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需要層次理論看大學生的文學閱讀取向

2018-02-22 21:30王建語
新作文(教育教學研究) 2018年4期
關鍵詞:閱讀者文學作品文學

王建語

(廣西師范大學 廣西 桂林 541004)

一、需要層次理論與文學閱讀概述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在《人類動機的理論》中,將人的需要層次歸納為七個層級,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被尊重的需要、認知需要、審美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并進一步指出,前四層次為基礎需求層次,它直接關系到個體的生存,是產生人類本能反應的第一因素;后三個層次為成長需求層次,成長需要與基礎需要不同,特點是越滿足,就會產生更強的需要。這兩者之間不存在嚴格的高低級關系。人都潛藏著這七種不同層次的需求,需求是激勵人行動的主要原因,是行動的原動力。

文藝的產生,源于人類表達的需要。從功能上來說,文學不能解決人的基本需求層面額問題,文學作品和文學閱讀并不能滿足讀者生理、安全、歸屬與愛的需求。人對文學的需求,與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有一定的對應關系。比如有許多讀者將文學閱讀視為娛樂消遣,以滿足獵奇心理、尋求感官刺激或消解精神上的孤獨感和漂泊感,有的帶有功利性的目的來進行文學閱讀,為了取得考試成功或積累談資以炫耀學識。當然,其中也不乏因為飽讀詩書而得到社會的認可和尊重的人,但這些只是閱讀者獲得的客觀效果,而不是主觀追求。需要分析作為一種心理驅動力,對當代大學生的文學閱讀取向分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大學生的文學閱讀傾向剖析

正如封秋昌在《文學作品的四個層級和作家的生活》中所說:“文學作品可以分為四個層級,一是生活直觀型作品;二是生活體驗型作品;三是人生與人性體驗型作品;四是達到形象化哲學高度的作品,是文學作品的最高境界?!弊骷业年P注點在哪里,視野有多寬,對生活、生命和世界的思考有多深,就能創作出哪一個層級的作品來。同理,對于文學作品的閱讀者來說,讀者的人生理想、心靈的追求不同,對作品的選擇傾向也不同,這就形成了閱讀者對文學作品選擇的層級差別,一個人的閱讀偏好和對文學文本的選擇,也就在個人的視野范圍、精神領域和他的個人價值觀念、理想追求的范圍之內。

這樣一來,就可以看出上述二者的對應關系:低層級文學作品的閱讀活動,反映的正是讀者低層次的基礎需求;高層級的文學作品閱讀,反映的恰是讀者高層次的成長需求。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筆者認為,大學生的文學閱讀取向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消費性閱讀取向(對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第二個層次是夸示性閱讀取向(對應尊重需要);第三個層次是成長性閱讀取向(對應認知、審美和自我實現的需要)。

(一)消費性文學閱讀取向。

伴隨著消費社會的到來,文學產品的數量呈現爆炸式增長,作為按市場價值規律去運作,旨在取悅讀者,大眾文化的主流地位已逐漸確立。在消費文化視野中,文學創作被從神壇上推到,以生產——消費理論代替了傳統文學價值理論,將書籍納入到了符合經濟規律的市場當中加以審視。在此背景下,近二年來,中國的圖書市場也朝著快餐化、娛樂化、實用化、功利化的方向發展,而忽視審美取向、文化深度與理性判斷。當代讀者,特別是大學生,在文學閱讀文本選擇的傾向拋棄深奧難懂的經典文本,而對那些流行時尚的書籍趨之若鶩。大學作為科研精英的保留陣地,也逐漸淪為大眾文化的盛行之地。消費文化不僅影響了當代大學生的閱讀方式,還局限了他們的閱讀構成和閱讀取向。急功近利、實用主義的庸俗價值觀已經深深地影響的當代大學生的文學閱讀取向。

大學生的消費性閱讀有以下特點:他們放棄大部頭文學經典的閱讀,講目光轉到雜志和報紙等媒介上;文學閱讀的內容傾向于休閑消遣,不追求哲學的深刻性;閱讀目的的功利性更加突出,表現為大學考研輔導和外語、計算機、職業資格考試類書籍的熱銷;由于網絡與電子媒介閱讀的興起,紙質閱讀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電子閱讀的時間分散、注意力易被轉移,文學閱讀方式呈現碎片化傾向。大學生的文學閱讀實際上已經不再是以往我們觀念中的培養情操,提高修養的概念,二是被一種務實的,具備量化價值的,商品化的概念。如果大學生閱讀文學作品只是為了滿足獵奇心理、休閑消遣或和感官刺激這些生理和心理層面的需求,那么他們的閱讀選擇也就會傾向于那些低層級的生活直觀型和生活體驗型作品。

