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區域稅收經濟分析問題研究

2018-03-07 08:38云佳馮玉鳳田亮
中國經貿 2018年3期
關鍵詞:區域經濟產業結構稅收

云佳+馮玉鳳+田亮

【摘 要】區域經濟發展亟待引起廣泛關注。陜西省榆林市資源豐富,經濟發展迅速,GDP總量位列陜西省前列,對于陜西省經濟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國稅視角作為切入點,對2012年以來榆林市區域經濟和稅收發展進行分析,以求為榆林市區域經濟發展提出理論依據。

【關鍵詞】稅收;區域經濟;產業結構

一、引言

當前,我國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正處于一個關鍵時期,區域經濟發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尤為凸顯。陜西省榆林市資源豐富,資源組合配置優良,它依托能源優勢,主要發展重化工業,經濟發展迅速,榆林市的GDP總量位列陜西省前列,對于陜西省經濟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國稅視角作為切入點,對2012年以來榆林市區域經濟和稅收發展的特點與趨勢進行分析,找尋區域經濟和稅收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對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優化稅收服務,助力榆林市區域經濟發展提出若干建議。

二、榆林市區域經濟發展基本情況

陜西省榆林市位于陜西最北部,是國家能源化工基地,中國城市競爭力100強。近幾年,榆林市面對宏觀經濟整體放緩、能源市場需求不足、煤炭等主要能化產品價格大幅下跌的嚴峻局面,綜合施策、主動作為,有效化解各種不利因素影響。實現了經濟水平穩步增長,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整體呈現出“緩中趨穩、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

1.各經濟指標變化趨勢

2012年至2016年,榆林市各項經濟指標保持穩定增長,但增速有所放緩,整體表現較為平穩。

(1)生產總值

2012年至2016年,榆林市生產總值總量整體保持高增長。增速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趨勢,由2012年的12%降至2015年的4%,又上升至2016年的6.5%。其中,2016年榆林市生產總值為2773.05億元,是2012年的1.03倍。整體來看,在全國經濟形勢下行的嚴峻局面下,榆林市能夠持續保持經濟穩步增長,體現了榆林市堅實的經濟基礎。數據見圖1。

(2)財政收入

如圖2所示,榆林市2012年至2016年財政總收入呈現小幅上升又下降的趨勢,地方財政收入與財政總收入趨勢基本一致。其中,受經濟整體下滑的影響,地方財政收入增速呈現大幅下降,由2012年的38.2%下降到2016年的4.5%。

(3)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如表1所示,榆林市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從2012年到2016年持續上漲,其中2012年和2013年上漲幅度超過3%,說明這兩年物價水平和通貨膨脹程度較高。2014年到2016年有所下降,變化幅度降到1%左右。整體來看,隨著榆林市經濟穩步增長,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變化幅度也趨于平穩。

2.產業結構持續優化

2012年至2015年,榆林市第一產業產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從2012年的4.5%小幅變化為2016年5.9%,第二產業產值占比從2012年的73.3%下降為2016年的60.6%,第三產業產值占比從2012年的22.2%上升為2016年的33.5%。從圖3可看出,榆林市近五年產業結構持續優化,第三產業占比五年內有11.3%的提升。

三、榆林市區域稅收發展現狀

1.經濟與稅收整體發展趨勢

(1)經濟與稅收增速雙雙回落

從2012年到2016年,榆林市經濟發展經歷了由高速到平穩再到低速增長的過程,GDP規模從2669.88億元擴大到2773.05億元,GDP年均增速為8.06%。榆林市國稅收入總量2012年至2013年連續2年位列全省第一。從2013年開始,全市GDP增速開始逐漸回落, 2015年全市GDP增速僅為4.0%,達到五年最低。與經濟增長速度相對應,2013年開始全市國稅收入增速也出現明顯的回落,甚至出現負增長,2016年全市國稅收入為278.77億元,減幅達20.37%(數據見表2)。

