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中皮影藝術傳承現狀與發展研究

2018-03-07 06:12蔡靜波劉向斌肖曉珍
渭南師范學院學報 2018年17期
關鍵詞:老腔皮影戲皮影

蔡靜波,劉向斌,肖曉珍

(延安大學西安創新學院 文學與文化傳播學院,西安 710100)

皮影藝術包括皮影戲和皮影雕刻兩個方面。皮影雕刻傳統上是為皮影戲刻制道具,現在則以刻制供人觀賞、收藏和饋贈的禮品為主。

皮影戲,被譽為“中國戲曲之父”和“世界電影之父”;以華州皮影戲為代表的陜西關中皮影戲,近年來多次應邀到全國各地演出,甚至多次應邀走出國門,用古老的藝術形式向世界傳播華夏文明,是陜西省乃至全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早在2006年就被文化部列為“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并于2007年被列入陜西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時被列入陜西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還有東路碗碗腔皮影戲;同屬關中皮影范疇的周至皮影戲、扶風碗碗腔皮影戲、同朝皮影戲也于2009年被列入陜西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為皮影戲提供道具的“華縣皮影制作工藝”以及禮泉皮影(民間藝術類)分別于2007年和2009年被列入陜西省第一批和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皮影藝術無論是雕刻還是皮影戲,在被確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同時,也都先后確定了不同級別的傳承人。列入保護范圍,確定傳承人,說明皮影藝術傳承的現狀均堪憂慮。

本文擬就皮影藝術的歷史淵源、現狀以及設想的措施做一陳述,以期得到大家的關注。

一、關中皮影藝術的范疇

關中,即指陜西省的關中地區,或稱關中平原、關中盆地,其范圍西起寶雞,東至潼關,南倚秦嶺,北臨“北山”,渭河縱貫其間,東西長約360公里, 西窄東寬, 總面積約3.9萬平方公里,包括西安、寶雞、咸陽、銅川、渭南五市及楊凌示范區。關中是華夏古文明最重要的發源地之一, 這里氣候溫和、地勢平坦、 河流縱橫、土地肥沃,為陜西人口稠密、經濟發達、自然條件最好的富庶之地,古時號稱“八百里秦川”。 “關中”之名,古已有之, 《史記索隱》韋昭曰:“西以散關為限,東以函谷為界,二關之中謂之關中?!?《長安志》:居于函谷關(東),大散關(西),蕭關(北)和武關(南)四關之中部,故稱關中; 《史記集解》:“東函谷,南武關,西散關,北蕭關?!焙?,即函谷關,在今河南省靈寶縣東北;散關,即大散關,在今陜西隴縣西北?,F通稱秦嶺以北,黃龍山、橋山以南,潼關以西,寶雞市(含)以東的渭河流域地區為關中。[1]3

關中地區特定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空間孕育出了獨特的關中皮影,而關中皮影在同是關中大地的各個地區,由于受不同的地理、民俗、方言等影響,產生了多種聲腔形式,呈現出不同的形態特征,如華陰老腔、華州碗碗腔、富平阿宮腔、咸陽弦板腔、寶雞碗碗腔(燈盞頭碗碗腔)等,它們都與當地獨特的自然人文環境或生存空間,特別是民風民俗緊密融合,呈現出異彩紛呈的特征。

二、皮影藝術的概念及其源流

皮影,亦稱燈影。顧名思義,就是用牛皮等刻制的人、物等圖形借用燈光的照射通過簽手的操作在亮布上演戲而得名,是我國民間廣為流傳的傀儡戲之一。[2]

據考,皮影濫觴于西漢時方士李少翁為漢武帝李夫人招魂的弄影術[3]3952,迄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皮影,雖然始于宮廷,但從地域來講,在古代交通和傳媒都不發達的情況下,陜西民間應該是這一技藝最早接受和傳播的地方,而后才從這個地方傳向其他地方。無疑,陜西是皮影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因此,有學者說:“世界影戲源于中國,中國影戲源于陜西,陜西影戲源于華州?!盵4]43

