長。當年秋季,校址由餑餑房移于興平巷6號。學校增設專業職修班。北平市衛生局定期到校注射疫苗,實施種痘防疫及其他體格疾病檢查,還組織學生到頤和園等處游玩,發展態勢平穩。

總體而言,北京地區具有近代意義的聾啞特殊教育始于1919年創辦的北京聾啞學校,雖在抗戰時期有過短暫中斷,但至新中國成立以前,聾啞學校在辦校宗旨、教育方法、教學用具以及學校規模、師資力量等方面總體上呈現出艱難開拓、不斷進步的發展態勢。我們應著重肯定聾啞特殊教育拓荒性的歷史貢獻。然而,由于社會制度的局限導致其經費匱乏,使得殘疾教育的覆蓋面比較狹窄,社會影響力并不理想。著名耳鼻喉科專家張慶松曾于20世紀40年代專赴聾啞學校,對全體聾啞學生進行調查和門診,并于1956年發表《一○八聾人調查》。新中國成立后,擔任同仁醫院院長的張慶松指出,依據對比性調查結果,社會制度的差異是聾啞人產生和存在的根本所在,深刻影響著聾啞率的發生,這是我們必須正視的客觀事實。

新中國成立后,由原聾啞學校分化出來的第一聾啞學校于2002年7月更名為北京市東城區特殊教育學校;分化出來的第二聾啞學校于1951年12月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接管,后于2010年9月與第四聾啞學校合并成立北京市啟喑實驗學校。百年老校獲得新生,翻開了新的歷史篇章。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民國北京地區諸十字卍字會及其關系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為12CZS053。

參考文獻:

[1]北平私立聾啞學校.北平私立聾啞學校概覽[M].北平:北平私立聾啞學校,1929.

[2]北平聾啞學校.北平聾啞學校特刊[M].北平:北平聾啞學校,1932.

[3]李文海,夏明方,黃興濤.民國時期社會調查叢編(社會保障卷)[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

[4]北京市檔案館.民國時期北平市立聾啞學校史料[J].北京檔案史料,2004(1):53-115.endprint

猜你喜歡
北平市聾啞學校聾啞
天使“翻譯官”和她的聾啞爸媽
北平市整頓糞業研究——以1936年為核心的考察
兩個好朋友
博物館
翻轉課堂在聾啞類特殊教育學校中應用的可行性分析
女兒孝心無邊聾啞50年的母親開口說話
她用母愛溫暖聾啞兒
平市兩千青工學生參加義務勞動
青年團北平市工委辦青年團學校干部學習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