(2)國稅稅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從2012年至2016年,榆林國稅宏觀稅負均高于全省國稅平均稅負和全國國稅平均稅負水平。2016年全市國稅收入為278.77億元,全市GDP為2773.05億元,國稅宏觀稅負為10.05%,比全省國稅平均稅負高2.12個百分點,比全國國稅平均稅負高0.16個百分點。2015年全市國稅收入為350.1億元,全市GDP為2621.29億元,國稅宏觀稅負為13.36%,比全省國稅平均稅負高5.02個百分點,比全國國稅平均稅負高3.26個百分點。2014年全市國稅收入為416.2億元,國稅宏觀稅負為13.85%,比全省國稅平均稅負高5.05個百分點,比全國國稅平均稅負高3.65個百分點。

(3)稅收彈性系數上下波動

從稅收彈性系數來看,從2012年開始,隨著經濟增長速度的放緩,稅收彈性系數明顯下降,2013年稅收彈性系數為小于1的負數,說明國稅收入增長速度遠低于經濟增長速度。而2015年在全市經濟下行的壓力下,稅收增長率和名義GDP增長率均為負數,稅收彈性系數也為1.08,即國稅收入降幅較經濟降幅更為明顯。2016年,受能源價格持續疲軟和政策影響,出現國稅收入增長率和GDP增長率相差較大的情況,稅收彈性系數大幅下降到-1.81。這表明,單一的稅源結構和經濟結構使榆林市的國稅收入對資源價格和經濟增長速度異常敏感,經濟的變化在稅收的層面上反映的更為明顯。endprint

2.產業稅收結構不斷優化

從產業結構看,2016年榆林市第一產業實現國稅收入0.07億元,占全市國稅總收入的0.024%;第二產業實現國稅收入217.19億元,占全市國稅總收入的77.91%;第三產業實現國稅收入61.51億元,占全市國稅總收入的22.07%。全市經濟稅收主要依靠第二產業的發展,經濟結構仍舊不夠合理。

(1)第二產業仍是全市的主導產業

從稅收數據來看,近年來全市第二產業稅收增長極為緩慢,甚至呈現出負增長的態勢。2016年全市第二產業國稅收入為217.19億元,同比減少27.38%,占同期國稅總收入的77.91%,比重較上年同期降低7.52個百分點。從第二產業內部結構來看,榆林市國稅收入主要來自于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石油加工和煉焦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這五個支柱產業,2016年這些行業的國稅收入貢獻率總計達到70.12%。從表5可以看出,近年來隨著煤炭和石油價格的持續下降,煤炭和石油開采業稅收占總收入的比重均呈下降趨勢,石油加工和煉焦業、化工產業及電力熱力生產供應業稅收占總收入的比重有所上升,但2016年油加工和煉焦業和電力熱力生產供應業比重有小幅下降。這說明榆林市經濟發展對資源的依存度仍然很高,資源開采和初加工業仍是榆林市主導產業,資源深加工和利用程度仍顯不足。

(2)第三產業發展緩慢

榆林市第三產業企業戶數遠遠多于第二產業企業戶數,但是其對國稅收入的貢獻率不高。2016年全市第三產業國稅收入占國稅總收入的比例為22.06%。2012年和2013年,第三產業國稅收入增幅分別為2.47%和-3.08%。2014年,第三產業國稅收入為56.78億元,同比增幅為21.87%,但其中“營改增”稅收就有11.5億元,去掉“營改增”政策的影響,2014年第三產業稅收收入為45.28億元,增幅為-2.8%。2015年第三產業國稅收入為50.99億元,同比增幅為-10.19%,其中“營改增”稅收有10.35億元。2016年受“營改增”政策影響,第三產業國稅收入為61.51億元,其中2016年“營改增”稅收為12.53億元,去除“營改增”政策影響,同比增幅-3.94%。

(3)重點稅源集中度過高,抗風險能力弱

從納稅企業來看,重點稅源企業仍是國稅收入的主要力量。2016年全市年納稅5000萬以上的67戶企業共繳納稅款193.98億元,占全市總收入的69.58%,比重同比下降11.56%。這表明榆林市經濟和稅收過于依賴極少數大型央企和國有企業,財政稅收受能源類行業和企業影響過大,抗風險能力非常弱,民營經濟發展活力不足。