自漢以后,歷經兩千多年傳播、演進,皮影藝術流向全國。近世以來,皮影藝術雖然日漸受到現代傳媒的影響,但目前全國還有大約十幾個省份存有皮影這一傳統藝術。具體來講,除陜西省外,還有河南、河北、山東、甘肅、四川、重慶、湖北、福建、浙江、廣東、江西、內蒙古等省市。在全國眾多的皮影藝術地域中,又以陜西華州、河北唐山、山東泰安、四川成都皮影較為有名。就關中皮影來講,皮影大致可以分為四大流派:東府的碗碗腔皮影,南路的道情皮影,西府的弦板腔皮影和北路的阿宮腔皮影。

但無論是全國還是陜西,無論是皮影藝術歷史的悠久,還是皮影雕刻的精細、皮影戲唱腔的委婉,都以陜西華州皮影最為有名。應該說,華州皮影是關中皮影的縮影。

三、關中皮影戲的流播與唱腔特點

皮影戲因為唱腔不同而名稱各異。陜西關中皮影,從地域上講,主要是指渭河兩岸以皮影為表演載體以不同唱腔形成的各種皮影戲,如華陰老腔皮影、華州碗碗腔皮影、富平阿宮腔皮影、咸陽弦板腔皮影、寶雞的碗碗腔(燈盞頭碗碗腔)皮影,以及秦腔皮影等。

(一)華陰老腔皮影

老腔皮影,俗稱“老腔影子”,發源于華山腳下的華陰雙泉村,流傳于華陰、潼關、大荔、河南靈寶等周邊地區。關于老腔的發源,有三種說法:一是“拉船說”,因為雙泉村地處黃渭洛三河交匯處,這里古代漕運繁忙,當地人多投身于漕運拉船,以此謀生。而為了集中合力拉船,逐漸便形成了一種一人唱眾人合的幫腔——拉波形式,迄今老腔演唱中還保留著這種一呼百應的傳統形式。二是“兵營說”,據說雙泉村曾是西漢的京師糧倉所在地,而戍守糧倉的士卒閑暇無事,自娛自樂,逐漸形成了皮影娃娃的唱腔。三是“孟兒說”,傳說清代湖北老河口有位名叫“孟兒”的說書藝人沿途乞討,逃難途徑雙泉村時,被張家祖先收留,孟兒為了報恩,將自己的說唱藝術傳給張家人,后又融入皮影,發展成為老腔皮影。因為“孟兒”來自湖北的老河口,故稱該聲腔為老腔。[1]26-30老腔樂器分為文場和武場兩種。文場有月琴、板胡、梆子、鐘鈴;武場有大鑼、馬鑼、手鑼、引鑼、小勾鑼、大鉸子、小鉸子、板鼓、戰鼓、長號、木頭等。其中木頭為老腔獨有,當演到高潮時,下檔用木頭按節奏猛擊坐下板凳,發出強烈聲響,增強激越氣氛,此時眾人齊唱,幫腔拉波,滿臺激昂。老腔的唱腔特點是粗獷、豪邁、高亢、激越。

(二)華州時腔(即碗碗腔)皮影

時腔皮影,即碗碗腔皮影。稱時腔,是相對于老腔而言。因其在伴奏樂器中,有銅碗碗,故稱碗碗腔。碗碗腔皮影發源于同(州)朝(邑)——即今大荔縣,盛傳于二華(華州、華陰)、渭南、蒲城、白水、澄縣等地。[1]34時腔樂器有三類:弦樂器包括月琴、硬弦、板胡;管樂器包括嗩吶和馬號;打擊樂器包括梆子、碗碗、手鑼、云鑼、大鑼、堂鼓、鐃鈸、鉸子等。[2]23其唱腔特點是委婉、優美、柔和、細膩。民間有“一清(曲子戲)二黃(漢調二簧)三秦腔,細膩不過碗碗腔”[5]之說。

