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科技期刊出版走向媒介融合的思考

2018-02-20 14:34王海蓉張楚民
出版廣角 2018年23期
關鍵詞:媒體化科技期刊媒介

王海蓉 張楚民

【摘要】 科技期刊通過媒介融合既可以實現內容分發,又可以提供社交服務等,其通過滿足用戶的多重需求,實現科技傳播的服務增值,從而對期刊出版產生深遠的影響。文章嘗試從多個角度探討科技期刊出版走向媒介融合的關鍵性問題,并分析科技期刊進行媒介融合的深層含義和可行路徑。

【關? 鍵? 詞】科技期刊;出版;媒介融合;全媒體化

【作者單位】王海蓉,中山大學學報;張楚民,中山大學學報。

【基金項目】廣東省高校學報研究會資助項目。

【中圖分類號】G247【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23.015

21世紀初,全媒體化的概念被引入中國。近十多年來,國內一些科技期刊開始逐步脫離單一的紙質出版,轉向探索全媒體化的出版和傳播途徑。比如《同濟大學學報》通過微信主動推送本刊資訊、論文寫作方法、行業動態等信息;一些科技期刊如《農學學報》《自然與科學》《電腦報》等自主開發APP,不僅為讀者提供全文閱讀,還通過高清圖片、內嵌視頻、交互功能等設計拓展閱讀體驗,吸引讀者[1-2]。值得關注的是,人們多使用“全媒體化”而不是“媒介融合”來描述期刊、報紙、圖書等傳統傳媒領域正在發生的變革。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Pool在《自由的技術》中首次提到“媒介融合”一詞,并指出“一個形態融合的過程正在使各種媒介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任何一種過去只能通過單一媒介提供的服務,比如廣播、報紙、電話等,現在都可以由多種媒介來提供”。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院長認為,全媒體化只是走向媒介融合的一個過渡性階段,并不等同于媒介融合[3]。但已有的報道并沒有闡明全媒體化與媒介融合之間的差異以及過渡方式。本文嘗試探討科技期刊出版走向媒介融合的關鍵性問題,并分析其進行媒介融合的深層含義和可行路徑。

一、科技期刊出版如何實現媒介融合

業界有一種觀點認為,不同的出版形式之間有天然的壁壘,數字出版永遠無法消滅傳統的紙質出版。還有一種觀點認為, 不同的出版渠道本身都有其特定的受眾群,出版的形式決定了它只能對它所能影響和覆蓋的區域投放內容,也就是說,某種人只能被某種媒介影響?;谝陨嫌^點,有研究者提出,科技期刊應朝媒介融合的方向發展,而科技期刊走向媒介融合的出路就是全媒體化,即通過出版手段的拓展來實現業務的擴張。然而,將媒介融合與全媒體化等同會催生一些問題,首先,信息的同質化不可避免;其次,全媒體化雖然促使期刊內容傳播的速度加快,但簡單地把相同的內容通過不同的媒介推送給讀者,不僅大大浪費了媒介資源,而且使得科技工作者所需面對的信息量大大增加,削弱了他們深度閱讀以及追蹤熱點的能力。因此,科技期刊出版的媒介融合,應該是媒介作用、傳播方式、組織結構及其他相關要素的融合,包含兩個層面的含義。

第一,通過同一機構,借助多種媒介手段展示特定科研領域或同一主題的論文,通過全媒體化和內容融合的方式提高論文的傳播效率,擴大論文的影響力。如此一來,期刊的編輯不再是簡單地對稿件進行加工,而是對論文作者、研究對象和內容、研究方法和結論進行全面的數據采集、挖掘、過濾、整理與再加工。然后,通過不同的媒體渠道,以不同的表達方式,選擇性地發表與論文及作者相關的內容,讓讀者與編輯部形成良好的互動,并將最具參考價值的科技成果及時推送到讀者的個人終端。這種方式的核心思想是,運用文字、圖片、視頻等各種表現形式來全方位地展示論文,并通過期刊、微信、郵件等多種媒介手段來傳播信息,吸引讀者和作者參與。媒介融合并不排斥傳統的紙媒,而是把它當作“全媒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讓傳統紙媒和新媒體相互補充。出版形態的多元化,以及不同媒體的交叉互補是這個層面的媒介融合的主要特征。媒介融合絕不能是同一內容在不同媒體的簡單堆積或重復,而是綜合運用不同的媒體,以最合適的傳播方式、最精彩的內容呈現提高論文的可發現性和可閱讀性。