3.縣域經濟分布現狀

由于榆林市各縣(區)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和產業結構的不同,稅收收入在各縣(區)的分布也存在較大差異,北部六縣(區)發展較快,稅收貢獻率大;南部六縣總體水平較低,稅收貢獻率低,區域稅收發展不夠平衡。

(1)經濟稅收南北差異顯著

從經濟數據來看,榆林市地區經濟發展嚴重不平衡,導致稅收分布不均,全市國稅稅收收入主要依靠北部六縣區和市局直屬單位。2014年北部六縣、南部六縣和市局直屬單位國稅收入占全市總收入的比重分別為55.12%、1.14%和40.68%;2015年北部六縣、南部六縣和市局直屬單位的稅收占比分別為63.28%、1.09%和30.63%;2016年北部六縣、南部六縣和市局直屬單位的稅收占比分別為67.95%、1.98%和30.07%。南北經濟差距過大的主要原因是榆林市的資源主要分布在北部六縣、南部六縣區資源匱乏,特色產業發展緩慢。

(2)重點企業地域集中度過高

從重點稅源企業分布看,2016年全市67戶重點企業主要集中在榆陽區、神木縣和府谷縣。而在南六縣中,僅米脂縣1戶,收入總量為0.54億元,占全市總收入的0.19%。這符合南部六縣資源缺乏的實際,反映出南部六縣缺乏重點企業的帶動效應。

(3)南部縣特色產業發展緩慢

南部縣的特色產品絕大部分是初級產品,缺乏深加工,附加值低,對農民增收、財政增收的貢獻率較低。缺乏知名品牌,以紅棗為例,佳縣、吳堡、清澗是紅棗主產區,米脂、綏德紅棗種植面積也不少。紅棗加工卻依然是各自為戰,各縣紛紛打出自己的品牌。品牌太多容易使人產生錯覺,難辨真偽,影響紅棗的信譽和知名度的提升。南部縣特色產品加工企業數量多,絕大多數企業規模小,生產技術水平不高,大多是初級加工,批發、零售的小門市很多,大型的集散市場還沒有形成。

四、榆林市區域稅收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產業結構單一,稅源穩定性差

榆林市的稅收收入主要來源于煤炭行業、原油行業和成品油行業,稅收收入對這三個行業的高度依賴導致全市稅源極不穩定。

2.縣域差異明顯,南部六縣發展滯后

3.技術引進困難,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緩慢

高新技術企業是活力最強,產品附加值最高的企業,這一類企業在我市的匱乏表明我市經濟在由資源優勢型向技術優勢型轉化方面還有待于進一步增強。

4.央企對地方經濟帶動作用有限,小企業經濟活力不足endprint

榆林市稅收規模雖然排在全省前列,但主要稅源均是從事資源開采和初加工的大型央企及國企,對地方經濟帶動作用不強。小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經濟活力嚴重不足,資金周轉困難,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面臨著巨大的考驗。

五、促進榆林市區域稅收經濟增長的對策與建議

1.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夯實榆林經濟稅源基礎

(1)推動實施“工業強榆”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協調發展區域經濟,做大做強榆林經濟稅源總量。一是加快傳統產業升級,逐步淘汰落后產能,加快發展煤化工等資源深加工類產業,以及直接為第二產業提供服務的生產性服務業,充分延長產業鏈,促進企業走專業化、集聚化的道路。通過分離和延長產業鏈,到資源開采業、制造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帶動第三產業發展。二是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的研發投入,用好用足稅收優惠政策,促進企業轉型升級,提升行業的總體競爭力。

(2)做大做強做優服務業

一是引導服務業集聚發展。通過招商引資,策劃和實施一批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產業層次高的重大服務業建設項目,提高服務業項目在全市重點建設項目中的比重,做大做強服務業產值和財稅收入。二是把金融業打造成榆林的重要產業。用好各項優惠政策,努力促成榆林金融高地的建設。三是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充分挖掘釋放榆林交通優勢,推動現代物流業大發展。四是做強做優旅游、休閑和生態養生業。依托榆林得天獨厚的地理、生態、環境優勢,緊緊抓住國家賦予的重大發展政策機遇,積極實施旅游興榆戰略。

2.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增強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

