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舊媒體“融”起來

2018-02-26 16:17
上海采風月刊 2018年1期
關鍵詞:新舊雜志微信

本期封面上,顯著標注了“雙月刊”字樣。此前,為了提示讀者和會員,我們先在雜志公眾微信號上做了刊期調整的告示,請見者互相轉告。不過這個微信告示的作用比想象中的要小,元旦后上班,辦公室電話鈴聲沒有停過,編輯們接聽接到手軟:習慣了每月一號收到雜志的讀者不斷追問“雜志為何還沒到?”所以,希望本期封面上醒目的“雙月刊”字樣,能起到提醒的作用:假如您在3月1日沒有收到雜志,那是因為“逢雙月出版”的緣故,請耐心等待哦。

也許我刊的受眾大多為高齡讀者,對新媒體的熟悉度不如年輕人。不過我們還是要說說新媒體,因為我們正在嘗試適度轉型,可能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新媒體上。據編輯統計,2017年采風微信公眾號共發文章249篇,總閱讀量324543次,點贊4099次,評論498條,被其他微信公號轉發72次,粉絲年增長率26%。這些數據,對于一個“大號”而言,可能無足掛齒;但對一個“小號”而言,卻是不乏溫馨的激勵。30多萬的閱讀量,就意味著雜志的文章又找到了很多新讀者;粉絲的增長,就意味著這個微信號被穩定的關注。在手機閱讀漸成主流的情形下,我們時刻關心著新媒體讀者的動向,我們不敢落伍。

如何看待“新舊媒體”之間的關系?這是我們一直在思考的命題。一方面,新媒體新人群新閱讀不可抗拒地蔚成聲勢;另一方面,紙質閱讀墨香閱讀因其具有經典和手工的特質而顯得彌足珍貴。這兩者之間,會不會決出“你死我活”的定局?至少目前看來,尚屬并行不悖的局勢。不過有一點似乎是共通的:無論你用什么樣的方式閱讀,無論你采用什么樣的文體,“言之有物”“言之有趣”似乎是各類讀者的共同要求。也就是說,印在紙張上也好,放在電腦上也罷,“內容為王”的規律還是不可繞過,內容與形式的完美和諧,到哪都是決勝的法寶。

說到“內容為王”,我們可能會有點饒舌,免不了對本刊的文章自我肯定幾句。很多讀者評價道:這本雜志不八卦不獵奇,真情實感加真材實料,具有文藝史料的價值,值得永久珍藏——謝謝你們的慧眼和慧言。做一本有意義有價值的雜志,正是本刊同仁的追求。這些內容,不但“老人”愛看,“新人”也不排斥,甚至也很待見。理由很簡單:老明星也有年輕靚麗的時候,何況我們也不乏關注新明星。文化傳承這個東西,有時候不需要專門“提倡”,有真正優秀的內涵存焉,誰會無動于衷不感興趣?

采風公眾微信號上的文章,基本上是雜志的內容,可是為何會有日漸增長的新讀者?因為這些內容貨真價實值得閱讀,而輕便的閱讀方式也助力了便捷傳播。我們已經獲得過多次便利:當受到紙質媒體出版周期限制的時候,我們選擇在第一時間,將雜志內容預先在微信上推出,剎那間,時效性很強的文章立馬被刷屏。比如剛剛過去的2017年,有太多大師級的文化名人相繼離去,而本刊幾乎對這些名人都做過專訪,于是舊作配新聞,很快在新媒體上發酵,讀者驚呼“采風速度”——其實哪里是什么速度,只是我們的寶藏比較豐厚罷了。

寶藏加速度,似乎暗含了某種啟示:新舊媒體是可以相互補益的,“時效”和“深度”,既各自為戰,又相互融合。光明日報等國家級媒體喊出響亮的“融媒體”口號,或許正是領悟到兩者的各自特點,將對立思維調整為融合思維?!叭诿襟w”是對媒體從業者的考驗,它要求業內人士既懂傳統,也懂時尚,既善于手工制作,也擅長科技操作??萍紕撔虏坏苯哟龠M生產力發展,也改變著文化生產的方式。不過這一切豈能難倒與時俱進的我們,一手牽住優秀傳承,一手牽住時代風潮,在“融”的思維下,何懼之有?

本刊編輯部endprint

猜你喜歡
新舊雜志微信
基于新課標的高中地理新舊教材對比研究
人間最美半新舊
雜志收納碗
新舊《中小學生守則》透析
當NSX遇上NSX
微信
微信
微信
扶貧雜志走進“兩會”
雜志收納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