(三)富平阿宮腔皮影

阿宮腔,又名遏工腔,亦稱北路秦腔。主要流布于關中的禮泉、興平、咸陽、涇陽、三原、乾縣、富平等地。關于阿宮腔,據藝人口述,其來源有三種說法:一是阿宮腔是秦朝阿房宮中戲曲演唱的一種聲腔。當年項羽火燒阿房宮后,大批宮娥、歌舞伎逃出,流落到禮泉、興平、涇陽等地,以賣唱為生,演唱此調,唱腔拖音中有“噫……咽……”的假嗓高音,細膩纏綿,音輕語柔,是為宮中遺風。二是阿宮腔產生于禮泉民間流傳的遏宮小調,說是20世紀初有人曾在禮泉、興平交界處的店張鎮燈影戲臺上看到一副木刻對聯“高畫清詩見槐里,小工遏調出禮泉”?;崩锛唇衽d平,小工遏調即遏工小調,“工”諧音“宮”,這里為作詩求對仗而采用了倒裝。三是阿宮腔實為北路秦腔,因為燈影藝人需一人演唱生、旦、凈、丑、末不同聲音,而且要輕唱重說,唱腔聲高需遏到“宮”上,故稱遏宮腔,以別于秦腔。阿宮腔的唱腔特點是不沉不噪,激越委婉,比秦腔柔膩,較迷糊、碗碗腔剛勁,善于表現人物的心理變化。[1]42-43

(四)咸陽弦板腔皮影

弦板腔,又名板板腔,主要流行于禮泉、興平、武功、周至及甘肅東部的慶陽、正寧、寧縣、天水、合水和蘭州等地。關于弦板腔的起源,據《陜西省戲曲志·咸陽市卷》引王紹猷考證:弦板腔皮影起源于宋代,產生于禮泉、乾縣、興平等地,而以禮泉為核心。因主要演奏樂器“弦子”(二弦)和敲擊樂器“板子”而得名。俗稱“四人忙”。具體分為兩部分:在“亮子”操作并兼演唱的叫“前手”,后面樂隊的三人叫“后手”,其中一人敲鼓兼彈三弦,一人拉二弦帶拍鐃鈸,一人甩呆呆(板子)兼大鑼、嗩吶、大號、小鑼。后來或可增加四手、五手、六手,加入板胡、二胡、笛子等樂器,有“四緊六松活”之說。弦板腔是在陜甘民間音樂的基礎上演變發展而成的,故其唱腔特點是豪邁奔放,慷慨激昂,適于表現英雄豪杰一類武打戲。[1]46-47

智能建筑不僅僅是智能技術在建筑工程上的簡單應用,而是基于建筑設計、施工、運營、服務等各環節與高新技術開發、嵌入、使用等各方面的深度融合,需要多專業、多學科、多工種的共同努力與配合才能最終實現高質量的發展。

(五)寶雞碗碗腔(燈盞頭碗碗腔)皮影

燈盞頭碗碗腔,又名“西府碗碗腔”“燈盞頭腔”“燈盞子”“碗碗腔”“千陽腔”,因用小鐵棒敲擊燈盞頭而得名。為陜西千陽境內獨有的皮影戲。清乾隆五十年左右,最早出現于關中西府寶雞市千陽縣南寨鎮南寨村,因為風格獨特而頗受歡迎,后傳到周邊的隴縣、鳳翔、寶雞以及甘肅的靈臺、平涼一帶。燈盞頭碗碗腔使用的樂器同其他劇種一樣,有文、武場面之分。武唱文不唱。文場面樂器包括木板胡、竹笛、月琴、二胡、嗩吶、馬號等。武場面樂器有燈盞頭、連環板(又稱蓮花落板板)、平鼓、鐃鈸、手鑼、勾鑼等。排列順序以笛為主,板胡為輔,其余列后配合伴奏。燈盞頭在唱板中有節奏地撞擊發音,平時不用。此劇用人少,組合形式簡單,一班少則四人,多則六人。燈盞頭碗碗腔的唱腔特點是真假聲結合,清越幽雅、婉轉纏綿,柔和圓潤,擊節聲清脆,歡音輕松歡快,喜悅流暢,苦音哀婉纏綿,如泣如訴。[1]49-55