(二)夸示性文學閱讀取向。

尊重需要是需要層次理論的第四層次。尊重需要一是渴望實力、成就、適應性和面向世界的自信心以及渴望獨立與自由,二是渴望名譽與聲望。聲望來自別人的尊重,受人賞識、注意或欣賞。問到大學生為何讀書時,大多數的學生的回答是“為了改變氣質,提高品位”,由此可見大學生們很希望能夠通過閱讀來提升自己的素質,從而可以在圈子中獲得一定的優勢或地位。他們的這種閱讀取向正可以通過夸示性閱讀來獲得一種尊重的需要。實現這一需要,在大學生的文學閱讀中就體現在對經典文學和嚴肅文學的夸示性閱讀中。

夸示性原指20世紀初一些“有閑階級”成員的生活方式,即“夸示性消費”。用鮑德里亞說:“夸示性消費就是符號消費,一件商品,無論是一塊手表、一輛汽車、一頂帽子,都具有彰顯彰顯社會等級和進行社會區分的功能”,這就是商品的符號價值。由此不難理解,在經典文學和嚴肅文學面臨困境的時候,一些精英文學的作家作品卻受到熱捧??梢哉f,大學生們為彰顯學識、獲得認同,同時也為了贏得一種可以夸示的文化資本、獲得他人的尊重,從而選擇了這些高雅文化的消費和經典文學作品,以得到在一般所謂80后作家作品里得不到的夸示性文學資本。這樣他們在圈子內進行交流的時候獲得對方的羨艷和傾慕,進而滿足自己的尊重的需要。這種閱讀帶有強烈的功利化取向。

(三)審美性文學閱讀取向。

閱讀活動的發生來自于兩個方面的合力,一個方面是閱讀者正常的一般化需求,另一個層面就是文學由于題材和反映主題的的不同,體現著特殊的認知價值和審美價值。讀者的閱讀活動是出于主觀意念的對象化體驗,身為客體的文學在一定程度上主宰著閱讀主體的需求。人們在文學閱讀中不斷發現人類生活的美,這種美的體驗的過程,就是人的自我認知確立的過程,也是審美創造的過程。從這個形態來看,在認知上的發現和實現,不僅僅是文學作者進行創作的基本前提,同時也是文學閱讀最基礎性心理動機和需要。

著名作家李航育說:“藝術就像一面充滿神秘色彩的魔鏡,從不同角度觀看就會看到不同意義的景物或者是不同模樣的人”,這個人就是閱讀者主觀臆想出來的人物,他們會從這樣一個人物身上看到真正的自己,參照文學作品的內容,閱讀者也會找出不同于文學作品人物身上的非常深刻的自我。按照人的閱讀心理來認識,在文學作品中情感或者是期待補償是人在閱讀中的必然選擇,特別是在現代快速發展的社會環境里,太多的人會由于物質的影響和生活的牽累,導致精神生活缺少豐富成分,其內在的追求就慢慢轉化為內在的補償需要,正因為文學作品具有情感特征,包括文學內涵理想特質,于是就讓文學閱讀演化成為滿足人們情感補償的最理想的方式之一。我們從文學閱讀的基本要求來看,文學的審美是品味者為了滿足心理要求的一個體驗活動。對于一部優秀的文學作品,當閱讀者在閱讀中獲得知識和學問的同時,已經接受到了文學作品受教的要求,文學作品中包含的人生智慧和精神引導,會讓閱讀者在審美愉悅中悄無聲息地接受到熏陶。從接受美學上來看,一個人的閱讀在閱讀中其實是在尋求自我,實現自我。如果讀者能夠自覺關注個體命運、體察人性善惡或者通達感性與理性的界限、善于用哲學思維觀照世界、審視生命,并將認知審美當作自己的文學追求,那么他就會去選擇那些體現人生與人性體驗特質,或者具有形象化哲學高度的文學作品。

