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兒園詩歌教學活動的實施策略研究

2018-02-23 04:35
新課程研究 2018年36期
關鍵詞:池塘意境詩歌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要引導幼兒接觸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美,并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幼兒加深對作品的體驗和理解。幼兒詩歌語言凝練,節奏明快、朗朗上口,內容生動、形象,意境優美、富有情趣,是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之一。但目前幼兒園詩歌教學中存在許多弊端,筆者認為主要表現為:注重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忽視幼兒對詩歌特有的韻律美、意境美的體驗;注重機械的傳授和訓練,忽視讓幼兒多通道參與從而獲得審美愉悅的引導;教學中的自主表達手段單一,創編、仿編中忽視幼兒的審美表現。這些弊端忽視了對詩歌特有的審美趣味的賞析體味,嚴重扼殺了幼兒的學習興趣和創造力,也讓教師覺得詩歌教學索然無味。筆者認為,幼兒園詩歌教學活動必須尊重詩歌的文體特點,并根據幼兒學習與發展的基本規律加以引導,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優美意境的巧妙創設

意境是詩歌的靈魂,是客觀之景與主觀之情的水乳交融,二者虛實相生,情因景而生,景因情而活,故而意境極具感染力。意境雖說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但教師巧妙創設確實能幫助幼兒更好地“意會”,久而久之,幼兒的審美體驗就會越來越豐富。

1.靜態場景的精心創設。很多兒童詩歌都會以自然景象作為描寫對象,在教學時,教師可以直接把幼兒帶到大自然中,感受生動、自然的美好意境。比如,詩歌《下雪天》:雪下了一夜,世界全變樣。停著的小車,像鼓鼓的面包。圓圓的屋頂,像涂滿奶油的蛋糕。一根根樹枝,像胖乎乎的薯條。家家戶戶沖出了,男孩、女孩、小狗、小貓。下雪天,像過節一樣熱鬧。教學時,教師就可以選擇一個雪后的天氣,帶領幼兒來到戶外觀察雪景,詩歌中的形象就可盡收眼底,這時候的詩歌欣賞不僅能讓幼兒體會到優美的意境,也能激發他們的創造熱情。再如,教學詩歌《春天》《落葉》《我的小山坡》等,教師應盡可能讓幼兒感受大自然的美,置身于詩般美麗的景色中,讓他們在自然美景的熏陶中學習,從而獲得更多的審美體驗。

而對于那些不方便進行自然場景教學的詩歌,教師則可以根據詩歌內容進行巧妙的創設。如詩歌《綠色的夢》:在一個晚上,大家都做了一個綠色的夢。小兔子夢到了綠綠的草地,草地上開滿了五顏六色的花兒;青蛙夢到了綠綠的荷葉,荷葉下有小魚游來游去;瓢蟲夢到了綠綠的葉子,葉子上是圓滾滾的露珠……孩子夢到了綠色的天空,他在綠色的天空里飛翔。根據詩歌里描繪的場景,教師可把活動室布置成一個綠色的世界,讓幼兒感受到優美、溫馨的氛圍,這樣的意境同樣有助于他們對詩歌進行理解和欣賞。

2.多媒體的動態渲染。恰到好處的多媒體技術手段,能很好地再現詩歌中的形象,尤其是動態形象,從而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作品。如詩歌《春天走來了》是這樣描寫的:春天悄悄走來了,它在哪里我知道:它在柳枝蕩秋千,它在風箏尾上搖,它在小鳥嘴里啼,它在桃花瓣上笑。它用溫柔的小手,幫我脫掉厚棉襖。詩歌中形象的動詞,通過多媒體動畫,得到了生動的展現,有助于幼兒對詩歌內容進行理解和意境美的欣賞。