(六)秦腔皮影

秦腔皮影主要流布于關中的寶雞、咸陽一帶,幾乎各縣都有。關于何時開始用秦腔為皮影戲演出,今已無從可考。秦腔源于陜西和甘肅一帶的民歌、小曲,因采用木梆子擊節,發出“桄、桄”之聲,又名“桄桄子”“梆子腔”。因為古時陜甘均屬秦地,故名秦腔。秦腔盛行于陜,流布四方,除西北五省外,還向東、向南流播,據中國戲劇史研究家齊如山在《中國戲劇源自西北》中介紹:“大凡梆子腔調亦來源于陜西的秦腔?!鼻厍坏某惶攸c是慷慨激昂、蒼勁悲涼,既有西北黃土高原渾厚深沉、豪放激越的剛勁,又有纏綿悱惻、細膩柔和、輕快活潑的特點。其苦音易于表現深沉悲痛、凄楚懷念的感情,歡音善于表現輕快喜悅、爽朗熱烈的情感。[1]55-56

顯然,關中地區的諸種皮影戲各具特點,都曾為所在區域的人民提供了藝術享受。但現在,這些具有不同唱腔特點、頗受人民歡迎的傳統藝術,正處于瀕臨危亡的境地,亟需我們保護、傳承。

四、關中皮影藝術的傳承現狀與發展困境

皮影戲的技藝作為一種謀生手段,和其他民間技藝一樣,歷來是不輕易外傳的。皮影戲的技藝傳承有家族式傳授和非家族式傳授兩種。[1]68

家族式傳承,顧名思義,就是在家庭內部進行傳承,父傳子,子傳孫,傳男不傳女;非家族式傳承則是指藝人采用師帶徒的形式給家庭以外的人傳授技藝。家族式傳承的原因自不必說,非家族式傳承師傅帶傳徒弟則因素很多,要么師傅與徒弟兩家為世交;要么徒弟有恩于師傅,師傅要回報;要么徒弟德行好,師傅愿意傳授,等等。

但無論是家族式傳承還是非家族式傳承,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師傅愿意教,徒弟愿意學。倘若只有師傅愿意教,而無人愿意學,這技藝便無法傳承。皮影戲的技藝現在就面臨這樣的困境!

皮影戲曾是關中地區民間婚喪嫁娶、老人過壽、鄉村廟會等一種傳統的娛樂形式,歷來頗受歡迎。東府皮影戲班一般由“前聲”“簽手”“上檔”“下檔”和“后槽”五人組成,俗稱“五人忙”。其中,“前聲”,或稱“前首”,即主唱,他一人彈奏月琴,唱兼道白,并帶打堂鼓、邊鼓和手鑼;前聲須具備唱念、打擊樂等全面技能,是影戲班社中居首要位置的人物?!昂炇帧?,亦稱“挑簽兒的”,負責操縱全部皮影人馬的活動及場景布置,時而兼帶幫腔,其位置處在亮子跟前?!吧蠙n”,亦稱“二股弦”,負責操作樂器的二弦子、鐃鈸,兼吹嗩吶、大號,有時幫腔,演出時位居“前聲”右側后?!跋聶n”,亦稱“板胡兒”,負責操作板胡,兼吹嗩吶、大號;另外還需與“簽手”配合,幫簽子、擇人馬、接頭、添油、撥燈,有時幫腔,位居“簽手”左側?!昂蟛邸?,亦稱“打后臺”,負責操作梆子、鉸子、大鑼等打擊樂,有時幫腔,位居亮子的中后。[6]266-267皮影戲臺的搭建,比較簡易,由順口溜形象地表達了其材料用物:“棉條一卷,清油燈一盞、兩張方桌、九塊樓板、用椽九長九短、五張蘆席一卷、四條麻繩一綰、十二根線一串、撇一把镢頭、啥都甭管?!盵7]265人們對皮影戲的描述更是形象逼真,令人叫絕:“隔帳陳述千古事,燈下揮舞鼓樂聲;奏的悲歡離合調,演的歷代奸與惡;三尺生絹做戲臺,全憑十指呈詼諧;一口敘說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p>