文學閱讀的主體是讀者,要完成真正意義上的閱讀心理完善,需要閱讀者在閱讀前有充分的準備,也就是讀者對作品的內涵意蘊和情感滲透的接受。文學所提供的內容,由于接受主體的不同,其精神需求呈現的也是多樣化的,在這樣的情況下,閱讀者的心理體現出來的往往是多樣性,他們期許和接受的內容也是不同的。因此,文學閱讀心理取向怎樣引導,人的審美取向就會怎樣確立。

按照以上理論,假如一個大學生閱讀的目的只是為了獲得輕松愉悅的消遣和外在虛榮的慰藉,那么他的閱讀取向只是在基礎需求層次,還達不到文學意義上的動機層次,即認知層次和審美層次。最高層次的“自我實現需要”才是大學生閱讀群體應該持有的文學閱讀心理和態度。

三、文學閱讀取向正確引導的途徑

今天,消費性閱讀已經成為大眾文化影響下全社會一個普遍的閱讀取向。盡管從某種角度上看,這種閱讀把學生拉到了文學閱讀的氛圍中 ,但在嚴肅文學日益邊緣化的今天 ,這一閱讀取向進一步加重了嚴肅文學邊緣化的程度 ,這對于大學生的文學素養和綜合素質的提升也是不利的。如果作家、出版機構和文學指導教師都能夠針對大學生閱讀的取向做些努力,文學的明天才有希望。

(一)抵制消費性閱讀。

首先,文學創作者首先要能夠堅守文學的精神。雖然目前純文學的處境舉步維艱,但對文學處境的自怨自艾無助于我們以清醒和理智的態度保持正常的心態來創作,況且這一邊緣化的情況已然存在,現在的關鍵不是描述問題而是分析問題找出解決的辦法。應該認識到,文學寫作并不是一味地以市場規律為指導原則 ,藝術性永遠是文學的生命源泉。其次,為了純粹商業利益的出版必須杜絕 ,我們要以一種對未來負責的態度給年輕的學生提供優秀的文學精神食量,引導他們盡可能地遠離淺閱讀,抵制低級趣味閱讀物。再次,針對大學生文學閱讀的現狀 ,高校的文學教師應該進行正確的引導。文學指導教師應了解學生的閱讀心理 ,積極主動地向學生推薦適合他們閱讀的文學作品 ,對一些經典的文學作品 ,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分析,激發他們閱讀的興趣 ,讓他們知道哪些書才是真正有品位的、值得閱讀的文學作品,從而引導他們不斷地讀好書 ,好讀書。

(三)正確引導夸示性閱讀。

大學生對文學作品的夸示性閱讀是大眾文化影響下的一個重要的閱讀取向,這一閱讀取向是把雙刃劍,一方面它可以把大學生的文學閱讀興趣吸引導向有深度、有思想的經典文學作品上來 ,另一方面也由于閱讀出發點的浮躁,很容易使得他們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出現偏差,不利于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同時,夸示性閱讀所帶來的功利性對于大學生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審美觀也會有著消極的影響。針對這種文學閱讀取向,我們的文學指導教師該要我們對這種閱讀取向加以正確的引導和指導 ,揚利去弊 ,向學生深入的解讀這部作品,就能真正使文學閱讀成為大學生提高人文素養和個人修養的重要手段。

(三)導向審美性閱讀。

在文學閱讀中,讀者的閱讀心理會隨著作品故事的深化而不斷地進行自我修正,這個過程不僅是個人的情感釋放和心理缺失補償的過程,而且是讀者進行審美的過程。幫助大學生提高審美水平,所謂美是建立在尊重需要和學習需要得到滿足的基礎上的。大學教員要做好教學引導工作,教師要認真研究學生的閱讀取向,精心選擇那些符合他們閱讀情趣和閱讀心理的作品,讓文學的審美促進閱讀者心智的成熟;學校應在基礎課程以及專業課程的教學目標中設置一項提高審美標準的要求,從而大范圍提高審美標準,讓大學生有能力對美好的事物進行欣賞并追求、產生高級的文學閱讀需要。

猜你喜歡
閱讀者文學作品文學
當文學作品扎堆影視化
為什么文學作品里總會出現“雨”
我們需要文學
閱讀者的春天
“青春閱讀者”——教師讀書會紀實
為什么有些人能成為終身閱讀者
閱讀者
“太虛幻境”的文學溯源
商業精神在唐代文學作品中的體現
我與文學三十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