制定民營資本投資優勢產業目錄,引導民營企業重點圍繞優勢支柱產業搞好產業配套。鼓勵民營企業投資電子商務、環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打造獨具特色的民營產業品牌。將民營科技型中小企業作為科技小巨人的培育主體和工作重點,每年培育一定數量,促進民營企業核心競爭力提升,發揮民營經濟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生力軍作用。

3.維持適當投資規模增長,提高投資“含金量”

在過去的10多年中,榆林的經濟是以投資和消費來拉動的,尤其是投資。這是典型的舊常態下的經濟發展模式,投資率過高意味著消費率過低,最終導致需求不足。在新常態下,經濟的增長是由新增勞動力、新增資本和效率提高這三個因素決定的。新增資本是指是有效的投資,由規模速度型的投資轉向注重質量效益的投資。因此,在招商引資工作中應注重提高投資的“含金量”,應統籌考慮招商引資企業在發展經濟、解決就業、帶動消費、增加稅收等方面的貢獻程度,更加關注企業的經營項目、核算方式、納稅稅種等因素。

尤其是面對當前南北縣域差異明顯的狀況,榆林市各縣區應以產出為導向,重點引進擁有自主知識產權、附加值高、盈利能力強、存續期長的大型企業;重點引進大型的采購本地產品的制造和商貿型出口企業;重點引進非國有股份制商業銀行。通過改善投資質量,提高實體經濟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提高高端生產設備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切實提高投資質量,從而解決榆林市經濟和稅收發展對資源的絕對依賴,也改善縣域差異明顯的現狀。

4.優化稅收服務,營造良好的經濟發展環境

(1)強化稅收服務,從環境上增強區域經濟發展優勢

深化“放管服”改革,推進“多證合一”,簡化辦證程序,縮短辦理時限。加強政策宣傳輔導,深化“走出去”企業的納稅服務,建立訴求響應機制,加強涉稅風險防范,實現稅企共贏。

(2)用活用足地方稅收政策,加大對區域經濟布局的調控力度

全面落實各項結構性減稅政策,尤其是落實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稅收優惠政策,以及提供各種咨詢服務和鼓勵性政策。積極釋放改革和政策紅利,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夯實和壯大榆林稅源基礎。對電子商務、“互聯網+”等處在起步階段、規模不大但發展前途廣闊的新興業態、新型商業,嚴格落實好企業所得稅、增值稅等稅收扶持政策,促進相關行業做大做強。

(3)強化稅收協調,建立區域稅收合作長效機制

一要強化稅收征管合作,提高區域稅收管理效率。要加強部門協作,建立信息共享機制,聯合開展稅收協作征管協作和納稅服務協作,建立嚴密的征管機制,共同打擊逃稅活動。二要建立稅收協調爭端處理機制。積極應對稅款征收、稅收政策落實等方面出現的矛盾和問題,及時糾正和杜絕有害的稅收競爭。三要完善綜合治稅網絡。特別是在建筑業、房地產交易、應稅礦產品開采等稅收管理方面都需要發揮各職能部門優勢,強化稅源管控。

參考文獻:

[1].張倫俊.稅收與經濟結構調整的適應性分析[J].統計研究.2000(3):19-24.

[2].王新麗.經濟增長與改革中的宏觀稅負與稅制結構[D].山東大學.2002.

[3].陳小玉.我國宏觀稅負和產業結構調整問題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7.

[4].于海峰、趙麗萍.西部大開發稅收優惠政策的效應分析及對策[J].稅務研究.2010.2.

[5].李昂.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的稅收政策研究[J].山西財稅.2011.9.

[6].李波濤、陳巖清.從稅收結構變化看長治經濟轉型的瓶頸與對策.陜西財經大學學報.2014.10.

作者簡介:

云佳(1991—),女,陜西榆林,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司理財與資本運營。endprint

猜你喜歡
區域經濟產業結構稅收
私募股權投資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
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在西部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中的作用
城鎮化對產業結構高級化的影響研究
我國產業結構合理化程度的差異研究
我國產業結構合理化程度的差異研究
稅收(二)
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產學研用合作模式實踐研究
基于物流經濟的區域經濟增長研究
中國社會信任基礎對區域經濟發展的研究
大湘西地區人口流動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