如此簡單易行、倍受百姓歡迎的民間藝術,到了20世紀后半葉特別是1980年代以來,隨著電影、電視、網絡、手機等新的傳媒手段的相繼出現,皮影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受到不斷的擠壓,受眾越來越少,在過去皮影戲盛行的農村,如今“一旦遇到紅白喜事,偶爾有人請皮影演出,觀眾也只有少數拄著拐杖的老年人。他們不是看戲而是聽戲,也許連聽戲也不是,只是在皮影營造的氛圍中進行著當年的追憶”[8]。同時在市場經濟的背景下,皮影藝術除了幾位老藝人還在堅守之外,很少有年輕人愿意學習、愿意傳承。無人愿意學演皮影戲的根本原因是學戲不易,即使學會了,也難以以此養家糊口。

概而言之,時代的冷落,觀眾的流失,收入的微薄,生活的窘迫,使傳承千年的的影戲演出無可奈何地走向衰落。[8]

當然,皮影藝術的萎靡和瀕臨消失除了上述市場經濟和新媒體的沖擊等原因外,其自身也有一定原因,主要是曲目老化,沒有與時俱進、短小精悍、詼諧幽默、受年輕人歡迎的、反映現實題材的作品;而且節奏緩慢,唱腔單一?,F在的年輕人對老劇目故事情節不懂,對傳統藝人的唱腔話語又聽不清,因此,他們很難與劇中人物及其故事產生共鳴,所以也就很難有興趣、有耐心去欣賞這一民族瑰寶。

目前,關中皮影藝術除了華陰老腔、華州碗碗腔皮影相對走紅外,皮影藝術的總體狀況令人擔憂。據統計,關中地區從事皮影的藝人不足300人,而大多年事已高。具體來講,華陰老腔有6個班社,其中人員相互有交叉;碗碗腔皮影有15個班社(華陰4個、華州6個、大荔2個、白水1個、臨渭2個);富平阿宮腔皮影有1個班社;咸陽弦板腔皮影有4個班社(禮泉2個、乾縣2個);寶雞燈盞頭碗碗腔皮影有2個班社(千陽縣);秦腔皮影有2個班社(岐山縣1個、興平市1個)。

五、對關中皮影藝術傳承的思考與建議

皮影是一種植根于民間的傳統藝術,它是我國古代社會民間藝術的結晶,對于研究我國古代社會的生產發展和民俗、宗教、風情、意識形態等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皮影制作,雖然東府追求的是皮質薄光、造型敦厚、刀工略細、色澤較全的特點,西府追求的是皮質粗厚、造型瘦高、刀工粗獷、著色單調的特點,但無論東府西府,其皮影都具有刻工精湛、色彩鮮艷的特點,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藝術價值。而皮影戲作為我國一種民間戲曲藝術,自傳播到海外以后,一直受到外國人的喜愛,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經常應邀到國外展演交流,用藝術的形式為世界了解中國鋪石墊路。因此可以說,皮影藝術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重要貢獻。

關于皮影藝術的保護與傳承,實事求是地說,這些年來,各級政府與文化部門還是做了大量工作,如給不同級別的皮影藝術傳承人發放不同標準的資金補助等,但仍是杯水車薪。為了這一古老的民間民族藝術形式能夠繼續流傳,政府及其職能部門應高度重視文化興國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制定措施,切實把皮影藝術當作全省一項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列入保護和傳承的議事日程,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文件上和匯報上;不能需要時拉出來演一次,拍幾張好照片,錄幾個視頻,平時則沒人管,理也不理。關中皮影藝術傳承必須搭建傳承平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助外地經驗,保護和傳承皮影藝術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和做起:

1. 制定傳承規劃,明確傳承要求。俗話講:“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彼囆g人才絕非一朝一夕所能培養,因此,首先要考慮制定一個三、五、十年的短、中、長期規劃,分別提出不同的培養目標,即傳承要求。

2. 確定傳承基地,組建傳承隊伍。在政府所屬文化部門或二級單位選擇確定一個固定場所作為傳承基地,并從全省皮影現有演出班社中篩選出德藝雙馨、愿意為傳承做出貢獻的藝人組建傳承隊伍;招收熱愛皮影藝術并有一定基礎的年輕人為學徒,跟師學習。常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逼び八嚾藦某鯇W到演出,不會一蹴而就,必須持之以恒,堅持演練才行。

3. 落實傳承經費,確保傳承效果。皮影藝術作為一種文化形式自然屬于上層建筑,而任何上層建筑都受制于經濟基礎。換言之,沒有經濟基礎的支持,任何上層建筑都無法存在。皮影藝術,在當前市場經濟背景下尤其如此。傳承藝人與學徒,和其他人一樣,首先要生活,要生存,因此,政府要根據實際情況,列出預算,從國家下撥的保護與傳承經費中拿出一定資金,必要時也應配套一定資金,用于支付傳承藝人和學徒的基本生活。否則,所謂的保護和傳承都是一句空話。

4. 組織創作團隊,創作新型劇目。皮影藝人由于歷史的原因,大多文化水平不高,他們除了對傳統皮影藝術的鉆研和繼承外,很少能進行創新。因此,為了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政府主管或職能部門可考慮組織或邀請有關人員創作新的具有時代特征的符合現代人審美觀念和審美特點的皮影劇目;同時考慮對其舞臺燈光照明設備進行改造,添置顯示傳統劇目唱白字幕功能的設備。

5. 積極組織演出,加強推介宣傳。地方政府要根據當地實際,利用大型文化、旅游宣傳活動或民間民俗節日,組織皮影藝人進行演出,給予一定的費用或補助。這樣既保護傳承了皮影藝術,也活躍了文化,同時達到對外宣傳、推介的目的。

6. 籌建博物館,收藏皮影藝術珍品。目前,四川、廣東、河北、山東等地都陸續建立或正在籌建皮影藝術博物收藏館、非遺博物館,而陜西省關中作為皮影藝術的發源地,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卻沒有這樣一個與之匹配的文化設置,頗有不足之感。而據悉目前陜西省尚有一些皮影藝術的收藏者,他們收藏了不少清代至今的皮影藝術珍品,有捐贈給國家和政府的意愿,以求妥善保管。

7. 充分利用現代科技,多途徑保護與傳承。皮影藝術的保護與傳承,除了運用傳統途徑如培養傳承人、建立觀眾皮影博物收藏館外,還要利用現代化數字化手段保護進行保護與傳承。早在2005年,國務院就下發《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要運用文字、錄音、錄像、數字化多媒體等各種方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真實、系統和全面的記錄,建立檔案和數據庫?!苯㈥P中皮影藝術數據庫,利用計算機網絡、數據庫、多媒體等技術,實現皮影藝術的科學歸類與管理,以數字化的各種信息為內容,不僅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也是促進宣傳,從而達到記錄、保存、傳承、傳播、利用、保護、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目的。

皮影藝術,既然已被國家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那就說明它不再是皮影藝人單打獨斗的興趣和愛好,而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一個藝術種類。因此,各級政府及其職能部門就應該認真貫徹執行,制定措施,加強監管,切實把政策落到實處,把黨和國家的陽光雨露照撒在皮影藝人的頭上,為全省皮影這一民族瑰寶的保護與傳承做出無愧于自己職責、無愧于時代的貢獻。

猜你喜歡
老腔皮影戲皮影
唱首老腔給黨聽
我們來演皮影戲
老腔新韻繞梁來
老腔唱新歌
皮影戲
月光皮影
我愛皮影
不老的皮影
我發現了皮影戲的秘密
皮影戲的秘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