另一方面,適宜的音樂還能渲染意境氛圍,激發幼兒情感上的共鳴。如詩歌《落葉跳舞》,描繪了秋天的落葉時而靜止時而被風吹到空中的生動畫面,教學時,筆者選擇了鋼琴曲《秋日的私語》,樂曲中時而舒緩、時而清澈,時而又激動澎湃的旋律,跟詩歌中的意境非常吻合,在音樂伴奏中欣賞詩歌,幼兒的審美體驗得到了很大的滿足。

3.聲情并茂的教師講述。根據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教師聲情并茂地講述有助于他們對詩歌意境美的感受。因此,教師要在認真鑒賞詩歌的基礎上,正確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調,用真摯、自然的感情進行朗誦,會帶給幼兒很深的感染力,激發幼兒對詩歌的喜愛。

二、豐富充實的感知體驗

幼兒詩歌語言凝練,構思巧妙,用符合兒童心理的豐富想象創造優美的意境,抒發童真童趣。只有當幼兒對自然萬物有足夠豐富、充實的感知體驗時,他們才更容易展開合理想象,理解詩歌內容,并進一步領會詩歌主旨。如詩歌《春天》中有這樣一句描寫:小池塘笑了,酒窩圓又大;小朋友笑了,咧開小嘴巴。詩中把小池塘比作小朋友,把漣漪比作小朋友的酒窩,生動形象地描繪出小池塘的可愛與快活。但這個比擬手法對缺乏生活經驗的幼兒來講很難領會,對此,教師可引導幼兒去觀察小池塘,看看下雨時小池塘的漣漪,或者和他們想辦法制造出一些漣漪,這樣不僅豐富了學生關于小池塘的感性經驗,還會激發他們對小池塘的喜愛之情,更有助于他們對作品進行理解。

又如,詩歌《大自然的話》:白云飄得高高,明天準是晴天,這就是大自然的語言;螞蟻往高處搬家,出門要帶雨傘,這就是大自然的語言。這首詩歌中描繪的就是大自然的奇妙現象,蘊含著豐富的科學道理,教師要在平時引導幼兒觀察自然,探究自然奧秘,這樣幼兒才會對詩歌內容產生共鳴,對詩歌的學習和仿編也會更加得心應手。

三、適宜恰當的教學提問

詩歌大膽運用想象、比喻、擬人等文學手法,且充滿審美趣味,值得百般回味。因此,在幼兒詩歌賞析中,幫助幼兒感受、理解、體會這些文學手法的運用,就成為教師著力解決的問題之一。而適宜、恰當的提問可以引導幼兒深入思考、反復回味,從而收到好的教學效果。

1.在作品奇特想象處提問。如詩歌《小魚的夢》里這樣描寫:魚兒魚兒玩了一天,池塘媽媽懷里睡;天上星星落下來,給她蓋條珍珠被。教師提問:“為什么天上的星星會和池塘里的小魚捉迷藏呢?”這個問題能很好地促發幼兒思考,使之明白星星亮閃閃的倒影映在池塘里,就好像給小魚蓋了一條珍珠被子。這是多么大膽而奇妙的想象,這樣的提問能啟發幼兒更好地領悟這生動、奇特、優美的詩歌意境。

2.在作品情感升華處提問。如詩歌《夜里什么人不睡覺》中有如下描寫:在黑夜的星空下,火車在大地上奔馳……車上的旅客睡得又香又甜,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樣。在火車上,夜里不睡覺的,還有他們……老師提問:為什么旅客睡在火車上會又香又甜,像在自己家里一樣?啟發幼兒思考,原來是因為火車司機開車平穩、工作人員照顧細心周到,從而很好地領悟了作品中表達的對夜晚工作者尊重和愛戴的情感。