第二,媒介融合意味著多個機構和平臺借助媒介實現融合,各個機構和平臺之間不是分散的、彼此獨立的,而是形成一個有序的整體。其核心思想是,多個機構和平臺通過媒介臨時組成一個組織,這個組織圍繞一個主題或主題詞的論文素材,利用不同形態的媒體,形成一種合理、快捷的傳播模式。在這樣一種機制里,多個期刊社收集到的知識對參與其中的期刊社是開放的,作者或讀者可以通過這個傳播圈的任何一個節點分享同一個科技成果,期刊社和作者、讀者之間不再是點對點或點對多的關系;作者或讀者將能通過虛擬的鏈條節點查看所有的數據。開放性、去中心化和自治性是這個層面的媒介融合的主要特征。近幾年,互聯網從信息互聯網向價值互聯網、次序互聯網轉型,目前,互聯網已進入生態時代??梢灶A見,以共享與共識鏈接為主要特征的分布模式,將促使大量機構和平臺開展跨機構和跨平臺的創新性合作,這對科技期刊的出版將產生顛覆式的影響。

二、媒介融合與科技期刊出版的出路

在科技迅猛發展的社會里,強大的數字信息和網絡媒體為碎片化閱讀提供了發展平臺。在碎片化閱讀的大背景下,讀者漸漸養成了花盡量少的時間,獲取盡可能多的信息的閱讀習慣。篇幅較長,風格嚴謹的科技論文,不可避免地與新媒體時代信息碎片化、快速化的需求相悖。

目前,媒介融合是否是科技期刊出版的唯一出路是業界關注的熱點。數字出版因其成本低廉、海量存儲、互動性強、傳播便捷等特點,已經成為科技期刊轉型的必然趨勢。20世紀90年代中期,高校和各級協會的科技期刊就陸續推出了自己的網站,實現了作者在線投稿、編輯在線辦公和專家在線審稿等功能。經過多年的實踐,以紙質版、網絡與電子版多元形式發布全媒體出版產品的模式日漸成熟。2017年11月,我國正式宣布《中國學術期刊(網絡版)》為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的官方平臺,《科學通報》《中國電機工程學報》等數百家中國學術期刊成為論文網絡首發的首批試點期刊。網絡首發論文,一經審定,無須確定紙質出版時間就能通過《中國學術期刊(網絡版)》使用中英文兩種語言第一時間刊發。這種方式不僅能將論文發稿時間縮短至三個月內,還能配合發布視頻,直觀展示實驗過程和相關數據,是科技期刊第一個層面的媒介融合。

目前,大部分的科技期刊已經實現了“刊—網”的單向融合。網絡的興起加快了科技期刊媒介融合的步伐,但同一內容的兩種版本由不同供應鏈各自出版發行的方式,造成了邊際成本上漲、出版模式混亂的局面。期刊產品全媒體供應鏈被割裂,牽制了期刊和圖書館等信息服務機構的數字化轉型升級與高質量發展。目前,業界研究者提出了實施“刊—網—館”融合運營模式來破解這一難題的觀點?!翱W—館”分別指學術期刊、平臺和圖書館,我國將在兩年內有計劃地完成三者的融合運營,逐漸實現科技期刊第二個層面的媒介融合。

期刊出版的媒介融合,使得作者、讀者和期刊社之間存在多元角色互換的可能。不僅作為信息接受者的讀者可以成為作者,作者也可以變為讀者。對科技文化的傳播者期刊社而言也是如此,讀者可以向期刊社推送新的問題;期刊社可以向作者就新的問題組稿、約稿,并反饋新的問題給讀者;作者可以與期刊編輯溝通修改論文,期刊編輯也可以收集相應的信息,參與作者的選題。這種傳播方式和受眾角色的多元化發展,無疑會改變科技期刊出版的模式。雖然目前我國的科技期刊仍面臨出版數量與國際話語權不平衡的現狀,但只要與時俱進,迎接媒介融合的挑戰,我國科技期刊就會掙脫這種不平衡的狀態,實現快速發展。