3.緊扣目標的開放性提問。兒童詩歌內容一般重復較多,讀來朗朗上口,但是在教學中要避免簡單重復的提問,以免使幼兒失去學習興趣。如詩歌《春天》中有三段,分別是:春天是一本彩色的書;春天是一本會笑的書;春天是一本會唱的書。在第一段對詩歌理解中,教師提問:為什么說春天是一本彩色的書?第二、第三段的理解如果重復提問,會讓幼兒覺得乏味、枯燥。因此,不妨在第二段學習時提問:你喜歡誰的笑容?說說理由。第三段可以這樣提問:你覺得春天還會有哪些好聽的歌聲呢?開放且有變化的提問既緊扣欣賞目標,又能很好地拓展幼兒思維,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四、多元自主的表達表現

在詩歌欣賞教學中,教師可創設環境,引導幼兒進行多元自主的表達,以此幫助幼兒加深對作品的體驗和理解。

1.語言創造表達。首先,教師可以請幼兒說說自己喜歡的詩歌中的句子,配上音樂讀一讀,在反復吟詠中感受韻律美和意境美。其次,教師可引導幼兒模仿詩歌中的優美意境說一說。小班可引導幼兒用替換個別詞語的方式仿編,比如詩歌《紅蘋果》:樹上許多蘋果,一個個摘下來。幼兒仿編:地里許多大蘿卜,一個一個拔出來。中班可以嘗試仿編句子或小的段落,比如說《夏天的歌》:夏天的歌,在可愛的太陽帽里,在漂亮的小花傘里……幼兒仿編:夏天的歌,在清清的游泳池里,在甜甜的冰激凌里……大班可以按照詩歌結構仿編較完整的段落,比如說《春天》:春天是一本彩色的書,紅的桃花、白的梨花、黃的迎春花……幼兒可以仿編:春天是一本會跳舞的書,花兒點點頭、楊柳彎彎腰、蜜蜂蝴蝶圍著花兒轉圓圈……最后,仿編過程中不能忽視審美表達。在仿編中,教師要引導幼兒在充分感受詩歌優美意境的基礎上作仿編,并注重審美引導,避免出現破壞詩歌意境的簡單的仿編。比如,上述《夏天的歌》,有的學生仿編:夏天的歌,在嗡嗡嗡的蚊子聲里,在轟隆隆的空調聲里……雖然結構吻合,但是大大破壞了詩歌的優美意境,教師應加以引導,讓幼兒的詩歌充滿趣味,帶有積極向上的情感。

2.美術方式表達。在欣賞詩歌后,引導幼兒用喜歡的繪畫方式做自主表達,有助于幼兒對詩歌審美趣味的進一步感受。如詩歌《小魚的夢》,教師和幼兒一起收集適合表現“夢”主題的材料,比如深藍色的顏料、彩紙或者紗幔等,引導幼兒用畫畫、撕貼或者立體建構的方式,進行創作表達。還可以引導幼兒按照詩歌意境做成圖畫書,幼兒既能根據原文進行圖畫書創作,也能仿編內容創作圖畫書,他們在美術創作中能進一步感受到詩歌的意境美。

3.肢體動作表達。當幼兒詩歌中出現較多的動作意象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幼兒用肢體動作進行表達。比如,教學詩歌《落葉跳舞》時,教師就可以播放鋼琴曲《秋日的私語》,伴隨著時而舒緩時而激昂的旋律,教師鼓勵幼兒大膽用肢體動作表現詩歌中的“歡快”“自在”“熱烈”等語言所表達的情緒,從而進一步理解作品的意境。

總之,在組織和實施幼兒詩歌欣賞活動時,教師要細細品味詩歌詩意語言所營造的優美意境,深層次地把握詩中蘊涵的核心教育價值,重視幼兒的審美情趣及感知體驗,選擇適宜的教育策略和指導方法,幫助幼兒充分地理解、體驗和感受作品的內涵與意境。

猜你喜歡
池塘意境詩歌
詩歌不除外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熱鬧的池塘
“新”“舊”互鑒,詩歌才能復蘇并繁榮
意境的追尋與創造(外一篇)——錢起《省試湘靈鼓瑟》
詩詞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則)
詩歌島·八面來風
池塘
舞蹈意境的認知與養成
夏天的池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