三、科技期刊的融合發展與全媒體化

Pool教授在提出媒介融合的可能性時說,“分化與融合是同一現象的兩面”??萍嘉幕a品的進一步分化,使得豐富、多元和個性化的文化產品成為媒介融合追求的目標[4]。目前,很多科技期刊已經在媒介融合上有所突破,比如《浙江大學學報(社科版)》微博可以展示論文的短摘要,推薦優先出版的論文;《中國國家地理》的APP設置了“文章閱讀”“每日一圖”兩個閱讀板塊并提供文章位置服務功能,其中“每日一圖”板塊突破了紙質圖片尺寸的局限性,讓用戶可以下載高分辨率的圖片。由此可見,科技期刊的媒介融合突破了紙媒在內容和形式上的局限性,通過簡短的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設計豐富和延伸了閱讀體驗,迎合了當今讀者的閱讀習慣。筆者認為,科技期刊在融合發展的同時,不能忽略全媒體化,兩者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第一,科技期刊媒介融合的直接表現形式是科技文化產品形態的多元化。以現在比較流行的APP為例,如果期刊編輯沒有掌握相關技術,熟練處理碎片化文章,提供迎合用戶需求的內容,那么可能導致用戶逐漸流失;如果要求期刊編輯具備熟練的多媒體技能,能輕松完成所有的信息采集、數據加工和圖片整理工作,或許會犧牲期刊編輯提升專業技能的時間,削弱科技傳播的創新性和影響力,結果是得不償失。針對這樣的現存問題,全媒體平臺提供了解決之道,其通過多平臺合作豐富了科技文化產品的形態,減輕了期刊編輯的壓力,為讀者提供了多元化的科技文化產品。

第二,媒介融合并不等同于全媒體化。新媒體時代,科技文化產品的生產者和傳播者是可以分離的??萍计诳恼撐目梢酝ㄟ^自己建立的平臺發布,也可以與其他平臺合作,共同實現科技成果的豐富、傳播和“販賣”。比如有些精讀外刊采用付費閱讀、學習社群、分享打卡的模式來運營;學員付費后,公眾號定時推送一定數量的閱讀內容,如學員能堅持閱讀80天,并在朋友圈分享,即可獲得英文原著實體書。這種做法的本質,是把知識變成產品和服務,僅通過微信就可以實現知識增值的效果。朋友圈是這一模式發揮作用的社交平臺,它的影響猶如漣漪,一圈一圈地擴散。在這個過程中,科技文化產品的形態重組,以及突破媒體界限的流程再造是媒介融合更深層次的含義,這也是全媒體化和媒介融合的區別所在。

四、對科技期刊媒介融合的展望

傳統的大眾傳播模式,往往依靠自身的技術能力和發行渠道運作,傳播內容到達讀者依靠單一通道。目前,考慮到新媒體普及所帶來的傳播模式變化及其對閱讀方式的影響,科技期刊社將紙質期刊與微信、微博、期刊APP等平臺關聯,為讀者建立了淺閱讀和深閱讀之間的紐帶,幫助讀者更快、更好、更省時地獲取資訊,同時提高期刊的影響力。其中,Web2.0公眾平臺可稱為“個人門戶”模式。在“個人門戶”模式中,社交和分享是內容生產與傳播的動力。社交網絡中的每個用戶都可以構建一個傳播中心,成為網絡中的一個傳播節點,同時扮演信息生產者、傳播者與接收者的角色。未來,隨著新技術和新應用的不斷發展,將有更多的新渠道平臺出現,且科技期刊內容整合與傳播的機制也將與以往大不相同。

可以預見,通過媒介融合,科技期刊內容到達用戶的路徑將是多元、復合、生態的,這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科技信息的傳播者與使用者在平臺相遇,用戶對內容生產、傳播的影響力日益增強。第二,用戶與用戶在平臺上的鏈接方式是多樣化的,可通過社交網絡、社群等方式連接。第三,信息的流動路徑、用戶的閱讀深度等是直觀可測的。第四,科技期刊可以不斷調整自己的信息源和關聯關系,減少那些與自己有沖突或無關的信息??傮w來說,科技期刊通過媒介融合既可以實現內容分發,又可以提供社交服務等,其通過滿足用戶的多重需求,實現科技傳播的服務增值,從而對期刊出版產生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景勇,郭雨梅,丁嵐. 科技期刊微信公眾平臺功能拓展[J]. 編輯學報,2016(4):384-387.

[2]宋啟凡. 全媒體出版實踐形式在科技期刊領域的應用[J]. 科技與出版,2015(4):77-82.

[3]彭蘭. 如何從全媒體化走向媒介融合——對全媒體化業務四個關鍵問題的思考[J]. 新聞與寫作,2009(7):17-21.

[4]李法寶. 論全媒體出版產業發展策略[J]. 編輯之友,2010(3):10-15.

猜你喜歡
媒體化科技期刊媒介
科技期刊的分類
平臺媒體化與媒體平臺化建設的研究——由《新媒體廣告》課程改革引發的戰略思考
科技期刊的分類
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類
媒介論爭,孰是孰非
書,最優雅的媒介
歡迎訂閱創新的媒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